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相关链接: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
专题研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的演变轨迹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评估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评估政策是评估理论的制度化,也是评估实践的行动指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经历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等发展阶段,分析其演变轨迹,以院校实践者的视角,采用前后对比分析等政策评价方法,发现不同阶段的评估产生了不同的政策效应,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4—2008 年) 促进高职院校规范管理
“水平评估”是在高职院校大规模发展之际迫切需要规范管理的形势下进行的,其重点是通过建立各种标准以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评估”有以下3 个主要特征:第一,提出了比较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实际的科学、系统的评估理念。第二,运用了能够反映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导向明确、结构合理,指标体系是一个简繁得当、重心突出、极少重叠、相互呼应的较为科学的系统,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内涵,且方案可测、可比、易于操作。第三,采取了一套比较严密、可信、富有新意、综合化的评估方法。
“水平评估”的实践表明:各高职院校均以评估为契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评估确实发挥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各高职院校逐步明晰了办学定位、加强了办学条件建设、规范了教育教学管理,提升了办学质量,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但“水平评估”过于关注办学基本条件,规定了很多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建设的量化指标,将高职学院的注意力主要引到办学基本条件建设上。评估委员会主任杨应崧教授认为:水平评估存在三大情结:一是“优秀”情结。高职院校均过分看重评估结论,且瞄准“优秀”,不愿从自身基础和实际出发,扎实地、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二是“量化”情结。高职院校均关注30 多项量化指标,为达到这些指标要求,不得不煞费心机,实在达不到时,个别院校即弄虚作假。三是“主体”情结。专家是评估主体,高职院校是评估客体,专家与院校之间形成的不是平等关系。为了应对专家的查证,高职院校准备了很多材料,有些并不是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佐证材料,材料的真实性不足,有临时编造现象,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8—2016 年)“新一轮评估” 促进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
“新一轮评估”是在高职院校大规模发展之后亟待加强内涵建设以提高质量的背景下实施的,其重点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果说“水平评估”侧重于量化指标的检查与约束的话,则“新一轮评估”更侧重于内涵建设质量的研判与提升。“新一轮评估”注重激发院校形成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各高职院校足够的改革创新空间,使其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己设置目标、规划未来、创建特色;二是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权利和责任“交还”给高职院校,引导院校注重“采集平台”的建设,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新一轮评估”与“水平评估”相比,评估主体主要站在需求方的视角,依据社会需求和发展目标,采取果——因——效的逻辑开展评估。分析采集平台展示的结果数据,查找奇异点,采取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进而作出价值判断。并且评估主体与高职院校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
“新一轮评估”实施以来,产生的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第一,有效地贯彻落实了16号文件精神,各高职院校抓住了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内涵建设水平上有了较大提升。第二,高职院校注重建设过程,轻突击应付,从被动的迎评转为提高日常工作质量。第三,高职院校注重了知识管理,发挥了“采集平台”在促进规范管理和提高质量中的作用。第四,引导高职院校注重特色专业建设。
但“新一轮评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评估主体单一,未实现多元化。第二,个别专家在评价技术方面能力欠缺,未能将定量评价(数据分析)和定性评价(深度访谈)有效结合起来。第三,部分院校尚未能结合“采集平台”的建设,建立适合本校实际并符合高职特点的质量保证体系。
(三)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2016 年至今) 促进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活力
“需求能力评估”与以往评估相比有以下特征:第一,在评估目标上,落实管办评分离的要求,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第二,在评估主体上,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实施评估,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三,在评估方法上,更加注重运用大数据分析,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予以评价。以往评估专家进校,给参评院校带来一定的干扰,相比之下,实施第三方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评估更加便捷,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更高。
摘自《职教论坛》2018年第2期 马良军/文
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相关法律文本梳理
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实施与发展离不开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与鼓励,也离不开立法上的相关保障。通过梳理国家涉及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相关文件情况,了解我国职业教育评估或评价的制度变迁历史,这对于未来评价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出台时间 | 出台部门 | 文件名称 | 相关政策表述 |
2010年7月8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
2011年6月23日 | 教育部 | 《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 | 要依靠行业相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促进行业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
2011年8月30日 | 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 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
2013年11月15日 | 中共中央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 |
2015年5月8日 | 教育部 | 《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改变的若干意见》 | 部署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大力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整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扩大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 |
