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编者按]新学期院长庄群华在工作报告中确定了今年为“队伍建设年”,本期教参以谋划我院会计队伍建设和会计专业建设为主题,分析了当前会计行业和会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所以首先选定会计这个议题,一是我国会计制度制度近两年发生了一系列变革。2017年人大常委会修改《会计法》决定从事会计工作,不再需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取消会计证;2018年财政部下发财政部《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2019年9月1日开始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机器人”几分钟就能完成大量基础的、繁琐的会计记录核算工作,这个专业该怎么教?三是从今年开始,校庆20周年有大量捐款,学生重修费用大量入帐等,学院如何以此为契机,规范财务行为,改进工作方式和理念,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会计队伍建设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写道“教师申报课题、申请经费报销都需经过行政层层审批,教师从事教学改革所需要的资源、资金、技术支持都需要得到行政部门的逐级批准和认可。因此,不少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怨声载道'我们的青春不是花在奋斗的路上,而是浪费在跑行政的途中。”记得当时在场的另一位老师看后,那位老师说,写得太对了,甚至说“财务那么多人一天到晚不知道忙什么?”。那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高校财务工作的内容,通过编辑这期教参,本编辑充分认识到高校财务工作的复杂性,并不是简单的报销还账工作。
高校会计业务内容
高校会计根据业务结构主要可分为预算业务、收入业务和支出业务三大主要业务。收入业务和支出业务相互分离,预算业务为高校财务的龙头,通过拨款和项目管理在收入业务与支出业务之间建立桥梁。
(一)预算管理
各项预算不断要求细化,如科研预算需要根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十二项直接费用子项目一一列出预算进行管理,预算细化程度大大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
(二)收入管理
高校收入主要包括学费、住宿费、代收费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现在收费方式由传统的手工收费改变成网银、微信、支付宝、非税批扣等各种收费模式,为缴费提供了方便,收费模式增多,增加了后台系统对账的难度。同时,上级部门对收费票据进行了更为严格规范的管理,如在收费票据票号必须严格与系统票号一致,一旦操作出错,很难进行纠正。因此,看似简单的收费工作变得更为复杂,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各系统操作能力和专业能力。
(三)支出管理
现有的支付管理还存在效率低下、系统孤立的现象。如现有的支付系统还需要手工录入支付数据,手工打印、手工对账等,支付效率低下,对账工作繁琐。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支出必须和收入来源相对应,每笔支出必须溯源。
摘自《时代金融》2018年第12期中甸刊 尹艳芙,乔志芳/文
高校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遵纪守法观念迷失, 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近几年,高校腐败案件频发。据粗略统计,十八大以来,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纪律审查”栏目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件就已达50多起(截至2015年5月)。其中,有一些案件属于财会人员监守自盗等问题,财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与金钱打交道,一些人员有可能难以抵挡利益的诱惑,为了一己私利,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弄虚作假。有一些案件属于帮助领导做假账等问题,高校领导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强令财会人员伪造、变造会计资料, 人为地制造会计舞弊案件,此时财会人员在单位属于弱势群体,一旦不能坚持正确的立场, 容易出现做假账等问题,进而对自身乃至高校带来负面影响。
2.专业知识与更新教育不足,专业技能浅窄单一
我国财会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企业会计知识,高校新招的会计人员前期对事业单位会计专业知识准备不足,进校后由于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的特性易出现学习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惰性。许多在高校已经工作一定年限的财会人员没有随会计准则与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的变更而更新、主动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这就会出现高校财会人员专业知识与更新教育不足,专业技能浅窄单一的问题,对高校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掣肘。
3.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缺乏, 人才队伍不稳定
一方面,高校招聘财会人员的高学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可聘人才的范围,同时高校会计岗位在待遇和发展空间方面与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需要优秀财会专业人才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现有财会人员进行会计专业职称评定时与教师系列职称相比无较大优势,就会出现财会人员评聘教师系列职称的情况,使财会高职称人才匮乏。同时, 高校财务工作比较繁杂且工作压力较大,相比而言教师工作相对轻松,这就会使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选择调整到教师岗位或离开高校重新择业,出现人才队伍不稳定的现象。
摘自《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7(03) 漆明春、陈俊杰/文
高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法律法规风险增大
从现有的环境来看,高校会计不光和企业会计一样要承担税务财政相关法律法规风险,同时还要管好用好财政性资金,涉及到《预算法》、《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相关的差旅费、招待费、培训费、科研经费等支出管理规定。高校会计人员一方面被高校管理者和师生认为是学校服务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一方面又被上级财政部门认为是监管部门,要管控好资金,这样双重的身份让高校会计人员工作环境变得尴尬,教师们对日益繁琐的财务程序的不理解和上级部门日益加强的监管要求让会计人员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
(二)高校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会计人员年龄老化
由于高校会计人员专业性强,会计人员流动慢,很多高校管理者更重视一线教师的引进,认为财务属于辅助部门,对财务人员的引进意识比较淡,造成会计队伍年龄结构逐渐失衡,人员逐渐老化,缺乏活力。
(三)高校会计人员晋升通道不合理
高校会计人员在人事管理体系中相对于教师属于其他专技系列。首先从职称评定来看,会计人员评中级职称的前提必须是通过全国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我校至今还有几位会计人员工作二十多年还未评为中级会计师。在高级职称评定时同样必须先通过全国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其余评定条件如论文、课题等要求也要求日益严格,年龄较大的资深会计人员评定高级职称受阻不小。由于晋升难,收入低,造成很多会计人员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很迷茫。
