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参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职教参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 2021年第8期
发布日期:2021-12-23 浏览:

目      录

1.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2.“五育并举”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3.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4.高校线上线下融合就业指导模式

5.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匠心文化”育人体系路径研究

6.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路径

7. 现代学徒制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分析

8. 构建“思辩”的职校课堂

9. 八段锦对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改善研究

10. 威海职业学院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教学资源

11.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用“拍卖会”回答怎么搞科研

12. 国外行业协会促成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

13. 秘书工作要把握好三个常态

14.校园安全利用云技术管理的几个方面

15.《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划重点

16.成都推出礼遇“十条”提升工匠尊荣

17.新职业助力职业院校扬帆远航

18.赋能“双减” 职教大有作为

19.教育培训类公司转投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20.将职业素养理念全面纳入课程体系

21相关文件链接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

《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



党建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高职院校要从解决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好不好”的问题出发,聚焦课程思政的温度、广度和深度,优化教师、课程、课堂等关键要素。

教师情怀决定课程思政的温度。思政教学是铸魂育人的工作,是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融合,不仅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家国情怀、仁爱情怀、传道情怀,专业教师同样需要“情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课堂上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课程资源决定课程思政的广度。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来自于课程教学素材和资源的鲜活性与深刻性,要求教师时刻关注社会、丰富思想,注重对思政资源的积累,通过与社会、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的案例积累,挖掘专业教育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营造鲜活的课堂育人环境与载体,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课堂设计决定课程思政的深度。好的课程思政就像“盐溶于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而在现实中,教学内容、载体、组织、评价等层面的思政“有机融入”问题成了部分教师的“卡脖子”难题,这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改革深度和育人效度,需要专业教师精准把握、精心设计、精彩呈现。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21-11-09梁克东

 

“五育并举”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五育并举”的内涵

“五育并举”理念是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代表,也是指导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南。

1.军国民教育

将军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中,让大学生受到一定军事训练,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教育。在使大学生拥有健康体魄和自强不息精神基础上,提升了国民危机意识,塑造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独特品质。

2.实利主义教育

以实用性为目的设计教育目标,安排教育过程,开展教育活动,寻求务实的教育效果,优化了教育思路,使教育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效果有实效。

3.公民道德教育

军国民教育可“强兵”,实利主义教育可“富国”,但“富国强兵”之后,要加以节制,开展公民道德教育,避免“势大欺人”情况发生,使自由平等观念深植于心,重视对他人的尊重,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高程度。

4.世界观教育

以教育塑造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观念,并形成积极的处世态度为主要任务,这是蔡元培教育理论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当代高校学生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5.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可直接作用于学生内心,提升其他几种教育模式的效果,提倡美育教育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感召人们对美的追求,净化人的心灵,陶冶大学生情操。

二、德育为先

蔡元培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任务。加强德育教育关系着大学教育最终目标的顺利实现,更是一个国家能否完成复兴的关键所在。德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大学生的道德自觉,完善个人品格。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要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积累形成的德育素材收集,以此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等多种教育载体,第一、二课堂教学的配合下,将德育内容传授传递给大学生。

三、五育并举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世界观不仅是蔡元培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主体内容,更是相辅相成、培养合格大学生的必要条件。

加强体育教育,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强健的身体,是他们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基础,只有身体好,才能够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同时,体育活动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磨练学生的性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体育活动还有助于养成良好公德,教人懂得集体的概念,使人拥有荣誉感,产生动力。

智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关系密切。德育教育最终目的是能够让人分清美丑善恶,而智育教育则给与大学生行善避恶的力量。高校加强学生管理,要重视智育教育对学生个人品格养成的促进作用。以智育教育为基石,通过学习和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诚实守信、百折不挠、勇敢机智的良好品行。德育教育成果的获得,也会使学生拥有客观公正的心态,学会正确选择知识、掌握知识,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使智育教育本身也成为塑造德育成果的过程。

美育教育能够“以情感人”,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成长。美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是美育的方向,为美育教育的开展提供标准和指导,通过美育呼唤学生的道德感,强化道德意识,规划道德行为,塑造良好道德。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在“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中,美育教育对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德育教育也是美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摘自《经济与管理》2016年第6期高飞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 挖掘历史、把握当代, 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体到教育,“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就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建设的奋斗目标,更是新幸福教育追求平衡充分发展的美好愿景。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必须顶层设计, 统筹兼顾; 分级分类, 系统优化; 补短强弱, 点面结合; 精准施策, 务求实效。

1、从源头抓起。生命早期是一生的基石。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巨大潜能,早期教育在促进孩子个体身心发育发展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启蒙和先导作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其精髓是开启和奠基孩子终身的幸福,并提升父母和养育者的幸福感。新幸福教育主张根据婴幼儿早期学习与发展规律,研制幸福早教计划,制定早期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打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基。