2015年11月18日 | 教育部 | 《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 | 经过三年努力,职业院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更加巩固,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完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参与的职业院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 |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职业教育评价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从笼统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化的一个顶层设计过程。2010 年,国家已经意识到教育评价改革的必要性,从评价标准的科学多样化到评价主体多元化,为教育评价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但当时的政策表述并没有具体区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而且在“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政策表述中,并没有列出企业行业评价主体、社会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等。2011 年6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职业教育中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的文件,突出了行业的指导地位,除了行业对于专业布局、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习教学等方面的参与和指导作用外,特别将行业对评价标准的指导作用纳入其中。2011 年8 月,教育部又出台一个专门针对“推动管评办分离”的文件,特别指出“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把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上,并确立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基本的衡量指标。这一文件更明确、深入、全面地指出了评价主体的主要构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行业企业和专业评价机构作为两大重要评价主体被凸显出来,并且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到职业教育评价的关键位置。2013 年11 月15 日,中共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 年5 月8 日,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改变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为实施第三方评价铺平了道路。
随着国家有关职业教育评价文件的密集出台,各省市、自治州、县也随后响应跟进,各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其内容条款更加细致、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职教法有关职业教育评价内容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评估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2014 年6 月到2015 年12 月,河南省、江苏省、杭州市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分别出台了有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省市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特别突出了行业、企业在评价中的作用,并对职业教育评价制度、评价质量监测、评价核心指标建构、评价保障体系等有着更进一步的指导意见。在评价主体上,河南省政府明确提出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立应该以“行业、企业、非政府部门”为主体;江苏省则提出了评价主体要多方联动参与,包括“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杭州市则提出要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评价中的作用,还要发挥“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作用。在评价制度上,江苏省提出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和定期发布职业教育年度报告的政策;杭州市政府提出评价的基本原则:依据“贡献水平”“教学效果”“素质能力”分别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北京市政府则提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注重技能考核和综合素质评价。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第1期 丁建石/文
职业教育系统化评估体系的构建
———以上海市为例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设计形成了以专项评估、专业评估和综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化评估体系。系统化主要体现在以专项评估为“点”,以专业评估为“线”,以综合评估为“面”,“点”“线”“面”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涉及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运行的各个方面(见表1)。
表1 系统化评估体系及包含的评估项目
系统化的三个维度 | 项目类别 | 主要项目名称 |
点 |
专项评估 | 上海市职业学校 图书馆 分等定级评估 上海市职业教育 开放实训中心 建设验收评估和运行绩效评估 上海市职业学校 行为规范 示范校评估 |
线 |
专业评估 | 上海市职业学校 新专业 备案 上海市职业学校 新设专业 中期质量检查评估 上海市职业学校 精品特色专业 评估 上海市职业教育 品牌、示范性品牌专业 评估 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职业学校-应用本科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试点专业 申报评估和跟踪检查评估 |
面 |
综合评估 | 上海市职业学校近三 年教学质量评估 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校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验收评估 上海市职业学校近三 学年德育工作专项评估 |
(一)以“点”切入,着重教辅作用的专项评估
此类评估作为支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某个方面,目的是激发对专业教学起辅助作用的要素的活力,在整个评估体系中属于一个“点”。之所以被称为专项评估,是因为这类评估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或一个方面,其评估内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对专项工作的评价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比如,实训中心建设验收评估和运行绩效评估的对象就是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它是学校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支撑;行为规范示范校评估,它关注学校德育工作中行为规范教育的规划和管理、师生的行为规范表现和示范的典型案例;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分等定级评估,以推动学校图书馆建设为点,推动学校重视硬件投入,规范管理,目的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以“线”深入,着重教学质量的专业评估
此类评估在整个系统化评估体系中属于核心组成部分,因为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建设单元,直接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所以作为“线”的专业评估最能体现学校的教学质量,专业评估项目的设计也是考量的重点。遵循专业建设的循序渐进规律开展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评估,专业建设前期的新专业备案、备案成功后新专业检查评估,达到一定水平后可申请精品特色专业评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申请品牌专业或示范性品牌专业评估。同时按照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战略要求,我们还设计了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专业申报评估,以及开展专业教学之后的跟踪检查评估等。这种环环相扣的系统的评估设计保障了专业教学质量“线”的深入。
(三)以“面”铺开,着重德育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
如果说专业评估是以专业为单位开展的体现教学质量的条线评估,那么综合评估就是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的体现学校育人水平的块面评估。在整个系统化评估体系中属于提纲挈领性的组成部分,考量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性和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兼顾性是其典型特征。此类评估主要设计了三个评估项目,教学质量评估和德育工作专项评估是体系中分量极重的两个项目,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并非两张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两个项目整体设计,主要分为网上评估、常态评估和实地评估三种评估方式,分别聚焦学校的纵向发展、聚焦课堂和师生、聚焦学校的横向比较。上海市改革发展特色示范校评估作为一项全面质量提升计划,用两年时间汇聚学校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推动学校实现集聚式、跨越式质量提升。
摘自《职教论坛》2018年第2期 刘磊/文
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面向智能化时代的职业教育课程转向
到2025 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将全面实现智能化,人类社会也将进入智能化时代。课程问题总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面向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的课程需要寻求新的转向.