(四)信息化发展对高校会计人员造成危机
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会计工作产生很大冲突,大批量基础会计工作如会计核算、单据审核等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高校会计人员也有可能会面临解聘或失业的危机。
摘自《时代金融》2018年第12期中甸刊 尹艳芙,乔志芳/文
财务信息系统化进展缓慢 问题重重
现有的高校会计模式离不开信息系统。无论从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还是支出管理各个环节,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大大增强高校财务管理效率。高校财务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但是,从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来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合格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需要既精通会计业务又要精通计算机业务,这样的人才相对较少。从高校招聘情况来看,现有的高校会计岗位招聘一般专业要求为会计相关专业,并要统一进行考试,招到合适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难度相对增大。
第二,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水平较为滞后,难以满足现有的需要。以笔者工作部门的情况来看,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一直被单位领导重视,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但是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系统繁多,各个系统之间较为孤立;对账繁琐,与其他单位如教务、后勤、人事共享系统数据较为困难,难以满足大数据管理的需要。
第三,信息系统推进过程缓慢。财务信息系统的推进需要和外单位如非税、国库系统进行对接,同时也需要与校内单位如资产、教务、人事、后勤等部门对接。由于各单位管理模式不同,系统建设推进进程缓慢。如国库集中支付还不能与账务系统对接,完全凭手工输入;非税票据还未实现电子化,需要手工打印;校内各单位根据需要自行开发相关管理系统,系统之间对接存在技术难点。
摘自《时代金融》2018年第12期中甸刊 尹艳芙,乔志芳/文
加强高校会计队伍建设的三条举措
一、完善用人机制多渠道发展 加强高校会计队伍建设管理
高校应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打破传统的用人模式, 拓展会计人才的任用途径, 聘用专业、懂运营、有领导才干的复合型人才担任财务管理职位,在会计队伍中可以实行竞聘上岗的原则,优化调整人员工作的管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还可以根据团队人员配置,分别依据年龄、性别、 技术职称、工作权限和义务建立相应的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及相关规定,通过贯穿高校财务工作的过程发挥会计队伍在高校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多方招聘渠道进行选拔, 为会计队伍建设增加引进新鲜血液,有计划的实施团队的梯队建设,分工协作,利用这些手段来进一步提升高校会计队伍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完善和创新高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提高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可以通过高校之间定期开展学术研究,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会计人员本身应该利用工作之余给自己充电,及时更新学习财务管理理念和知识结构,用来提升高校会计的业务素质。
三、对高校会计队伍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提升团队积极性
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工作中做到赏罚分明,根据高校管理制定的相关考核制度来调动会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分别从工作能力、工作质量和工作业绩来指导相关人员的考核和工作,评选出优秀的会计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可以在工作中激发会计队伍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摘自《中外企业家》 2019.27裴三宝 谢瑶环/文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会计法》的决定,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规定自2017年1月5日起,从事会计工作,不再需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证取消了
意味着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更高
财政部取消会计证有其合理性,会计证考试虽然针对基础会计岗位的职业水平而设,持证人员多仍是会计小白,他们在走上会计岗位后,并不能独立开展工作,还需要资深会计人员进行传、帮、带。
会计行业的专业考试还有会计专业技术初、中、高级资格,注册会计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等。其中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 ( 以下简称会计初级) ,考试合格后取得会计初级证书,它在会计能力认证体系中,难度仅高于会计证,技术含金量高于会计证。
摘自《中国市场》2018 年第1期 李晓东/文
预示着会计技能时代的开始
会计证取消了,不是对从业人员没有要求了,而是会计工作的入门门槛提高了。会计行业形成初级、中级、高级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因此:
第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加强。会计人员要想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需要有真本事、硬技能,以后继续教育主要加强提高会计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以满足会计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第二,会计人员队伍会呈现多元化变化。一些有企业管理经验的非会计专业人士会进入到会计行业中来,他们有管理经验,或者有其他经验,只要能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他们的其他经验结合,将很快成为优秀的财务人员。
第三,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会发生变化。会计人员会最终从现在繁杂的会计工作中解放出来,从简单的凭证输入、账本登记和常规的报表编制中跳出来,将精力转向和业务结合、规范企业财务、防范财务风险、做好信息提供、合理筹划税收等财务管理工作中来。对会计人员来说,综合知识的需求会很大。
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预示着会计技能时代的开始。
摘自《中国总会计师》2017-12-15
人工智能背景下
在智能技术的积极作用下我国会计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智能化的财务软件,在现在会计工作中,有80%的基础性与重复性会被新出现的智能化所代替,但反而凸显了财务人员的重要性。
财会行业人才将定位战略引领者角色
智能会计时代,财会人员将从重复、基础、程序化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能创造价值的管理和战略工作,带来财会行业人才需求类型转变。
