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参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职教参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 2021年第7期
发布日期:2021-11-19 浏览:

目    录

1.新版专业目录十大特点

2.新版专业目录深度解读

3.新版职教专业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4.因势而新 优化职业教育党史教育方法

5.高职院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6.加强高职远程网上招生工作人员的管理

7.构建招生与就业协同机制的两条对策

8.基于岗位核心能力构建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

9.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引进途径

10.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 开创高水平办学格局

11.利用好大学英语学习线上线下大数据

12.国外无人机蜂群发展状况及未来

13.完善托育师资职业身份的建设

14.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潜力巨大

15.顶岗实习“四层次有效管理

16.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高水平国际贸易专业群建设策略探析

17.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BIM 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与实践

18.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协同机制创新的措施

19.我国高校公共安全特点及隐患分类

20.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者宣言



[专栏]职业教育新版专业目录解读

教育部发布实施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新版《目录》按照“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


新版专业目录十大特点

新版专业目录突出“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两个关键词,呈现出十大特点。

一是专业对接新技术岗位。新版专业目录着眼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技术岗位,注重培养学生驾驭新技术的知识、技术、技能,增设与新技术相关专业,对不符合时代趋势的技术类专业进行更名、改造。如对接区块链技术相关岗位,在高职新增区块链技术应用等专业;对接5G等新通信技术相关岗位,高职专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更名为“现代移动通信技术”,高职本科“通信工程”专业更名为“现代通信工程”。

二是专业对接新职业岗位。新版专业目录基于技术创新迭代、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分工变革催生的职业结构变迁,涵盖2019年4月以来新发布的新职业,主动对接新职业岗位内涵、岗位内容、岗位场景提出的新要求。如对接装配式建筑施工员新职业岗位,在高职专科新增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制造技术、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

三是专业对接新业态岗位。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加速创新,催生智能、体验、定制、共享等新业态新模式。新版专业目录对接新业态岗位人才需求,助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如对接定制旅行新业态岗位,高职专科新增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对接智慧交通新业态岗位,高职本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营等专业。

四是专业对接市场化需求。新版专业目录坚持就业导向、市场导向,聚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对接市场亟须、缺口巨大的职业岗位,助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如对接未来5年人才缺口500万的人工智能相关岗位,高职专科设置智能机器人技术(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更名)等专业,高职本科设置机器人技术(更名)、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新增)等。

五是专业对接“卡脖子”难题。新版专业目录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进行布局,服务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如对接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在高职专科设置集成电路技术专业(更名);对接稀土材料“卡脖子”难题,在高职专科新增稀土材料技术专业;对接种源“卡脖子”难题,在高职本科新增现代种业技术专业。

六是专业对接智能化生产。新版专业目录对接生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聚焦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岗位人才需求,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改造、升级相关专业。如对接智能养殖岗位,在高职专科设置畜禽智能化养殖专业(更名);对接智慧林业岗位,在高职本科新增智慧林业技术;对接智能炼钢岗位,在高职专科设置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更名);对接船舶智能制造岗位,在高职本科新增船舶智能制造技术专业。

七是专业对接智慧化管理。数字技术推动治理方式变革,促进各领域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推动决策科学性与服务效率提升。新版专业目录适应各领域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对接智慧化管理岗位人才需求,对相关专业进行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如对接智慧城市管理岗位,在高职本科新增城市设施智慧管理专业;对接智慧社区管理岗位,在高职本科新增智慧社区管理专业。

八是专业对接精准化服务。新版专业目录对接现代服务业精准化发展,适应生产性服务融合化、生活性服务品质化、公共服务智慧化发展趋势,用新技术升级改造服务类相关专业,培养适应精准化服务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对接智慧物流岗位,在高职专科设置智能物流技术专业(更名);对接智慧旅游岗位,在高职专科新增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

九是专业对接数据化应用。新版专业目录适应各领域各行业“上云用数赋智”新趋势,从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应用场景切入,对职业教育专业名称、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核心课程进行升级,为各专业开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课,增强学生数据化应用能力。如高职专科设置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专业(更名)、新增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专业;高职本科新增财税大数据应用专业。

十是专业对接数字化技能。新版专业目录对接各领域岗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对接《规划和纲要》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要求,以数字化技能为核心,构建以数字化技能、网络化技能、智能化技能为主的未来技能体系。如高职专科新增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专业;高职本科新增城市设计数字技术专业、企业数字化管理专业。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1-04-07发布

 

新版专业目录深度解读

1.权威论纲

新版专业目录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围绕数字经济七大重点产业和十大应用场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八大领域、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八项工程等各个产业领域进行专业覆盖,推动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鲁昕表示,要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以专业思维解读和落实“十四五”发展任务,用新版专业倒逼职业院校系统化、体系化、结构化改革,做好专业一体化衔接,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个重点,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摘自鲁昕《新版专业目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落地举措》学术报告

 

新版专业目录让人“眼前一亮”。要厘清产业、职业、专业三者关系,做好新版目录和原目录的顺畅衔接,坚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灵活性,紧盯产业链条、社会急需、技术前沿等,以系统思维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以久久为功的韧性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摘自谢俐《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实施好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推动专业升级和

数字化改造》报告

 

职业教育的教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传动链,是实现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的连接点,是落实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的主力军。要在提高教师素质计划中,打造职教教师体系发展中,落实师德第一标准要求中和完成教师企业实践要求中落实新版专业目录。

