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参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职教参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 2021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21-10-22 浏览:

  

党建

党史教育的几个重要实践环节

【教学小策略】

了解学生的先备党史知识

江苏地方党史资源

注重因材施教

招生就业

挖掘“互联网+”招生的优势

疫情防控下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在线招生

教学改革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

克服逃课现象的航空工程专业英语教学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现况调查结果

疫情催化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与深度融合

大学体育课线上线下混合的策略

理顺校企合作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

保障

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四个方面

军训安全问题的对策

基于“互联网+”开展图书馆三类用户服务


[编者按] 学习2021-2022学年院长工作报告,本学期教参将紧紧围绕六个方面“专业群建设、教学改革推进、学生素质培育、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治理体系建设”,搜集编辑文摘,进一步提升“教参”适用性和实用性。


党建

党史教育的几个重要实践环节

要积极鼓励高职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党史,体验党史,接受教育。

一是要把党史教育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带领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世情、国情、民情,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精心组织参观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等活动,让学生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把深刻的党史教育内容融入到实践活动之中,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党史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党的奋斗历程中,一些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和遗址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都有深刻的史学意义和教育意义。”

三是利用国家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 集中开展党史教育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同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中完善自身,砥砺品格、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摘自《职教论坛》2013.35李星

【教学小策略】

了解学生的先备党史知识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关于历史概念的先备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如与父母、亲戚、朋友的日常交谈,或者是大众媒体的耳濡目染。

学生对某些历史概念,比如革命、改革、新时代等概念有着不充分的、朴素的、直觉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其形成全面、系统、科学的理解。

在党史教育中,探讨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提高党史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摘自《辽宁高职学报》2021年第8 孙鹤龄,吴潇阳

 

江苏地方党史资源

红色党史资源具有很强的文化教育功能。江苏是党史资源大省。据统计,目前全省拥有革命遗址遗迹1710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6个、省级党史教育基地53个。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在党的初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江苏是我们党活动的重要区域”“新四军东进北上建立抗日根据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事件都与江苏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的百年光辉历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铸就了伟大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江苏符号”。

要开发利用好红色党史资源,深入挖掘研究江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通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电影电视、讲座论坛等方式,将红色资源与文化、旅游、干部教育等结合起来,提高红色党史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高度,让红色党史资源成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力载体。

摘自 “新华日报”2021-06-09

 

1、在学习强国江苏平台“党史学习教育”首页开设《百件红色珍档》专栏,用档案完整呈现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的百年历程;

2、百集电视系列片《记忆100》, 25 集电视系列片《红色珍档》, 100 集电视短视频《光耀史册·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百名档案守护人讲述百件红色档案故事》,分别在江苏卫视等媒体、平台播出;

3、在《江苏党史学习教育简报》推出“江苏红色档案故事”专刊,每期精选1 件馆藏红色珍档进行介绍、解读;

4、组织在校学生作为“红色档案守护人”诵读红色故事,在喜马拉雅APP设置专区,让党史“声”入人心;

5、在《江苏档案资政参考》、“江苏档案”微信公众号、江苏档案信息网、《档案与建设》期刊、《江苏经济报》“档案馆里的江苏”专版等平台,联动宣传红色档案故事。

摘自《档案与建设》》2021.7周云峰,杨坚,丁爱平


注重因材施教

注重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如有的学生比较喜欢热点讨论,可以选择启发引导讨论法;有的学生比较喜欢严密的逻辑分析,可以选择用学理讲政治的方法,进行细致的集中讲授;有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故事讲述—哲理抽象—价值引领”;有的学生喜欢视觉形象化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线上精品微课等,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摘自《科教文汇》2021 年第21 期 郑传春

 

招生就业

挖掘“互联网+”招生的优势

在招生工作中,宣传是首要突破环节。随着资讯方式的多样性,家长和考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方式,如报纸、志愿填报书、电视等途径。根据问卷收集的信息,通过微信、QQ、网站和微博获取信息的人数最多,占比91.8% ;剩下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则是通过报刊、电视、贴吧、高中教师的推荐、同学的交流等,占比不多。

一、  互联网+ 专业介绍”,提升招生专业认可度

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人才的培养方式、优质的订单班情况等。且以上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专业介绍的形式,设计制作精美、生动、形象的微信专业介绍推文,直接以图片+ 文字+ 短视频综合展现,能有重点地体现出专业情况,让家长和考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核心内容。