2、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让教师成为五育表率、幸福使者,引领学生走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幸福大道。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社交、财务、环境六个方面幸福感。

3、让学生做幸福的主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通过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的综合幸福感。

4、让学校成为幸福孵化器。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场所,更是教书育人、孕育幸福人生幸福社会的孵化器。学校建设要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德语重实效、 智育克服高分低能、体育构建疫情常态下的身心健康、 美育促进个体心灵美行为美提升、 劳动教育要开足开齐相关课程,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5、让班级成为幸福集体。重点从班级文化、班级团结、班级管理、班级声誉、班主任魅力五方面下功夫。

6、让课堂成为幸福主阵地。要通过教师爱教、教师会教、学生爱学、学生会学、学生学会五大方面来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幸福能力。让课程教育内容成为幸福载体。尝试将幸福元素和五育并举意识渗透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各学科教学之中去。

7、让课外活动成为幸福催化剂。利用课外活动, 弥补课堂的不足, 满足学生特殊需要, 开发学生的兴趣特长, 为每个学生找到新的兴趣点、新的幸福生长点。丰富和优化课外活动, 开辟课外幸福新天地, 让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幸福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发展纵深, 成为幸福的催化剂。

8、兜住学困生的幸福底线。科学善待学困生, 构建帮扶机制, 使学困生尽快赶上大部队,给拔尖人才得到充分发展。

9、 唤醒职校学生的职业幸福梦想。从了解和培养职校生积极心理品质人手, 引导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 唤醒职校学生的职业幸福梦想, 是新时代职校幸福教育的关键。

0、 让家庭成为幸福港湾。调查了解学生和家长家庭幸福感现状, 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从而促进家庭幸福教育质量的提升。

11、 让科技成为幸福教育的引擎。借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云平台、5G 以及私人订制、个性化教学、自适应、智慧学习等新理念新技术,线上线下互动模式”等促进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平衡充分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摘自《中国特殊教育》2020年第9期 產万金


招生就业

 高校线上线下融合就业指导模式

 高校逐渐形成了线上线下就业指导模式,但是不能明显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率,需创新与升级,真正形成线上虚拟网络和线下现实载体双轨融合的新模式。

一、课程线上线下的融合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必修课之一,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教师认真备课、授课,但是课堂效果却很不理想,可以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授课,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手机收集有关就业案例、热点及事件,形成分享、讨论及互动的课堂氛围,让手机在课堂上“活”起来。也可以把就业政策、就业热点、招聘信息、就业案例、面试题库、面试技巧、职业测评等嵌入APP,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就业APP的功能优势,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高校还可以将最新的课程资源上传到网站上,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学习,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修得学分。

二、 就业信息与政策宣传线以线上网络形式为主

高校应建立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就业APP等全方位、多元化的特色化就业指导平台,开辟不同的版块。比如设置招聘信息与企业宣讲会信息专栏,即时将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与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进行供需精准对接,智能化匹配历、专业等关键信息,为大学生提供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设置校友专栏,各教学单位分别组建优质、成功校友资源库,适时与校友取得联系,第一时间掌握并发布招聘信息;设置就业政策专栏、公告通知专栏,让大学生获得最新最快的就业政策与行业动态,为学生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资源信息。

此外,在毕业生求职期间,还可以增强线下现实载体的宣传,比如就业政策宣传卡片、优质合作企业宣传手册、成功校友橱窗展板宣传、常见就业问题问答手册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还可以把历年来各种就创业成功案例编写成册发放给学生,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三、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线上线下的融合

比如专家及校友讲座、模拟面试活动、求职礼仪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建立线上职业测评系统,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个人性格、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给出适合的职业建议,帮助他们理性定位,为作出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高校可以在就业APP或者就业网站等平台嵌入职业体验环节,将现实生活中他们无法亲身感受到某种职业的真实情景通过虚拟社会来实现,帮助他们理解与认识各种职业。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多个职业进行体验和感受,加强对适合自身职业的情感认同度。

四、就业心理咨询辅导线上线下的融合 

关注大学生的求职心理,除了面对面的线下辅导,还可以通过就业网站、就业APP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相关的自我释放和排压的技巧方法,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和自我调适的能力。

五、就业考核评价线上线下的融合 

一方面对大学生参与就业指导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对院系就业工作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就业指导人员队伍是否健全、就业指导及帮扶工作是否精准有效、教育宣传活动是否整体覆盖、工作流程与规范是否精简高效、指导服务水平是否切合时代性、就业心理辅导是否效果良好、就业指导教师的服务态度是否谦和等。

通过考核,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促进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与质量。

摘自《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钟兰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匠心文化”育人体系路径研究

