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参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职教参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2019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19-06-21 浏览:

目录

双高计划建设专刊】

相关政策

图解 “双高计划” 3

独家!教育部5问答权威解读“双高计划” 3

理论前沿

“双高计划”申报的四个“不等于” 4

“双高计划”三个要求 5

“双高计划”的重点突破口在哪里? 5

“双高计划”建设的三个关键 6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特征分析 7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应该“特”在哪儿? 9

“双高计划”质量、标准和特色的国际化体现 9

“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是专业群建设 10

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素 10

专业群建设容易走入的四个误区 11

专业群的管理要力求三个创新 11

立足学校实际 创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 12

培养造就“双带头人”是“双高计划”建设中党建工作重点 13

“双高计划”引导育训结合、德技并修 13

深化“三融入” 明晰平台建设路径 14

职教发展系列+” 14

他山之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职学校综述 15

宁波职院:打出中国职教“实力牌” 17

兄弟院校一流专业群建设实践 17

注意“小众”专业发展潜力 18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 “双高计划”——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专业群率先发展。为科学把握“双高计划”的本质要求、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本期教参摘编部分专家文章,研读“双高计划”谋篇,借鉴 “双高计划”的实施。

 

“双高计划”建设专

相关政策

对中国职业教育来说,2019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和措施连连出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务院2019年1月24日发布



 

《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2019416印发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


——教育部和财政部2019416日发布

 

《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

l

——教育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2019419日发布

 

本刊编辑通读一遍遴选管理办法,这些遴选条件,看上去:

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双高计划”

时间节点:2019年启动第一轮,每五年一个周期。

数量节点:支持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实行原则:总量控制、期满考核,有进有出。

第三章 项目遴选

第十一条 学校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学校办学条件高于专科高职学校设置标准,数字校园基础设施高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标准。

(二)牵头组建实体化运行的职业教育集团,合作企业对学校支持投入力度大;

非学历培训人日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

近三年招生计划完成率不低于90%;

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有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招收学历教育留学生。

  第十二条 专业群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三)专业群生源质量好,保持一定办学规模。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学生就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就业满意度高。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科研项目、专利数量多。

高,实在是高!

 

图解 “双高计划”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9日

 

独家!教育部5问答权威解读“双高计划”

     一、“双高计划”的项目怎样定位?

“舞龙头”。引领带动职业教育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二、“双高计划”支持重点

  “双高计划”面向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项目遴选不分所有制性质、不分地域、不分规模大小,重点支持就业率高、毕业生水平高、社会支持度高,校企结合好、实训开展好、“三教”质量好的学校。

三、“双高计划”的发文计划有哪些重点?

一个《意见》、两个《办法》、三个《通知》“意见”立足于“建”,明确学校改革发展任务和中央地方保障举措;“遴选管理办法”立足于“选”,明确遴选条件和程序,公开申请、公平竞争、公正认定;“绩效评价办法”立足于“管”,突出过程管理、动态调整,保证建设质量;每轮启动前发布通知明确申报要求,遴选结束后发布通知公布遴选结果,建设期内发布通知通报建设绩效。

四、 “双高计划”建设规划

“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

五、“双高计划”的项目怎样遴选?

质量为先、改革导向,公开透明、扶优扶强。分学校申报、省级推荐、遴选确定三个环节。项目遴选坚持以地方先期建设为基础,以学校和专业的客观发展水平为主,让学校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六、 “双高计划”的经费投入有哪些要求?

地方为主、中央奖补、多渠道供给。地方在完善高职生均拨款制度、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的基础上,对“双高计划”学校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对“双高计划”给予奖补支持,发挥引导作用。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以共建、共培等方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学校以服务求发展,积极筹集社会资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七、 “双高计划”专业群

  “双高计划”专业群应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群内专业应有共同的服务面向,既要在教学资源、合作企业等方面共建共享,还要分工协作、特色发展。通过建设,形成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发挥群内专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每个专业群一般包含3—5个专业。

综合摘自“微言教育”2019年4月9日发布和“中国教育报网站”2019年4月19日发布

 

 

理论前沿

“双高计划”申报的四个“不等于”

大支持≠大投入

专业群≠专业组

做方案≠做文案

走出去≠输出去

国家对“双高计划”的要求和导向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在具体申报过程中,仍有许多学校陷入申报认知的误区,迫切需要及时给予提醒和修正。

其一,大支持≠大投入。由于此次“双高计划”的项目总投入高达650亿元,所采取的政策是由教育部“领投”、带动各部委“跟投”的模式,而且又明确要求各地政府对“双高计划”学校给予重点支持,因而许多申报学校为了显示自己的办学实力雄厚和项目建设决心,不仅在申报书的“办学基础”部分极尽美言、大秀家底,而且对计划建设的项目也尽情“大手笔”书写、高品位“畅想”,一味追求硬件的“高大上”,致使总体预算动辄十亿元之多。另一方面,为了高质量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地方政府对“双高计划”学校的财政支持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更要偏向于引导和激发学校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升“野生”能力,通过强化科研服务来增加自主营收,而不能滋长“等、靠、要”和“哭、喊、闹”的歪风。