以海尔公司为例,海尔已经成功完成公司的财务转型,财务人员的数量、定位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财务人员从会计角色转变为驱动业务的“决策支持者”和“战略引领者”, 服务于财务角色转变,海尔将财务整合成为 4 个模块:战略财务、业务财务、专业财务以及共享财务。战略和业务财务驱动业务发展和构筑行业领导地位;专业财务通过建流程、立标准驱动业务并利用税务、预算等专业知识创造价值;原基础财务通过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将购、销售、资产核算、资金支付、费用报销、总账报表等核算流程从原财务组织中剥离出来,实现 “集约型” 转变,目前海尔财务共享中心成为中国交易处理效率最高的财务共享中心。转型后的海尔财务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略和业务财务的人员达到了 70%左右,专业财务人员为 10%,而基础财务人员的人数则下降到20%左右。
首先,作为智能会计时代的财务人员,应该具有较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这需要财务人员懂财务、懂业务,业务财务一体化是企业发展的趋势,建立在业务基础上的财务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其次,其应该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在智能会计师带全面数据化的环境下,财务人员需要确保数据安全,需要数据建立模型提升财务的预测、决策、规划职能。
最后,其应该具有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服务于财务转变为驱动业务的“决策支持者” 和“战略引领者” 的角色定位。
摘自《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年12期 张会莉
企业会计缺口大 大在哪?
目前国内会计人才缺口很大,但是缺乏的并不是普通的核算会计,缺乏的主要是管理型会计人才,单纯只会单、证、账、表、税的核算型会计马上就要被淘汰。
据权威媒体统计,国内企业超过85%的财务人士担任财务会计(核算会计)职位,他们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这些简单重复性工作完全可以被“会计机器人”代替,他们现在每天那些占用大量时间的、基础的、繁琐的工作,机器人几分钟就能完成。而美国则好相反,在美国有500万财务专业人士当中,80%以上的人在企业内部从事着管理会计工作,20%的从事着记账核算。全国近2000万持证人员中,而拥有初级会计职称,中高级会计职称甚至更高级别的证书的人数寥寥无几,这与经济发展极其不相称,在这其中仅仅有20%的会计属于管理型会计,管理会计的人才缺口高达300万以上。
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会计为管理者经济企业提供信息,因此会计可以定义为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状况的信息系统。)会计要从事后的核算型向事前、事中管理型转变。为了在经营管理上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会计人员要利用其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参与计划、参与决策,对经济行动过程进行控制,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在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更需要会计人员解决经营中的疑难问题。
摘自《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年 第5期 覃忠健/文
更高的高校财会队伍素质能力要求
当前,首先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冲击下,网络报销、移动端报销、电子发票、财务机器人等的出现,传统的核算已经部分被信息技术自动化替代或即将被大部分替代, 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被取消更是加速了财会人员即将失业职业的恐慌,财会人员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其次高校财务的职能重点定位逐步从服务保障型的执行、监督后端走向管理发展型的决策、分配、控制前端,因此,对高校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
高校财会人员素质能力框架应包含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部分,通用能力是财会人员应具备基本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是财会人员胜任财会工作的具体任职要求。高校财务部门的财会主管及负责人在管理会计下被赋予了更多地管理运筹职责和领导能力要求,包括感召力 影响力、决断力和控制力。
摘自《教育财会研究 》 2018 年第6 期 汪 晶/文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
财政部颁布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要求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高校会计制度自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高校会计业务处理难度激增,双核算基础和双报表体系的采用,颠覆了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处理模式,高校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更为精细化,高校财务会计对于内部控制、财经纪律监督、成本核算、绩效考核和评价等管理功能要求日益提高。为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加强高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1、财务业务量剧增
“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会计核算体系,“双分录”平行记账,导致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增多,会计核算业务更加复杂。
2、 财务管理理念发生转变
传统的“占山为王、多拿多占”配置资产的理念有可能导致“占有资产越多,其相应成本费用越高”的结果,从绩效评价的角度而言,这或许不是最佳选择。学校必须转变观念,从过去的只重视“收支管理”向重视“资产负债、成本费用和预算收支等全方位管理”进行转变。
3、 财务业务流程产生变化
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要求学校在履行支付款项义务和获得款项收取的权利时也要进行会计核算,改变了过去有资金流入流出时才进行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学校要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基建管理、科研管理和往来款管理等业务与财务核算进行关联,助推“业财融合一体发展。
4、 倒逼预算管理全面、刚性
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其功能主要侧重于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为中心,反映和监督财政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意味着学校有资金流入才有预算收入,有资金流出才有预算支出。新《预算法》强化全面预算理念,其中之一是要求学校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年度预算,意味着先有资金来源才能安排预算项目,有预算项目才能使用预算资金,无预算不得支出,除不可抗力等原因外,原则上不允许调整预算,以体现预算执行的刚性,从制度上防范虚列支出、赤字预算、内部(隐形)负债、资金与预算两张皮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
5、 倒逼财会人员素质、能力提升
