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李克强作出批示
头条新闻
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李克强作出批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借鉴先进经验,努力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优化完善教材和教学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并讲话,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要健全多元办学格局,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办法。各地各部门要加大保障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
摘自“新华社官方帐号”04-13发布
人民论坛网评|让职业教育成为人才振兴“新引擎”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国家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市场需要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需要既了解行业发展又有创新能力的年轻力量。因此,职业教育有必要优化教育类型,深化产教融合,加快人才培育升级,成为人才振兴“新引擎”。
优化教育类型,加快转型升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岗位的深刻调整,急需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大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对接岗位需求和促进就业最为紧密的教育。这就要求职业学校不断探索和突破,走一条具有自主创新的办学新路,明确层次,突出重点,强调特色,优化结构,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增强科研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对接市场的学科结构,为人才振兴注入新活力。同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合理调整学科及专业,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整合人才资源,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力求有差异、成规模、有特色,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深化产教融合,增强发展动力。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市场转。职业教育是“落地”教育,职业学校的“根”在地方,特色在产业。“融合”是职业教育蝶变的引擎,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真正融入地方产业发展,才能夯实发展的基础,其学科建设要在服务中找到位置,在融入中提高水平,在结合中形成特色,在对接市场中突出地方性。完善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创新、突破和发展。推动高中等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捆绑发展”,在互动共赢中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和科技供给质量。
融通职普理念,助推人才振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出彩的教育,是实现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重要引擎。要想寻求职业学校的良性扩张与有序裂变,首要任务是在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中凝练特色、砥砺真功,除了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做好育人工作,真正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担当起人才振兴的新使命,有新作为、大作为。此外,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布局,加大资金扶持,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那么职业教育更容易迎来快速发展期,将更好助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好人才优势,做好人才振兴“文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创业最需要的是人才,人才制高点决定发展的制高点。从“点上发力”到“面上开花”,我国职业教育将迈上新台阶,成为人才振兴的“新引擎”。
摘自“人民论坛网官方帐号” 04-21发布 马园园
党建
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运用新媒体现状
近年来大量新媒体应运而生,全力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为其搭建越来越多的平台。
1.实现了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多样性
在网络多媒体不断普及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网络党建工作不断加剧,呈现出白热化趋势,多样化网络党建平台大量涌现,通过运用网络党建有效载体,促使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进入新时期。
①创建高校党建抖音号。基于抖音平台,便于党委领导利用网络同学生交流、讨论,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发挥党建抖音号功能与作用,促进日常党建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提供重要帮助,使其更好地落实积极分子转正等工作,创设党员论坛,对热点问题进行共同探讨,针对发展党员等问题作出细致解答。
②创建高校党建微信公众号。高校党组织梳理与整合相关资源,获取关键的决策信息,结合现阶段国内外形势,适当发布党建与思政教育文章,从而让高校学生掌握实时动态,及时了解党政新策。
③创建高校党建微信群。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将高校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等纳入其中,利用党建微信群更便捷及时的交流关注度高的问题。
2.开辟了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新空间
网络多媒体组织生活与时代发展更加契合,学习方式不受时间与地点的约束,能够充分满足高校学生需求,创设相对宽松、个性的空间。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缓解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沟通的尴尬,确保党务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3.加强了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宣传效果
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高效率呈现党组织工作取得的成果,展示出它的工作思路与亮点,并展现出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网络调查问卷等。