匠心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需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制定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和完整的实施保障制度、内容的整体规划、资金筹措及配置方案,成立结合专业群特点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企业专家工作站等,聘请国内大国工匠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顾问。明确规定专项资金使用的范围、审批权限、开支额度、绩效评价等,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邀请大师指导学校的职业文化建设,组织师生深入到企业了解职业文化,走进大国工匠们的工作现场体验工匠精神的培育环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保证能源装备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项目科学有序地进行,强化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的政策保障。

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以“至精、至专”的行为文化为目标,树立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的四种形象,并开展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精神的专业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匠心文化”品牌活动是实践操作的必备条件:

围绕“匠技、匠艺和匠心”,对接工匠精神内涵,组建各种专业社团,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节、技能大赛选手选拔、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强烈感受和体验匠心文化的熏陶,形成独特的“匠心”特质。

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专业技术讲座、交流座谈会、职业实践文化活动等,结合实际专业技能,邀请企业技术能手和专家作指导教师,将技能工作坊办的凸显专业特色,提升大学生技能创造能力,学生以精湛的技艺自行创作、设计、制作出了一系列带有地域特色、专业群建设亮点的智能制造创新发明作品,在通过大学生进社区、技能志愿服务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深刻的体会“工匠精神”,用精湛的技艺诠释 “知行合一、匠心塑造”的工匠精神,打造成为校方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品牌和名片。

摘自《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 年第7 期张朝晶等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以“岗位-能力-知识-课程”为逻辑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 所示。所设置的课程应该涵盖当下通信领域产业链,如图2所示,主要知识体系及相关技术、标准,以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符合通信行业企业需求。

 

图片1.png


图片2.png 

在设计课程体系,以突出“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和“4 结合、4 平台”特色,即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核心培养目标相结合、与产业共性技术相结合、与科技领域前沿相结合,设置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平台( 必修、选修) 、集中实践4 个平台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体系平台构成及学分如表2 所示。

图片3.png 

二、专业平台的调整

通过调研通信企业行业对人才知识、技术与技能的需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具体调整方式如下:专业必修课: 1) 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陈毅元帅与无线电“结缘”的故事、“国家新基建”战略等内容融入学校思政试点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中,所选教材为全国部分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联盟( G12) 应用型教材。2) 随着通信技术进步及设备的更新换代,将陈旧技术的课程如“现代交换原理”替换成“现代通信技术”,实现陈旧技术向支撑引领转变。3) 将课程内容与核心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精选出5门专业核心课( 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移动通信) 4) 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实验学时,如将“通信原理”的实验学时加倍。

专业选修课: 1) 将课程内容与产业共性技术相结合,并根据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情况,设定了“无线电监测方向”和“通信网络规划方向”,且每个方向分别有4 门限选课程,如表3 所示。2) 从侧重理论向实践应用转变,弱化理论学时,增加实践环节,每门课程都含有课内实践环节,且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3) 考虑到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是新工科人才必须具有的素质,我们将课程内容与科技领域前沿相结合,融入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增设了“人工智能”“Python 语言开发”“物联网技术”“通信信息与安全技术”,实现专业方向向学科交叉融合转变。4)增加了“Java 语言开发”“移动智能终端开发”等软件课程,优化了“微机原理( 单片机,计算机组成) ”“FPGA 开发与应用”等硬件课程,通过“软硬结合”,实现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拓宽学生就业选择面。

图片4.png 

三、集中实践平台的调整

实践课程体系方面,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以“强实践、重应用”为目标,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科目,包括课程系统设计、项目综合实训、企业项目实践,如图3 所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迭代创新,合理安排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

图片5.png 

1) 课程综合设计。在理论课开展的同一学期的后半期开设了“电子线路设计”和“通信线路设计”,将电路方面的课程融合,难度递增。

2) 项目综合实训。调研ICT 行业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系统工程角度构建项目综合实训内容,对专业课程中涉及的需要借助真实环境来开展的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虚拟平台,同企业一起开发仿真案例和项目,供学生进行综合实训。如增设了“5G 网络规划综合实训”“( 华为) 网络通信综合实践”“ICT 项目综合实训”。

3) 企业项目实践。深化产教融合,以就业为落脚点,以企业为实习基地,紧跟信息技术改革步伐,在新版的课程体系中,每一学年都增设了“中小企业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追踪科技领域前沿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通信企业行业举办的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掌握行业新技术,企业新方向。

摘自《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1 年第3 倪磊等


现代学徒制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分析

现代学徒制课程包括学徒基础课程模块、学徒专业课程模块等。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数量多、范围广,对接现代学徒制课程要求,加强技能实践,丰富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资源。

(一)现代学徒制课程的线上教学资源

1.现代学徒制MOOC 课程资源。通过MOOC 课程资源的运用与管理,为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提供内容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满足现代学徒制线上课程的资源需求。