改革后的新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加剧了学校财会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对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学校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优良、专业能力出色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团队,为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地实施提供人力保障。
高职院校财会人员要与时俱进,提高政治站位,主动作为,深入领悟制度精髓,准确把握制度内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确保知识更新与实践保持同步。
摘自《财会学习》2017年第1期 谌峰
高校财会队伍建设
新政府会计制度于2019 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在新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比如财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权责发生制的引入等,这对于高校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财会人员核算方式及思维模式固化等问题无疑会造成新制度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因此讨论新制度下高校财会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情绪管理
新制度的实施引起了财会工作人员工作强度的增大以及做账方式的改变,压力的增大难免会造成财会人员在心理上的不适,影响工作积极性及新制度的顺利施行,因此,新制度推行后,加强财会人员心理建设尤为重要,财会人员必须调整好自身情绪与状态,拥有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及动力,这样才能从容应对新的挑战,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 高度重视对高校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
新制度实施后,高校的财务系统也进行了更新换代,与老系统相比有了更多功能,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对于习惯于老系统的高校财会人员,对新系统的应用及功能都不甚了解,如果不及时展开全面的培训,很容易在账务处理中产生极高的错误率,大大降低单位会计核算的效率。在旧系统下,高校账务处理人员往往只负责处理好财务会计这一块,而预算会计则由预算部门完成,而在新系统下,一份凭证中既有财务会计分录,也有预算会计分录,这要求高校账务人员对预算会计也能熟练应用,因此必须定期组织财会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的新政府会计制度,仔细深入地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细则以及业务要领,并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及会议,加深对新制度、新财务系统的了解。
(三) 鼓励财务各科室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
新制度实施后,财务各科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各科室之间应经常召开集体交流会, 分享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操作案例以及难点,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在新旧政府会计制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集思广益,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
(四) 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借鉴其他高校在新旧政府会计制度衔接中的宝贵经验
在新旧政府会计制度衔接的重要时机,各高校的财务工作都面临着重大挑战,但总有实施的较为成功的案例,因此各高校间应相互交流,各高校的财务人员可以相互分享成功案例的实施经验与专业技能。
(五) 完善高校财务人员考核办法
通过完善财务人员考核办法,定期或者不定期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进行测评,完善的考核机制能够督促财务人员更加认真的学习新制度,掌握新技能,从而提高高校财会队伍的综合素质。
摘自《财会研究》 2019年第16期 戚歆茹/文
会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
会计专业在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中备受学生,也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据调查表明,在1300所高职院校中,就会有630所高校有会计学的专业,占据高校的一半。在14000所中职学校中,就有2200多设立会计专业。
数据摘自《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年10期 陈玲晖/文
加强与会计中介机构的合作
在当前国家提倡“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的背景下, 新的小微企业将不断涌现,使得代理小微企业会计事务的会计中介机构的业务得到不断拓展。调查表明,民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最高的为小微企业,其次是会计中介机构且全部为对口就业。民办高职会计专业更应主动适应小微企业的需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1、 建设校内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建设与会计竞赛相结合,电算化与手工相结合,模拟与实战相结合,通过竞赛提高民办高校知名度,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打下基础。
2、加强与会计中介机构的合作
会计中介机构是培养会计综合技能的最佳场所。民办高职会计专业以会计中介机构为合作伙伴,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利用会计中介机构师资及技术优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适应小微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可与会计中介机构开展“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合作, 培养会计中介机构及小微企业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实现毕业与对口就业的 “零距离” 。
摘自《职教通讯》2017年第17期 杨雄,林水生,章莤,郭新巧/文
与代账公司合作
校企合作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的机会。代账公司则的工作难度较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并有可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与代账公司合作是对会计专业相对有利的校企合作模式,校方邀请代账公司进驻校园并提供办公场所,会计专业学生轮流到办公场所进行实操,教学督导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管理人员为辅,学生的实操内容是企业真实原始凭证的复印件,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当然,在实训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为学生的操作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控制操作的准确性。
摘自《商业会计》2019年第6期 庞雁菱 黄吉丰/文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两个模式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 必须根据企业在新形势下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而且要根据时代的变化适时调整。