摘自《记者摇篮》2021.3 赵宇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多选题报告
本文作者走访收集南京四所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意见,并进行整理归纳, 得出一些结论。
(一)新媒体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有利影响
1. 91%的调查对象认为
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各类资源不断丰富
问题 | “平时你较更多通过哪些平台获得党建资料” | “你通过新媒体获取哪类党建资源” | ||
多选题 | “网站” | 83% | “党的大政方针” | 90% |
“微信微博” | 86% | “党的理论知识” | 90% | |
“视频APP” | 93% | “党建案例” | 90% | |
“书本资料” | 61% | “当今各国政党动态” | 90% |
由此可见,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学生党建工作者能够迅速获取党建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党建工作内容与目标,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视角研究党建相关工作。
2.89%的调查对象认为
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教育载体更加多样
问题 |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党建教育形式主要有哪些” | “大三预备党员的学习交流,培训、组织活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 | ||
多选题 | “党课培训” | 93% | “返校集体学习” | 9% |
“党团活动” | 93% | “微信微博” | 89% | |
“党支部会议” | 93% | “QQ 群” | 89% | |
“利用网络接受党组织教育” | 93% | “网络远程教育” | 89% |
结论是,运用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导致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的弊端,信息可以实时推送,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育资源。
3.87%的调查对象认为
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管理更便捷
问题 | 各类新媒体的运用 | 认为新媒体的普及使党组织的管理更为便捷的工作形式 | ||
多选题 | 出现“党支部网页” | 95% | “网络投票” | 93% |
“党支部微信群” | 93% | “选举公示” | 97% | |
“党支部 QQ 群” | 99% | “材料收集” | 95% | |
“含有学生党建工作的微信 公众号” | 81% | “通知发布、上传 下达” | 99% |
结果表明,学生党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无障碍沟通,档案管理、文件的上传下达、材料收集等事务也随之变得更迅速,测评投票、选举公示、接受群众意见等环节也可线上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将党务公开透明落到实处。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困境
1. 73% 的调查对象表示,学生党建工作中新媒体的运用力度不够。
问题 | “目前党建新媒体运用较多的载体有哪些” | |
多 选 题 | “文字表述” | 98% |
“影像资料” | 65% | |
“图片表格” | 79% | |
“音频等其他媒介载体” | 41% |
调查发现,相对于其他公众平台,“党建”“党支部”公众号在关注度、推送频率、信息量等方面有一定程度落后,且没有较为权威的官方指导。大部分党建新媒体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缺乏创新的形式,运用过于严肃单调,还不能成为学生参政议政的基层红色阵地。
2. 76% 的调查对象表示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的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
问题 | “党建新媒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 “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推送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 | ||
多选题 | “党务通知、会议 文件” | 96% | “缺乏吸引性” | 67% |
“党课培训事项” | 94% | “缺乏原创性” | 58% | |
“热点、主题论坛” | 11% | “缺乏创新性” | 77% | |
“师生对话、专家访谈” | 13% | “缺乏可读性” | 51% |
尽管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新媒体的内容逐渐丰富,但总体来讲各栏目内容的功能仍显单一,多用于一般的资料查询和事务性通知,不利于党建内容对广大师生产生黏性。
3.69% 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的监督预警不到位。
问题 | “你认为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现已具备哪些监督预警机制” | “在网络出现不良信息时学校采取的措施” | ||
多选题 | “严格审查和管理新媒体账户的资格” | 3% | “及时准确抓取舆情” | 73% |
“量化细分违法违纪的条件” | 4% | “第一时间发布事实真相” | 53% | |
“有健康的舆论氛围和舆论领袖” | 17% | “报道后续的 跟进工作和解决结果” | 42% | |
“设有舆情监控的职能部门” | 11% | “删帖等被动处理” | 76% |
当前高职院校监督和引导新媒体舆论的能力不足,发生突发事件时,学生党建工作者常常陷入被动“灭火”状态,采取删信息、停账号、封 IP 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学生言论,不能赢得广大学生的信赖。
摘自《新闻研究导刊》2021年第4期吴炜
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党支部缺乏富有经验的专职干部队伍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也越来越多,对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教育工作往往由学生辅导员承担。辅导员多是身兼数职,常常顾此失彼,难以全面兼顾;一些辅导员因专业和个人经历原因,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党建工作经验不足,影响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和学生支部建设工作;有的甚至不懂得如何做群众工作、如何抓好政策理论宣传、如何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如何讲好一堂生动的党课。
(二) 学生党支部缺乏规范的组织生活 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有时不能按时召开,党员的思想剖析经常被忽略,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不紧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次不齐,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对党的理论学习认知不到位,学生支部针对性的党课不多,对社会错误现象存在不愿讲、不敢讲、不会讲的问题;组织生活会上,学生支部的支部书记对学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不深入剖析,敷衍了事;召开组织生活会时,往往讲成绩多、讲问题少,不能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生活质量不高。