 其二,专业群≠专业组。国家之所以将“专业群”作为申报项目载体,而不是单个“专业”,主要是为了鼓励高职学校以宽泛的专业群对接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从学术角度讲,专业群更适合与产业链对接,但许多学校的“链条”意识并不强烈,根本就不存在 “专业群”,而只是“专业组”。一些学校只将本校现有的相关相近专业人为“打包”叠加在一起,形成的师资队伍,也只能是“团伙”而达不到“团队”的标准,实质上群内各专业根本不具备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基本特征,完全达不到“双高计划”提出的服务区域产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其三,做方案≠做文案。某知名高职学校的“申报方案”唯一值得称道的只是精彩时髦的口号和对仗工稳的标题,更像是精美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宣传文案”,而非注重内涵创新的“申报方案”。之所以如此,在于承担建设任务的二级院系担心现在为了项目出彩和申报成功而给自己“套上龙头”,到时候却完不成既定任务,影响学校“通过”建设评估,因而宁可承担“缺乏创新”的“罪名”和指责,也不愿将那些本来很想去做而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创新项目列入建设方案,甚至将已经在做或即将做成的项目当作未来规划写入“申报方案”。如此工于“套路”的“文案”,显然偏离了“双高计划”的本来要义。

其四,走出去≠输出去。“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是此次“双高计划”申报的重头戏之一。我国职业教育具备了对外输出的基础,然而,撇开“规模最大”的先天条件之外,在实际办学的水平和体系构建的“现代性”等方面,我们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一现实,我们“走出去”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定位于将现有的职教资源和办学经验简单地“复制”到职教基础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只满足于抢占“先机”、单打独斗地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成立培训中心、组建国际学院,而应当适时成立中外职业教育合作联盟,架构国际交流平台,大力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牵头制定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当地实情,同时还能较好服务在外中企的职业教育标准,因地制宜地开展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提升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交流”的目标,也才有可能最终占领全球职业教育的制高点。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21日 王寿斌/文

 

“双高计划”三个要求

——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

当地离不开,就是说学校建在哪个地方,就要能够为当地服务,让地方离不开你。业内都认同,是指不管是职业教育的行业里面,还是你从事的领域,大家都认同学校或是学校的某个专业是第一。国际可交流,就是拿到国际上我们也可以交流。就是中国的技能人才要在世界范围之内进行流动,与全球的技能人才共舞。

一是紧扣区域发展,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创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探索差别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建设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撑。

二是紧贴行业企业,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建成一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让行业和企业都认同。

三是紧跟“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集聚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通过院校合作、校企合作、政府援外等方式,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与国际社会共享、交流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标准和资源。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9日 高志研/文

 

“双高计划”的重点突破口在哪里?

第一,适合的人进入适合的专业是应有之义。国外学者曾经指出,最公平的教育是让学习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言下之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去追求名校。

国家在招考制度政策设计上,一直在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制度,但离使适合的人就读适合专业的遴选还有一定距离。在英国学徒制中,针对学徒选拔劳斯莱斯有专门的行业内部试题,对学徒职业取向和个人追求等进行测试,是测试其个人职业特质、职业追求、职业文化等内在东西,确保企业选择的人可以支撑企业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在这样的选拔机制下,企业再进行高标准投入系统性培养,最终培养该领域最杰出的人才。

因此,在建设高水平专业实践中,如何让最适合该领域的学习者得到合适培养,有必要对专业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拔或测评。

第二,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关键。什么是高素质“双师型”队伍?按照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些省市和高职院校的质量年报显示,报告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队伍比重在85%以上。但进一步调查会发现,高比重数据背后却是很少有人来自行业企业。曾有国外学者在《中国制造: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与挑战》一文中特别指出,“中国职教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经验,更为严重的是缺乏有效更新职业和技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因此,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职教师资队伍必须先解决企业经验和技术对接问题。

第三,行业深入参与的院校治理机制是保证。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若没有产教融合,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就是无源之水。

按照目前我国高职发展形势和理念,英国倡导的“需求出发、行业主导、企业参与、董事会治理、第三方评估”的职业教育宏观治理机制,似乎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具体实践中,英国职业教育构建了以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行业技能委员会、颁证机构、资格与考试标准办公室、技能拨款机构、继续教育学院、质量监督局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体系。当然,治理问题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性课题,涉及国家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因素,需要专门研究并科学推进。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4-27 涂三广/文

 

 “双高计划”建设的三个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

“双高计划”学校应全面深化改革,率先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提升学校发展格局。“双高计划”学校应把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上找准定位,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把握类型教育特征,找准定位,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完善高质量办学机制。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深入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健全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做好长线谋划。“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规划设计到2035年。“双高计划”学校应重新设计学校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的主攻点和突破口,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实现学校变轨发展、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产教深度融合是发展主线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机制,主体责任在地方。各地应把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建立健全产教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发挥“双高计划”学校引领作用,形成区域内职业学校协调发展格局。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双高计划”学校应主动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训实践基地,合作开展“订单班”以及现代学徒制培养;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提升服务能力是重要任务

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是衡量“双高计划”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双高计划”学校应服务“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为产业迈进中高端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主动承担高职扩招任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双高计划”学校应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技能大师培养等为主要内容,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为行业企业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主动开展提升民族传统工艺的高保真传承技能补偿、拓展教育与培训等服务。