一、课程理念:从重技术转向重技术与生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技术异化已经形成。技术异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生存风险、伦理恐慌等;二是技术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如精神的衰退、思想的贫乏、道德的低落、存在意义的遮蔽等。也正因为如此,新型现代性、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受到重视。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也开始从重技术转向技术与生态并重。当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成为重要的制造理念时,就有必要及时地把这些理念融入到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中来。节能环保、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等生态性质的术语完全有可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职业教育的课程话语中来,从而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中只见冷冰的技术,而不见生态与人文的局面。
二、课程目标:从“技能训练”到“智能开发”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职业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开始发生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必转向。这种转向使得智能开发开始替代岗位技能的训练而成为课程的中心目标。职业教育的课程也就走向了一种理实一体化的综合课程。面向智能化时代的人才规格与类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人才结构去分层化”与“技能操作高端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意味着壁垒分明人才界限的打破,如传统工程技术人才通常被划分为三个层面: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人才,而去分层化使各层次人才相互融合,使人才结构呈扁平化趋势。技能操作高端化意味着工作过程复杂性的提升,智能化生产是工业与信息化的结合,除去本岗位熟练工作技能,对于工作全过程的理解与工业信息软件的使用都将成为人才培养重点,人才规格的要求呈现整体上移趋势。人才界限的打破与工作难度的提升是智能化时代生产对职业教育课程提出的新挑战。
三、课程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到“后工作过程系统化”
智能化工厂【注释】的特征决定了它与传统工厂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不同,其中以工作过程变化对课程开发的影响为最大。智能化时代工作过程呈现(1)去分工化,即工作过程复杂性的提升,并且一个人完成几项工作;(2)个性化,即,商品是结合用户需求设计生产;(3)创新化意味着无需创造力的岗位最终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4)信息化意味人工智能(AI)、大数据、工业软件等被大量使用。这一系列的变化,意味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后工作过程系统化时代的到来。
四、课程评价:从“多元化评价”到“智能多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本身也具有智能化的特征。于是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评价走向了智能多元化评价。课程评价智能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各评价主体在信息与资源方面的智能共享。在评价过程中,各评价主体还可以运用一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随着评价制度的改革,独立于学校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的专业评价机构开始出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智能视频监控手段等可以为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
另外,评价的智能化还体现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上。指标体系的测评、优化、推广运用等也都需要运用智能化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评价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控制评价的主观性。
五、课程建设者:从“作业者”到“专业人”
课程开发的主要流程是由课程专家研究出某种模式,再以具体的课程为范例来解释和说明模式,进而由一线教师套用这一模式对专业课程进行开发。对更多的教师来说,就是一个被动的课程实施者,静静地等待专家或者国家提供的课程,即使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课程进行再度开发,也只是一项临时性的作业而已。课程建设者不再把参与课程建设看作是一项临时规定的作业,而是一项长期的专业性的工作。课程建设者需要从作业者转变为专业人。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在于课程开发,开发的灵魂在于开发者。
这一系列转向意味着职业教育课程将迎来新一轮的变革。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也就是现代职业教育浮出了历史的水面。
摘自《职教论坛》2018年第2期 熊 倚,李尚群/文
注释【智能工厂】
是利用物联网技术、 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清楚地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工干预,并通过绿色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的运用,构建一个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智能化工厂的特征包括:(1)制造环节标准化;(2)产品去商品化;(3)设备去中心化;(4)生产过程可视化等。
高职教学改革研究
【编者按】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是“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Resources 简称OER)。MOOC的大规模、开放性、便捷性、动态性的特点,可以随时随地享用世界顶尖级的教育资源。
右图,为我院网站2018年4月发布的关于公选课引入网络课程的新闻.据了解,我身边还有不少好学生不满足学校课程,纷纷报名学习自己感兴趣的MOOC 他们目的并不是为了学分。
高职院校利用网络平台, 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优效果,这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MOOC时代下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在应用MOOC 时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在应用MOOC 时会导致本校部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下降。MOOC 的合作院校一般都是世界顶尖级的大学,所开放的资源也都是由顶尖大学的教师团队精心打造的设计精美、教学理念先进的优秀课程,即使是实践操作课程,也能借助MOOC 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身临其境。MOOC 将会对高职院校自身开设的相同或相似课程,形成一定的冲击,使得本校课程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降。