现代学徒制MOOC 课程资源在于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时间、空间、学习规模等优势,发挥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课程合作作用,让学徒制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内容等,选择MOOC 课程的学习资源。

2.现代学徒制SPOC 课程资源。SPOC 课程适合现代学徒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教学资源拓展等要求。发挥SPOC 课程教学的在线讨论、深度教学等优势,满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升、深度学习、学习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现代学徒制课程运用SPOC 课程教学资源,能够较好地促进现代学徒制课程的线上小规模、专项在线教学等方面的教学要求,提高现代学徒制在线课程教学的质量。

3.其他网络课程资源。整合与优化其他网络课程资源作为现代学徒制线上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能够较好地满足现代学徒制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现代学徒制课程的线下教学资源

1.学校课堂教学资源。学校课堂教学为现代学徒制的知识讲解、技能培养、素质培育等提供面对面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感知课程知识讲解、技能传授、素质养成的过程。

运用学校课堂教学资源,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持续学习、提升学习等提供较好的课程资源支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2.企业实践教学资源。企业实践教学资源是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岗位实践锻炼等的重要资源,利用企业师傅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技能训练过程等方面的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摘自《职教论坛》2021.09冯燕芳 陈永平


构建“思辩”的职校课堂

职业院校的思辩课堂可定义为:以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有机衔接,在学习过程中手脑并举、知行意相融,通过学生自由参与,促进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高与素质提升的课堂模式。

思辩课堂是一种基于积极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聚焦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要遵循三阶段四递进,即课前、课中与课后有机衔接,预辩、言辩、行辩与呈辩四递进,学生主要表现在“三起来”,即活起来、动起来、笑起来。

思辩课堂的实践要点:一是课程内容聚焦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二是学生学习把握起点、盲点、兴奋点;三是课堂教学突出言辩、行辩与呈辩;四是教学要灵活运用“设疑、设堵、设陷、设突”“用行、用辩、用导、用反、用比、用述”四设六用。

思辩课堂是一种积极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不断反思的实践。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19日杨永年

 

八段锦对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改善研究

当前大学生焦虑现象比较普遍,相当部分学生存在轻度以上焦虑,少数学生存在抑郁心理。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可以显著改善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文章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选取60名具有轻度及以上抑郁和焦虑的大学生,分为人数均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 名学生开展为期8 周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而对照组则不参与练习。在实验前后分两次对所有被试的抑郁和焦虑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当前大学生焦虑比例较高,抑郁比例较低且主要为轻度抑郁;实验前两组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差异显著;实验组实验前后抑郁和焦虑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前后抑郁和焦虑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可以显著改善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最后提出建议:

1、加强健身气功·八段锦在高校体育中的应用。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前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改善功能。在当前高校体育中,可以加强对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运用,将其作为体育选项课或选修课内容,以及作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项目之一,创造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健身气功·八段锦这项有益于大学生身心运动项目在高校的普及。

2、加强健身气功·八段锦教育教学改革。健身气功·八段锦虽然动作简单且较为缓慢,但一是重复练习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仅影响学习的效率,更不利于形成对健身气功·八段锦这项运动项目的兴趣;二是重复练习不利于学生掌握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要点和精髓。因此,要加强健身气功·八段锦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让学生在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3、加强健身气功·八段锦师资队伍建设。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时无需特殊的场地,但需要专业教师的教学以及指导。当前健身气功·八段锦在学校开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就是师资的短缺。因此,当前高校要加强健身气功·八段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部挖掘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为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

摘自《武术研究》2021 年第12 期 张玉峥


威海职业学院

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教学资源

“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教学资源”是将学校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对外出租的场所到期收回,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建设主动承接。

学校对实训耗材实行分类管理,除了化学试剂等耗材不要求出产品外,将食品、服装、广告、建筑等相关专业的实训耗材,全面纳入生产性耗材管理。在服务教学的同时,生产出来的产品交由学院相关部门统筹处置。比如,学校上千名教职工的生日蛋糕、内部接待用的酒水等,都是学生的实训衍生品。

学校对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实训室进行企业化改造。把连锁经营专业实训室改造成商场,把物流专业实训室改造成菜鸟驿站和京东物流仓,把幼儿园、电竞馆、健身房等交给教育学院,把校医院交给康养学院,把拓展基地交给国防学院,由各二级学院结合实训教学进行管理和经营。

学校对实训设施都提出了生产性实训的要求。板式家具、广告印刷、酒店实训室,可投入使用,比如承接大型会议。

学校把后勤保障全部下放到二级学院。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干”的原则,学校按照现代学徒制的理念,由实训指导教师当导师,成立卓越工匠班,全面承接学校的水电暖维保等业务。学校还成立了会计工场,大大小小十几个公司的财务全面由教师带着学生管起来。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得一份绩效,参与生产性实训,再得一份绩效,上不封顶,分别考核、分别核算。用贡献说话,让干得多的人得到实惠,让干得少的人无话可说。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多劳多得很重要,为此学校提出了“双岗双效、多岗多效”的概念。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6日吴永刚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拍卖会”回答怎么搞科研