(三) 对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 多数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工作上,把重点放在了党员发展上,疏于对学生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忽略了长期培养和考察锻炼。入党前的教育考察比较严格规范,入党后放松要求,考核指标不明确、监督力度不到位,思想教育和引领工作做的不够,致使一些学生入党后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一些学生党支部对党员的违纪行为执纪不严,以批评教育为主,不按规定进行惩处,没有在党员、群众中起到警示作用,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
(四) 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和方式缺乏新意 相当一部分学生党支部开展组织活动形式老套,内容单调,缺乏生动、创新、有感召力的教育形式和活动方式,党员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支部的影响力,使学生党员对自我认识不足、要求不高,影响了党员积极主动发挥其表率带头作用。
高职院校党委应按照“对标联创”的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生党支部,选配学生党支部其他支部成员时,应充分考虑素质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学生,设置科学全面的考核内容,发展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特别是针对学生党支部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标量化,奖勤罚懒,推动学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摘自《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张秀丽
确保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主要原则
1.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党组织对党员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管理,在党建的各项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这就是党建质量的管理性。同时党建本身具有鲜明的教育功能,它不仅是简单地告诉党组织、党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教育为管理提供了可能,管理为教育提供了保证,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使党建质量发挥效力。
2. 坚持创新性与基础性相结合。
需要设置基础性指标和创新工作指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围绕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过程要结合历史地看工作连续开展情况,全面地反映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客观情况。
3. 坚持严肃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党建工作质量是党建任务与本单位具体工作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相对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同时随着对党建工作认识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执行过程中也要根据客观情况,区别对待,做出不同处理。
摘自《高教学刊》2021年8期 周双丽
探索民办院校以党建促师德建设
民办学院体制和编制的不完善,造成部分青年教师在生活的压力面前对教书育人工作不能全力投入。很多老师搞科研,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的论文或课题,是为了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其成果不能发挥科研完善教学的作用,对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较长远的规划,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师德建设难免成为薄弱环节,因此,师德建设对于各个民办院校来说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
以党建促师德,把师德建设引向深入,通过师德建设实现学院的长远健康发展。通过党建工作推动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也是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党支部可以抓好以下几个层面的学习,使全体教师的师德素质及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1、抓好领导班子的学习。要求党支部要定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集中学习,切实提高他们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通过学习使其把握和谐校园的意义及建设,通过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党员教师也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2、有效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带领党支部所属院系教师努力学习,营造良好而浓厚的师德氛围,这是大多数民办学院党建促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
二.抓好党员队伍学习。可以通过观看录像、以及撰写学习心得的方式督促党员教师学习,提高其政治素养以及党性修养。
三.抓好教工队伍的学习。除了学习党的纲领文件,加强其政治素养外,对师德师风方面的学习也必不可少。应定期地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另外,为了使学习真正落实,学院应该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印发给教师人手一份,让教师按照手册执行,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四、进行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把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开展自评自纠活动。教职工根据工作岗位性质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工作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其他学校管理人员也要对自己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进行自查自纠。
摘自《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10期 曾婵娟/文
高校党建与大数据的融合是时代的要求