服务“走出去”国际化需求。“双高计划”学校应积极参与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与“走出去”企业共建培养培训基地,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16日 董刚/文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特征分析

  “中特高”学校的内涵

 “中特高”建设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有世界级的“高水平”。

1、什么是“中国特色”?首先,专业设置具有中国特色。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技艺得到很好的继承发扬,在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方面卓有成效。在产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必须满足中国市场需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其微观形式就是教学模式)具有中国特色,形成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再次,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具有中国特色。

2、什么是“高水平”?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实力强,二是水平高。这里的“强”和“高”,首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其次是一个比较参照的概念;第三是同类比较的概念。即高职和高职比才有意义;第四,它是全面综合的概念,是学校整体实力都很“高”“强”,是全面综合性的“高水平”。

综上,“中特高”计划中的高职院校,要达到的高度不是以全国高职院校为参照,而是以世界同类院校为参照,瞄准的是世界一流。也就是说,办学水平要足够高,全世界同类学校都公认,才是真正的高水平。“地方龙头,行业顶尖,国际一流”是“中特高”学校的应有内涵。

“中特高”学校的特征

应当在以下10个方面体现出“中国特色”和“高水平”。归纳起来,就是“十个坚持”。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德树人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中特高”学校应当是这方面的表率和模范。

(二)坚持打造一流专业(群):品牌特色

建设“中特高”学校,核心是必须有世界一流的专业或专业群,不是有某一两个专业强,而是整个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水平都很强。在此基础上,有若干个特色品牌专业或专业群。高原之上有高峰。一流专业(群)的标志,就是专业在行业领域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同类院校的同类专业中居于引领地位。

在一流专业(群)建设中,必须坚持“三个结合”:结合国家战略、结合地方实际、结合学校基础。“结合国家战略”就是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需求,对国家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结合地方实际”就是要紧密贴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基础”就是要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和基础,综合前面两个“结合”,最终确定合适的专业(群)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确定重点专业后,在整体专业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加大对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支持投入力度,科学谋划专业(群)发展,使之逐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三)坚持建设双师团队:双高名师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专业(群)。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高影响力(双高)的师资队伍,是支撑“中特高”学校建设的关键。

什么是“双师”团队?“双师团队”如何建?从建设实践角度看,“双师”团队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从教师队伍整体而言,要有结构比例适当的理论和实践课教师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满足“中特高”学校培养高水平学生、建设国际一流专业(群)的需要。

(四)坚持培育大国工匠:德技并修

如果说一般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只是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那么“中特高”学校培养的就应该是大国工匠,是行业领军人物,是中坚和骨干,是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

因此,如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和全面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应当是“中特高”学校建设的根本任务。

(五)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通过与高水平的企业进行高水平的合作,协同完成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最终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于区域经济社高质量发展。“中特高”学校应当形成稳定、深入和高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而不是浅表化的合作、简单的“纸上”合作或口头协作。

(六)坚持提升治理水平:高效和谐

 “中特高”学校,必须按照现代大学的管理要求,大力提升院校治理水平,通过建章立制、明晰权责,严格按照章程,正确履行学校权力(包括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充分发挥“中特高”学校在学历教育、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集合优势。

(七)坚持对接国际标准:面向世界

“中特高”学校必须在全球化市场中具有显著比较优势,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其管理模式、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必须对接国际标准,面向全球,通俗地表述就是要国际化。但国际化不是简单地引进教师和学生,或者让本校的教师学生走出去,而是要在办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科学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吸引国际优质资源,打造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培养面向全球市场的国际化人才,深度参与国际分工。

(八)坚持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平台

作为“中特高”学校,必须坚持打造创新融合发展平台,通过联合行业顶尖企业,共建共享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适时跟踪、引领行业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并及时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服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革新,是“中特高”学校的核心要义。

(九)坚持营造一流文化:以文化人

 “中特高”学校的文化建设应当体现出一所卓越教育机构独有的文化魅力,即充分体现出教育文化、产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有机融合,让身处其中的人能够充分感受到作为一个卓越教育机构应有的温度、硬度、深度和广度。所谓“温度”就是要“以人为本”,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所谓“硬度”,就是要坚持一切有章可循、一切依规办事,执行有关制度要严格,制度的刚性不容破坏;所谓“深度”,就是要有深厚的学术文化、技术文化和专业文化积淀,凸显高职文化;所谓“广度”就是要坚持“兼容并包”精神,坚持学术自由,和而不同。坚持思想开放,开放办学,善于吸纳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为我所用。

(十)坚持创造一流条件:保障到位

“中特高”学校必须具备一流的办学条件。充足的经费保障、功能完善的教室、设备先进的实习实训中心和优美的校园学习工作环境等,都是“中特高”学校必须达到的办学条件。

 “一流的办学条件”从哪里来?除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之外,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行业企业的热情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至关重要。总之,高职院校决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开放办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保障基本办学条件达到一流水平。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5期 李洪渠,彭振宇/文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应该“特”在哪儿?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双高计划”在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上都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需要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明显不同于示范校、骨干校的建设思路。从《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和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特高校”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是要提供中国方案、展示中国形象、作出中国贡献的学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首先应该是创新型学校、学习型学校。建设过程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其根本上是自主创新,领跑者没有可模仿的范例。