1、 “三位一体” 的产教融合模式
小微企业,他们大多数不设专门的会计岗位,常常委托会计代理记账公司进行业务处理,这样代理记账公司的业务量增大,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可以联系这些小微企业,在学校建立基地,将真实的业务带进校园,让学生边学习边真刀实枪地实训,企业的成本降低,解决了企业会计流动性大的问题,学校也解决了实习的问题。企业、记账公司、学校三赢,构成“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将会计人才培养与产业无缝对接。
2、“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中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大 ,一般具有完整的会计机构, 在企业的各个环节需要不同的会计人员,如材料采购核算与控制、各类产品成本计算与控制、销售分析与管理、企业运营与管理等等,在大数据环境下,基本业务可以通过财务机器人自动处理,但是个别特殊业务的处理,必须人工分析处理。采用“工学交替” 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需要到企业见习完整的生产流程,才能懂得分析处理问题,这是教室里无法完成的。
摘自《中国商论》2019年17期 徐恒山/文
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两种常见模式
一、 “校中厂”模式
首先向当地财政局申请代理记账许可证书,然后向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公司注册地点放在校内会计实训室。公司成立后,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营销推广,承接代理记账业务,并指导学生完成代理记账业务。
这种模式首先要求学员对会计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立项,由学院提供场地和计算机、办公桌、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其次,申请代理记账许可证要求至少有三名持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其中一名必须有中级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这个条件对于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并不难实现;此外,由于系内专任教师可能会比较缺少实践经验,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校企合作企业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专门负责代账公司运作,学生可以分学期或者在第五学期毕业实习时分批进行代账业务实训。
这种“校中厂”是建立在真实业务环境下的实训模式,由学院主导成立,较容易实现。但是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代账公司每月都要进行纳税申报,每年要进行工商行政年审以及代账许可证书年审,要占用专职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客户发掘以及客户关系维护。
二、 高职院校承接会计代账公司业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会计代理记账公司合作,承接会计代账公司部分业务,将其转移到校内实训室,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该模式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会计代账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建立仿真实训室,并配备用友、金蝶、管家婆之类的相关会计核算软件。会计代账公司指定工作人员与校内专任指导教师进行对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审核原始凭证开始,然后编制记账凭证,将会计分录录入软件,月底完成会计报表以及报税等业务。
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人力去开拓市场和进行客户维护,会计代账公司将业务转包给高职学院可以节约自身的人力成本和办公成本,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专业技能提升较快,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从事会计工作,真正体现了“校企双赢”。
摘自《科技经济市场》2018年 第2期 何颜/文
现有的会计专业“双师型” 教师名不符实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走上教师岗位,他们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教学专业技能比较熟练,却缺乏实战经验。很多教师所谓的 “双师型” 是通过考试取得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并没有到企业的实践经验,也没有相应的职业能力。
即使采取送出去培养、到企业实践的方法,效果也差强人意。企业对教师实践的热情并不高,认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将增加其成本,甚至影响企业的日常工作,况且会计涉及到商业机密,即使因为“面子”给了教师实践锻炼机会,也缺少管理会计实际应用经验,在企业实践的也是财务会计。
摘自《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年第8期 章惠敏/文
会计证取消了
“1+x 证书”制度下 会计专业x职业资格证书
2019 年,国务院针对职业教育下发了《职业教育改革指导意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且首次针对职业教育创新提出了“1+x 证书” 制度。 1是指学历教育毕业证书,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那么,那些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x职业资格证书。
第一类是具有职称性质的证书。由人社部与财政部共同批准颁发,分为初、中、高三个不同的级别,分别对应着助理会计师、会计师以及高级会计师和正高级会计师。会计职称代表着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第二类是执业类资格,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考试,成绩合格后颁发注册会计师证书(CPA) 资格证书。比如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的审计,需要有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的相关人员来完成,这一证书也是我国当前会计界含金量较高,考取难度最大的证书。
第三类证书是面向特定业务领域,比较典型的由人社部、税务总局颁发的税务资格证书,由人社会部、资产评估协会共同批准的资产评估师证书,此类证书表明从业人员在特定领域具有的专业知识能力。
第四类为具有国际化的证书,比如特许公认会计师公批准的ACC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的CMA证书,都是高含金量财务国际化的证书。
摘自《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年10期 宿杉/文
取消会计资格证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一、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曾经许多高职学生是希望通过获得一个会计证而谋得一份相关工作。一方面,会计资格证的取消意味着学生要想获得会计入门证书的门槛提高了,这对高职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会逐步降低学生报名时对会计专业的追捧,进而回归专业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要想在未来的会计领域有一席之地或者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学习会计新知识,不断更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和修订内容,并在实践操作能力上苦下功夫,成为实用型的会计人才