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党建工作同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相结合,打造全新的智慧党建新形态,才能使得党建工作与当前发展生态接轨,与时代发展同频,切实提升党建工作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实现将所有党员的行动轨迹全挖掘、全记录,并在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撑下总结其共性特征, 依据不同标准将党员分类,加深特定党员群体的垂直化专业程度,供之后的研究发展。依据大数据可以分析出党员的性格特征与爱好,从而为其推广适合他的领域及工作, 进一步做到让党员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工作,并最大程度释放自己的能力,匹配到自身最适合的岗位。
二是可以依据党员实际行动数据,探索其偏好行为方式以及热点话题,进一步挖掘党员心理活动,实现党员行为透明化与可追溯化,并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结合党员现有数据,预测党员群体行为的规律,为之后党建与培训提供方向并做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提前预警。
三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报告分析以及 5G 极速传输技术的结合,可以让党内数据资源良好整合,并进行实时更新,以可视化报告的形式及时传输至管理层,进一步做到风险监控与报警,提升党员信息安全性,提升党建整体运营效率,合理分配党建资源。
高效党建、科技党建、数字化党建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党建。
摘自《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4 期 刘洋溪,李佳欣,袁梦迪
运用“互联网+党建”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阵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拓宽了高校党建宣传教育的载体,推动了高校党建管理的高效性和便捷性,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强化党建知识学习。比如,党支部QQ群、微信群的建立,强化了党组织对学生的及时联系、动态跟踪,促进了党组织与学生党员之间的即时互动。但是,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也可能成为错误思想言论的传播工具。因此,要深刻认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着力构建完善“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
丰富“互联网+党建”工作内容。要搭建“互联网+党建”工作载体,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文字、图片、动漫、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拓展党员活动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质资源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群体个性化需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构建党支部网络管理平台,构建“互联网+党支部”“互联网+宣传”“互联网+活动”等立体党建新格局,建立党组织信息库、党务干部人才信息库、群团组织信息库等,实现学校各部门党务信息的共享,将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融入党员管理、教育和服务之中。要丰富“互联网+党建”活动形式,实行网上公示、网上晾晒、网上评议,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信息化,增强党员主动参与管理、监督的积极性,更好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生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借助互联网构建高校党组织内部沟通新渠道,比如利用网上论坛、网络社区、微信、微博等手段及时收集高校师生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对党建工作的新想法,积极开展网络主题讨论活动,鼓励党员干部全面参与、踊跃发表见解,全面加强高校党建舆情研判力度。
加强“互联网+党建”工作保障。要重视网络载体建设,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党建网络平台。要建立一个党建网络载体建设与运营团队,遴选吸收一批政治素质高、热心党务工作的优秀学生党员参与建设与运营工作,解决当前专职党务工作者事务繁多、网络知识不足、精力有限的问题。要注重党建 工作人员能力的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在职岗位培训和自学等方式,强化党建业务和互联网技术学习,提高借助互联网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要加大对“互联网+党建”工作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财力支撑和保证体制,提供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保障,为学生党建队伍建设与活动开展提供切实支持,同时加强对相关经费支出的监督管理,尽量避免资金的不合理运用和浪费。
摘自《共产党员(河北)》 2021-03-15发布 孙红帅/文
高校“互联网+ 学生党建”必须与线下常规党建工作相结合
“互联网+”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利于加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宣传引导力度,有效提高党员、群众的知晓率、点击率、参与率。但是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由于独自一人面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学习,部分党员只是浏览党建工作信息,缺乏独立思考,党小组的工作流于单纯的“转发”学习,出现“转发等于看过”的情况,对学习内容的吸收程度较低甚至一些党员存在“点开等于学过”的态度,出现“刷课” 现象,导致理论学习目标的落空。一些远程会议上,有的党员只是让手机、电脑“参加”会议而不是自己参与其中。
因此,不能将党建工作的重心全部置于线上,要注重分类开展。例如,对于凸显政治性和严肃性的工作不宜采取线上方式进行,包括发展党员等有严格程序要求的事项,采用线下方式更为正式,更能有效保证党建工作质量;对于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需要通过切身参与才能进行深入交流、获得深刻感受的活动,采取线下方式更为适宜。
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时,要重视对党建学习教育宣传平台的筛选和整合优化,注重内容质量,选取时代性党的建设强、覆盖度高的网络平台,选取技术保障措施较高的平台,优化视频会议的通畅性、避免学习者产生倦怠感,实现对学生党员思想的长期引领。通过线上活动主题和环节的设计,扩大学生党员参与面,提升实际参与度。通过建立激励监督机制,确保“互联网+学生党建”内容的真实性与安全性,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摘自《北京教育(德育)》 2021.01 徐淑琳,张萌,章琦/文
借助“微”载体打造党建阵地
第一,建立“微课堂”
