在近期出版的由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及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主办的双月刊《高教发展与评估》(第21卷 2005年第4期 总第80期)上,刊登了《中国民办普通高校竞争力排行榜》。据该排行榜,我院名列前茅。在全国190所民办专科院校中,我院排名第11名,在江苏省民办专科院校中排名第一(排行榜中排列为江苏第一的三江学院为本科民办院校,按专科排列,我院即为第一)。
附一:中国民办普通高校竞争力排行榜(前一部分)
附二:刊登在2005年第4期《高教发展与评估》上的文章:
200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是如何产生的?
邱均平,张 洋,余以胜,张 蕊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1 中国大学评价的意义
文雅的人,喜欢称呼高等院校为“高等学府”。何谓学府?简而言之,这里是学习知识、从事学术科研活动的地方。在科教兴国、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从政府和企业集团,到普通民众,对高等院校的投入与关注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关心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科研竞争力,希望看到这方面具有社会公信力的评价结果。这正是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年报社等单位合作开展“中国大学评价”系列研究的出发点和初衷。
2 中国大学评价的理念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开展大学评价工作,这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和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高校之间的竞争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机制也开始引入高校或高教事业管理中,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调节作用。在这种大环境和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还是社会各界,都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各个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比较优势以及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的情况,而只有开展大学评价才能满足这种广泛的管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因此,在我国开展大学评价势在必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作用。首先,科学、合理的大学评价体系及其结果有利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特别是为有关政策的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其次,它也有利于各高校发挥比较优势、找出问题、明确改革方向,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办学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第三,这套评价体系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和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学生、家长等)深入了解高等院校,从而明确企业或个人的教育投资方向,选准适合自己情况的高校和专业,获得理想的教育投资效果。
开展大学评价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完成情况以及对社会贡献为基本标准,力求使评价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遵循以下8个原则;①贯彻国家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有关方针和政策,牢牢把握正确的政策导向,坚持管理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②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③正确处理投入、产出与效益的关系,实行三者兼顾的原则。④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坚持两者同等重要,实行分类评价的原则。⑤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适当偏重于效益的原则。⑧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适当偏重于质量的原则。⑦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点大学以科研为主,一般大学以教学为主的原则。⑧正确处理国内数据与国外数据的关系,既要两者基本对应,但又适当偏重于国外数据,这有利于与国际接轨,鼓励高校和科研人员走向世界。3 中国大学评价的做法
分类评价是任何大学评价必须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是由高等学校的多样性、层次性、地区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2004年6月28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共计1683所,其中本科院校679所,专科院校1004所。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地区,其中有的是国家兴办的重点大学,有的则是省、市的普通高校。所以,各类高校的目标定位、性质、任务和社会服务的行业范围都有所不同,其教学与科研活动也具有不同的情况和学科特点。如果不加区别地用相同的标准和指标评价不同学科或不同类型的大学及其科研活动,就会导致事与愿违的评价结果,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高等院校的正常发展。为了贯彻落实分类评价原则,不断提高大学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度。在大学评价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一是在国内第一次区分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两个层次类型,分别对高校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综合评价。二是从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第一次以投入、产出、效益为主线,将高校的科学研究分为科学技术(含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不同的领域,采用不同的数据来源、指标和权重,分别对高校的科技创新竞争力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得到了两个分类评价报告。三是在区分重点大学、一般大学与民办院校、理科与文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分别按8种类型学校的评价得分进行排序。同时,还分省、市、自治区对高校进行了分地区的排序,以体现“同类比较,分类评价”的原则。
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文件,将全国的高等学校划分为六种类型。以此为依据,并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数量,将高等院校分为8种类型,即综合大学,民族院校,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师范院校,医药院校,语文、财经、政法院校(简称“文法”),体育、艺术院校(简称“艺体”)。为了满足有关单位和广大公众对高校分类评价的信息需求,使广大读者更加一目了然地了解某类型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办学水平和地位,在每个排行榜的右侧都列出了各个高校的分类型排名和分地区的排名。在大学评价中,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评价的结果。其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有关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资料(汇编、年鉴、报表等);国内外有关文献信息数据库;有关政府部门、高校网站;国家有关刊物、书籍、报纸、内部资料等。2005年评价中采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是2003年的(因为国家的统计数据资料和有关文献信息数据库的时差较大),也有2004年的(如获奖数),还有累积数据。
关于数据处理,我们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全面核查,按照正常的分布和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处理了一些异常的数据,有的取消指标,有的则压低权重。在征求专家意见和我们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大量的数据整理、统计、计算、排序等工作。
