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专科教学的发展要求
正德学院计算机系创建于1999年7月,今年正逢培养计划与教学计划一轮循环。三年中,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也跟着修订了三遍,每一次都对专科教学应该突出什么、什么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进行反思、修改。我们认识到专科教学模式决不能以本科为蓝本照搬照抄。尽管与本科课程设置、基本框架有相似之处,但其内涵却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若照搬照抄本科的一套教学模式,称这种架构为本科的“压缩饼干”,确切说法应该是指不计及内涵而仅仅外表与本科类似的教学结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专科教学不是转科教学”,不是把本科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往专科计划中填就行的,也不是课程设置水平越高、要求越高就可以把专科教学办好。简单地说:不是把“理论拉出一条线,实践教学往里填”就能达到专科教学的要求,而是要求我们在实践环节上扎扎实实地下苦功夫,在理论教学上认认真真地把握分寸,去溶解 “压缩饼干”,去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专科教学中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传统教学模式呢?一般来说,传统教学模式是“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在四年时间里,必需达到一定的学时数和完成各种教学环节的教学体系,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而我校是专科,若也按此模式进行教学,势必形成顾此失彼,且会失去专科的教学特点。专科教学必须强调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加强,所以,要求我们随时调整思路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去适应社会对我们的选择。
二、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选择
对我系目前的三个专业来说,我们理出了适应学生发展和今后工作要求的培养体系。例如:信息工程与网络技术专业,我们认为:主要“学好C语言,掌握C++”,在网络技术的开发应用方面奠定一定基础,再把专业课,如PB、Oracle数据库等及时掌握,那么,去适应社会、企业选择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也就是同学有了吃饭的本领,其他专业也有类似的课程定位。
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在计划制订中,必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同学的“专转本”要求,又如何去调整课程设置?所以,对三年的教学计划制订有一定难度。我们分析了目前几种教学模式:一是传统模式,二是国外相应专科教学的教学模式,三是目前流行在社会上‘计算机专业’存在的各种培训班的教学结构。将我们的教学环境与他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国内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体系,不适合高职高专教学;国外的教学模式,目前我们还缺少实现条件,但可以借鉴;国内培训班的教学结构对同学今后发展没有提供较为扎实的应用基础,会伤害同学的发展前景,但其实用性是值得借鉴的。所以,在2002年的教学计划中,及时进行了调整和增删,实行1+2的教学模式,‘1’即一年的基础知识培养,‘2’为二年的技能培养,使计划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基本格局,逐步实现同学毕业有双证(毕业证书及国家级技能证书)。这些都需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于考察和检验,也接受广大同学和教师的点评,来深化、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系的实训基地是软件实训基地和硬件实训基地,针对这些实际要求,我们花了近二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能融合信息网络、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艺术设计三个专业的实训环境,其中,适合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基地应该说是较为完善和有一定特色的。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训基地配置了目前流行的三层网络结构,路由、交换机、主机可实现各种环境的虚网配置,信息技术基地的Oracle数据库和相应的开发工具,使同学能在与企业一样的真刀真枪环境中学习、锻炼。对于硬件环境的建设,我们也注意到目前的企业使用的各种应用开发环境,特别是单片机的应用教学,吸收了江宁开发区某个企业的布局和工作环境对现有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争取下个学期能做出一个模样。可以这样说,教学计划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理论准备,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行动体现。这一点也说明我院领导在这一方面是有决心、花大力气的,这才会在我院各个系形成各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