打破传统的党课授课模式,建立“微党课”平台,在所有党支部中开展“全体党员讲微型党课”活动。例如 :分不同领域创办党建动态、业务知识、政策解读、实用技术等“微课堂”,借助微视频、PPT 等多媒体,从一段音频视频、一张图片、一次亲身经历、一个案例故事等“细微处”切入,以小见大,在 15 分钟~ 20 分钟内,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情理交融地渗透到党课教学中。 党员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理论学习的微党课,党课课件、党课视频和 PPT 等可同步到每一位支部党员的手机上,课后也可以随时回顾复习党课内容,有效解决了传统的集中培训在时间难协调、人员难统一、培训成本高、培训效果差等问题。
第二,倡导“微创新”
一是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推进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应用,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计勾画党员喜闻乐见的党建活动载体,提供真正令党员满意的服务体验,二创新活动方式,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通过定期开展党员读书活动、党员学习沙龙,举办“红歌赛”“诵读红色经典接龙”,组织党员学习调研,赴红色革命旧址现场、脱贫攻坚现场开展现场教学等实践形式,变“固定学” 为“随时学”,从“你讲我听”到“你我互动”。 三是丰富学习载体,以全新视觉体验调动党员学习兴趣,如将党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通过漫画、图解、照片、视频说课、闯关游戏等形式让党员进行趣味性、碎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载体,提升学习教育实效。
第三,展示“微星光”
扎实做好先进典型展示工作。采取深入一线挖掘、基层推荐报送、征集身边先进典型案例等办法,结合表彰评选推荐等活动,及时选树和培育身边典型。通过开展党建微电影大赛、讲述“微故事”、制作展播优秀党员微视频、组织部分微典型赴各单位、各支部巡回“现身说法”等形式,展现“身边人、身边事”。鼓励党员在各个岗位上争先创优、互帮互助,营造出“争做合格党员” “争当敬业奉献先锋” 的鲜明导向。
摘自《北京教育·高教》2019.05 陈松青,牛勇/文
以党史为背景设计八期具体活动方案
第一期“日出东方”,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为历史背景;读《党章》第一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9月重要讲话;交9月份党费。运用表演艺,讲述建党这段党史,观看红色电影《建党伟业》;自选安全教育。
第二期“星火燎原”,以1927年10月毛主席创立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为历史背景;运用歌唱艺术,学唱经典红歌《三湾来了毛委员》、《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十送红军》;自选学习研讨。
第三期“力挽狂澜”,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 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历史背景;运用造型艺术,模仿红军长征时期图片、影相或雕像中的经典动作,并讲述背后的感人故事。自选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期“灯塔指引”,以1945年3-6月,中共七大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为历史背景;运用舞蹈艺术,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红色芭蕾舞剧《沂蒙颂》,进行艺术赏析,体会作品背后的精神。自选党史知识竞赛。
第五期“当家做主”,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历史背景;运用语言艺术,精选《亲爱的祖国》、《祖国,你听我说》等数篇经典的歌颂祖国的文学诗歌诵读;自选党员帮扶活动。
第六期“继往开来”,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为历史背景;运用综合艺术,观看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自选爱心募捐。
第七期“中国梦”,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为历史背景;运用文学艺术,书写以“中国梦,我的梦”的主题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自选理论宣讲。
第八期“新时代”,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历史背景;运用摄影艺术,以关于“时代印记”为主题摄影,拍摄1-3张照片,分享照片背后不平凡的瞬间。自选民主评议。
摘自《财富时代》2021-02-25袁伟
宁波诺丁汉大学
将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学生党建中
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高校,学校从成立之初就设有党组织,亦非常重视学生党建工作。无论是党建形式、内容、载体还是渠道,都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进行,在守正和中外合作高校化中寻找契合点,努力与传统高校同频共振。
宁波诺丁汉大学将院线热映、市场口碑好、展示主题佳、思政实效强的电影作品搬进校园,在思政课堂上、党史党论课上提高口碑好的主旋律电影出现频率;在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不同主题的主旋律电影展映。
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组织全校师生观看2020年热播的三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八佰》《夺冠》,受到师生党员的广泛好评,在2020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感受到了中国力量。还有如《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电影一度抢占国外影视市场,影片中血气方刚的英雄人物形象让中国文化影响顺利“出海”。该类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扩大了党建的影响力。再如《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为大学生呈现了我党、我军、我国建立的过程史。导演精心挑选符合主角形象的明星人物,用渲染气氛的事件节点和生动形象的背景画面,串成了这样一部彰显中国民族光辉时刻的“姐妹篇章”。不少中外合作高校学生在观影后表示对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建党、建军、建国史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和更真切的情感。观影前殷切期待、观影中目不转睛、观影后念念不忘,这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主旋律电影的超高评价。由此激发的爱国主义情感必然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
摘自《电影新作》2021-02-25 纪君燕,尹星星/文
云南师范大学基层党支部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一、创新理论学习方式