懂得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人才就会在行业中更抢手。同样,在经济案件频发的现状下,懂得把会计专业知识和经济法规、政策法规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也是行业所急需的。跟上行业变化才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之路,才是最好的“会计证”。
二、对高职会计教师及教学的影响
传统理论型会计教师过剩,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将企业完整的业务流程、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差异部分、企业会计文化等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具备理论加实践操作的“双师型”会计教师才是未来会计教师的发展方向。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教师不能局限于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梳理和讲解,而是要在课程中加大对实训操作的训练力度,让学生不仅仅学会、学懂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灵活运用,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由于初级会计证是现在会计行业的准入证书,高职会计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做到有所侧重,特别是涉及到会计实务和经济法的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适当增加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虽然初级会计考试没有涉及到会计电算化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软件的重要性降低了。在实际工作中手工账已经大量被会计软件所取代,要想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不仅不能弱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训练,反而要加强学生对会计软件的熟练运用能力,进而在没有会计入门证的现状下脱颖而出。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双管齐下
现代会计不能只局限于财务记录,而应该参与到分析经济活动、预测经济走向、进行战略决策的经济全过程中。具备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能力的管理类人才是未来会计行业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在未来的课程安排中也要在培养财务基础会计人才的基础上兼顾管理会计能力的培养。
摘自《价值工程》2018年第25期 孙竹寒/文
对会计专业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一) 会计专业学生
一方面,会计证取消会给会计专业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以往很多大学、高职、中职学生在报考相应学校选择专业时,选择了会计专业。在校期间,可以考取会计证。毕业时持会计证去应聘。会计证的取消,导致不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的他们将无法直接进入会计行业从事会计行业的工作。
另一方面,会计证取消则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会计证取消意味着不是只有专业的会计学生才能进入这个行业,非专业的会计学生也可以进入这个行业,做会计不再设门槛,具备工作所必须专业能力即可。这样就会鼓励很多有这个志向的同学积极的学习会计知识的相关内容,依靠自己的努力付出在会计行业得到发展。会计证的取消也会使我国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样每一个学生压力就会比以前更大。为此,只有变压力为动力,更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才可以更好地参与竞争。
(二)会计专业的大学院校
一方面,设置会计专业的大中专院校要借此东风积极转型,改变教学思维,加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们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在企业任职的会计专业人员来学校讲座,讲解实际工作流程,总结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工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与实际工作人员作深入的探讨,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解决的疑问。条件允许的话,组织学生走近企业进行实践。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真正的会计人才,使培养的人才面向基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进而提高操作能力,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会计教师不能像从前一样,只局限于简单的应试及理论层面,按考试教材照本宣科,讲授考试内容,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实际操作。在教学内容上把实训课程置于突出的地位。因此,要想提高会计教学的实践性,会计教师应是双重身份,即是教师,也是会计工作人员,即“双师型”教师。
会计证的取消,给很多设置会计专业高等院校、大中专学生带来的自我的提升和改变。
摘自《财会学习》2018 年第 9 期 任国春/文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课证”融合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的转变
会计证取消后,“初级会计证”不仅成为会计人才市场的新门槛,也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新目标。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培养预案,在鼓励全员备考的前提下,加强必考科目“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讲授,动员专业扎实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准备;为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方案,如强化其对办公软件、会计软件的熟悉运用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应进行企业常用的财务处理软件和管理软件精准操练,“课证”课程设置的转变还将表现为国际化视野和会计电算化技能成为会计人才的“标配”,进行从国内企业到国际企业,对金融、国际贸易等科目项目化教学。
(二)会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要能把企业完整的业务流程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会计教师要走出校门,到企业顶岗实践,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具有影响力的会计行业技能培训和会议,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以会计技能大赛为抓手 推进课程改革
会计技能大赛是对真实企业流程的仿真模拟,参与过程需要师生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行业级别以上的技能大赛为全国各大高校的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取长补短。应以技能大赛为推手,实现以赛促学,推进会计课程改革。