二是融合发展。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要靠校企共建,高职院校服务的产业应该是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与合作的企业共同实现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两个建设主体之间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改革、同步发展。职教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是具体实现形式。

三是均衡发展

达到一流水平,需要综合实力。高水平高职院校需要依靠高水平的专业、高水平的课程、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管理、高水平的成果来支撑,不可缺一。 “特高校”建设应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思路,淘汰一批不符合转型发展需要的专业、改造一批不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课程,将专业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师结构、教学水平作为两个关键要素。

四是充分发展

充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充分发展与均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的充分发展一定是各个局部和环节的均衡发展,整体的均衡发展也一定是各个专业、每名师生的充分发展。

五是个性化发展

就高职院校而言,东西南北基础不同,服务的产业特征各异,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必然是中国底色与学校画色的浑然天成之作,每所学校都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实现个性化发展,关键是将国家战略与学校战略高度协调、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合理组合、产业研究与教学研究充分融合,在遵循高职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搞改革,在借鉴一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求创新。新加坡、瑞士都是在借鉴德国经验的基础上,加入了本国“小”的特征;我国的“双高”建设,则需要在借鉴别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中国“大”的特征。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5-15 崔发周/文

 

 “双高计划”质量、标准和特色的国际化体现

有质量、有标准、有特色是“双高计划”的内在要求,都应体现出“国际化”的特征。

国际化视野下的“有质量”。“双高计划”而言,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素养,方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双师队伍建设应以是否具有行业权威和国际影响,是否能够承担国际化项目作为重要依据,要求教师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能力。校企合作需要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机遇,伴随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拓展合作伙伴和合作领域

国际化视野下的“有标准”。一方面,我国高职学校和专业应主动接轨国际先进职业教育体系,对接“世界一流”职业教育标准,这是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我国高职学校和专业应致力于建设和输出“中国职教标准”,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这是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必要条件。

国际化视野下的“有特色”。国际化在打牢“扎根中国”底色的前提下,高职学校和专业应扩大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的交流融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打造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21日 张慧波/文

“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是专业群建设

据统计,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418所,高职在校生达到1134万人,5.8万个专业点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的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这是一批服务、支撑、推动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群建设绝不是不同专业之间的机械组合,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而建构的能够实现跨界、协调、互通而又一贯的人才培养新载体,实现从单一专业到复合专业的跨越。

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潘海生看来,“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是专业群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使企业生产模式、组织形式和人才需求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以智能制造为主的新技术新经济的背景下,生产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生产方式研究化、服务与生产一体化成为工作模式的根本性特征。面对技术和职业的快速更新和更迭,需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破除内部壁垒,构建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院系合作、专业融合的学习型组织,践行专业群平台与特色化发展的理念,打造学生个性发展与分流分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16日、2019年5月7日潘海生/文和2019年5月7日王亚南/文

 

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素

 一、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

专业集群概念的提出源自于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所谓“集群”是指同一类型或具有同一特质的事物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可以发挥群体效应,有利于群体所共同需要的各种要素的聚集,产生1+1>2的效应,集群的核心在于各种要素的集成;所谓“集成”即化零为整,由分散到集中,将损耗、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集群的优势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集群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典型应用就是产业集群。所谓“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企业(公司、机构)聚集在特定空间的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使群内企业享用共同的基础设施,产业分工更细、更专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更方便,合作更有效,信息和技术传递更快捷、更便于激发新思想和新方法等。Michael E.Porter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几乎所有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产业集群。

(二)专业集群

所谓“专业群”指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代表着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所谓“专业集群”指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或相关技术(服务)领域,整合学校现有专业,组建相应的专业群,形成的集群式专业结构。高职教育是教育领域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关系最密切的部分,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对接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就需要突破固有专业概念的局限,借鉴集群发展的思想,探索专业集群式发展。

二、专业群建设的要素分析

(一)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素

一所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布局时,首先必须要考虑学校重点服务于产业链的哪些技术(服务)领域、面向哪些职业岗位(群)。其次要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及发展方向,进而明确需要设置哪些专业群。同时,要考虑各专业群之间有什么联系,专业群由哪些专业组成,核心专业如何确定,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服务产业链的专业集群是一个系统,对应产业链上某个技术(服务)领域的专业群则是子系统,而专业群内各专业则是更小的子系统。系统能否发挥其整体功能,取决于该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结构”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形成专业集群的基础。

(二)专业群建设的支撑要素

集群式专业结构形成以后,一方面要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围绕专业群建设目标调整现有的資源,包括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实验(训)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等。另一方面,要围绕专业群面向的技术(服务)领域,以核心专业为依托,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专业群课程平台。同时,要打破制度壁垒,形成校内外、群内外共建共享各类资源的体制机制。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发挥专业集群整体优势的关键在于“资源”“机制”,这两者成为专业群建设的支撑要素。

摘自“现代职业教育网” 周桂瑾  2019-1-6  发布

 

  专业群建设容易走入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专业群组建“随意拉郎配”

其一,“临时抱佛脚”。有高职学校开展专业群建设的动机不是出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通过专业群的“包装”申报政府的相关项目,通常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排队”,然后按照政府项目评审的需求择优申报,出现在不同的时间一个专业属于不同专业群的怪象。

其二,“换汤不换药”。在缺乏对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及岗位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仅凭自身的主观经验就将一些原有专业组建成群。