数学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作为样板党支部积极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以多样的学习形式增强理论学习实效。一是以“党”词接龙活动进行党章党规学习,以“党”词接龙,用党章部分原文填空接龙的方式学习党章党规既不失“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目的,又能增加学习趣味性。二是开展“我是党代表”党会模拟活动,选定某次党组织会议,让同学们感受庄严的党组织会议并学习会议中的讲话精神,了解党会环节。三是情景剧表演,以优秀学生党员事迹为题材撰写情景剧,党员可以将自己心目中优秀党员形象以情景剧的方式展现出来。四是文书小能手比赛,旨在提高同学们的文书编辑能力,掌握常见的文书格式。
二、创新组织生活形式
信息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在创建样板党支部过程中注重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建立“3+X”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机制。“3+X”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机制,就是将集中学习、诵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作为 3 项规定动作,将创新开展的主题活动作为“X 变量”。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活动方式,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建立“七个一”方式的“政治生日” 活动机制。“七个一”,即:建立一本“政治生日”名册、进行一次谈心谈话、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讲述一段“党员心声”、赠送一张“政治生日”纪念卡、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开展一次关爱行动等,为党员提供一份“政治生日”套餐。
摘自《公关世界》 2021-02-25吴洋/
滨州学院理学院
运用茶文化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学院学生党支部,2017 年 5 月成立了茶社,茶社积极参加各项党员文化活动,为师生表演茶道礼仪,并带领他们们参加校外茶艺辅导机构的茶友会,为他们讲解茶文化知识。实践证明,茶社为大家讲解了茶文化的基础知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激发了党员对茶文化的兴趣。茶文化、茶艺与学生党建结合的形式更加贴近学生,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活力示范作用,学生也乐于参与。
茶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受尊崇,茶文化演绎着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观念,倡导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茶文化与大学校园的很多文体活动都有相融之处,将行茶中的礼仪融入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活动,能为积累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党建和茶文化的结合可以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促进党员师生精神品质的提升,能丰富活动形式,拓宽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一、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习茶文化是在习茶过程中学习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道礼仪、紫砂鉴赏,了解有关茶的诗词和文人墨客与茶的逸闻趣事,以及对茶席 布置的技巧和审美培养等。茶与诗词、美术、音乐、戏曲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茶文化活动受到学生和教职工的广泛关注,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还能增加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茶文化与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内容可以互为补充
在茶道礼仪中体现一个人素质、教养的重要参照,“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泉白石,绿鲜苍苔……”这是对饮茶环境的审美意趣描述,中国传统茶道历来讲究饮茶环境的雅致,并由此延伸到茶具、茶仪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将茶文化引入党建工作中,有助于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升师生的审美情趣。
从传统文化中撷取茶文化进行党建活动形式的探索,以茶文化为载体,创设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廉政文化氛围,让广大党员干部师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时至今日,我们的茶文化,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家幽玄旷达之美,还有儒家的文雅含蓄之美,是融之于山水、汇之于文思的一种情怀。
摘自《科教文汇》2021年第7期 徐晓南/文
高校图书馆党建研究与实践
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党建品牌化建设情况
通过对部分高校图书馆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紧跟学校“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将党建工作和图书馆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在创新服务体系、支持教学科研、弘扬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显著;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注重长效机制构筑,打造了党建品牌“党员示范岗”,并出台了《图书馆“党员示范岗”建设实施方案》《图书馆“党员示范岗”评优实施方案》等;兰州大学图书馆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党建工作新体系“3+4模式”,为更好地推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党建工作科学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利用“书香文化”助力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党建文化建设已成为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并取得显著成效。
二、高校图书馆党建品牌不多的原因
一是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的意识不强,对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习惯按照上级要求被动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尝试。二是党建活动脱离业务工作,党建活动缺乏新意、吸引力小,难以激发党员学习热情,更难形成党群合力。
三、山东大学图书馆“书香浓党旗红”党建实践活动之一
为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山东大学图书馆扩大红色文化宣传,在馆舍内开辟了“红色书架”“红色专栏”等,并利用文检课、讲座、报告会等对读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外,图书馆还积极发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作用,发挥文化节等阅读推广活动的育人功能,坚守立德树人阵地、传播优秀先进文化。