摘自宋磊《对标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新要求,造就新时代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队伍》报告

2.专家观点

新版专业目录具有一体化设计、核心内涵统一、针对性加强、兼容性增强等特征,在顶层设计上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化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意义,为推进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既体现教育规律又符合产业规律,既体现新定位、新内涵、新结构和新体系,又围绕新业态、新产业和人才需求升级。

摘自刘萍《面向数字时代产业升级,筑牢建优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基石》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目录》体现了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涉农类专业突出了现代、智慧、绿色生态等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落实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切。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目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针对高端制造业的芯片制造短板,职业教育高起点来抓,新增集成电路类专业,可以弥补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目录研制顺应了时代发展,特别是新业态、新科技发展,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专业目录与产业、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类型特色非常鲜明;设置了绿色生物制造、合成生物技术等相关新专业,建议进一步关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碳交易、碳排放相关领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建议持续更新,并尽快确定专业教学内容和内涵。

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邢顺峰:《目录》按照知识生产逻辑、人才培养逻辑和市场需求逻辑调整专业,对于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健:《目录》对于引导地方和学校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设置专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议持续做好新版《目录》的宣传解读。

国家统计局教育中心主任余芳东: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还很好地与职业分类标准、三个新统计分类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监测发展动态。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对统计类专业的调整符合统计行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符合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发展,既体现了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的新要求,也坚持了以数据质量为核心的岗位需求导向。

文化和旅游部科教司原司长孙若风:本次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工作非常必要、及时,修订过程中进行的调研、论证科学充分,准确体现了文化和旅游行业的需求。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鲍泓:教育部历史上首次将职教体系的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专业对照设置,标志着我国职教类型中的层次体系已经形成,表明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标准一致、接口规范,而且覆盖面大,特别是一些关系城市、乡村、民生、环境、绿色、低碳和健康等行业的岗位,此前在学科专业体系中较少关注和涵盖,现在在新版职教专业目录中都能找到,应收尽收、灵活设置。即体现“有教无类”,人人享受教育,行行出“状元”,又可“因材施教”,必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符合度和精准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原党委书记陈李翔:新版《目录》比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了我国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更加突出专业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新技术应用的关系,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在中高本衔接贯通上做了深入探索,尤其在职教本科的发展上做了很好的尝试。

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力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志锋:能源电力类专业适应了能源电力清洁化、智能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对接了能源电力转型升级的岗位需求,契合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变化,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目录》中物流类专业总体上兼顾了新型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顺应了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物流强国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物流业升级中数字化改造的新特征。物流类专业的归属统一,能更好地服务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同时也让物流类专业对接产业更全面。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吕炜: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需要站在国家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对当前职教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从财经商贸大类来看,重点突出了大数据与各个专业的交叉和融合,设置了一批服务于新经济、新管理、新商务的新型专业。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新版目录瞄准国家战略需要,与时俱进,体现了先进性和时代性,增加充实了各艺术形式,包括非遗涉及内容,体现了综合性、系统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孙善学:新版《目录》科学性强、专业性强、应用性强,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的适配度,促进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型、定位,新版专业目录是一次极为重要、具有战略意义的调整,在国内是第一版,在国外也没见过,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田茂胜:《目录》中装备制造类专业,赋予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内涵,与当前装备制造及其应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重点和未来的趋势契合度高。

摘自《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2021-03-23发布

 

新版职教专业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10月31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的“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1·企业家百人论坛”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鲁昕表示,为数字化应用场景培养具备数字化知识、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能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鲁昕认为,新版职教专业坚持中等职业、高等职业和职业本科一体化衔接,有助于实现“人人都能出彩,人人皆可成才”的美好愿景。从宏观层面来讲,新版职教专业坚持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服务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服务数字社会人才培训。从微观层面来讲,新版职教专业致力服务数字智能建筑、服务智慧城市管理、服务智慧城市人才培养、服务智慧城市人才培训。2035年,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化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持续改善人力资本问题和人才培养结构问题。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发展就是数字化转型最好的地区。

鲁昕指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始终瞄准科技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研究新产业技术,2020 年学会组织19大类专业相关领域的26位院士和专家学者,深度指导和参与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修(制)定工作,新版职教专业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覆盖智能建设所有场景。

摘自“新华财经” 2021-11-01 张元元/文

 

党建

因势而新 优化职业教育党史教育方法

高职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紧跟时代潮流,但,高职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学习主动性较低,普遍存在缺信仰、缺目标、缺自信、缺能力的问题,亟须思想上的“ 营养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为高职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宝贵财富。高职党史教育必须具有吸引力,把党史课讲出味道。

第一,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高职生普遍对基础公共课尤其是纯理论课兴趣不大,为让党史教育入脑入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通过故事化讲述史实,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党的光辉历史,带领学生主动挖掘背后的深刻道理和精神文化。

第二,创设沉浸式课堂。对于不同的专业,可创设针对性的沉浸式党史教育课堂。例如,将党史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开展红色艺术作品创作与赏析活动、组织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带动学生亲身感悟红色文化。还可将党史教育与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理论课堂和社会课堂衔接起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奋斗的意义,追思革命前辈的事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在传统育人平台的基础上,新时期的党史教育必须顺势而为,将党史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可通过校园全媒体矩阵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微课等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将党史教育有机、有效地贯穿到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

职业教育的持续改革进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旨在为民族复兴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百年党史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通过党史教育,发掘和强化新的价值驱动点,重点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做爱国者、奋进者。百年党史中有无数优秀教育素材,能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考、作出正确判断,以阳光、积极、向上的态度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