2.高职院校在应用MOOC 时有可能会导致校际之间新的“贫富差距”。MOOC 对高职院校而言,起着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高职院校要用开放的心态去建设和应用MOOC。如果学校不积极迎接MOOC 来袭,不鼓励师生有效利用MOOC 资源,就会与能够充分有效利用MOOC 的同类院校拉大差距,如学生的知识储备、创新能力、思维品质等,从而造成资源进一步的不均衡,这就导致MOOC 冲击下的高校之间新的“贫富差距”。
二、高职院校教师在利用MOOC 时所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教师在利用MOOC 时,会暴露自身与名师之间的差距。学生借助MOOC,听取国内外名师课程之后,本校教师的传统课堂与团队精心制作下的名师MOOC 之间的差距暴露无遗,诸如知识面的差距、教学技能的差距、特别是对备课不充分,本身知识不过硬,缺乏授课激情、照本宣科的教师将会被学生“淘汰”,导致学生拒听本校课程。这对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
2.高职院校教师在利用MOOC 时,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首先,高职院校普通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在MOOC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面前全都暴露无疑, 与名师之间的差距再也无法掩饰。高职院校普通教师在与名师的竞争中,能否重塑自信? 其次,学生通过MOOC 学习,获取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来听本校教师的传统课堂,势必会提出比较尖端、高深的问题,面对这些疑问,教师能否准确解惑?再次,MOOC 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发散性思维得到加强,学生不再完全依赖传统课堂,教师能否适应师生中心角色的转换? 这些势必会造成教师心理负担加重,所以教师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迎接挑战。
三、高职院校学生在使用MOOC 时所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学生在使用MOOC 时容易陷入MOOC 的课海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学习的主动性稍弱,MOOC 的每个学习主题所提供的资源都非常多, 面对这些海量的资料,如果学生不会选择,就会陷入课海之中,盲目学习。虽然每周有特定的学习主题,但学习内容却是没有边界的,特别是在课程早期的学习者会分享和生成海量的信息,各类参与者和各类资源会形成极其复杂的网络,从而造成信息过量和认知过载,学习者常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学习焦虑。
2.高职院校学生在使用MOOC 时会因其虚拟性导致人文精神缺失。MOOC 是一种在线网络课程,虽有授课、作业、互动等传统教学环节,但毕竟受到时空限制,不可能面对面随时交流,质疑解惑,只是模拟传统课堂的虚拟教学环境。在MOOC 学堂中,学习者的所有活动,包括注册课程、观看视频、阅读各种学习资料,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单一依靠虚拟课堂,缺乏与老师的直接互动,缺少与同学面对面的交流,会使学生脱离现实(虽有线下交流,但毕竟有限)。而教育职责除了教书,还有育人,在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彼此理解、宽容的能力,这显然是MOOC 无法做到的。
摘自《职教论坛》2018年第2期 李帅/文
基于MOOC 的高职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进展
本文从模式构建、实践应用两方面阐述了国内基于MOOC 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进展:模式构建主要研究构建内容和实施保障:前者以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并强调知识传播与复制为教学理念,以仿真软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提问学习法、闯关式案例学习法、项目任务学习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由授课教师及团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协作式学习)并在教学中根据反馈动态调整,以翻转课堂、微课堂、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遵循课前导学、课中翻转课堂、课后实践反馈的流程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基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第三方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评价;后者主要包括加强MOOC 教学设计、构建MOOC 教学团队、完善MOOC 平台及其功能设计。实践应用研究集中在基于MOOC 的混合教学模式、基于MOOC 的O2O教学模式。
一、构建内容
1.教学理念。MOOC(基于学进行教)体现终身学习、全民教育、人本学习等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协作式学习、体验、互动,反映以学为本教学价值取向,发挥学生主动性,支持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指提问、举例、讲座、背诵、讨论、训练、合作、指导、模拟、项目学习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分讲授、问答、启发类方法等,但组织形式为知识点服务。基于MOOC 的高职教学模式需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除用项目教学、小组协作、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演示、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方法外,需增加翻转课堂法,采用仿真软件实训法、情境教学、自主学习(课前)、讨论学习、提问学习(课中)、闯关式案例学习、项目任务学习(课堂实训)、任务驱动法;应遵循启发、导学、合作、探究、务实原则根据每次课教学内容、目的对象,灵活、有效配合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此外,针对专业课实践性强,高职教师需基于MOOC 用线下加强实践教学来为学生设计实践任务以提高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MOOC 以学生(参与者、评价者)为中心制作视频、进行线上管理、公布教学计划课程周期(利于学生安排、完成任务)、碎片化知识点并由最擅长教师主讲,设计(注重MOOC 教学理念、授课形式、内容组织)注册、视频、文本、作业、考试、案例分析、成果汇报(师生、生生互评)、评分、反馈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且将每个环节学习记录作为最终评价依据,并指导、鼓励、组织师生、生生互动答疑(针对学习过程疑点且确保讨论不偏题)、协作式学习,最终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同时提升MOOC 学习趣味性、激励性、高效性,提升课程生动性、有效性、实用性。
4.教学方式。基于MOOC 的高职教学模式通过MOOC 后台监控学生学习效果、进度并及时反馈给教师由其动态调整教学思路、方式。
(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式教学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颠倒传统教学流程并合理应用教学视频,基于信息技术并融汇直接指导与建议式学习混合教学,加强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支持个性化教学。实施步骤:精制教学视频(依学习目标、师生差异);课内组织高质量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探究,基于项目、情境用知识解决问题)。
