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探索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10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 三段式“小学期制”的教学模式... 1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17
产教融合内涵
产教融合内涵(一)
一、产教关系辨
(一) 产、教涵义
毫无疑问,“产”是产业的简称。相应地,“教”是教育的简称,但在这里特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产、教是两个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产业是指社会专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广义的产业泛指一切从事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大到部门,小至行业都可以称为产业。狭义的产业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即工业部门。
我国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就将教育列入其中。因此讨论产教融合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属于一个产业。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与除教育之外的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下文所称的产业就专指除教育之外的产业部门。
(二)产教关系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产业的主要功能是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产业提供人力资源这一生产要素。也就是说,在社会再生产中,企业是主体,教育是为企业服务的。职业教育是教育中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与产业都是社会再生产链条中的一个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又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社会再生产协调有序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正常关系应是产业部门通过纳税等方式为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服务培养合格的人才为产业部门提供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部门还可以通过技术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企业也可以将生产经营中闲置的资源支援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的职责强加到企业身上,违背了社会分工的一般规则,是不合理的。职业教育与产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不同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
二、 产教融合考
什么是产教融合,还没有人给出明确定义。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最早提出产教融合这一说法的是江苏无锡市技工学校。该校在探索提高学生实习质量的过程中,提出“产教融合化”,即“千方百计寻求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的产品,以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产品意识、时间观念及动手能力。”这里的产教融合内涵很狭小,“产”仅指产品,“教”仅指实习教学。2007 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劳动保障报》等报刊报道了紫琅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技师学院等院校时,用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但也没有明确产教融合的内涵。在官方,教育部最早于2011 年,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时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此后对产教融合的研究才逐渐多起来,但始终没有给出解释。笔者认为,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
(一)技能型人才的本质要求是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与知识不同,它是经验的积累,必须在工作中才能体会,在长期的工作中熟练,不是理解和记忆就能掌握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也必须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工作才能深刻体会和养成。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培养环境、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结果与产业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产业深度融合,在教学中拥有尽可能多的产业元素。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产教融合的学校动力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必然要寻求产教深度融合。
(三) 提高生产效率是产教融合的企业动力
产业发展以营利为前提。企业是否具有与高职院校深度融合意愿的前提是能否盈利。相对盈利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只要因为与高职院校的融合导致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必然具有积极性。
(四)五个对接是产教融合的具体内容
产教融合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因此产教融合并不意味着学校和行业企业要在组织上融为一体,而是业务上相互补充和融合。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就是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摘自《中国高校科技》2014.08. 陈年友周常青 吴祝平
产教融合内涵(二)
一、对“产教融合”内涵的界定
1.“产教融合”的两层意义。 “融合”比“结合”“合作”立意更高,更强调“产”和“教”彼此之间的联系、互动、和谐。 “产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产业(行业、企业)与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第二层含义是指“产教”可理解为“生产与教学”。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契合产业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必须贴近生产过程,人才规格必须达到企业标准。
2.“产教融合”的概念界定。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讲,产教融合是教育部门(主要是院校)与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在社会范围内,充分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的产业、教育内部及之间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
二、“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
1.产教融合的“双主体”性特征。产教融合是产业和院校“双主体”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企业是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共同参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院校要发挥主动性,积极融入产业、结合行业、联系企业。
2.产教融合的“跨界性”特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彰显明确的“跨界”特性。产教融合是生产和教育要素有机组合的形式,它既是教育性的产业活动,又是产业性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性与产业性的有机统一,与政府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参与密不可分,体现明显的“跨界”特征。
3.产教融合的“互利性”特征。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产教持续合作的动力和根本目标。同时,产学融合也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以提升教育能力和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需要校企双方承担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