其三,组建“学科化”。出现以学科分类思维作为组建专业群的主要依据,仅着重考虑专业之间的学科基础,从而造成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脱节。

误区二:专业群整合“形聚而神散”

高职学校在专业群组建工作完成后,各个专业仍然是“各自为政”,不仅各专业之间未能够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态势,反而存在着互相排斥与资源争夺的现象。在师资、实训、教学资源库等资源的整合上也因为缺乏课程所提供的框架依据而步履维艰。

误区三:专业群评价“新瓶装旧酒”

当前政府和学校对专业群的评价仍然主要聚焦于对单个专业的评价。如政府部门开展的高职学校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遴选主要以单个专业为主,以专业群为依据的评价工作尚未开展,而且各高职学校在对内部各专业竞争力的评价上也同样以单个专业为主。专业群建设同单个专业建设存在根本不同,专业群是通过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团队构建等建群举措实现群内专业之间互融共通,从而发挥集群优势达到培养胜任多岗位任务要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目标。

误区四:专业群优化“关起门造车”

专业群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结果,专业群所服务的产业集群内部技术技能职业岗位的分布模式与内部关联都将随之而变,甚至某些岗位群会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消失,专业群同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紧密的互动关联决定了唯有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才能够保证专业群建设不会落伍被淘汰。当前高职学校专业群的动态优化调整同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在专业群建设上缺乏行业、企业等产业主体的积极参与。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7日王亚南/文

 

专业群的管理要力求三个创新

专业群一般由三至八个左右的专业组成,原来可能分散在不同的院系,组成群后,对其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以使其产生“1+1>2”效果。

一是创新机制。创新培养机制,按专业大类招生,先上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到大一的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再实行专业分类,这样有利于培养“宽基础、精能力、广适应”的学生。创新群内沟通协调机制,专业群可设立一个群主,由校级领导担任,以统筹相关资源建设。创新产教融合机制,通过聘请企业带头人,设立“校中厂”及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达到与行业企业资源共融、人才培养无缝对接的目的。

二是创新管理。实行“以群建院”, 创新管理体制,将原来垂直式的行政管理的教研室,按专业组、课程组、实训组和学生管理组,变革为纵向的以事务为主的矩阵式管理,这样能及时对行业企业变革做出反应,在体制上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还可实行“目标管理”,根据教师的特长组成不同的团队,依据专业群建设任务,将相关目标分解到这些团队上,定期检查督促,确保任务的完成。

三是创新专业群质量保证措施。依据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从组建基础、建设措施、专业内涵、现有成效四个方面来确定专业群的组建标准;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双师结构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教学资源库、专业文化及特色等几个方面来确定专业群的建设标准;从产业匹配、专业数量、专业体系、专业优化管理等方面,构建专业群的管理标准。通过对专业群的组建、建设与管理这三个核心环节及关键要素的控制,进而打造与产业紧密对接、内部结构严谨、资源共享明显、办学特色鲜明、育人成效显著的一流专业群。

摘自“现代职业教育网”李忠华  2019-3-1  发布

 

立足学校实际 创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

搭建融合化的产教协同平台

一是产教协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与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建设集科技开发与咨询、技术推广与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推进实体化运作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与地方“走出去”企业深度合作,利用集群优势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

二是教研互促。强化应用导向,围绕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造跨专业的师生技术服务团队,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社会的技术附加值,成为区域性技术技能积累中心;构建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把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同步更新,在技术研发中提升师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育训结合。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积极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服务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成长,成为行业企业重要的继续教育基地。

创新柔性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一是建设结构化团队。改变传统专业教研室组织方式,打破专业限制,根据不同职业岗位面向,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更好地贴近市场发展和技术变化前沿;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校企联合建设一批名师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

二是建设模块化课程。按照“平台+模块+方向”思路,系统重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相对稳定,整合群内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帮助学生构建职业整体认知;模块课程对接职业标准,按不同职业方向分流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岗位核心能力;方向课程机动灵活,跟随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不断调整,使课程体系实时保持与产业界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三是建立开放型培养模式。积极应对求学群体多元化、学习基础差异化、学习场景多样化的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赋予学生群内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自主选择学习路径和进度,激发学习动力,满足多途径成长需求。

完善动态化的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动态调整专业构成。灵活调整专业组成和专业方向,拓展相近或新兴专业,通过原有专业的衍生开发、滚动发展,使专业群富有旺盛活力,生命周期远远长于单体专业。

二是动态升级专业内涵。密切跟踪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接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培养目标适应岗位要求、教学内容体现主流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时俱进。

三是动态优化评价机制。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基本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内部质量保证与行业、企业等外部质量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动态化,持续推动高水平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28日 崔岩/文

 

培养造就“双带头人”是“双高计划”建设中党建工作重点

一是要充分认识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建设的重要性。专业带头人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和实施者,也往往是专业重要课程的担纲者,更是专业教育的组织者、专业文化的培育者,还是专业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引领者,因此,专业带头人影响乃至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方向和内涵,专业带头人的地位和影响十分重要。

二是要切实贯彻“双带头人”队伍建设工作总要求。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在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双带头人”全覆盖,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

三是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要按照明确选任标准、规范选拔方式、聚焦重点任务、着力培养培育、加强示范引领的工作要求,通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高职战线培育和打造一大批德技双馨的“双带头人”,助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30日 周建松/文