二、  互联网+ 培养体系”,提升招生培养精准度

将最新的招生信息反馈到高中生源校,但该形式往往在招生前夕才会开展。“互联网+ 培养体系”的构建,主要是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保存学生高中三年的表现,并结合其兴趣和特长,为订制志愿填报,重点联动培养。形成高中培养、志愿精准填报、高校认可的模式,高校还会将其在校的优良表现反馈给高中生源校,形成培养闭环。

深度问卷后发现学生最为关注的四个方面分别为学校品牌或口碑、专业爱好、就业优势和地理位置,为下一步开展“互联网+”宣传的具体内容提供方向。挖掘“互联网+”招生的优势,提升招生专业认可度和招生培养精准度,打破信息冗杂的局面。

摘自《投资与合作》 2021 年第7 期詹志杰

 

疫情防控下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在线招生

2020 年全国共有514 所高职院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在2020 年全国高职开设最多的专业排名中位居第19 位。空中乘务专业属于服务类专业,虽然开设门槛较低,但就业单位有严格的行业标准,对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外语能力,甚至是身高、形体、外貌等身体条件,都有较高要求。

受疫情影响,不少高职院校空中乘务招生采用在线考核方式代替现场校考。高职院校是培养空乘人才的主阵地,取消现场考核,开展在线考核成为高职为空中乘务专业招生的一种新思路、新探索。

高职院校要作好充分的调研和准备,提前公布招生章程明确考试方式和内容,及时宣传。同时,对于此类选拔方式录取的考生,在入学后要做好持续性跟踪调研,做好新生资格复查、素质测试、学情分析、在校表现、就业情况统计等调查统计,与以往传统现场校考录取的考生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在线专业考核这一新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

摘自《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0 年第4 期詹瞻远


教学改革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

一切能够用于专业教育的资源,如媒体、社会、物质等,都是专业教学资源,通常包含设备、图片、案例、教师、课件等。在资源收集来源上主要是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课程教学等。

针对目前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真正涉及高技术、高技能的内容很少,相关就业的法律规定、就业侵权等没有,参与高职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相关单位、个人存在着分属不同上级,造成整个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出现混乱的情况,信息和资料更新速度慢的问题。针对目前在建设高职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下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科学发展、准确定位。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要满足学生实际相对应,满足于校内外学生、社会人员学习的需要。其建设离不开丰富的资源以及较高的管理质量以及强大的资金支持。

二、保障教学资源实用性。1、参与建设人应当拥有明确的思路,明晰责任,需要充分注重和产业的对接,对航空服务与管理行业最新技术、信息加以吸收和利用,需要和职业标准衔接,注重企业参与度,确保教学的有效性。2、既要从外部吸引先进的优秀人才,还需要加强内部的培训,推动教师职业化建设。3、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上,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教学优势,保证高职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得到充分的使用。

三、及时更新。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一方面需要做到对信息更新的及时追踪,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企业、研究机构最新技术的吸引,从而提升教学资源库内容的更新频率,确保高职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先进性,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需要注重扩大资源交换的对象,不局限于开发团体,而是到企业、行业以及全世界。

摘自《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年第11期 兰琳

 

克服逃课现象的航空工程专业英语教学

在世界航空工程领域,由于目前大型民机的市场份额主要由波音和空客两家欧美公司所掌握,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运营维护,重要的技术文件也大多数为英语书写,包括国内外先进技术动态相关文献也大多为英文资料,因此,加强航空科技英语学习非常重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的几位老师。站在学生需求角度分析了学生逃课原因,结合课程特点航空工程专业英语,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法: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契合学生不同需求

航空工程专业英语(二)目前采用的是无教材形式,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自主设计。与大学英语所具有的通用性不同,该课程主要内容是航空科技英语的阅读和翻译,专业词汇多,学习内容更具专用性。如在介绍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的基础上,增加了英文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方法。这些课程内容都非常契合对于考研和就业的学生实际需求。

(二)加大过程考核,提升学生参与度

将考核方式设置为:平时成绩20%+小组汇报3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成绩由签到和发言组成。小组汇报是教学改革新增考核内容,每节课由老师先讲解一些航空工程相关的外文资料,把课堂约一半的时间留给学生分小组来讲外文文献。每个小组由2至3名学生组成,自行检索一篇航空专业领域英文文献阅读,并将文献主要内容制作成PPT课件,派代表上台进行讲解。小组汇报评分办法为:老师评分和学生评分各占比50%。自从增加了小组汇报环节后,学生参与度明显提升,每节课到课率均在85%以上,而且每次学生都争先恐后上台汇报。通过这个环节,提升学生检索和阅读外文文献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航空专业领域前沿的技术动态。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融入信息教育技术