《2005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包括5个排行榜,其内容可归纳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这是在国内首次区分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两个层次类型进行的大学评价,并分别得出了两个排行榜,即《中国重点高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见附录1)和《中国一般高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见附录Ⅱ )。
这次综合评价的重点大学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招生中或2003年教育部有关统计资料中原有的重点大学;二是教育部直属大学;三是"211工程建设”大学。这三部分大学中有不少是重复的,去掉重复的部分全国共有122所(不含军事院校)大学被确定为这次评价中的“重点大学”。但由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情况有些特殊,而且有些数据明显异常,因此没有列入排行榜。因此,这次参加重点大学排行榜的只有121所大学。而全国所有的一般大学都是被评价的对象,但由于数据问题或其他原因,有些学校的某个一级指标的得分为零,因而未将其列入排序中。所以,这次被评价排序的一般大学为539所,加上重点大学共计660所。同时,还将重点大学分为7种类型(民族院校只有1所,故归人综合类)、一般大学分为8种类型,并分地区进行了排序。这有利于“同类比较,分类评价”,从而提高大学评价的针对性、准确性和社会公信度。
在这次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中,重点大学的评价设立了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一般大学评价设立了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详见《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21日或《评价与管理》杂志2004年第3期)。两者的最大区别是重点大学评价增加了学校声誉一级指标,而一般大学的评价没有进行学校声誉的调查。学校声誉的调查和结果主要是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完成的,包括学术声誉与社会声誉。前者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博导、院士等,由他们判断各个重点大学的学术水平、能力和在学术界的影响程度等;后者的调查对象主要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士,由他们来评价各个重点大学的社会贡献、社会影响和社会知名度等。然后我们将学校声誉的排名结果按一定权重统一计算其得分。二是增加了一些反映质量、水平、特色的指标,如特色专业数、标志性精品成果数、学生各类国际性、全国性获奖数等。在指标体系中,我们着重考虑并兼顾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等,既有绝对数指标也有相对数指标。三是根据学校的层次和任务不同设立和计算了不同的权重指标。例如教学与科研的比例,重点大学大约为4:6,而一般大学则是6:4。这是因为重点大学主要是研究型的,科学研究是其主要任务,所以占的比重较大,而一般大学教学是主要任务,所以教学的权重较大。这样就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这也是国际上大学评价的通行做法和经验。
第二部分是中国民办普通高校竞争力评价报告。这是国内第一次对全国民办普通高校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评价,并得出了《中国民办普通高校竞争力排行榜》(见附录Ⅲ)。目前,我国民办普通高校共有214所,其中本科24所,专科190所。由于有的民办院校的办学时间不长,统计报告制度不健全或者没有全面的原始数据,无法对其进行评价,所以未能进入排行榜中。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置了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两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对其学生、教师、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生师比、毕业生就业率等反映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既有总量指标又有生均指标,考虑了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本科与专科等方面的关系。民办院校的类型难以区分和归类,只划分了本科与专科两个层次类型,但分别按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排序,以利于这些学校的招生和广大考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学科专业。
第三部分是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报告。由于科学研究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而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则是大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次评价参照目前世界各国已有的科学评价体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我国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评和计量,得出了“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 力排行榜”(见《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2005年第5期附录N)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排行榜”(见《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2005年第5期附录V)两个分类评价报告。在科研竞争力评价中,根据科学学原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科研工作的特点和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科研的投入决定科研产出,而科研的投入与产出又必须讲求效益。因此,投入、产出、效益是影响科研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所以,我们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的思路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前面确定的评价原则进一步明确指标和权重:《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定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22个。《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定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28个。
通过以上说明可以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大学评价的意义、做法和过程,从而增强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力。与以往发布的其他大学排行榜比较,大学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和优势:①这是国内第一次区分重点大学、一般大学与民办大学,对我国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共832所,不含港、澳、台的高校)的综合竞争力、科研竞争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和公正。②从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第一次区分科技(理工科)与人文社科(文科),并以投入、产出、效益为主线对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⑧贯彻实施分类评价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数据来源、指标和权重,分别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的综合竞争力、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得到了5个分类排行榜。同时还分8种类型、分省区进行了排序。④构建的指标体系比较科学、全面和合理,而且大都采用客观指标和客观数据,尽量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⑤原始数据比较准确、可靠。订购了国内外绝大部分的与评价有关的数据库,且大部分数据都是自己统计得出的,少数是合作单位提供的,因而对各项数据的内涵和来源比较清楚。⑥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结果全部公布,尽一切努力提高大学评价的透明度和说服力。
从总体上看,这次得出的5个排行榜的评价结果,基本上符合我国高校当前的客观情况和有关管理部门、教育界、学术界或社会的评价意见。
(收稿日期:2005—06—15;编辑:杨万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