4.产教融合的“动态性”特征。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等要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教育结构包括类别结构、专业结构、程度或级别结构等,它的调整受经济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并促进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同时,教育结构(包含专业结构)内部也处于不断变化、改革和调整中。因此,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适应是常态,两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动态循环和变化之中,具有“动态性”。
5.产教融合的“知识性”特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知识和技术创新。知识不再是院校的“专利”,而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产学合作中的重要因素。产教融合的实质是校企之间知识的流动和增值。教育通过与产业融合提升品质,产业通过与教育融合寻求技术支撑,两者交融,实现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
6.产教融合的“层次性”特征。产教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面的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和事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中有关产业与教育融合的方略设计;二是中观层面的教育部门(含院校)与产业部门(含行业、企业)基于“需求导向”的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办学行为的相互适应和配合;三是微观层面的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衔接和统一。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4 年第33期杨善江
产教融合内涵(三)
主题与内容 | 要点举例 | |
产 教 融 合
|
加强行业指导 | 发挥行业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行业组织; 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等 |
促进企业参与 | 通过法制建设、政策引导、考核评价等多种途径进一步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支持学生实习实训、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责任; 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列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考核内容; 用人单位为职工的职业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条件等 | |
深化集团化办学 | 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 健全联席会议、董事会、理事会 |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4-07-20
产教融合使用频率最高的四种模式
1. 产教融合研发模式。
这种模式以提高各方创新能力为宗旨, 以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为结合点,是快速提升企业技术、产品及服务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的形式有: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交流服务、共同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该模式是一种半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方式,具有优势互补效应明显、结合度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强等特点,因而是目前产教融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
2. 产教融合共建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双方或多方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共建研发机构、共建经济实体、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等创新要素进行传递、共享及组合,进而产生新的创新力来维持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模式可由政府主导,在高校设立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并提供资金支持;也可由政府设立引导性资金,吸引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经济实体及人才培养基地等。同时,还可以高校为主导,根据自身优势学科和特色资源,建立校内各级研发中心或各级重点实验室等,主动吸引当地企业,解决企业难题。
3. 项目牵引模式。
由于地方高校受学科和科研实力条件的限制,这些院校在争取科研项目时往往处于劣势。因此,这些院校除了加大校内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承担省厅级项目、提高校内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外,还要根据地方政府部门的要求,争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项目,或参与当地企业承担的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项目。同时,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支持校内科研人员积极承担当地企业委托的重大横向课题项目。
4. 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入, 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通过高校教师担任企业顾问或挂职,大学生在“企业课堂”的学习和实习,企业人员在高校任教或接受培训,共建长期稳定的教学实训基地等方式在人力资源层面进行交流与互动,以促进双方知识共享、交流与创新。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扩大高校教师、科研人才的作用范围,提高本校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企业人员对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知识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内容
模式类型 | 具体内容描述 |
产教融合研发模式 | 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转让 |
举办咨询交流会议,提供技术咨询与交流服务 | |
共同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 |
产教融合共建模式
| 共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 |
共建经济实体(实体企业、创业中心、网上商城等) | |
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 |
项目牵引模式 | 与企业合作共同申报国家或地方的重大项目 |
参与企业承担的国家或地方的重大项目 | |
承担企业委托的重大横向课题项目 | |
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 | 校内优秀教师担任企业顾问或挂职 |
校内大学生在"企业课堂"学习、实习 | |
企业人员在高校任教或接受培训 |
从上表可看出,产教融合常用的四种模式: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和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的途径,但彼此之间并不孤立,而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四种模式及其派生指标内容构成了产教融合的主要内容。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柳友荣2008 年第5 期
找问题 寻出路
转型发展的掣肘
第一,选聘教师问题。
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一面喊着办应用型,一面源源不断从硕士和博士当中引进大量人才,而这些人才没有一个是所谓应用型人才,都是学术型人才。因此,由这一波人才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或许有点南辕北辙之味道。
第二,课堂教学问题。
现在最缺少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许多学校的课堂中依然随处可见传统大学的教学痕迹。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打一个问号。