摘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 谢少华,瞿维娜/文

 

高职院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通常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创作出来的经典著作,如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的众多重要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各个阶段的重点问题和各个历史时段的行动指南。高职院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作为学习对象,积极探索文献内涵、深挖文献背景从而把握历史节点、学习党的路线。

2、中国共产党每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了重要历史事件,都受到重要历史人物影响。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高职院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落脚于党内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内容的学习,更连贯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历史走向,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其中不乏众多做出重大贡献的领袖群体和突出个人,不少个体甚至在重大事项的决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李大钊、人民领袖毛泽东、“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习近平。他们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斗士、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舵手。还有因为他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工业学大庆”热潮的“铁人”王进喜,为兰考人民治理盐碱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书记焦裕禄,“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如此等等,众多的中国共产党先进模范人物。这些重要历史人物故事也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自《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年第2期 胡思遥/文


招生就业

加强高职远程网上招生工作人员的管理

考生录取工作关系到万千考生和家庭,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导致考生的辛苦付诸东流甚至可能会导致社会性问题,造成的损失和恶劣影响不可估量。因此高职院校的远程网上录取工作必须要零出错、零风险,需要对参与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严格选拔和技术培训。

除了需要加强录取工作的相关人员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并在每一个环节都设立监管,保障学生信息不会发生被不明人员修改或者丢失的情况。例如,远程招生录取现场,招生工作人员之间应尽量避免直接交流,防止出现信息泄露,如果工作遇到问题需要咨询,可以统一上传至系统,由专门人员专职处理。另外,对于所有有权限接触电子档案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信息保密培训,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对外保密,防止出现有心人钻漏洞的情况。对于线上招生录取的档案管理的监督岗位的人员也需要专门进行培训和管理。比如,监督管理人员和招生录取人员以及档案录入人员不能有利益关系,除了人员的外部管理制度,还要对每一个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背景调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公平进行。

远程线上招生离不开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一旦出现设备问题,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做维护和维修。如果系统不能及时工作,势必会影响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全线工作停滞,因此在招生录取和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设置专门的技术小组是非常重要且很有必要的。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每年都要进行,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烦琐,所以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要注意招生专员梯队的培养,保证正式开展远程录取工作时有充足的人力可用。

远程网上招生录取工作是当下招生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随之产生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也是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广大高职院校来说,网上招生录取工作需要学校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保密监督。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社会问题。

摘自《办公室业务》2021/6 (上)侯晓辉,初亚平/文

 

构建招生与就业协同机制的两条对策

一、建立数据分析与仿真模拟的招生

高职院校可以在招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的作用与优势,从相关行业的角度整理出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最终制定出适用于所有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标准,并在招生过程中加以应用。

在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素质技能进行测试,将职业能力素质测试增加到新生入学前或高考咨询阶段中。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提出建议,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入学面试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其中。

对毕业生,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意向及综合条件,与企业岗位进行匹配模拟实践工作过程,通过测试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企业招聘标准存在的差距,从而掌握供求之间的差异,利用积累的企业需求数据信息,以行业发展构建人力资源需求改进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二、高职院校制定招生与就业轮岗管理

院校招生与就业经过一番轮岗实践后,能够让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将就业与招生工作结合起来,使相关工作人员分析问题时能够以不同的视角出发,让工作人员能够全面细致地认识到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协同性。

同时,要通过各种培训使相关工作人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协同工作质量与效率。

摘自《商业文化》2021.08 方建华/文


教学改革

基于岗位核心能力构建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航空运输业在2020 年时,平均每年增长速率将保持在10%左右,“十三五”期间,还需新增加近30 万航空从业人员。其中,航空服务人员占70%以上。在岗位需求基础上,确定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工作岗位特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核心能力,围绕岗位核心能力,构建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

一、 根据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核心能力

航空服务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航空服务各岗位工作人才,专业岗位主要包括:空乘人员、票务人员、客运地服人员、货运人员、安检人员。相近工作岗位包括:民航企事业单位或其他单位从事民航运输人员、接待人员、行政人员、基层管理、人力资源、高铁动车乘务人员等。

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与岗位技术领域,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空乘人员主要指操作各种客舱服务设备,为旅客提供客舱服务人才,从事设施设备使用、紧急安全救护、规范流程服务活动。具备设施设备正常操作知识,熟悉民航服务业务规范流程,掌握医学急救基本知识,能够及时有效处置客舱内各种突发情况,保证客舱安全,维持秩序。票务人员主要指操作民航计算机订座系统,正确处理订座、签转、更改等各种航空销售业务人才,处理订票业务、客票销售、退票、遗失、变更业务等活动。客运地服人员主要指机场地面服务人才,操作计算机离岗系统,从事值机与配载等业务,从事查验客票、安排座位、收运、交付行李、异常处理、问询、引导、特殊旅客服务、民航运输预配结算,办理旅客值机手续、进出港航班旅客登机手续,接送特殊旅客上下飞机、不正常航班旅客食宿安排等活动。货运人员主要指机场货物运输人才,从事检查、称重、清点、填单、计算运价、收费、入库、理货保管、表价、装卸、提货通知、交付货物、费用处理、异常处理等活动。安检人员主要指机场安全检查人才,从事查验证件、安全检查、异常处理等活动,掌握安全检查政策法规,熟练使用安检设备与器材,具备判断违禁物品的认知能力。