摘自《党建工作》2021/2(上)薛雨/文
主动承担起为高校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提供文献信息的重任,使服务大学生党建成为图书馆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把党建服务理念渗透到具体工作的细节中。
一、加强党建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保证提供的党建资料的全面性和前瞻性,既要搜集国内的优秀文献,也要收集国外的优秀文献,建立党建特色资源库,成为高校党建信息资源中心。
二、建设由专人负责管理的新媒体图书馆,把党的基本知识、社会热点问题等编辑成多媒体信息,发送到学生的智能手机上。例如,号召大学生、拍摄党建活动“微电影”,纪录身边的好人好事,再将学生拍摄的影片进行归档整理,实时发布,以此来宣传学校党组织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传播正能量。
摘自《黑龙江科学》2016年第15 期 王浩等/文
1.学校党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dangjian.people.com.cn/xx/
2.共产党员网_中共中央组织部 http://www.12371.cn/
3.高校党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
2021全国两会释放出职教什么信号
两会委员谈职教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提出
调整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启动普职并轨制培养体系,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发展通道,切实优化我国中等教育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杨国强提出
需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衔接,针对性设置职业教育专业,整合周边优势力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职业院校;同时,还需调动企业主体积极性,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如支持及鼓励行业领先企业创办职业学校。
摘自“ 弗若斯特沙利文”2021-03-10发布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建议
尽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构建“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的“双轨制格局”。“尽管中职毕业生可通过多条通道升入普通高职院校,但接受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依然极其有限。”“职教高考”应该是“‘与职业类型特征相适应的考试升学制度’,应更注重技能考核。”他建议,适当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职教高考招生引入“第二标准”“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可以在‘唯分数’的应试教育之外为招生评价增加了一个客观标准,也就是技术技能标准。”
摘自《安徽商报》2021-03-05
张玉清连续两年的提案
都在呼吁推进职业本科建设、强力推进普职融合试点。
中国现有高职院校约1400所,但国家批准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截至目前仅有22所,其中公办学校仅有一所。
张玉清说,职业教育要迎来春天,必须消除职业本科“弱小”的瓶颈,必须调动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社会六方面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教育大学校长张仁良表示
香港不同高校的教学评估标准不尽相同,各校通常自定目标,数年后根据此目标验收奖罚。如此做法具借鉴意义,“调整评价方式才能让办校者扎扎实实办学,学生清晰今后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所属航天江南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姜涛也表示,
加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尤其是对西部地区相关学校的支持力度,能使更多贫困人口通过技能培训致富。如何让家乡成为回得去、愿回去的地方?职业教育或能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摘自“中国新闻网” 2021-03-08发布 杨程晨 安英昭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亚莉表示,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紧密的类型教育,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突破口。
在实践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4+0”联合培养模式,推进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3+2”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升格了一批民办高职院校为职业大学,部分省市进行了独立学院与职业院校合并为职业大学的探索。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主导权仍是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没有学历和学位授予权,民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以公办为主的职业院校群体中代表性不够,而独立学院与职业院校合并组建职业大学的经验也难以推广。
摘自 《光明日报》2021年03月04日07版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说,
“在脱贫攻坚中,职业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兜底’上,即‘职教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要防止返贫,还是要持续做好兜底。”“职业教育侧重实践技能培养,具备‘拔穷根’、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特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建议,建立职业教育“兜底招生”“倾斜招生”的制度体系,保障贫困边缘群体和易返贫家庭学生能够更大范围和更大限度提升受教育水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12日05版
职业教育将如何提升与产业发展适配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面临严重短缺。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到2025年将接近3,000万人。
职业教育对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过去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出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以及2020年、2021年高职扩招200万,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数据来源:教育部,弗若斯特沙利文