第三,教学管理队伍。管理队伍建设比师资队伍建设还要重要。调研时发现,在应用型院校的高级职称教师中,职称与教学质量没有必然关系,甚至可以说并不相关。也就是说,职称越高的教师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越高,那么,作为学术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人员而言,他们研究的是什么?不是应用型研究,也不是横向研究,他们的教学并未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第一个危机。
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18 年第21期
产教融合中职业院校、企业角色新探
(一) 院校角色
职业院校要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
第一,有担当。职业院校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有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教育资源,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定准位。随着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职业教育将会出现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并存的局面。各层次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各自的办学目标和地方产业定位在经济转型中找对位,抢占发展先机,实现不同层次院校的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针对地方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情况,发展和培植优势专业。
第三,肯作为。职业院校要通过主动搭建校企合作联盟、产业或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平台,随时了解产业、市场需求信息和企业用人标准,依据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结合企业技术( 或管理、服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基于工作流程推进产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基于产业、职业人才素质需求强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把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四,提质量。建立“全程监控、动态反馈、持续改进”的适应产教合作的教育质量控制机制,形成“以素质和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和服务水平评价教师、以就业质量和社会反馈评价专业”的“以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校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定期向社会发布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向社会展示办学成果,同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重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合作。职业院校要提升服务区域产业或行业能级,逐步形成办学特色,重视企业需求,将自身的发展与产业发展及企业的成长联系起来,建立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从事应用研究为企业和生产服务以及吸引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的机制。
第六,融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积极融入企业文化、工业文化、产业文化、创业文化、区域文化、专业文化、职业文化,发挥校园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和企业的价值诉求不同,校企合作中可能有时会产生文化冲突。作为学校,要学会与企业相互了解和理解,包容和尊重彼此的不同价值,学会欣赏多样性,积极汲取现代企业文化的积极因素,求同存异,使校企文化由不同乃至冲突走向融合和共进。
(二) 企业作用
企业是产学合作过程中成果转换的主体,以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和知识应用为主,同时也进行知识传播。行业、企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实施主体。
第一,履行社会责任。行业企业领导要肩负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切实履行支持教育的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校企合作,服务产教融合。
第二,发布行业信息。行业要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制定人才标准,支持企业参与办学,参与学校管理和改革,为校企合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第三,协助培养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价值链的终端,行业、企业可发挥其在市场信息、生产科研设备、实训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按照企业需求,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实施培养质量监控,“量身定做”人才,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建立支持机制。企业可充分利用政府有关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建立企业内部支持和参与产学合作的机制。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办专业、共同研发、共建基地、人员互派、合作育人、互利共享,甚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价值、教育贡献价值和社会美誉度。
摘自《高等职业教育》第12 期杨善江
他山之石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密切合作 共建特色班
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在建校之初,其机电工程系就一直与国盛集团、秦海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签有稳定的合作协议。在紫琅教学楼里, 教室门口的“国盛班”、“秦海班”、“越江班”、“越海班”的牌子非常醒目,这4 个以企业命名的特色班, 特色班的学生可以无条件地去企业实习实训,企业分别派出精干的技术管理人员与教师一起担任班主任工作、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同时也把企业文化带进了校园。
在由校企联合组建的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除了组织学生下厂实习实训、安排教师顶岗实践、企业管理人员给学生讲课讲座、学校派专业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关以外, 企业还经常派人前来一起参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等研讨和制定工作。例如, 在企业的建议下, 把“计算机绘图”与“AUTOCAD 考证”、“自动控制原理”与“自动控制系统”合并, 增开了“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变频调速技术应用”、“焊接生产基础”等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有益处。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高技能的汽车检测、营销、估价、维护、修理等人才供不应求, 于是, 汽车应用工程系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从机电工程系分离出来的年轻专业。汽车应用工程系刚一揭牌, 南通方天置业有限公司就主动前来洽谈, 校企联合组建了紫琅奥玛汽车维修服务公司和紫琅奥玛汽车维修服务培训中心。前者承接维修业务, 后者承接市内多家维修单位员工的培训任务和学生的实训任务。
几年来,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8 个系的校企合作全面展开,已经建有65 个校内实验实训室, 与64 家企业签订了长年合作的协议书,紫琅还与南通市工业园区的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紫琅与企业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把学生放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一线去实战演练。