高职院校教师的发明专利,能否落地转化?高职学生设计的作品,能值多少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用一场科技成果转化拍卖会给出了答案。

11月12日,在2021浙江科技成果拍卖会上, “杭职院”共推出35项科技成果进行拍卖,起拍总价1236.5万元,成交总价1736万元,这次拍卖所得经费,学校只留5%,团队或研究院可以支配95%。  去年,该校有17项科技成果参与竞拍,成交总价958.5万元,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少企业也是连续两年参加,因为这次拍卖会上很多项目出发点就是瞄准一线应用的技术难点,成熟度相对高,企业拿去就能直接应用。比如“一种基于云原生的MES制造管理平台技术及应用”,目前已尝试应用于杭州钱塘区内工业物联网领域内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拍卖所得款项将大部分用于所在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提升和其他项目预研工作。去年,郭伟刚带队的一个项目最终拍卖成交价是60万元,团队中有位优秀学生拿到了1.5万元。他办公室的密码锁,就是学生们设计制作的。为了造密码锁,学生们要编程,然后钻孔、打槽、抛光,最后进行安装。他发现,参与项目多的学生,到企业后实际动手能力很强。

在高职教育圈内,对于“高职院校能不能搞科研”“要不要搞科研”的话题一直有争议,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多认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主业,科研工作只是锦上添花。但一线生产、技术管理、操作能力方面的项目研发对高职院校而言更有优势,却是大家的共识。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举行科技成果拍卖活动,是希望更好地推动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资源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21年11月22日 蒋雨彤 周曦


国外行业协会促成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

英国行业协会覆盖全国90%的行业领域,把为职业教育服务作为其职责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英国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对行业内企业人才数量及能力要求进行调研,定期向学校发布,使得职业学校能够有机会了解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方面的需求,以便学校能够根据信息及时调整学校相关发展策略。

奥地利行业协会下设培训信息咨询委员会,接受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咨询,通过与校企双方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来搭建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并对行业内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质量满意度的信息,提供给有需要的学校,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指南。

加拿大社区学院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往往会求助于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在行业中收集信息。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行业协会引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国家。“在澳大利亚行业协会的强力协调下,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提供给职业学校使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企业实习,付给实习生劳动报酬,一般每周报酬从134至353澳元不等。另外,行业协会在企业内部对优秀技术人员进行选拔,推荐企业技术专家作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当澳大利亚企业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他们也会求助于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牵线搭桥,在学院中联系接洽相关专业的老师,提供条件让双方联合攻关,解决企业难题。

奥地利职业教育管理主要由联邦负责,而在具体的实施中,专业性的问题则由行业协会负责,包括协调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利益关系。奥地利职业院校的硬件设备许多是由企业提供,同时,当公司在员工培训方面有需求时,行业协会也积极协调,组织企业员工到职业院校进行脱产培训。当企业面临技术难题的时候,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校企双方精干力量联合进行课题攻关。在行业协会的引导下,奥地利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由单项的局部合作转变为互动合作,全面拉近双方之间的关系。

瑞士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是“三元制”,这里的“三元”组成部分除了通常的职业学校和企业之外,还有“一元”就是行业协会,也就是由三方联合举办职业教育。行业协会通过与企业的联合,负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优化,向职业院校推荐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能把企业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情况带进学校。同时,行业协会也会在广泛收集信息基础上,将企业所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职业院校,让双方面对面商谈项目事宜,为科技项目牵线搭桥。

英国的《职业培训法》与《教育改革法》,澳大利亚的《培训保障法》与《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及美国的《职业训练合作法》与《珀金斯职业教育法》都对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活动进行了法律规定,确立了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限,行业协会获得了广泛的法律授权,明确了自身的法律地位。

德国是行业协会历史悠久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行业协会在德国具有特殊的公法法人地位,具有极大的自主权,德国法律赋予了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明确的权力。德国2005年4月实施新的《职业教育法》,对于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地位、功能、权责等都作出了细致规定,要求每个行业协会都设立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作为专业机构,用来协调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矛盾。法律地位的明确使得德国行业协会在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具有如同政府一样的权威。

[经验]1.发达国家行业协会自身作为信息平台,在校企之间收集与传递职业教育相关信息。通过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可以全面了解行业现状和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缩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企业通过行业协会也可了解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人才质量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等信息。

[经验]2.要保持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就要使校企之间的利益能够得到互惠共享。因此,国外行业协会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投入,支持职业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成职业院校反哺企业,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和产品研发开展服务。校企合作成为双方的自觉行动,职业院校主动针对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与技术攻关服务,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优化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活动。