(2)微课堂。微课堂结合课程性质、特点研究导学一体化,由学习资源设计(微课程课件、教学资源,遵循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原则设计任务清单(学习指南、任务、思考、建议等)、课前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课堂教学(学生观看微课、教师详解微课,借鉴教学资源,师生围绕单位知识点互动合作学习)和课后反思(通过检测、作业、展示等检测学习成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方便学生内化、拓展知识)组成,常围绕教学重难点、疑点,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3)混合式教学。基于MOOC 的高职混合式教学基于MOOC 平台(由学习资源(媒体资源、微课、视频、精品课程)、平台工具(博客、论坛、虚拟教室、即时通讯、微博、空间、书签、RSS 等)组成并提供多环境(办公室、家、公共场所)融合、多终端(PC、PAD、手机、电视)接入)衔接课前(提供学习任务、资源,学生自主学习以获取知识)、课中(教师发布任务并评价,学生小组协作学习以内化知识)、课后(拓展任务、分享成果以巩固知识)教学,监控教学并构建个性化协作式混合课堂教学环境。
5.教学流程。
(1)课前导学。课前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基于MOOC 平台,教师创建虚拟班级,调研学生基本情况、需求、期望、能力以预测其问题并针对性调整MOOC 课程,发布学习任务、目标、知识点、参考教案、任务单、讲稿、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跨时空了解背景知识和所需技能,带任务、反复、选择性观看教学视频、课件,阅读任务单并完成练习(测验)、作业(难度适宜数量合理以检验预习效果提升听课针对性),在线讨论(交流)、记录、提问以沉淀知识;教师在线答疑、引导学生分析、评论以掌握重难点,实现自学并扩展知识面。
(2)课中翻转课堂。基于MOOC 平台,教师用翻转课堂法(教师根据所了解课前学情(问题、预习、测验情况)、项目化教学设计解析知识(碎片化任务)、提出教学任务并基于完成质量、团队协作等点评,答疑典型、交流未解答问题;学生课中分组授课(组内分工协作、准备授课教案与PPT(课前准备)、授课(提升知识保持率)并归纳汇总汇报任务情况[27]、问题、组内及组间交流互评,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师生互动(交流经验)解决共性问题)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以内化知识(把握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质量。
(3)课后实践反馈。学生课后通过MOOC 平台巩固(总结反思)拓展所学内容、知识(自主完成实训任务并测试,师生、生生间交流以解决问题,分享成果、知识、技术、观点、资源、技能);教师根据高职学习情况、项目化教学设计上传拓展资料(如优秀作品)、对应任务并远程辅导、测评。
6.教学评价。基于MOOC 的高职教学模式评价按教学目标分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多用定性定量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法,重点评价学习过程(多为诊断性、形成性评价:课前预习,课中互动测试、案例分析,课后在线作业、任务、测试等)以监测学生学习主动性、团队合作能力等;常基于学生自评(评价导学知识难易度、教师授课、教学组织等)、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多为总结性评价,基于MOOC 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撰写总体评价、教与学心得,确定教与学重难点,改进导学、视频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状态(问题回答情况、讨论时间与质量、作业情况、考试、成绩分析等),结合文件夹评价、课堂、实训项目报告、任务情况、团队合作等形成最终评价)和第三方(企业)评价(提升MOOC 证书社会认可度, 缩小理论与实际差距) 构建多元立体化基于MOOC 的高职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二、实施保障
1.加强MOOC 教学设计。基于MOOC 的高职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时空限制,教师可优化、上传教学资源及知识点以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师生互动、课后交流及社会实践等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要求教师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充分结合互联网特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优化面授与在线教学环节设计、进行微课视频创作。
2.构建MOOC 教学团队。实施基于MOOC 的高职教学模式须构建教学团队(由熟悉、认同MOOC 专家(多学科、不可替代)组成,职责是按教学目标制作MOOC 课程、及时提供普遍性答疑、动态分析学习数据以按学生需求调整后续课程):高职院校需引进复合型人才(MOOC课程制作对拍摄技术、环境要求较高,需授课、拍摄团队按教学目标、内容协同制作),遴选高水平团队带头人(综合感召力、影响力、性格、合作力、创造力等),完善团队资源保障机制(需获得相关部门、领导支持,涉及政策、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此外,可多校联合制作MOOC 课程并共享以优势互补并提高资源利用率。
3.完善MOOC 平台及其功能设计。高职院校可基于第三方(现成)、自建MOOC 平台开展教学工作,前者可节省人力、回避技术短板等但使用费用较高且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与高职差异较大;后者结合人员、技术和财力不足现状,可联合性质相似高职院校共建共享MOOC 平台但构建成本和团队技术实力要求均较高。两者均需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办学思路,从基础设施、功能设计两方面完善MOOC 平台及其功能:前者需整合高职院校网络环境、教学平台、资源数据库、网络课程等;后者需最大化满足学生(跨时空全文搜索、个性化选课、学习社区在线交互、在线测试等,以便循环、自主学习)、教师(教学互动及设计、报告分析制作、数据跟踪监控(掌握学生学习行为、过程、特点)、教学分级管理、评价多元化(生生、师生互评等))需求并提供公共服务(资源存储、个人空间、云在线、多终端接入等)。
此外,高职院校应从政策、制度层面使MOOC教学正规化、常态化,引入社会机构设计商业模式以商业化运作MOOC 教学。
三、实践应用
1.基于MOOC 的混合教学模式。分别以《证券投资分析》《网络互连设备配置与测试》《财务会计》课程为例构建了相似基于MOOC 的高职混合教学模式: 以学生发展、素质、能力为本位,构建MOOC 教学团队(引进复合型人才、遴选团队带头人、完善资源供给与保障机制),采用闯关式案例学习、项目任务学习、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讨论学习、提问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方法,结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设计问答、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内容,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按照课前教师提供教学环境、工具并公布自建或共享资源,学生在线自主观看视频并互动,课上教师以翻转课堂形式切入、协助分析案例、讲解重点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并动态答疑,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实践操作(模拟、自主)内化知识,课后反馈总结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基于学生自评及互评、师生共评、第三方评价(过程性、总结性评价)、文件夹评价与考评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以《外贸函电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专业课程为例构建了相似基于MOOC 的高职混合教学模式:设计MOOC 教学平台(三三三实践教学平台)、自建或共享教学资源、设置课程教学计划,创建虚拟学习社区(学习云平台,方便学生互评、协作、在线测评);根据高职教学及学生特点,采用引导、专业竞赛、校企合作等教学方法,设计作业(描述性、检测性)、答疑、随堂测试等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混合式翻转课堂、基于MOOC 的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按照课前学生基于MOOC 平台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并交流讨论,课上教师基于学生反馈讲解重难点并指导学生讨论、实践的流程组织教学活动,基于考勤、学生自测、教师抽测、教考分离并结合线上线下成绩、表现进行诊断性(鉴定与评价学习准备程度)、形成性、总结性教学评价。