结合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引入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雨课堂可以将复杂的信息技术融入powerpoint和微信,在课外预习和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在课外,将一些课程学习视频、学习资料等预习内容推动到学生手机,学生只需要打开微信即可学习;在课上,可以进行在线签到、实时答题、选人发言、弹幕互动等内容,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学习变得有趣生动,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都有显著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贯穿整个课堂。

(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强化师爱的作用,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之外,每次花几分钟时间询问学生的就业和考研情况,并尽自己所能帮他们解决一些求职和备考中的迷茫和疑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像一个家长、朋友,给学生创造出宽松和谐、相互信赖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愿意走进课堂认真学习。

上述改革方法实施后,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课堂充满活力,内容丰富有趣,从外文文献的阅读中,了解到航空工程领域先进的技术动态,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对自己开展毕业设计以及考研就业都有很大帮助。

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20 年第37期王瑶瑶,金深圳,周博,方鹏亚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三个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该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人才,面向机电控制技术领域,培养能从事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与工业网络应用维护以及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实践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是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内涵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创新、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

一、 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建设,必须与企业深入对接,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签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协议。明确学校和企业在项目方案中承担的职责,解决校内外课程衔接问题,形成实习实训与公司运作接轨的人才培养方式,及早引导学生进入应用层面,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利用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深度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及时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反应,以系列报告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主讲,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

二、 企业主动参与教学

1)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课程改革,共同开展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形成调研报告。

2)对现有实训实习场所实施企业化改造,共建电子产品研发中心、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研发中心等,将企业生产车间与校内教学工厂,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骨干教师衔接贯通,依托校企合作的研发项目,实施科研提升计划,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与科研能力。

3)组建由企业技术骨干、校外特聘专家以及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产教结合教学团队,将企业产品转换为教学资源,共同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并申请专利;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借助企业捐赠的生产仪器、仪表,开展校内的生产性实习,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产教融合教学团队积极参加各类大赛,同时开展专业教师校本培训活动,结合实际生产项目,由企业技术骨干主讲、专业教师全员参加,及时了解生产需求和科技前沿,有效提高技术开发和服务的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横向课题、申报专利、开发生产型操作指导书、建立科研型教学资源库等多项工作。

4)学校每年聘请企业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专业理论基础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外聘教师,为学生带来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和理念。同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比例达30%,借助企业的资源效应,将生产型资源引入专业实践教学。

5)学校与企业形成实施性方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企业等多方联动的管理组织机构,由企业统一安排顶岗实习岗位。针对顶岗实习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认真梳理顶岗实习所涉及的学生管理、教学实施计划和管理工作流程,逐步建立健全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指导教师的动态管理制度,并将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在全新建设的信息化平台上。并且,学校与企业共同拟定并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协议,加强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质量过程性监控,详细记录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等情况。

三、 学校助推企业发展

专业教研师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真实需求,瞄准企业所需所想,有的放矢,量体裁衣,贴近企业需求开发培训项目,实行以共赢为切入点、以相互考核保质量、以技术服务促提升等灵活多变的校企合作模式。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优势资源,根据地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整体需求,积极对企业部分员工进行电工进网作业培训,负责新员工的入职与上岗培训,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开发不同的培训等级与周期的校企合作或资格认证等专业培训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师资等为全面开展培训工作搭建各种平台,包括培训基础设施平台、培训项目平台及培训政策平台,探索与企业开发校企合作的研究项目。

有利于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对于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企业可以优先录用;学生提前在顶岗实习课程中接触工作任务,对工作岗位需求有预知,可以成为企业有效的劳动力,降低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风险和成本。

摘自《机电教育创新》2020 年9 月下蒋珂,王萍

 

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现况调查结果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管理的全过程,其核心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估、预测以及干预、管理。

健康管理工作内容

最需要的

基础知识

最需要的

专业技能

最需要的

职业素养

客户服务与管理

体检报告解读

体检报告接收与发放

专家会诊预约

体检套餐设计

体检项目审核

健康信息采集与管理

健康风险评估

健康处方制定

健康指导与教育

健康相关产品销售与推广

营养评估与指导

行政管理

保险营销

公众号与网站运营

中医养生保健

老年保健

护理服务

其他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中医学

管理学

心理学

统计学

健康管理学

保险

营销

其他

 