 

 “双高计划”引导育训结合、德技并修

首先,育训结合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集中体现。

“双高计划”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并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双高计划”不仅要使若干所高职学校和一批专业体现中国特色并达到世界水平,其重大意义更在于探索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方案,优化人力资源供给,服务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使我国成为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和国际技术技能创新高地。

“双高计划”将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简称1+X证书制度)作为重要任务。学历证书是对学生完成规定学习任务所颁发的文凭,强调的是学校的育人和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有利于逐步养成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学习能力、遇到问题能够解决和处理的能力,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使之一生都能受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与职场就业活动紧密相关,强调的是直接从事某一职业和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面对科技快速变化和技能淘汰更新的挑战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1+X证书制度是育训结合模式的关键举措,有助于高水平培育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中国高职教育3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育人与培训一体化的“育训结合”模式,不仅使学生获得直接就业技能,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得非认知技能,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自信、沟通交流和情感等方面的能力,凸显了1+1>2的效果。

其次,德技并修是体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特征。

实施“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第一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强调高职院校发展立足国情、教情、省情、校情,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德与修技并举、立德树人与服务经济社会并重,形成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鲜明特征。

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又往往存在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等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就业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要,德技并修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高水平高职学校的教学安排要更重视学生的体验和获得感,要围绕学生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在2019年中国高职质量年报的编写中,专门设置了“学生反馈表”,反映学生的在校体验,引导学校更加关注教书育人,把育德、修技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再其次,育训结合、德技并修对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双高计划”在落实育训结合、德技并修,提出了“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的更高要求,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和大纲等教学资源中,全面提高教学资源水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增强学校服务贡献力。在此基础上,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更要积极打造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工匠之师,用高水平的“双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双高计划”在项目遴选上就是要按照“三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来判断类型教育的特色是不是鲜明,明确“对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重点工作推进有力、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予以倾斜支持”,使教书育人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活动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推动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成为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典范。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23日 马树超,郭文富/文

 

深化“三融入” 明晰平台建设路径

“双高”学校建设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产业需求是“原动力”,行业企业需要是“立足点”,人才培养是“基本点”。要针对行业企业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需求,建设由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产教融合平台,使高水平高职学校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和集聚地。

一是融入产业发展。我国新兴产业不断产生,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应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配,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建设科技攻关协同创新平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推动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品牌智库平台;服务区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以专业群为依托,建设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高职学校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更加注重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联动,以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为重点,加快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二是融入行业企业发展。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要融入行业企业,洞悉行业企业发展态势,了解行业企业需求,为行业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生命力,产出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创新成果。区域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是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面向的主战场,要推动学校创新成果向企业集聚,使核心技术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融入人才培养。高职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确保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应服务学生成才、教师成长

(一)是服务学生成才。要制定和完善培养标准,开发基于项目研究过程的创新课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推进课堂革命、实施有效教学、开展现代学徒制等提供有效的平台载体,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的深度互动。

(二)是服务教师成长。要依托专业群,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建设工程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研究室等,联合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制定等活动,推动校企科技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兼职,有效带动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6月11日 冯新广/文

 

职教发展系列“+”

从国家层面相继出台的政策和举措中不难发现,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需要用“+”来释放发展新动能。这里的“+”,是理念上、方法上的融合创新。

高水平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对现代高职教育而言,专业的影响力、美誉度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是否高水平主要取决于专业是否高水平,学校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于专业的竞争力,教育部把这一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来推动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计划简称为“双高计划”。

“双高计划”的实施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

试点方案在确保学历证书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突出强调技术技能人才所从事的岗位群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技能操作等综合能力,并且探索建立促进书证互通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以实现学生和社会成员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构建人才持续成长、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1+X证书”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试点,可以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专多能”,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和选择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调整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适配度,尽量避免人岗不适,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可以打通院校内外的培训,实践终身学习理念。

互联网+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探究性、计划性与普通教育的学生有所不同,业余会花更多时间在互联网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根据学情围绕互联网这一开放、共享的平台开展融合创新,改造传统课堂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推动“互联网+教学”改革的实施,搭建富有特色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把对互联网的浓厚兴趣转到定位精准的教学活动上来,把独自畅游互联网的愉快体验转到加深对更具互动性的“互联网+教学”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上来,打造富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互联网+教学”,是要着力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打造新的价值体系,实现教学融合创新的最大共赢值,助力职业教育公平化、个性化、智慧化发展。

    “3+2”培养模式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实训基地,能够把最新的行业标准、企业技术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最新的工艺、流程、规范体现在教材中,把最核心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工匠精神、企业文化落实在课程里,把学生最浓厚的兴趣定格在全真实训基地中,并培养出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行3天在企业、2天在学校的“3+2”培养模式,就是突出实践导向,加强实习实训,强调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应该确保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时间和频率,增量教师应该多从企业一线招聘,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可以选聘为职业院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的共享来暂时弥补实践指导教师的缺口。

教材陈旧老化问题必须解决,要紧盯行业、企业技术、工艺、流程、规范的变化,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吸纳典型生产案例。