此外, 学院还先后收购了南通方天置业有限公司、南通昆明神明风力发电机有限公司, 组建了紫琅奥玛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浦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紫琅风力发电机有限公司、紫琅大视野商务中心和酬信驾培中心等作为学院的实训基地。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35期施也频, 陈斌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探索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雷山民族文化浓郁,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3 项。 2011 年,雷山县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组建了“雷山苗族银饰刺绣产品研发中心”。学院以“苗族元素”为主题,进行专业课题教学和专项毕业设计教学;雷山方面则安排苗族银饰艺人驻校传道授艺。本刊着重摘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雷山县政府的合作项目内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推广
学院先后组织相关系教师赴雷山采风, 对雷山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由雷山县政府提供素材,由学院负责版面设计,以宣传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学院与雷山县政府共同出资20 万元,合作出版《苗疆圣地和美雷山》宣传画册并配有CD 光盘;以雷山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刺绣、银器、音乐、舞蹈、戏曲等文化资源为蓝本,制作了影像宣传片《中国雷山》;以雷山苗年节标志系统和鼓藏节LOGO 设计为切入点,举办了“雷山旅游推介会”,推动雷山旅游业的发展和地域文化的传播。以文字、摄影、摄像以及录音等多种数字化保存形式,记录和保存了雷山特色文化的传统技法和创新技法。
2.人才培养与传承
学院在保护传承人、培养新传承人,利用师资力量和人才优势等方面实现了项目提升。学院设立了“雷山”定向培养班,举办了雷山工艺美术大师、苗族设计大师培训班,举办了雷山在职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班,组建了主题创作团队。雷山县安排苗族银饰制作工艺、苗族芦笙制作工艺、苗族蜡染制作工艺大师、技艺传承人到学院现场展示、制作、表演;雷山知名文化学者在学院举办论坛和讲座,与学院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院积极鼓励毕业生毕业后到西部地区自主创业。
3.产品开发与转化
学院根据合作项目要求,采用项目导入法,把“雷山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以项目+主题教学形式,深化创作主题,尤其强化苗族银饰和苗族服装设计、制作和旅游品研发,共研发、设计作品300 余件/ 套。以“苏韵苗风”、“鼓藏苏锦”为主题的服装设计,由学生自主设计、打样、制作、表演的苗族服装共5 个系列42 套,在苗年开幕式上隆重推出,一举获得了2011 年中国(贵州)民族服装设计大赛十强设计师、服装设计大赛铜奖和最佳工艺奖。以“贵州旅游风景区”为设计元素,为贵州省旅游局专题设计和制作礼品丝巾2000 件。
4.社会服务
学院协助雷山县政府研究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以旅游业带动银饰、服装、文化礼品等其他产业的发展。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旅游用品设计已有部分作品转化为实物商品投放市场。学院在西江千户苗寨与当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设实体店“迁徙之路”。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年第28 期王建良,叶圣燕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探索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
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这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根据专业需要与企业签订实训实习基地协议,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场所,并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学校在提供实训实习学生的同时,承担企业的员工培训任务。
2.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就业基地。这是一种正式的契约式合作,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组织机构,共同指导和管理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校企联合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企业选派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
3.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学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二级学院,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履行共同制定的办学章程,形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合作企业全面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共建共享、实习就业等环节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目前,学校与山东银座商城、山东银座汽车贸易公司、烟台冰轮集团、山东省消防总队、惠发集团等合作成立了银座商务学院、银座汽车学院、烟台冰轮工程学院、消防安保学院、惠发学院等,还与思科公司、甲骨文公司联合成立思科网络学院、甲骨文学院。
4.股份制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山东商职学院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创造性地界定学校和企业的产权关系和回报方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显著的办学效益。学校与博士伦福瑞达集团、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共同组建的“生物工程学院”,企业和科研单位采取多元投资1700 万元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参与教学。校企研三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双方人力资源统一调度,统一进行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实习就业等工作,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运作,真正实现了校企的一体化合作;有力地解决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办学条件。
摘自《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17期 韩西清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
三段式“小学期制”的教学模式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在充分遵循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产教融合办学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段式“小学期制”的教学模式。
三段式即学生第一年为公共课程学习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年为专业课程与项目对接学习期,由学院和企业产学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依据生产创作环节和具体项目进行分专业方向的、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学习;第三年为项目实习实训期,依据岗位能力标准进行项目实习,并对学生实习工作实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进行能力标准评级,评级优秀者进入实际岗位顶岗实习,其余学生进入项目跟岗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有长达两年的时间接触并参与项目,“学习游泳”,全面培养学生“下海前”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小学期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将传统的一学年(2 个学期)分为春夏秋冬4 个小学期:大二学生秋学期(9 月—10 月)与春学期(2 月—4 月)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冬小学期(11月—次年1 月)与夏小学期(5 月—6 月)到产业方相应岗位学习岗位技能,并由产业方对实训学生进行实训考核。三段式“小学期制”教学模式推动了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 年3月29日第8版 张跃志
产教融合研究综述
产教融合研究趋势分析