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对空乘、售票、客运地服、货运、安检等工作岗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分析各岗位特点以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所需岗位核心能力,主要有职业基础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三类。航空服务基础岗位能力是指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应用表达能力、团队协作、交际沟通能力、掌握航空服务英语基础知识与具备航空服务知识。航空服务岗位核心能力是指客舱安全服务能力,计算机订座系统操作能力、客运地面服务值机服务、候机楼引导服务、行李运输服务、飞机载重与平衡能力,货物运输能力,机场安全检查服务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注重民航客舱服务、服务礼仪专业技能、民航安全与应急处理能力、客舱设备运行以及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具有多种岗位工作能力,能够运用方法经验分析、做出正确决策并实施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航空服务各环节专业系统知识技能的职业拓展能力,适应各种就业需求。

二、 基于岗位核心能力构建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学生提高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与能力要求相一致,整合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组成的必修课,专业拓展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组成的选修课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坚持“必需、够用”原则,按照岗位能力组织课程内容,不同岗位能力对应不同的专业课程,合理设置理论知识,建立学生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服从职业岗位能力模块,构建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逻辑判断和道德自律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素养和综合素质,是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渗透,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尽早定位职业生涯。专业基础模块与专业核心模块注重职业素质养成,加强学生对本专业及社会需求的认知,传授学生航空服务专业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培养学科理论与岗位工作任务技术能力,促使知识相互渗透与迁移,确保就业的专业适应性和针对性。

航空服务人员是航空公司对外的窗口,服务质量决定旅客对航空公司的总体评价,安全与服务是民航服务的核心宗旨,集中体现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空乘形体训练、大学英语、民航概论、民航客舱服务、航空服务心理学、民航服务礼仪、民航服务英语、客舱设备运行、民航安全及应急处理、航空运输地理,主要集中在第一与第二学年,培养学生掌握航空服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掌握航空服务专业、民航安全、设备运行等核心技能,具备专业英语水平。综合实践模块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获得,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结合实训周、培训、顶岗实习形式,熟悉客舱服务与安全操作实务,具备航空服务实践操作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主要有:客舱服务实训、安全实务培训、民航服务英语实训、航空乘务人员面试英语、地面服务实训,主要集中在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专业拓展课程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培养学生职业拓展应具备的能力,是航空服务专业知识拓展。素质拓展课程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为职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徽州文化、跨文化交际、演讲与口才、谈判技巧、社交礼仪、日语、韩语、音乐欣赏、茶艺与茶道、插花等,主要集中在第一与第二学年。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学生干部竞选、美术和音乐欣赏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设置突出岗位需要,与工作内容相对接。

摘自《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 年第12 期 吴晓影/文

 

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引进途径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完善人事制度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通过完善教师引进制度来优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要招纳理论知识扎实的应往届毕业硕士生、博士生,以改善教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学历结构偏低的问题;

二是要引进学校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重点引进企业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聘请海归创业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三是对于“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的一些专业,借鉴国外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以行业工作经验满三年并具有相当学历作为专业教师准入条件,在经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后,成为既有行业经验,又有项目研发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兼职教师“双师型”培养制度,完善兼职教师就业制度,制定符合实际的奖励机制,锻造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教学得法、稳定长久的兼职教师队伍。

摘自《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崔联合,蔡玲玲,刘刚/文

 

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 开创高水平办学格局

高职院校受现实教学资源和办学能力的条件约束,有必要平衡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开创高水平办学新格局。

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和分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类型丰富多样,在时间维度上可以分为“职前+职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空间维度上可以分为学校职业教育与校外职业教育;在形式维度上可以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将教育的使命扩大至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提出到2030年,为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提供能终身获得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及创业的职业技术技能机会,全面增加拥有相关技能的人员数量,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与之相应,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也是我国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和基本社会功能。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

国务院2019年启动并实施了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的百万扩招计划,突破了以往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只能招收应届高中和中职学生的政策限制,赋予高职院校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时代使命。紧紧抓住高职教育面向社会人员扩招的政策契机,积极探索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人员,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急需紧缺领域,以及地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重点人群,广泛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探索岗位实践和技能证书成果认定和学分转换机制,推动学历教育与培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开创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的高水平办学格局。

摘自《高校教育管理》2020年第3期  周丙洋,王子龙/文

 

利用好大学英语学习线上线下大数据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线上教学,提取学习过程数据;另一方面通过线下教学和考试,获取能力测试数据。通过数据融合方案全面地了解和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教学,从而满足了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化需求。

1、学习过程数据是指教师利用现有的在线学习平台(如腾讯课堂、腾讯会议、QQ 课堂等直播平台、慕课/SPOC 平台、教学立方、批改网、移动学习软件等)获取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观看直播或回看视频的时长;教学立方上课件资源下载次数、在线浏览时长、浏览偏好、小测和作业的正确率、讨论参与度;批改网络提交作文的修改次数、高级词汇使用频率、移动学习软件使用时长和频率等学习过程数据。为使数据更具参考价值,可由几个平行班教师共同建立题库,或发布相同的学习任务。另外,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观感受。

2、能力测试数据则主要来自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下考试,是对学生分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各模块的得分情况,通过答题卡、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统计,了解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力的优势与弱势。一个教学周期之前的能力测试数据对混合式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而一个教学周期之后的能力测试数据对本周期的教学效果具有评判意义。开展一个教学周期之后,可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获取学生能力测试数据,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融合分析后的结果将对本周期的教学效果具有评判意义,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下一个周期的精准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数据挖掘和融合的反馈结果,教师相应地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共性化的问题,在线下课堂重点讲解,而针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则主要在线上教学平台通过定制任务和个别答疑等形式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摘自《科教文汇》2020年第36期 王劼华,刘光源/文