摘自《商业会计》2019年第6期 庞雁菱 黄吉丰/文
“大智移云”背景下
“大智移云”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缩写,此概念是2013年8月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出。
重构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是能熟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及决策,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计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应以互联网为手段,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会计专业课程,创新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重构会计课程体系。
一、公共课程体系重构
高职会计专业的公共课程是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公共素质而开设,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公共课程体系应适应“互联网 +”的需求,增设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创业、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互联网技能及创新创业意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使后续专业课程的设置具备基本平台。
二、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1、重构课程内容 融入创新创业知识、思维及方法
会计专业的课程大多可与创新创业挂钩。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要将全部学生培养成创业者,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中可以用项目化的方式融入“创业机会的选择”“企业资金筹措与风险分析”“公司设立操作规程”“不同行业公司纳税筹划” 等项目,通过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加强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多种信息化手段结合,利用网络课程、微课、手机 APP 教学软件等技术,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软件评分等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扩展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些专业的会计教学网站, 通过网络与实际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手段解决问题。
3、 实训课程及理实一体课程体系设计
将会计实训课程及理实一体课程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让学生能熟练运用专为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教学软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增加创业知识的实训内容,如在会计软件应用专项实训中增加创立不同行业的企业的账套设计,让学生体验如何根据企业的管理需求创建账套。可以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为创业团队提供财务及管理服务,构建创新创业的项目实训课程体系,既服务了创新创业团队,也锻炼了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
摘自《科教文汇》2019年9月下 郑丹华/文
大数据、人工智能促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举措
大数据形成了业财一体化;人工智能引入财务流程;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移动支付、财务共享中心和云会计;区块链使得支付记录不可篡改,各种数据相互连接,从而导致会计对象颠覆,成本核算、会计报告要求等也发生重大变化。德勤“小勤人”财务机器人,可以取代15名会计人员,每周可以7天7夜不休息。金蝶财务机器人“小K”,可以完成智能审单、记账、付款、对账、报表,甚至可以调用智能语音进行报表分析。同时会计职业道德也可以通过机器规则来更好的坚守。新技术新形势对于财务人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推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创新模式。
(一)专业课程体系集“岗、 课、 赛、证” 四位一体 将会计专业技能竞赛考点等方面纳入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技能大赛、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对接。实施分层递进课程实训、专项实训与综合实训、 顶岗,构建“岗、 课、 赛、 证” 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二) 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要求教师选一门课程主讲与研究,完善课程设计、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水平;主持一项课题,提高科研能力;挂靠一个企业,兼职财务工作,提高实践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主持一项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赛项,以赛促教;每2年至少参加1次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业观念、养成创新创业思维与素质 学校开设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专业实训由某一专业,转向跨专业实训,专业交叉融合、 促进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核算对象的理解,谙熟资金运动方式,理解企业高管战略管理理念,掌握预算调整、参与企业经营分析与决策,为企业创造价值尽到财务人员职责。
摘自《财经界(学术版)》2019年17期 周殿红/文
建设会计专业的教学网站和微信平台
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要贯彻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埋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去适应无纸化学习和考试环境。可以建立专业学习网站和微信平台,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交流,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状态。
网站可以设置“专业课程学习”、“会计职称考试练习对与测试"、“易错知识点汇总”、“历年真题下载”、“留言板”等栏目; 微信公众号可以开设:“每日习题”、“真题测验”、“知识点学习”等内容。通过网站和公众号的图文并茂地展示会计教学,使原本知识变得有声有色,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通过建设网站和公众号, 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成本,带动了会计专业的信息化发展。
摘自《办公自动化杂志》2019年 第18期 刘潇亭/文
会计教学应增加新技术课程
将计算机专业与会计专业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将来低层次核算会计向中高层次决策会计转型做准备。增加一些新课程,如《大数据在会计中应用》、《云会计》,复合型课程,如《企业业务与财务共享中心》,实践性课程,如《自助报税流程》、《电子发票运用》。