健康监测

健康评估

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社区健康管理

常见疾病管理

中医养生与保健

其他

 

沟通技巧

信息化技术

写作能力

耐心与爱心

团结协作能力

创新能力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责任心

职业形象

执行力

 

从事的工作内容排名前10 的是:健康指导与教育、护理服务、健康风险评估、客户服务与管理、体检报告解读、健康信息采集与管理、行政管理、营养评估与指导、体检报告接收与发放、中医养生保健;认为基础医学、健康管理学、心理学是最需要的3 项基础知识;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专业技能是健康评估技能、常见疾病管理技能、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技能;沟通技巧、责任心、耐心与爱心是从事健康管理工作人员普遍认同的最需要的职业素养。

调查结果从健康管理岗位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给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互联网+”等健康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需要大批有扎实专业知识,职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充实到健康管理人才队伍。

摘自《卫生职业教育》2021 No.13周肖英,俞茹云,林莉莉

 

疫情催化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0 年,“新冠”扮演了在线教育的“催化剂”带来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关于“停课不停学”文件的不断解读与调适。在线学习课堂质量差强人意,多数学习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水平上; 家长、教师与学校都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等。

一、回溯在线教育历史

阶段

时间

形态

特征

学习者需求

广播电视教育

19782000 年

印刷材料、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

基于广播电视的远程教育,弥补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学历教育

 

在线教育

20012019年

计算机、互联网等

 

网络视频课程

学历教育与职业发展并存

未来教育

2020 年—

 

课堂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融合

大规模学习者参与交互式的、实时反馈

终身学习、个体自我发展

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形态与特征

二、公共危机中的学校的在线教育现状

疫情使得学校无法正常开学,教学进度难以保证,为此,全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学校都相继开展线上教育。教师通过钉钉、学习通、腾讯会议等平台进行直播教学。在线教育具有“数字化”“突破时空壁垒”“海量资源”等优势,经过实践很多参与者清醒认识到: “数字化”不等于“个性化”。“突破时空壁垒”不等于有效的“社会交互”。 “海量资源”不等于“内容多样”。在线教育的多样化内容需要符合教学设计原则,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适合学习活动开展要求。

三、走向未来的在线教育应该着力解决

从在线教育的初衷来看,是为了能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实现优质教育的普及。我们可以、必须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重构教学内容,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改革在线教育评价模式,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的检测。但“优质教育普及”的关键是有效转化并适切,其核心依然是人,是优秀教师本身。从实施效果来看,在线教育拥有了大数据技术,却没有完全实现“精准检测与调控”。“精准检测与调控”依赖于数据的有效收集、学习分析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这一切更依赖于脑科学与学习心理的研究与转化。

摘自《终身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胡航,杨旸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与深度融合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高校陆续发出返校复学通知,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等特殊教学环节从“云端”走向线下。是可以放弃陪伴半年之久的线上教学,继续沿用线上教学模式了?学生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学期的线上学习后,能否快速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吴岩在5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毫无疑问,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混合式教学必将成为新常态。线上与线下教学从独立存在,到平行开展,再到混合式教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如何确保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和深度融合,是做好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的关键。

1.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同时并存,既要发挥实体课堂“面对面”与“互动式”的巨大优势,又要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时空分离”与“精准控制”的有利特点,实现二者的平稳过渡与有效衔接。要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做好心理引导,让学生尽快摆脱焦虑情绪,适应脱离电子产品的纸质课堂,例如开展复学第一课以及抗击疫情主题班会等活动;二是厘清衔接起点,学生返校后集中进行课程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三是资源方法互通,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为线下教学提供宝贵的素材,而互动式教学不但适合线下,同样也是线上教学的有效方法。

2.确保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不是替代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线上教学有助于延伸和拓展课外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边界和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线下教学则弥补了线上教学无法面对面互动的缺陷,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情况,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由此可见,二者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明显的交融关系。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提高融合意识和能力,坚持两手抓,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利用线上教学布置学习任务,完善教学资源与考核评价,利用实体课堂开展互动式与个性化线下教学;二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利用线上资源完成预习和复习,开展线下独立思考和实践,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时间,解决疑难问题。