[经验]3.发达国家行业协会法律地位的明确,能够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自《江苏高教》2020年第5期 孙健


保障

秘书工作要把握好三个常态

常态之一: 大小结合

在工作中把握住“大小结合” 这个常态,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以“大”的思维、“大” 的方向来引领“小” 的工作、“小” 的细节, 以“小” 的积累为“大” 的事业坚实基础。

“大”,其一为“大势”, 就是国际国内形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这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大背景和大前提。因此, 在平日的工作中,秘书要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不仅要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广泛研读政治理论书刊、党报党刊, 结合工作内容理解最新政策, 而且要认真研究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教育大政方针, 密切关注国内外高校的发展动向, 深入学习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 透彻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其二为“大局”, 亦即学校的全局和中心工作, 这是文字秘书工作的“纲”。秘书所有工作的开展都要做到切合学校发展实际, 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并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强的指导性。

“小”,就是做工作时要细心谨慎、精益求精。这种功力体现在对每一份文件、每一篇文稿的仔细推敲、千锤百炼上, 从立意、谋篇、布局到字词、标点的使用, 都要用心去谋划、用心去修改。办公室工作繁杂,树立“为大局服务、从小事做起”的意识, 认真做好领导交办的每一件事, 圆满处理每一项经手的工作, 审慎对待每一处细节。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马虎, 抓大不放小, “尽小者大, 积微者著”。

常态之二: 动静相宜

要达到动静结合的理想状态, “动得起来搞调研, 静得下来著文章”。

“动” 主要强调的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辅助领导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信息、解决问题。不仅需要了解本部门的综合情况,更要熟悉全校各单位和部门的相关情况, 对重要事项的工作动态、工作进展要时刻关注,对师生员工关心的问题要随时留心,做到情况清、问题明、分析透彻、建议可行。这个调查研究应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不是坐在办公室打一通电话、看一些报告、上一会儿网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动起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师生,进行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富有实效的调查研究。

“静” 则是强调在调查研究的同时,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高校办公室秘书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调查研究讲求实际效果,如对高等教育方向的把握、对学校发展前景的预测、对校内深层次矛盾的研判等, 都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 发掘和整合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各相关信息间的关系与变化,及时发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材料, 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常态之三: 张弛有度

把握住“张弛有度”这个常态, 做到既勇担重任又善于安排, 既敢于吃苦又快乐工作。

秘书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真正树立“我能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的自豪感和“我要为学校发展作贡献” 的责任心, 尽心尽力做好工作。文字秘书工作任务多、时间紧、压力大,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更是常事。这就需要秘书做好吃苦的准备, 学会时间管理、计划管理和进度管理, 分清轻重缓急,抓住关键环节, 学会“弹钢琴”。此所谓能“张”。

“弛” 主要体现在良好心态和情绪的培养上。文字秘书辛苦撰文, 却无法在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名字, 也无法在讲稿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 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失误, 影响大局; 领导风格多种多样, 起草的讲话稿既要有自己的思想,更要适应领导的风格。秘书的工作处处充满紧张和压力, 因此, 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学会情绪管理, 摈弃压抑、烦躁、倦怠等不良情绪, 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要善于从繁重任务的完成中体验收获的快乐, 从领导肯定的语气中感受自身的价值, 从自身能力的提升中看到成长的希望。

19摘自《秘书之友》2015 年第12 期 刘星

 

校园安全利用云技术管理的几个方面

一、安全教育平台

这是安全管理中的首要工作,良好的安全教育能够大大提升类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云技术能够将安全教育工作立体化、网络化, 消除诸多传统教育方式的不利因素。

首先,安全教育资源可实现多样性,不再拘泥于文字和视频,可以通过微应用、动画、实景体验甚至是游戏,打破统一化教育受众的学习疲劳,让学习者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和方式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

其次,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平台参与到安全教育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一方面成为安全内容的学习者,同时成为安全内容的讨论者、传授者。

再次,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参与到安全教育中,学习效率能够得到大幅提升。

二、实时巡视、岗位监控、报警平台

可以建立在线巡视平台,将校园内各类监控设备采集的信息, 集成到一个平台上。管理人员根据工作内容和权限等级通过PC端、移动端,随时巡视安全状态,有效缓解了依靠人员对监控设备进行24小时值守的压力;同时也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监控状态,尤其是发生安全事故时的现场状况。

安全管理者通过随身携带的实时交互通讯设备和卫星定位系统,让所有管理人员共享巡更视频和音频,实现了巡查的实时跟踪。无人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还可以让安全巡更节约人力,更可以延伸监控的范围,一些人员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也可以纳入监控范围。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整个校园的报警地图,学校内的师生员工能够通过校园智慧平台,快捷实现实名报警。此外,通过移动端上传现场状况的视频和图片,更有利于安全管理人员采取合适的方式快速处置。