本文作者选取CSSCI 期刊和核心期刊的文献进行分析,(见下图)由此窥见产教融合研究的部分现状,产教融合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主要集中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等方面,产教融合研究经历了从依附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教育策略的介绍,到关联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课程建设等理念内涵的丰富,逐步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
(一)产教融合研究贯穿始终,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生
产教融合源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探讨具有共生性,且产教融合研究热度未减。
(二)中期出现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相关研究
“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高校”“利益相关者”“课程建设”“现实困境”等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说明这段时间除进行产教融合研究的研究者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外,研究的内容也更
加地深入。
(三)高等教育、新技术应用、高等工程教育成为产教融合研究的新关注点
2017—2018 年,“高等教育”“新技术应用”“高等工程教育”等关键词节点成为新的研究前沿,“工匠精神”“协同育人”“职业教育”“应用型大学”“地方高校”等节点也出现,这得益于十九大明确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摘自《职教通讯》2018年第17期 朱岱霖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多维度博弈、冲突与治理
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之间不仅仅是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关系,还存在着多维度、多层次的博弈和冲突,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和化解好这些问题,就可能影响校企合作的整体进程和效果。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多维度博弈场域
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属于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主体,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必然存在多维度的博弈,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博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合作组织层的博弈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组织性质上看,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其组织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切实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活动始终围绕育人来展开。企业作为市场化的经济组织,其组织目标是通过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利润,其经营活动围绕经济利益展开。
第二,从组织职能上看,职业院校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是根据社会生产领域的职业教育需求组织实施教学,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传播先进文化,推广技术并进行科学研究。行业企业的职能是根据社会生产以及生活领域的消费需求组织生产或服务,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职业院校的组织职能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而行业企业的组织职能具有较强的经济性,组织职能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双方主体的行为方式、决策选择,进而影响到双方主体的合作关系,形成合作过程中的博弈。
(二)合作理念层的博弈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合作理念上,不论是职业院校还是行业企业,双方秉持“合作就是要为对方创造价值”的理念进行合作,积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摒弃“搭便车”的思维,则更有可能寻找到合作各个层面的契合点,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双赢。
第二,在育人理念上,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双方都有育人的需求:学校本身就是教育机构,育人是其基本职责;现代企业则需要培育相关人才,以保持人力资源方面的领先,这是校企双方主体能够进行合作育人的现实基础。特别是企业不能“只用不培养”,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弱化校企合作的效能。
(三)合作利益层的博弈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资源投入的博弈。一般情况下,企业方投入较多,不仅要提供工作场地、设备,还要为其配备专门的技术导师,并对其进行管理,而学校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且无需额外负担人力物力成本。因此,一方面政府需要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定程度的补贴。而职业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第二,劳动报酬的博弈。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尽管属于接受实践锻炼的学习,但学生参加了企业生产,为企业创造了价值,理应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然而,学生为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与企业为学生提供的教育价值之间应当如何界定和衡量,是一个难以精确量化的问题。
(四)合作文化层的博弈存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价值观念的博弈。国内的企业在价值观念上强调结果和利益,注重控制和权威;职业院校通常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校企双方需要在充分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基本共识,努力寻找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点。
第二,行为方式的博弈。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而企业管理者又认为学校的挂职教师和实习生难以管理,合作效率大打折扣。例如,当学生进入企业实训时,就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操作规程和作息时间,这在企业管理者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学校教师则认为企业的管理简单僵化,未能完全做到以人为本。校企双主体文化合作博弈时需要充分考量,进行妥协和调适。
二、最常见的三种冲突:
(一)难有为——学校企业“异质属性”与“资源矛盾”
职业院校与企业两类主体的异质属性决定了双方必然在价值取向、利益诉求、行为目标、组织规则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别,职业院校希望企业能够为其实践教学提供场地、环境、设施和设备,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提升实操能力;行业企业则希望职业院校能够通过合作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实用的人才。
这些差别使得学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实现紧密配合。首先,在合作育人过程中,职业院校都希望行业企业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帮助学校优化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但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繁杂的生产经营事务,不可能投入很大的精力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投入的资源严重不对等,企业需要额外负担的育人成本远高于学校,这就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时动力不足。
(二)不想为——企业“无利可图”与“消极应付”
当前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满足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利益诉求的机制,导致企业在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时“无利可图”,校企合作陷入学校“满腔热情”而企业“消极应付”的困境。