教法上要加强实习实训环节,推广现代学徒制,普及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

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可以为不同生源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扩招以高职院校单独考试为主,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单列招生计划,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由学校组织相关职业适应性测试或技能测试。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面向特定人群实施单独考试、单列招生计划,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保持就业稳定、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高度重视,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21日 李慧玲/文

 

 

他山之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职学校综述

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贴心伙伴——这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职”)留给人们的鲜明印记。

政校企研联袂服务区域发展

地方政府离不开

对接柳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示范区、建设现代中国制造城和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战略,学校以服务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为切入点,创新政校企研办学体制和产学合作机制,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紧密合作,建成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共建、共享、共育高技能人才。

学校先后与广西汽车城柳东新区联合组建柳州市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柳州市蔡鹤皋机器人院士工作站,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引进(孵化)3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实现政校企研联动,建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与广西汽车城柳东新区、市工信部门、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合建柳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培育基地和ABB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引进15个带项目、带产业的高层次创新团队,建成一支50多人组成的高水平研发队伍;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人才培训,建设高端人才培育基地,为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与市科技部门合建柳州市先进科学技术大讲堂,承担高端人才学习、培训、教学等服务,为柳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高

    地方产业离不开

蓝伟明,柳职首届机电一体化培训班进修“出炉”的忻城壮族小伙,仅用一周时间就熟悉了机器的结构、性能和原理,即可上机操作,被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机加工负责人祝天友称为“NO.1”。这千万元设备,技术难度很高、工艺很复杂、使用量具和检测尺寸很多,能在一周后就上岗的,比较少见!祝天友感谢柳职输送专业与岗位匹配率高的学生为他们的生产添砖加瓦。

学校依托柳州产业发展,主动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紧贴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冶金等三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专业,坚持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的专业设置理念,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超过93%,与世界500强企业或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专业比例超过50%,形成“国家级别—省级—校级”重点专业(群)梯队式发展,主动与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相关企业合作,重点做大、做强、做优与柳州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10个国家重点示范专业,33个自治区级特色优势专业。

仅在柳工集团,8000多名技术员工中就有柳职毕业生2000余人,80%以上的组班长都是学校优秀毕业生。学校连续18年获得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搭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平台

    地方企业离不开

 学校与广西区内外百余家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建成广西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并联合成立“青年创新实践基地”,重点在ABB机器人教学、培训和技术应用、课程建设、学员考核认证等方面开展创新合作;与上汽通用五菱联合建立“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基地”与“新能源汽车培训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苏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区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建9个工程技术研究所,建成1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5个柳州市工程技术中心,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高端科技支撑和核心技术服务。

3年,学校为地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80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67项,服务到款额达到6900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4亿元,充分发挥学校在对外技术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打造国际办学与世界共舞新格局

   输出中国职教标准与资源

学校主动与世界500强柳工集团强强联合,共建全球客户体验中心,是全国仅有的一所工程机械企业全球培训体系整体嵌入的高职院校。近3年为柳工全球经销商及社会组织开展近百期共万人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学校毕业生占柳工海外技术管理人员的20%以上。初步实现柳州标准、柳州模式的全球输出。  

学校与沙特卡坦尼集团、柳工共建沙特卡坦尼学院,共同打造“中国标准”工匠人才。2019年春,学校收到了来自沙特卡坦尼集团的一笔6万美元用于课程开发和标准建设的服务费。这标志着柳职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职教标准成功输出沙特,也标志着柳职已从引入国际先进标准的一方,晋阶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职教标准的一方,成为全国仅有的实现工程机械专业标准及资源国际输出的高职院校。为世界职教贡献“柳职智慧”!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21日 覃宗万,杨琳,石玉丹/文

 

宁波职院:打出中国职教“实力牌”

  搭建援外平台,实施海外办学,牵头成立“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东帝汶总理夫人伊莎贝尔来信盛赞宁波职院的教育质量出色,她从刚刚学成归国的45名东帝汶学员身上,感受到了中国职教的力量。

援外培训,扩大中国职教影响力

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东帝汶有45名学员来到宁波职院参加培训,其中21人学习机械电器维修技术,24人学习旅游行业服务技能。该培训项目也是宁波职院承办的商务部全国首个非学历一年职教援外培训项目。

旅游管理专业主任徐春红介绍,东帝汶学员学会了星级酒店前台接待、餐厅服务、导游词讲解、咖啡制作、茶艺等专业技能,还通过了HSK(汉语水平考试)二级,学会了简单的汉语交流。机械电器维修培训班班主任应力恒说:“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中,学员们达到了可编程控制技术中级工技术水平,为服务自己国家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至今已承办115期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汽车产业、职教管理等研修班,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产业官员、职教官员和教师2650人。

海外办学,助推中国职教走出去

2016年,成立“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该学院开设电子技术应用、摩托车维修、小型发电机维修、建筑设计与施工等与当地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已为贝宁及周边国家培养技能人才400多人。

宁波职院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师王民权,为了更好地完成授课,每堂课他都设计了实验环节,不仅事先把实验内容做3遍以上,而且每种实验都准备了两种以上的方案。除了专业课,王民权也给当地学员介绍中国概况和中国传统文化。