 

国外无人机蜂群发展状况及未来

无人机蜂群作战作为一种新的作战模式,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军事作战中。

单个无人机载荷能力小、功能简单,攻击能力有限,无人“蜂群”作战时数量几十上百架飞机,可以通过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实现适应复杂战场环境,完成复杂的任务,10000架 “蝗虫”无人机与1 架 F-22 价格相当,组成的蜂群的作战效能远大于1 架 F-22 作战效能,如果用100 万美元的导弹来打掉敌方1000美元的无人机,对对手将是消耗战。

近年来,无人机蜂群技术在国外军事强国取得了快速发展:

1、美国2020 年DARPA 开展了进攻性蜂群战术项目第五次冲刺和“小精灵”项目第四阶段工作,加快低成本可重复利用空中小型无人作战平台的分布式作战能力的开发,并在空战演进项目和“拒止环境协同作战”项目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作战人员对自主作战技术的信任度和无人系统的自主协同控制能力,推动有人-无人编队自主协同作战能力的实现。

2020 年8 月,美国海军宣布正在研发数量规模达100 万架的“超级蜂群”,这标志着万架无人机蜂群作战即将来临。

2、俄罗斯计划在2025 年,使其具有无人机蜂群作战能力,计划同时发射100 多架无人机,每架无人机配有5.5 磅的弹头,能够自组网、网络化协同攻击。同时测试了S-70“奥霍特尼克”忠诚僚机能力,并在2020 年公布了代号为“格罗姆”的轻型忠诚僚机项目。

3、英国2021 年正计划组建无人机蜂群部队,用于执行自杀式饱和攻击摧毁敌方防空系统。与此同时启动“蚊子”项目,研发轻量级适用新型作战飞机无人机忠诚僚机计划。英国还测试了携带主动诱饵的自主无人机蜂群,用于电子战。

4、印军2019 年以“梅赫巴巴”计划,开始了无人机蜂群研发。2021 年1 月,印度展示了75 架自主无人机组成的蜂群拥有智能计算能力。与此同时印度研发了空射蜂群无人机系统,可利用空中发射的远程载具和蜂群单元的网络来渗透争议空域。

未来,在实际作战中,无人机可辅助有人装备,完成侦查、欺骗、干扰、诱饵等任务,从而增强我方作战力量,完成复杂化作战任务。

采用大规模异构无人机组成无人机蜂群,不同类型无人机上搭载不同类型传感器,在战场上进行全方位、全时段地预警探测、广域侦察。无人机蜂群作战既避免了人员伤亡,而且成本也处于可承受范围之内,体系化的无人机蜂群攻击,将成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将彻底颠覆未来攻防对抗样式,迫使防空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

摘自《指挥控制与仿真》2021.11.1  孙海文等/文

 

完善托育师资职业身份的建设

(一)明确托育师资准入标准

托育师资作为支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引导者,能够满足婴幼儿亲密照护和探索学习的需求,是提升高质量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关键。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下发,托育师资社会形象和专业地位不断改善,体现为托育师资与其他相关职业(如月嫂、保姆、育婴员、幼儿教师等)在照护对象、专业知识结构、照护内容、照护职责等方面的区分。高质量的托育服务通常需要托育师资在复杂环境中具备多种职业角色,例如负责婴幼儿照料养育的照护者、陪伴婴幼儿运动游戏的培育者、记录婴幼儿脾气秉性的观察者、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指导者等。

(二)完善托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托育师资社会形象和专业地位的不断转换,托育师资职业身份逐渐形成社会统一认知的“照护培育者”形象。明确托育师资应与对应负责的婴幼儿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以进行持续性照护,在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照料中点滴渗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海市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提出“要构建教养医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模式”,这也为托育师资的能力建设提出新的界定标准。专业的照护服务需要教师掌握更多有关护理、急救的医学知识,在优质保育的基础上实施教育,形成“教养医”相结合的托育照护形式。2021 年初,国务院颁布《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和《托育机构婴幼儿伤害预防指南(试行)》,第一次对托育机构保育指导提出专业标准,也首次对托育师资的保育措施重点进行了强调。政策指南的加快落实不仅能够深化托育师资自身的职业认同,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托育师资职业“照护培育”专业性的同一认识。

为满足家长的差异性托育需求,托育师资需要尽可能了解本地区、本机构服务对象的背景和教养方式,了解其家庭所需要的托育服务需求,及时与家长沟通有关婴幼儿的脾气秉性、习惯常规以及照护理念,为其提供可操作性的教养方式,帮助婴幼儿在托育机构、家庭和社会中建立一致常规,促进家托合力的形成。《指导意见》中就指出,对家庭、社区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大力发展和支持指导是我国3 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建设的主要任务。家长和社会的认知和支持也能进一步促进教师职业认同的稳步形成。

2021 6 月在《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实行托育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完善托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托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系统化建设能够有效落实托育政策,支持托育师资准确界定,有助于社会认知的逐渐清晰。