一、何谓“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
1.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主要表现为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变的产业升级,以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为特点的高端制造业和新型服务业占比持续增长,故而当下必然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分析区域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适应群众民生的需要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休戚相关。它不仅能够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更重要的是让“人人皆可成才”,使得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前年就开始的高职百万扩招,面向的招生对象群体发生了重要变化:扩招不再重点面向传统生源,而是转向退役军人、下岗待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就业是民生大计,国家已经将职教发展与就业政策置于同一整体战略高度来考虑了。
二、如何落实“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国家为如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出了8字方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消除发展的主要障碍,专创融合、校企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01 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要求,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02 发挥行业企业的指导性。行业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应发挥行业在人才需求预测、用人导向等方面的优势。企业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发挥企业的作用,按照行业企业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0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双元”培养专业教师,打造“双师型”师资,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以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04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职场适应性。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实践性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其职业精神;提高实训和实习的质量,保证其所学专业与岗位群要求基本一致;要求学生在掌握适应企业能力要求的技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
三、践行“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需要将企业和学校的元素有机的融合创新,在职业教育进入高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坚持校企“双主体”共建的方式,引入企业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专业设置来自科学的职业分析和准确的市场把握。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参考技术发展的趋势,瞄准专业人才的缺口,专业涉及当下以及未来,流行火热的细分岗位。
课程设计围绕职业活动。围绕企业所应用的技术,指向实践和成果,如同企业办公的模式,也在实训阶段得到了施行。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学生分工合作,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开展项目的制定、研发、测试、上线。以目标来定向课程活动,让学生更快进入职业角色,让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学生毕业后便可做到快速上手、无缝对接。
与互联网行业内众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课程中引入标杆企业的技术内容,拥有着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项目开发经验名企师资,从教学质量上保证学生接触的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接轨。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学生拥有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交流表达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管理能力,就拥有了强劲的职场竞争力。
摘自北京八维教育2021-03-12发布
职业教育要为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更多实用人才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看来,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苏华说,首先要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并通过订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本土人才。
“支持职业院校建立公益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制度,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灵活分散培训相配套的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鼓励职业院校通过技术开发、承包经营、投资入股等方式,从事农技推广和产业化经营。
把高素质农民培养与对口就业结合起来,帮助传统农民学习掌握数字化、智能化专业技能,尽快转变为现代化的“职业农民”。“最终,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农户+数字技术’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乡村特色产品走向大市场。”
“此外,还可实施职业院校师生乡村社会实践计划,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文化培训和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协助制定乡规民约和家规家训等,提升村民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家园,丰富文化生活。”
摘自“产教云平台”2021-3-9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21年第2期 总第119期
(2021年4月23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