搭建平台,探索国际合作新途径

2017年6月,宁波职院联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宁波市教育局成立“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探索校企协同“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宁波职院积极研发国际认可的教学标准,助力中国职教国际化标准建设。作为教育部5所“悉尼协议”认证试点院校之一,宁波职院在9个专业试点,探索国际认可且具中国特色的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课堂实施,从师资队伍建设到管理制度改革,从招生到就业等逐步对接国际标准,已完成缅甸曼德勒第二工业培训中心等4项援建方案,编写6本教材,有效推动了“中国标准”在“一带一路”国家落地。(本报记者:史望颖)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29日 史望颖

 

兄弟院校一流专业群建设实践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专业群,龙头专业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对接轨道交通主体产业的机车、动车、地铁生产制造;骨干专业数控技术对接配套产业的机车、动车、地铁主型部件及配件生产制造;而支撑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电机与电器技术等对接支撑产业的外围通用机电设备、电气设备、其他配件生产制造。在装备制造全寿命周期理念下,既满足服务机车车辆整机、机车车辆零部件生产制造,又适应轨道交通装备客户服务等配套岗位。

汽车类专业群,就是面向汽车产业的设计、制造与销售岗位群来构建;以企业价值链的实现,围绕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来组建专业群。

摘自“现代职业教育网”李忠华  2019-3-1  发布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对高职机电类专业群建设与运行规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发展4个机电类专业群,建立对接装备制造业的专业集群构建机制。

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物理信息融合、工业物联网和现代制造业服务等领域。分析4大技术(服务)领域涉及岗位的规模和技术接近度,聚焦4大职业岗位群。兼顾职业岗位群与技术领域,重组与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20个专业,整合建设机械技术、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制造业服务4个专业群,形成“互联网+制造业+服务”的专业集群。如针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电产品设计与虚拟仿真、三维扫描与3D打印等高端装备制造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建设以国家重点专业数控技术为核心,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学科基础相近专业为骨干的机械技术专业群。

摘自“现代职业教育网” 周桂瑾  2019-1-6  发布

 

注意“小众”专业发展潜力

最近网上热炒湖北潜江江汉艺术职业学院饮食文化学院开办的“小龙虾专业”,网友大都为此点赞。2017年网上传出“小龙虾专业”招生的消息,众人对此褒贬不一。经过两年的培养,首批“小龙虾专业”准毕业生被抢光,月薪超过万元。消息一经发布,尤其是“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潜江市市长龚定荣的发声,引起了极大关注。

除了“小龙虾专业”,还有博彩、马术、马铃薯、葡萄酒、热干面等“奇葩”专业,因为个别、稀少,这类专业被称为“小众”专业。这些专业体量小,有些发展潜力不足,像“小龙虾专业”火爆也只是个案,很多“小众”专业发展困难。

职业院校要不要发展“小众”专业?

如何增加“小众”专业的发展潜力,使其行稳致远?

“小众”专业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产业链带动人才链、实现产教融合的一种表现,也是职业教育对社会需求作出的积极反馈,值得肯定和保护。

“小众”专业的出现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表现。“小龙虾专业”的兴起就是源于潜江的小龙虾产业。潜江市小龙虾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两百亿大关,对提高小龙虾养殖、销售、加工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与专业素质的需求日渐突出。培养小龙虾产业需要的人才就成为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服务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小众”专业的出现也是行业发展和细化的表现。在社会和产业发展中,新的行业、职业不断涌现;行业划分越来越细,方向越来越多元。以电子竞技为例,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将电子竞技纳入运动会项目后,2019年1月份,人社部发布的15个新职业中将电子竞技运营师和电子竞技员纳入。像“小龙虾”“热干面”这样的“小众”专业,记录着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脚印。

“小众”专业在国外职业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类。俄罗斯职业教育专业种类繁多,以机械制造类为主,仅电力方面的操作员专业就有50多种。该国其他专业也体现出细化的特点,如甜点专业中有饼干专业、华夫饼干专业,绘画方面有画家、画匠、金属工艺师方向,宠物专业中有训犬师、宠物美容师和犬类营养师等。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个“切肉人”专业,需求稳定,备受工厂、超市欢迎;秘鲁人喜欢吃豚鼠,这方面人才需求也很旺盛,有豚鼠腌制专业、豚鼠烤制专业等。日本政府对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补助,厨师学费中的1/3由政府资助。

“小众”专业发展生命力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相连。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导向,服务区域发展,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有些专业虽然“小众”,但对于区域发展来说,却是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浙江丽水打造“丽水山耕”品牌,用“古村+古创”的模式打造民宿综合体,对民宿经营者和管理者素质提升的需求旺盛,“民宿管理者专业”人才培养与民宿产业发展紧密相连,虽然属于“小众”专业,却为丽水民宿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小众”专业发展活力与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相连。“小众”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制应长短结合,既有学历教育又有短期技能培训,招生对象应进一步扩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将面向餐饮企业单独招录200名年龄40岁以内的定向培养学生,放宽了招生年龄要求。“小众”专业应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吸引社会和企业力量参与。这类专业来源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要,他们的参与是此类专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小众”专业发展潜力与该专业建设机制紧密相连。一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原则上每5年修订一次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一次专业。二是尽快建立专业教学标准。标准在职业教育“小众”专业质量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更应突出育人导向,将立德树人作为专业发展的根基。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类型,教育的育人功能也是职业教育应具备的,育人先育德,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2日 佛朝晖/文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19年第5期 总第108

2019621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