以《国际贸易实务》《网页设计》课程为例构建了相似基于MOOC 的高职混合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中学学中做为教学理念,以项目任务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案例分析、情境学习、仿真软件实训、小组协作等为教学方法,教师自建并发布教学资源(视频、课件、测试、作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方式,按照课前导学、课上展示流程组织教学活动,基于学生自评及互评、师生共评、第三方评价等进行教学评价。
2.基于MOOC 的其他教学模式。
(1)O2O 教学模式。基于O2O 教学平台(提供自主学习、资源管理、教学管理、评价反馈、等级认证功能)、以英语为例构建基于MOOC 的高职O2O教学模式:采用项目任务学习、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情境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将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模块化、碎片化、移动化、游戏化、社区化,采用分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按照教学团队课前优选、自建、公布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在线选课、观看视频、测试、互动、评价,课中教师结合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并答疑,学生小组协作、互动、探究式完成任务并展示成果,课后基于MOOC 平台、结合任务测试以巩固知识的流程组织教学活动,结合师生共评、生生互评进行教学评价。
(2)其他教学模式。基于MOOC 混合课堂内外、O2O、理论实践、翻转课堂、任务项目构建高职跨境电子商务SPOC 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采用系统授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教学方式, 按照课前教师发布教学资源、学生线上自学并互动, 课中在线实务操作与分析、报告、互动、测试,课后在线练习的流程组织教学活动;构建基于MOOC 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协作等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教学方式,按照课前教师发布教学资源(视频、作业、案例、指导书)及计划,学生自主学习、测试,课中教师答疑,学生分组协作、汇报展示的流程组织教学活动,采用师生共评、生生互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构建基于MOOC 的高职公共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学习迁移为教学理念,基于教学对象、目标、内容评价分级学生,结合线上线下进行形成性、总结性教学评价。
摘自《职教论坛》2018年第2期 孙雨生 ,薛彤,朱礼军/文
高等职业教育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是“互联网+”时代教材功能升级和形式创新的成果,是以纸质教材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将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与纸质教材相融合的一种教材建设新形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新旧媒体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其目的是使教材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更直观,更加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
教材样例: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2期
民办教育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
一、 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相对于公办高职院校来说,辅导员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一线力量,他们直接面对学生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良好家庭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之下,很少吃苦,向往自由,思想较为活跃,精力也充沛,追求时髦,极富个性,有想法,有创新,但他们又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自主规划能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管理难度大。面对这样一群自我中心意识强、自律意识差但又思想不完全成熟的刚刚接触社会的学生。尤其是辅导员要想管理好自己所服务的学生,就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专家,在工作上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二、 辅导员工作价值难以量化
在民办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工作除学生教育、管理外,还直接或间接的承担着学校职能部门有关学生的工作和任务,内容繁琐而庞杂,其价值既不能像产品一样一件一件去数,也不可能像教师授课一节一节去量化。辅导员的工作通常不会达到“立竿见影”的同步效应。辅导员组织策划一场主题活动,只要活动完成之后,就有可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辅导员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其工作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树立严格的纪律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而这些工作又都涉及到学生意识形态的改变,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是不易察觉到的,而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恰恰就体现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辅导员工作地点不固定
相比教师主要在相对固定的教室或实训室给学生讲授知识而言,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地点则遍布整个校园甚至校外。教室是辅导员对广大同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学校操场则是辅导员组织同学们军训及开展课外活动的阵地,学生宿舍更是辅导员进行学生日常管理驻守地,而和学生谈心则有可能是在食堂、宿舍等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从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来看,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涉及学生管理、教育等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些工作,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安排辅导员进驻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其目的就是要辅导员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切实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在宿舍召开班委会会议、和学生进行谈心等等,学生宿舍俨然成为了辅导员的第二办公室。