三、安全预警、应急指挥系统

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云平台可以对校园内的建筑、设备、设施、交通等进行安全隐患提供早期预警。将安全隐患发生率较高、安全运行状态稳定性较低的设施设备,实行实施安全数据回读,并通过计算技术判断出当前安全运行的等级。通过可视化图、表、视频、动画等模式进行呈现,让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直观地对隐患节点进行关注,并采取措施。AI 技术中的人脸识别可以对校内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行安全预警,车辆速度检测和车牌识别技术可进行道路交通进行安全预警……有效整合各类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安全预警机制。当事故发生时,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均可以通过平台收到报警信息, 根据不同层级权限设置, 将处置指令快速下达, 形成从学校领导层、安全管理层和措施实施层的联通。

基于云平台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高质量、高效率。云平台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一次安全管理体制的跨越式发展,是一次安全管理效能质的提升,必然成为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自《高枚后勤研究》2020年第12期 阳辉


职教风向标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划重点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刊编辑摘重点: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到2025年,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应用型本科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吸引更多中高职毕业生报考。

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

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

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职业学校建设培养培训基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

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按规定落实相关税费政策。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机制

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核、选用、使用、更新、评价监管机制。引导地方、行业和学校按规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

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安全等国家职业教育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出台更高要求的地方标准,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制定标准。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

摘自“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2021.10.13发布


成都推出礼遇“十条”提升工匠尊荣

近日,成都市出台《成都市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政策”),从10个方面对“成都工匠”给予礼遇。

10个方面包括:鼓励在蓉落户、子女入园入学、发放“成都工匠卡”、便捷就医服务、方便交通出行、丰富文体生活、关注身心健康、增强保险保障、促进学习交流、建设成都工匠公园等。

“这些都是工匠们的现实需求。”成都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台“十条政策”旨在贯彻国家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为工匠队伍提供更好的家庭保障、工作保障、待遇保障。

目前评选出的1812名“成都工匠”将成为“十条政策”的首批受益者,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工匠享受这些礼遇。按照成都市的计划,到2022年,将培育评选市级工匠3000名。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21年11月22日 李欣怡,王鑫昕

 

新职业助力职业院校扬帆远航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崭新变化,而新变化也催生了一批新职业,比如从直播销售员、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到网约配送员等。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孕育的新职业超过70种,包括外卖行业的网约配送员、密室行业的密室设计师,以及线下实体行业触网后诞生的数字化运营师等。这些新职业既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也给职业院校提高办学的针对性提出了崭新要求。

“粉丝200万”“直播5小时卖货7000万元”一天工作了14个小时的一位网红主播坦言:“也想给自己充充电。”但让她发愁的是,在“互联网营销师”这条新的职业路径上,她很难找到一个比自己更专业且有经验的老师。一边是新职业从业人员市场需求巨大,一边是受过新职业培训的人员非常少。

面对新职业和新业态,职业院校所具有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主播培训的问题,互联网营销已进入垂直细分的新阶段,很多主播都期待着能够进入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得到专业导师的指导,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高校响应人才市场新变化、新需求。比如,北京一所传媒院校针对网红主播开设培训班,尽管收费高达几万元,可报名的主播远远超过了培训班核准人数。同时开设了礼仪、化妆、视频拍摄课程等内容的培训班,报名者更是挤破了头。利用专业院校的专业师资,不失时机地适应新职业人员急需提高素质的需要,这恰恰是专业院校培训新职业人才的长项和优势。

与新职业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平台成立了自己的职工大学,瞄准员工以及行业人才培训需求,联合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助力新职业人才培养。比如美团最近就宣布,将联手100所院校推广“1+X”证书,建设数字生活学院和数字实训基地,与10个省份合作共建职业技能提升数字化平台。这种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办学,无疑将为新职业人才培养加速。

新职业教育也是一个全新的市场,职业院校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完全可以在这一片“新蓝海”扬帆,当职业院校能够直面洼地,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势必会在这一片海域里寻找到属于自己更长远的航向。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10-30 井水明


赋能“双减” 职教大有作为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不断探索与完善课后校内托管和寒暑假校内外托管服务,良好的教育生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课后和寒暑假托管也面临师资和场所不足、活动内容单调、托管服务质量不高等诸多现实瓶颈。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具备助力“双减”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力量,能够推动“双减”政策进一步有效实施。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丰富多样,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具有生动性、实践性、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等优势,具备主动对接基础教育的可行性和显著优势,助力“双减”大有可为。

第一,职业院校可对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目前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课程资源不足。职业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职业院校师生可以在课后和寒暑假对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和专业宣讲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人人爱技术、重技能、敬岗位的社会氛围。