目前我国托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均有诸多待完善之处。一方面,托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不健全。首先,培养标准未规范,职业核心素养不确定,导致托育服务人员资质参差;其次,培养目的不明确,资格证书的缺乏使培养对象无法获得资格认定,职业发展规划模糊;再次,培养方案不精准,2021 年教育部首次针对高职本科、高职专科、中职等不同层次一体化增设与调整“婴幼儿发展和健康管理”“医养照护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满足了不同学历背景人群的学习需求,但新兴专业尚未形成完备的培养结构和渠道,课程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职后培训体系不健全。首先,培训标准不确定,培训内容较分散、简短、笼统,培训形式通常“以偏概全”,忽略培训对象主体的发展需求;其次,培训目标不具体,缺乏培训考核、晋升指标,容易使师资归属感低、流动性大。因此,高中等院校应明确各层教学培养目标,完善课程结构、教材规划与学习渠道等系统设置。另一方面,满足职后托育师资个人发展。政府应积极落实托育师资培训标准,对培训对象、内容、渠道等方面做出规划,满足不同岗位、不同发展阶段托育师资的学习需求。学术组织应带头扩充领域内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多样评选、竞赛活动。托育机构内部建立升职、奖补措施,吸引托育服务人才,依据培训标准完善相应的保障和评价机制。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机构、跨界的高质量合作,为托育师资群体发展蓄力,促进托育服务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此外,托育师资个人也应重视情绪的调控。通过写观察日记、参加娱乐运动、与人沟通等方法调节消极情绪,以理性的方式看待挫折和压力,防止消极情绪对自己、对他人甚至是服务对象产生不良影响。明确的职业认知能够使托育师资产生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合理反思,促进个人专业发展,从而为托育服务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自《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 年第9 期 朱琳,秦旭芳/文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潜力巨大

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是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

 3岁以后孩子上幼儿园,3 岁之前的孩子谁来带?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介绍,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多样化托育服务。2019 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印发《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托育机构婴幼儿伤害预防指南(试行)》《托育机构负责人培训大纲(试行)》和《托育机构保育人员培训大纲(试行)》等文件,为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遵循。

“托育服务的刚性需求在不断增加。孩子0—3 岁时,很多女性工作家庭平衡困难,影响职业发展,往往求助于老人进行隔代照护。”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姚瑛说,调查显示,即便家中有老人照看婴幼儿,很多家庭仍表示有托育需求。

“目前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姚瑛说,中国 3 岁以下婴幼儿接近 4200 万,根据2016 年十城市调查,35.8%的 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有托育需求,由此推算,需要托位上千万个。2019 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我国 3 岁以下婴幼儿实际入托率仅为 5.5%。公立私立并非界定普惠性的标准,普惠性主要体现在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三个方面。

记者走访发现,在北京大部分地区,托育机构的收费标准在每月6000 元至1 万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茅倬彦指出,目前存在家庭迫切需求与机构空置并存的现象。家长都苦于没人帮着带孩子,但是市场上的托育服务机构价格普遍偏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杨文庄认为,落实中央要求,解决群众生育养育难题,就要紧紧盯牢生育养育成本高这个核心问题,降成本、提质量,对标公办、普惠幼儿园收费标准,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为老年人减负。

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支持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每个新增托位给予 1 万元的补助。日前,2021 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 70 亿元已下达各地,支持“一老一小”专项建设,在“一小”方面,支持新增示范性婴幼儿托位 6 万个。让家长省心的,不仅是托育园的价格,还有严格的检查监督标准。“厨房、采光、空气……各项指标都要达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每千人口拥有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 2020 年的 1.8 个提高到2025年的 4.5个,按此计算需要新增近 400 万个托位,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还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创新融合、包容开放的发展环境,完善便利高效的监管服务,形成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服务的托育市场,惠及每个家庭。

摘自《人民日报》2021 年10 月29 日第19 版  杨彦帆、常碧罗/文

 

顶岗实习“四层次有效管理”

实习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学工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四个层次进行实习管理。

学生实习岗位中的安全教育和岗位指导管理由企业导师统筹负责;

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动员、实习岗位认定、实习文件规范和实习思想动态的掌握;

家长的支持对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也起到重要作用,要尽量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实习管理中;

学工辅导员也要定期下企业进行实习政策宣传,使企业从实习岗位、工资薪酬、工作强度、工作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思想波动等问题,及时召集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和实习学生各方一起协商解决,必要时可联系学生家长一起参与。

四层次实习管理制度有利于实习规范管理,避免实习中由于沟通不到位所导致的学生频繁换岗、冲动离职、迷茫转行等现象,为提高学生实习成效、增加企业人才储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双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四层次有效管理”实现学生、企业、教师、家长、导师和学校的六方共赢。

摘自《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1  李耀辉等/文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高水平国际贸易专业群建设策略探析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山东省最早也是唯一专门从事外经贸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外经贸行业办学,形成了以“外贸、外语、外运、外培”为主的“外”字办学特色和优势。

(一)人文素养和工具理性协调平衡的价值策略

近年来,学院专业群建设始终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生态位,坚持专业群调整设置与产业(链)对应衔接的价值策略。以国际贸易专业群建设为例,其专业群建设价值策略是: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和电子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省市两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基础上,打造全球环境下的“商贸+”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交流沟通+信息技术应用+跨文化交际三模块课程,结合企业文化认同和岗位认知实习,培养学生职业基本能力。通过“商务+外语”“商务+技术”“商务+服务”三模块课程,结合企业轮岗实习、跟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依托山东省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和山东省跨境电商产教联盟等校企合作平台,在省国际商务公共实训基地和市跨境电商孵化基地,以“职场化+协同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依托山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联盟和现有的海外交流、实习平台,通过赴海外基地实习,培养学生国外工作的职业综合能力。