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导演角色,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决定了线上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也直接影响线上线下融合程度。教师没有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教学只能线下教学这种“单线程”运行和“单声道”发力,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真正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演奏好课堂教学这首协作曲。目前,针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应急性培训已有很多,然而多数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无法起到深层次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只有递进式、长期性和针对性的教师信息化培训,才能真正提高教师混合式教学水平。

4.实施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精准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做到精准了解。精准学情分析也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前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使得混合式教学得以实现,利用雨课堂等平台开展问卷调查和学情大数据分析使得精准教学得以开展。混合式教学侧重于教的智能化结果,精准教学侧重于学的过程性习得。由此可见,精准教学更符合OBE(面向对象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基于混合式教学实施精准课堂教学,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掌握,更要注重学习思维的养成;二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过程,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教育意识的养成;三是不能过于强调成熟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养成。

 摘自《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闫长斌等:

 

大学体育课线上线下混合的策略

大学体育教学是一门强调实践锻炼和学生亲身体验的课程,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教师讲授为主)、运动技能(学生练习为主)及综合内容。理论知识内容有体育文化、运动项目背景(运动项目的出现、演变和比赛形式)、比赛规则等;运动技能内容包括技能学习和身体运动练习,其需要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反复练习来获得;综合性内容,如运动防护、运动恢复、科学健身等实践技能。

一、理论知识教学“线上为主,线下为辅”

大学体育的理论知识也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积极构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混合式体育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模式。运用该模式,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制作微课发送给学生,学生自行下载学习,也可以查阅各种网上资源来进行补充,线上学习期间,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进度,有不懂的记录下来,教师可提问来检查学生线上自学理论知识的效果,并对学生有疑问的方面进行针对性解答。

二、 运动技能教学“线下为主,线上为辅”

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大学体育课程的中心,实践性很强。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体育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级。以线上平台为辅助,高效兼顾这三个层级学生教学。对于体育优秀生,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布置难度较大的知识技能任务,学生课后在线上平台的辅助下完成,从而拓展课上学习知识内容,保持更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对于体育中等生,因为其无法很快掌握运动技能和把握动作细节,所以教师主要给其布置课后线上观看体育动作分解视频的任务,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或者,教师也可在课前指导其预习,额外布置任务,让学生学习后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如此在正式上课时,其就能更快跟上教学节奏。对于体育学困生,因为其上课明显跟不上步伐,完成体育运动对其来说很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并为其布置针对性的循序渐进式线上学习任务。学困生要反复观看运动动作分解视频,把握动作细节、要领,课外多练习,教师定期考察,如此方能逐渐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

三、重视学生个体双向过程性评价

就大学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来说,过程性评价为有效反馈的重要环节,学生及时明确自身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及时对自我学习的进度进行调整;教师还能不断获得教学反馈,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双向交流。

摘自《当代体育科技》2021年第27期 李晓磊

 

理顺校企合作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

在校企合作法律关系中,主体主要有五个。一是企业。职业教育不仅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而且也在事实上依赖于企业在实训方面提供的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的支持。二是学校。学校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载体,旨在系统传授职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在教化育人。三是政府。不仅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为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牵线搭桥或提供支持,承担指导、监督和评估之责。四是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发挥着重要黏合作用。五是学生。学生是校企合作行为的承载者,更是职业教育的对象。

1. 政府与学校、 企业间的教育行政关系

就政府而言,其主要职责在于,通过建立规则、标准和法规构建校企合作服务体系,进而保障和促进校企合作有序发展。其权力有三:一是制定校企合作法规和政策,二是宏观管理辖区内校企合作事宜,三是指导、监督和评价校企合作活动。主要义务在于为校企双方提供信息咨询与服务,检查、评估校企合作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主体进行表彰和奖励等。

就学校而言,其不仅享有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获取所需财政资金以及自主办学等权利,尤其还要履行遵守国家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政府的校企合作发展规划, 接受校企合作专项评估、监督和检查等义务。

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可以独立或以参股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 依法获得税收减免和获得政府表彰和奖励之权利外,还必须遵守国家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政府规划和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等义务。至于行业组织,则在享有制定行业标准、发布行业信息和依法自主管理等权利的同时, 还必须履行依法加强行业调研,执行行业标准, 协调和调解行业企业冲突等义务。

2. 企业与学校的教育合同关系

企业和学校作为独立法人, 其基于育人为目的的“校企合作” 是狭义上的合作,限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的为传授知识和技能合作育人行为,包括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企业的培训行为,不包含技术开发等合作。