四、 辅导员工作时间不确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职责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内容涵盖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这就尤其辅导员必须深入学生中去,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在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从而针对问题展开分析,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基于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加上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的现实情况,辅导员除要按照行政人员一样按时上下班,处理日常事务外,还需要占用其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甚至是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来深入学生宿舍、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以及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等等。不论什么时间,学校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辅导员都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积极组织和参与处理突发情况。
五、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
相对于公办院校的人事管理体制而言,民办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管理大都是人事代理,实行聘用合同制。辅导员归属感缺失,加之岗位定位不清,工作成就感低等原因造成不少辅导员一有机会就调岗或者跳槽的情况,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流动频繁,也导致了学生三年大学生活换了几任辅导员的情况出现。人员的频繁更换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也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民办高职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实施
一、 考核主体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主体通常是指对辅导员日常表现情况进行一个综合评估的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由于考核主体范围较大,再加上在不同的民办高职院校中考核主体所承担的职责不同,所以在进行考核体系设计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评价的主体,还有评价的具体内容(考核指标)上形成统一。通常来说考核主体可以是上级领导、同事、学生以及自我考核。
二、考核内容与标准
1、考核内容:民办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分工各有所侧重,辅导员可以兼做学生党员发展、就业咨询与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资助等学生工作,工作岗位不一样对于辅导员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方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一定要按照每一个辅导员的不同工作岗位等方面的特点来引入专家以及不一样部门领导集体的考核,考核时各个有关部门(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宣传部、校团委、人事处以及教务处等)针对不一样的工作岗位对辅导员的职责完成情况增加相关的评估维度,还能够全面增加用于考察机动性、临时性任务的动态评价指标(附加分),考核需要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需要增强辅导员绩效考核的针对性。
按照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我们通常对以下这七大关键指标进行观察来此完成第一个维度的考核:职业素质指标(主要是突出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与个人的道德素质,还有职业能力方面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主要是突出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的教育以及一些相关的专题教育活动等)、学生组织建设指标(包括了班级建设、党团组织建设、宿舍组织建设和生活园区等)、维护校园稳定指标(包括了突发事件处理和安全稳定工作等)、生涯指导指标(包括了职业发展辅导、学风建设和学业规划指导等)、学生事务管理指标(包括了奖惩、纪律管理和帮困助学)、特色与创新工作指标(主要是突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表现、创新化管理以及对学生的专业化的指导工作等方面)。
2、 考核标准:按照管理的“二八法则”,用百分之二十的关键事项来决定百分之八十的整体业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是抓关键和抓重点,抓住那些对学生工作目标完成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与意义,同时尽可能地用量化的环节来设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只有这样的考核标准才符合辅导员绩效考核的本意。
3、 考核办法:绩效考核的办法较多,本文主要是应用层次分析指标法来进行考核,重点从职业素质、工作能力、行为表现、工作业绩四个方面来构建一套适合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基本框架,可以体现出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考核体系所包括的一些共性,同时对于各个一级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并计算出各自的权重,从而通过得出的权重对辅导员的绩效情况做出科学的判断。
以上两篇均摘自“知网”叶红生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3月15日发布
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的全新诠释——工匠之师
2017 年9 月8 日第三十三个教师节之前, 李克强总理考察我国第一所培养职教师资的学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提出了“工匠之师”,这是继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之后的又一重要科学论断。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工匠之师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本文作者从六个方面对工匠之师的阐述,从道与术、技与心、塑与雕、知与行、理与实、通与专等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教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现了当代职业教育教师的特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既形象又直观,既通俗又深刻,既浅显又精辟,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做了全新的诠释和精准概括,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工匠之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