同时,实施辅修策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本专业以外的第二专业,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通过专业群教学培养,创业团队和企业项目共同孵化,国内、国际双实习,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国际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雁阵型时空+营养+组分三重逻辑结构策略

以国际贸易专业群组建结构为例,以国际贸易实务为核心专业,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方向)、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英语三个专业有序参与。各专业主要对接现代商品交易服务、外贸综合服务产业供应链管理服务、物流信息和货运代理服务、现代零售服务、国际商务服务、涉外商务运营等现代贸易物流服务产业链的中高端岗位。培养熟悉最新国际商贸和通关规则,能够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进出口和货运代理业务操作,具备国际化素质的“外贸精、外语专、电商熟、外运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借鉴“雁阵效应”,构建紧密衔接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2+4+1”专业群体系:国际贸易、国际财富管理2 个示范引领专业群+虚拟现实技术1 个基础支撑专业群。学院聚焦“数字外贸”建设目标,新增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金融管理等5 个产业发展急需专业,会计专业新增CMA 方向,物流管理专业新增智慧物流方向。这种基于“雁阵”专业群落布局,有助于其他专业群快速成长形成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

(三)构建教师+课程+教材为主的资源富集共享策略

1.打造名师引领+国际化教学+双师型校企共享教师团队。以项目化教学、模块化课程为载体,从Amazon、eBay 和阿里巴巴等企业聘请讲座教师,加入专业群教学团队。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到跨国公司实习,实现教学团队的国际视野和业态熟悉。

2.构建“三层次递进式”课程体系

“三层次递进式”课程体系,即基础共享课程(基本职业能力+人文素质)+岗位核心课程(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岗位拓展课程(职业迁移能力+商贸人文精神)三类递进式课程。

将思政、职业人文素养融入基础共享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融入岗位拓展课程体系,凸显“社会普适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变迁能力”的职业生涯核心素质培养。未来两年,学院将增加数字技术通识课程,将人工智能与商品体验、大数据与市场调研、手机App 与直销、物联网金融与财务结算等共享课程,实现宽基础、厚技能、文理并重的课程建设理念。

3.构建高水平专业群教材

紧跟优选外贸行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企业最新实例,共同开发规划教材,推进企业生产教学案例库建设等;借助云课堂、VR/AR 等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教学场景;深化混合式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方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态;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企业教师承担实践模块教学工作,授课比例超过30%。

(四)坚持“走出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输出机制。

“走出去”:搭建专业群区域服务平台,完善服务育人机制发挥智库服务功能,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发展标准,编制行业研究报告。提供继续教育云课程、云学堂和资源订制服务,为山东省对口支援的西部地区举办培训班、指导学校专业建设等。推行1+X 证书制度,提供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通过职业教育进社区等方式,提升专业群服务社区质量。走出国门,加强专业群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参与制定国际通用专业标准,开发国际通用课程体系,打造“鲁班学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学院牵头的山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联盟和专业办学联盟为依托,培训其他沿线国家政府官员、技术人员,为有关国家或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0期  张晨钟,唐爱民/文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BIM 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与实践

BIM建筑信息模型指通过构建虚拟的三维建筑模型来集成建筑的各种数据信息,信息数据库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直至建筑全寿命周期终结的全过程,设计院、施工方、业主等各方人员都以基于BIM协同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团队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源。下面是关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BIM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建设成效等实践经验。

1、BIM 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首先要考虑实现1+X 试点阶段认证及培训工作,同时为未来多种认证及培训工作提供场地、软硬件基础、满足X 证书入课及其他教学需要;

其次依托BIM实训基地为平台,健全和完善基于BIM技术的教学体系,构建全新的全面融入BIM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将建筑制图、房屋构造、施工技术等课程中融入BIM,制定BIM 技术与各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真实项目布置BIM 技术应用实训任务,提高学生的BIM建模水平;

最后,促进“ ——训——培——考”一体化,通过BIM 技术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实际工程的介入,让较适合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设计,提升教师团队的BIM 实践教学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2 、建设内容

BIM 实训中心在硬件方面参照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的电脑标准建设,历时7 个月,建筑面积为155,总价值达232.8万元。BIM 协同创新实训中心主要实训设备有:高性能工作站、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BIM 创新创业工作室,并适当增加了电脑数量和提高电脑配置;软件建设方面,联合国内知名软件公司广联达,以BIM 5D 平台为核心,集成全专业模型,具体设备配置(本教参此处略)精心设计,以BIM 实训基地为平台,重构融入BIM技术的专业课程,成立BIM 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入真实工程项目,通过项目的BIM 建模,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建设成效

3.1实训基地育人成效

建成的BIM实训基地既是教学实践场所、又是科研活动中心,为学习实训、技能竞赛、考试考核、科研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有效促进“教——训——培——考”一体化。BIM 协同创新中心能让多方受益。

①拓宽实践教学路径:通过开设BIM+系列实践教学课程,配合多专业协同教学,结合虚拟仿真、共享课堂、BIM竞赛等实践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参与式学习,拓宽实践教学路径、培养个性化学习氛围。

②增强创新实践应用能力:通过BIM 的可视化和趣味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多专业协同配合实践增强学生超前践行工作认知,成为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③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共建BIM 实训中心,提高院校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知度,并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践实习平台提前掌握技术应用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就业率。