 企业权利主要聚焦到教育培训、 实践教学管理以及过程和结果评价等三个方面。其义务则主要指向提供实践岗位,指派兼职指导教师;实施安全教育与培训,协助办理法定保险,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 参与学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为师生提供必要生活便利等。

学校的权利体现在甄别、选择合作企业以及为合作企业推荐毕业生等方面。其义务聚焦于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向合作企业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协助、指导企业完成实践教学;为参与学校专业课教学和课程开发的企业兼职教师支付报酬等。

3. 学校与学生兼具民事与行政双重法律关系

由于职业教育的非义务性,学生入学源于学生的自愿选择和职业学校的接纳意愿,进而在两者之间构成平等的服务合同。于职业学校依法享有教育教学之外的学生管理权,具有履行招生、学籍管理、奖惩和颁发毕业证书等权利。学生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服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4. 企业与学生的准劳动合同法律关系

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生之间准劳动合同关系。其特殊性在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实习、劳动,企业与学生存在事实用工关系但实质为一种教育关系,其目的在于完成技能学习需要的实践教学;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或只是准员工(考核合格毕业后签订劳动合同才能成为正式员工),双方不受《劳动合同法》的约束,企业也不需为学生购买工伤保险。

企业的主要权利有:对实习学生进行教育培训权;按规章制度管理参与实习的师生; 客观公正评价实习学生; 优先聘用权实习学生; 辞退鉴定不符要求的学生等。企业的主要义务则包括: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 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并协助办理法律法规规定的保险;对因企业生产条件或企业组织者的疏忽或过失而导致的实习学生的人身损害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等。

学生的主要权利有: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在学习与实习过程中享有人身健康的权利;同等条件的优先录用权等。主要义务则包括: 遵守实习企业的生产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实习企业的商业秘密等。

摘自《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胡劲松,欧阳恩剑

保障

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四个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的安全管理体系

要加强完善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

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在校园的安全中起着最基础、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为高校进行各种科研及教学活动保驾护航,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守护神,也是学生衣食住行的安全保障。

因此,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当作校园内部基础性的工作之一,要建立和完善高校的安全管理体系,组建专门的安全管理团队,还要不断加强校园内的安全管理工作,为师生安全设置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从食品安全、财产安全、宿舍管理、门禁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其在大学中进行愉快地学习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二)搭建高校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高校安全管理以往都是以保障校园内师生的人身安全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问题暴露出来,高校师生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更大便利的过程中也隐藏着更多危机,网络诈骗、病毒链接等问题给高校的师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高校安全管理部门需要提升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引进专业的网络安全人才,要搭建高校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维护校园网络安全,为其提供一个纯净、安全的网络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全面提升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网络安全宣传活动、网络安全讲座等形式,有条件的可以通过举办一些趣味性小游戏、网络安全剧本演出等,提升师生在网络安全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帮助其深入体会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师生日常上网过程中的防范意识,帮助其学习如何维护自身网络安全,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四)培养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

高校要全面提升信息和网络安全,就要培养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帮助其学习和运用网络安全的防御方式,积极促进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比如,高校可以招聘和引进具有专业信息安全技术学习背景的专业人员,让其加入安全管理工作中,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同时,高校要重视对安全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及安全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师生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摘自《职业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 王少勇

 

军训安全问题的对策

()严格把握军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首先,严格新生的体检关,严禁走过场。学校在新生入学前无法全面获得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如精神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脏方面的疾病。学校在登记学生的基本信息时,在“既往病史”一栏,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往往担心被学校取消入学资格或被休学,也害怕由于自己的疾病引起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所以他们往往采取故意隐瞒的态度,有些疾病极有可能在军训这样特殊条件下发病,这无疑给军训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对一些有哮喘、高血压和心脏类疾病而被录取的学生,应该严格阻止这类学生参加军训。

另外,军训组织者要注意训练后出现心理、身体方面的不适应,小到脖子疼、腰腿酸疼,大到中暑、昏迷等。有些学生不注意自我保护,如军训期间熬夜上网、抽烟喝酒、训练后立即冲冷水澡等,极易引起潜在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加重和复发。对不能参训的学生可考虑安排个性化训练项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质、体能差异,保证他们既获得相应的锻炼又获得相应的学分,打消他们的顾虑。