企业的“不想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潜在价值认识不足,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的目标是为了优化人力资源,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很多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短期内看不到校企合作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就很容易丧失继续合作的动力。第二,企业重技术轻育人,不少行业企业往往不屑于与一般性的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只愿意跟名优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一般的职业院校难以寻找到伙伴企业。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但很多企业不愿意将重要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学生实训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类型,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是低价值、低层次、碎片化的,根本不足以提升其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在“无利可图”价值认同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合作育人的目标没有被企业主动纳入到合作价值链中,而是以消极态度对待,造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名无实”的结果。
(三)无力为——职业学校“被动地位”与“逃避态度”
第一,在很多情况下,职业院校作为育人主体,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的话语权不足,无力决策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务,更多地只是起到辅助配合的作用。在合作低效或者无望的情况下,职业学校就会倾向于将校企合作失败的责任推脱给企业,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企业和政府的不作为。很多职业院校面对矛盾,从对自身的主体责任反思不到位,就容易采取逃避的态度来应对校企合作中的问题,而这又会造成其地位更加“边缘化”,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第二,校企合作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大增加职业院校的隐性工作任务。如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案、考核评估等各类教学管理工作,过去都由职业院校自行组织和安排,但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就需要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共同管理,这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流程复杂化,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而以“逃避态度”对待校企合作,导致当前校企合作的质量堪忧。
三、搭建服务性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
当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自行开展的市场化合作,该模式的特点是自由度高、市场化程度高、灵活度高,但同时存在着缺乏长效机制、资源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另一类是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该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保障充分,资源投入充裕,较为规范有序,但同时存在着不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运行机制不灵活的问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难有为”“不想为”“无力为”等冲突表征,很大程度上就是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中的缺陷导致的,而校企合作模式的缺陷,本质上又是校企融合层次低、参与力量不足造成的。因此,要站在产教融合的高度,搭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服务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借助平台的力量来弥补模式缺陷的“短板”。
(一)要搭建起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首先,政府应当牵头组织职业院校中的专家学者、行业组织中的资深人士、企业中的骨干员工共同组成学术委员会,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加强调研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结构,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制度和办法,在完善当前“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要搭建起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平台。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统筹协调下,职业院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力量的联动与合作,充分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共建“校中厂”和“厂中校”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对已建成实习实训基地的监督和引导,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发挥其效用。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24期 孔珊
相关政策及链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再次强调,职业学校应“坚持产教融合发展”,特别是“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95号)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既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新时代国家经济形势与教育发展的准确判断,也体现了政府对于教育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意见》充分肯定和升华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和模式,系统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领域的实践经验,推动产教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大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 号)
明确提出了“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总体要求,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探索的新篇章。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做出了更加具体的部署和指导,更是明确提出了监督检查校企合作成效的具体办法。
明确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7种形式校企合作:
(一)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
(二)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
(三)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
(四)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
(五)合作研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等;
(六)组织开展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七)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合作方式和内容。
搜狐网2018-02-26发布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19年第1期 总第104期
(2019年1月17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