3.2 实训基地社会培训

BIM 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能力出众的BIM 技术团队,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培训工作。通过相关的培训工作,对我省的BIM 技术和导向进行宣传和培训,将国家的建筑信息化理念普及到建筑行业中,从而实现技术变效益,实现全面双赢。

BIM 协同创新中心为窗口,引进BIM 技术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共同协作,形成紧密的“产——学——研”模式,成立BIM 联盟,展开以BIM 技术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和以企业项目做为实践应用,共同推动BIM 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教师在实训教学中熟练掌握实训项目的标准、工艺和流程。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充分了解教师需求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专业的精品课、教学改革等意见。

摘自《安徽建筑》2021.05 陈剑波/文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协同机制创新的措施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案例学校”) ,按照“双边纵向支柱、逐层横向交融、校企无缝对接”模式设计,实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途径精准对接。案例学校在学校和企业高管层面设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在系部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在系部以下设立专业课程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执行团队,建成了“学院领导、系部主导、团队执行”三层校企合作管理体系。

案例学校高度重视政策的顶层设计,做好了三个方面的设计:1、明确提出政策总体目标: 促进学生就业途径拓展、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就是要回答为什么出台该政策以及追求什么目标的战略问题,这是理念层面对价值和目标的顶层设计。2、规范制定管理制度文件: 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法规政策中包含的校企合作的有关规定,学校和企业制定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章程》等校企合作制度的文件。案例学校通过系列政策的出台,将校企合作有关内容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其包含权责分配、经费投入、项目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及质量保障等方面制度内容。3、科学设计活动运行模式:案例学校设计了“双边纵向支柱、逐层横向交融、校企无缝对接”运行模式。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形成一个整体。

“双边纵向支柱”中的“双边”之一边是某高职院校,另一边是某企业; “纵向支柱”是指高职院校方( 或企业方)从最高层到中层再往下到基层逐级地联结构筑成校企合作机制中的纵向主轴支柱。“双边纵向支柱”是指高职院校方纵向主轴支柱和企业方纵向主轴支柱平行排列构成了校企合作机制中两个纵向主轴支柱。案例学校沿着“学院领导层——系部管理层——各专业课程骨干教师团队”的纵向主轴线构成了校企合作机制中的一个纵向主轴支柱;合作企业沿着“公司高管团队——中层管理团队——基层各专业技师团队”的纵向主轴线构成另一个纵向主轴支柱。案例学校与罗克韦尔自动化( 中国)有限公司、 与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与南宁能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成果,由学校和企业高层的决策,中层管理部门指导,基层专业教师和技师团队执行,双方从上到下一贯到底,培养目标定期或不定期地交织在一起,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摘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 年第3  李夏芳,许树沛/文


保障

我国高校公共安全特点及隐患分类

公共安全是指个人参与正常的生活、工作、交往等活动所需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公共安全事件包括: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高校内部管辖职能范围内的公共安全,如火灾、爆炸等的事故灾难,微生物、毒害物质及饮食的公共卫生,现实干预性强,短期效果明显。

高校公共安全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①严重危害性。高校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学校整体工作、学生学习带来损失,还破坏学校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②社会敏感性。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引领社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领域,校内师生的安全受到媒体、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因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和传播速度的高速化,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易引发公众及舆论对全国高校安全的关注,导致问题的迅速传播和进一步公开,成为焦点。如: 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成为焦点事件,迅速获得社会广泛关注,百度搜索高达96 万条链接,相关事件也成为微博、微信以及各大媒体的热门搜索内容。③活动主体的特殊性。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具有群体性、活跃性、敢想敢做的特性,若在安全管理中加以准确、及时引导,能够在源头上有效扼杀风险。

高校公共安全隐患: ①火灾隐患。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用电量极大的各类实验室设备及大功率低温冰箱的长期超负荷运行,在设备老化、电路老化、维修不及时等情况下,微小电火花在接触到实验室各类易燃气体及易爆物品和材料时,极易引发火灾并酿成学生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②爆炸隐患。多发生在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部分高校实验室存在着物品杂乱堆放现象,大量易爆物没有归类放置,一旦发生爆炸将引起严重后果。③生物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会致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感染物及放射性有害物质,故生物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远比化学实验室更危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更大。④环境安全隐患。实验结束往往有大量的生物、化学等各类有毒有害废弃物产生,若未经适当无害处理后就排入下水道及各种垃圾场,会对实验室人员、学校公共财产以及周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也很有可能转变为安全事故。⑤饮食隐患。学校食堂是大学生群体主要餐饮场所,具有人口流量大、人群密集度高等特征,高校在对饮食原材料购买、制作过程及服务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安全意识缺乏、管理人员缺少、卫生设施不完善等极易造成微生物繁殖而引发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和感染事件。

师生个体生命健康不仅关系着高校的正常运转、发展,还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公信力和形象。

摘自《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0 年第5 期 王星等/文

 

新闻头条

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者宣言

  11月9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德工委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程彬代表新一届委员会宣读《德育工作者宣言》:

德育工作者宣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职业院校德育和思政工作成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者,郑重宣言:

一、强化使命担当。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树立成才报国之志,锤炼品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二、提高育人质量。我们要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秉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理念,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成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凝聚奋进力量。我们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升师德修养,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永葆昂扬进取斗志,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克难攻坚奋勇向前!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2021-11-1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发布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21年第7期 总第124期

(2021年11月19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