第二,职业院校可对中小学生开展职业认知教育。职业学校内有各种实习实训中心,可按照就近和区域集中的原则,通过校园开放,吸引中小学生前来参观,一方面增强中小学生的职业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展示职业教育的风采,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学校与很多企业拥有合作关系,可将这些企业开辟为研学基地,让中小学生对各类专业岗位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培养职业兴趣、劳动热情,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职业院校可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和实践。职业院校可主动送教上门,通过职业体验、职业角色扮演、劳动实践等形式,向中小学生传授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技能普及水平。比如,职业院校师生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利用手工技艺将劳动教育和美育融为一体;可以开展非遗类活动,让中小学生体验我国非遗技艺的巧夺天工,熏染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

第四,职业院校可以对中小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对于小学生,可围绕劳动分工、职业类型、岗位特点进行普适的职业认知和体验教育。对于初中生,可围绕个体兴趣倾向、智能优势进行初步的生涯指导教育。鉴于初中阶段在我国教育分流体系中的重要性,可探索在初中学校设立普职衔接课程教育基地,让学生接受初步的职业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之间作出理性选择,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11-23冉云芳 王一涛

 

教育培训类公司转投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青创头条App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创业公司传播影响力榜单显示,曾长期处在榜单前列的教育培训类公司,已纷纷“跌落”。传播影响力前50的榜单中,仅剩高途排在27位,猿辅导、学而思、新东方和作业帮则分别排在58、61、67和92位。

教培类公司的关注点均集中在“是否已倒闭”和“是否在转型”上。猿辅导、作业帮、新东方等头部教培机构选择了“断臂求生”,快速撤离学科类培训,素质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了他们的新选择。高途重点业务转向成人教育、STEAM(STEAM分别代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数字产品和职业教育这四大方向。作业帮正式上线了三款素养类产品,继续进军素质教育。猿辅导顺势将其已运营一年多的STEAM科学教育产品——“南瓜科学”推向了公众视野,并于前几天宣布即将推出教育科技新品牌入局2B智能教育市场。学而思向线上培训、素养教育的全面转型,并在不久前宣布推出学而思素养中心。新东方则将目光投向了素质教育和大学生业务,大学生考试业务将重回战略重心。

10月12日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给职业教育赛道增添了“光环”。“意见”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并规定“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等。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26日 孟佩佩

 

将职业素养理念全面纳入课程体系

就学校教育而言,未来我国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要转向实践,以行动为中心。鼓励学生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做好依据天赋和兴趣爱好选择未来职业的准备。

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泛化型职业素养,如独立学习、自主管理、发展友谊和培养社会责任感。除了在学校增加集体活动外,要在家庭增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诸如整理个人内务、环境卫生清洁等,养成学生勤劳做事的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和习惯。义务教育阶段虽然不适合开展职业技能训练,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合作能力、基本生活技能与习惯,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高中教育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通用型职业素养,包括对自我兴趣和能力的认识、基本的职业认知、未来的专业选择、勤奋刻苦精神、读书和健身习惯等,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进入职业领域奠定基础。

在高等教育阶段,要重点培养专业型职业素养。学生有自己的专业或学科领域,需要继续提升学术研究精神和能力,或深入企业和社会了解行业的最新知识与技术技能。要增加学生在职业领域的参与体验,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和社会实践项目,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实验实训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的紧密配合,激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埋下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素养,深化对社会和职业领域的认识与理解,建立良好的职业目标,并通过不断地参与实践,体验创造物质与精神成果的幸福感,最后走向与他人合作的真正职场,承担责任、分享成果,为自己、家人和社会创造幸福生活。

随着人工智能取代简易体力劳动,通信技术高速发达、信息和知识资源充溢的社会当下,驱动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行动力和自律等意志品质的养成非常关键,成为培养学生高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价值观、自主发展性、生存技能、合作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支撑职业素养,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使之成为培养体系的风向标,切实做到各级各类学生职业素养标准逐级上升又有机统一。

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职业素养的培养对象更加广泛,不仅包括职业院校学生,还包括普通中小学、普通高校学生。各级各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标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教学资源建设等,总结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30日万作芳 闫利雅


相关文件 


 

《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

上海市教委发布的这个实施方案明确了8项主要任务:创新教育场景示范应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变革;推进教育新基建,打造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环境;打造教育数字基座,赋能各类教育应用发展;推进教育评估数字化,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综合评价;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满足多元数字化教育需求;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健全师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推进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服务能力;加强数字化转型研究,促进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上海将探索数字孪生学校建设,培育创建100所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探索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于人工智能的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基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基于5G的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深化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和创新。同时,上海将探索校园数字化的实验实训、场馆使用、基建安防、环境监测、智能晨检等应用建设。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11-15任朝霞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21年第8期 总第125期

(2021年12月24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