实践课程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开展,密切关注财务软件研发机构前沿动态趋势,采用先进的智能系统,加强“人-机”互动学习,如通过VB虚拟可视图像提高形象思维、智能软件模拟情形提升管理决策思维能力。将实践课与虚拟现实相结合。
摘自《经贸实践》2017年第7期 邹玲莉/文
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会计继续教育是正式会计教育的一种补充 继续教育可以帮助企业会计人员掌握更多会计操作的技能 同时可以贯彻我国推出各项新制度。财政部2018年5月19日特下发关于《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推动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具备新技能,满足更高要求,培养懂会计业务,懂计算机大数据、懂经济业务、懂管理会计的高水平会计人才。
人民银行要求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会计证” 取消后,涉及到人民银行的会计、国库、货币发行、行政会计、出纳等多个会计专业岗位,人民银行重新修订内部有关规章制度,与新《会计法》的施行同步,不再将会计人员取得“会计证”作为作为会计工作的准入证。
人民银行各级行2018年 7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规定: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自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次年开始参加继续教育 并在规定时间内取得规定学分。不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自从事会计工作的次年开始参加继续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取得规定学分。人民银行各级行对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要引导和鼓励其通过参加其他会计类考试如初、中、高级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证明执业能力,还可以通过接受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更新专业知识。
摘自《北方金融》 2018年第6期 朱沛庆 张美华/文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多种学习模式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培训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24小时。”培训时间每年参加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为三天。开展继续教育多种学习模式,增加继续教育的时效性。
第一,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教学模式。这种形式可以平衡工作与教育的关系,为工作比较繁忙的会计人员提供了机会,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第二,开设会计人员交流官方论坛。会计人员可以在论坛中自主交流,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自己的工作疑问,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会计人员可以到大型企业参观学习,了解更多的财务核算知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摘自《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4期 陈满佳/文
保证会计继续教育效果的几条措施
一、 利用多元化教学法
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其业务需求也是不同的。受训单位可以制定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周密的培训计划,保证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满足会计继续教育需求,同时要提高会计人员岗位能力。会计继续教育要实现因材施教,利用差异化的培训工作,利用多元化的业务教学模式,例如可以邀请高等院校教授讲解会计最新理念,联合受训单位和培训机构,完善会计继续教育内容,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体系。会计人员工作时间比较繁忙,如果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利用微课和远程教育等教育形式,满足各类会计人员的学习需求,利用微课培训时间,可以明确的讲授某个知识点,会计人员可以利用闲余时间反复观看,确定学习重点,保证学习效果。
二、控制会计继续教育的过程
监管培训单位: 会计继续教育的实施者是培训单位,培训单位资质水平关系到会计继续教育的质量,这就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确定监管重点,保证控制体系可以结合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以及事后评估。
监管会计人员:新时期对于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参加会计继续教育,根据规定培训会计人员。监管会计人员,需要建立教育档案登记制度,记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
监管会计人员所在单位:会计人员所在单位是会计继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各单位要支持会计人员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保障会计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经费等, 完善教育条件,根据规定完善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完善业务学习,保障岗位培训的需求。
三、利用阶段性教育
针对不同的会计群体设置培训难度,针对初级财务人员,着重培训他们的会计制度和基本操作技能等,可以稍微延长培训时间,帮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知识。针对获取职称的会计人员,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可以实施专项培训内容。针对高级职称会计人员,因为他们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会计继续教育过程中,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效性,使其可以了解新出台的会计法和会计制度变更等,也可以稍微缩短会计继续教育时间。
摘自《商讯》2019年第20期 陈玲玲/文
实施有针对性地、分层次教学
培训内容应根据会计改革的变化不断调整,并保证培训的及时性,让会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改革的最新内容。对不同层次、岗位、职位的会计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对于初级职称会计人员,应把培训重点放在对会计理论和新出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上,并加强日常会计方法和技巧的交流探讨;
对于中级职称会计人员,应重点放在会计制度的难点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内容;
对于高级职称会计人员,应主要放在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不仅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等。
摘自《财务与会计》2018 02 管东北/文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19年第7期 总第110期
(2019年10月24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