() 学校军训组织者应做好军训动员和相关准备工作

军训动员一方面要鼓励学生遵守纪律、克服困难的斗志。另一方面,学校应合理安排军训时间和频率,综合考虑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和学生的地域特点。如高温季节利用早晚时间进行军训,避免烈日下活动。重要的是,军训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应急措施,如训练时造成扭伤、摔伤、擦伤,更严重的骨折、伤口感染等,需要高校配备一定水平的设备和医护人员,对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审慎的诊断,并作及时科学的处理。

摘自《法制博览》2018 年12 月( 上)洪锐锋

 

 基于“互联网+”开展图书馆三类用户服务

根据用户利用图书馆的不同目的,可将互联网+图书馆功能模型分为三类:学习圈(学习支持)、阅读圈(网络社区与空间利用)、科研圈(学术资源与学科服务)。

一、 互联网+学习:学习圈(Studying+)

根据用户到馆阅览学习频率与范围,可把经常来图书馆自习优异用户与一般用户区分开来,对筛选出前者用户,在线上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并在线下实现配套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服务内容可包括座位预约、个性化提醒服务、多媒体实验空间服务、创新创意空间服务,对图书馆空间进行合理配置等,使服务更精准。

在线上,馆员可通过与用户互动,将其进化为“学习共同体”,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学习者联结在一起,进行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

开展相应的数据分析,包括:(1)阅览与学业成绩的关联分析;(2)基于读者的场景推荐、对图书的推荐(走到某一书架前可以主动推荐)、对服务的推荐(图书馆正在进行的讲座和研讨室等);(3)形成每一个读者的到馆阅览清单,班级专业的排名情况;(4)到馆相关新书刊的推送等。然后进一步改善线下的服务,如馆舍空间服务需要标识导引系统数字化、信息发布场景化、库室与书刊导航化等。

二、 互联网+阅读:阅读圈(Reading+

根据借阅情况把用户分成借阅达人、一般用户、潜在用户等,把借阅量前10%用户定义为借阅达人,对于该部分用户,服务上可提供优先预约、借期延长、相关书籍推送、新书主动推送、免费跨馆借阅申请等个性化服务。

同时,对低借阅量或零借阅量用户,根据身份、年龄、专业等同类信息与高借阅量用户进行关联比较,主动挖掘该部分用户,向他们推送同年级、同专业用户热门借阅图书等,宣传图书馆服务。吸引该部分用户后,对其图书馆借阅使用行为做进一步分析,寻找低借阅或零借阅的原因。

开展相应的数据分析,包括:(1)线下阅读,即传统的借书,其数据分析可以参考上海馆的阅读单;(2)线上阅读,以微书平台为载体来考虑,还包括电子书阅读等;(3)教参书的推荐,根据本学期课表和国内外大学的相关课程推荐等。基于数据,实现用户驱动采购。

开展用户阅读行为数据的分析,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用户阅读活动频率、阅读的时间与地点、阅读内容分布规律、阅读习惯和爱好、阅读关键词关联度、阅读社会关系交集、热点内容的关注度等。特别加强对用户阅读活动的热点内容、主要阅读模式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反馈行为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做好线下图书借阅服务。

三、 互联网+科研:科研圈(Reseach+

科研圈的目的在于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获取、推广科研成果的机会。一般体现为利用图书馆订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通常为机构)集成学者科研成果进行展示,该成果并与个人其他系统如馆际互借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相关联。

科研圈的构建可通过机构知识库与知识发现系统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利用机构知识库可构建学术空间,通过科研人员的学术关系及关注等要素对学术圈进行可视化展示;利用学术(作者ID)名片的方式展现个人成果、科研历程、成果相关被引次数、下载量、书签、博客文章、分享等指标,展现学者影响力。与知识发现系统及数字资源使用分析系统相结合,可进一步向全球同行推广其成果,可创建个人科研助理,进行期刊订阅、关注专家的最新成果、基金委动态、科研业绩与资源关系、文献互助等服务。

通过各类平台,用户直接贡献资源,如科研成果、MOOC、微书、经验分享等。真正实现图书馆线上线下业务的有机融合,如当用户碰到问题需要咨询时,可以在虚拟现实图书馆与咨询馆员实时交流,解决咨询问题。通过对线下服务流程的改进,变线下服务为线上服务,提高用户使用图书馆的效率。

摘自《情报资料工作》2017年第3期豆洪青刘柏嵩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21年第6期 总第123

2021年10月22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