工匠之师顾名思义就是工匠的师傅或教师,集教师与师傅于一身,既体现了“双师型”教师的特色,统领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多种解释,又准确定位了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特征;既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指明方向,也指出培养的重点;既指出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要求,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工匠之师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对“双师型”多种解释所带来的弊端,如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技师、农艺师);既是教师,又有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双师双能”等多种说词,使人们思想上产生了混乱,无所适从。把“双师型”教师定义为既是教师又是师傅,这一提法统领了其他说法,给“双师型”教师更为明确的本质内涵。二者也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双重职业特点和双重身份,作为教师会教学,作为工匠有技术;作为教师立德树人,作为师傅育匠人树匠心;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作为师傅传道授业;作为教师传授职业之技,作为师傅传承工匠之道;作为教师要懂教育教学规律,作为师傅要掌握技术技能形成规律;作为教师能上讲台,作为师傅能下工厂。
二、工匠之师既传道,又授业
工匠之师既传道又授业,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未来产业大军,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培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未来我国产业工人的素质,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要把职业技能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在加强职业技能的同时,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做学生思想品德的引路人,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工匠之师要以德养技、以德行技、德技双修、知行合一。
三、工匠之师既是灵魂工程师,又是卓越雕塑师
大国工匠的培育像大师雕琢玉器一样,需要工匠之师不断培育,在实践中精心地去雕刻、塑造,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传授职业道德。常言道,做事先做人,作品如人品,卓越雕塑师既雕物质产品,也塑人格品质;既雕作品,也塑人品;既立匠人也立匠心;既传授技术技能,又传承职业文化。总之,工匠之师不仅能够教人以道义、教人以技能、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而且善于在自己的教学中,给学生以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技术技能的形成是渐进的,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来雕塑,需要在实践中去精心培育。作为工匠之师,具有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把自己的产品犹如艺术家的艺术品一样,巧妙构思,反复推敲琢磨,不断完善工艺,精益求精地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作品,创造出无以伦比的卓越产品。工匠之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教书育人,带徒传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学生职业操守,教授学生技术技艺和生存之道。
四、工匠之师要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要想有效的教学、生动的讲解,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学习书本知识非常重要。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的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知识和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源泉,但拥有知识不等于具备能力,知识只有经过应用和转化才能形成能力;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能力不能离开基础知识而独立存在,只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提高职业能力。当然,知识和能力二者也相互依存,获取知识也需要一定的能力,能力形成也需要用正确的知识来丰富和指导。知识如何转化成能力,实践是检验能力的准尺,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所以能力训练与提高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并没有严格的先后次序,在实践中学习,干中学、做中学;在学习中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产教融合。知识需要学习,能力需要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学习,边学习、边提高,知识与能力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工匠之师要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应用水平。
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长期坚持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三性”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突出学生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五、工匠之师要广学博知、术业专攻
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跨越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工作和学习。作为工匠之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艺,而且需要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背景知识,熟悉企业组织和工艺流程,掌握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把握国内外行业动态,了解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作为教师或师傅,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而且要具有“学科教学知识”,一种充分融合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整合性、实用性知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有在某一方面做专了、做精了,才能成为某一行业的工匠之师、技能大师。广学博知、术业专攻构建了工匠之师的“T”型人才,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艺,集博与深于一身的人才;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思维广度,能够跨界思考和探索;既能够在某方面技术技能上专注、投入,同时又能够对职业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有职业迁移的能力;既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思考,又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制定整体解决方案;既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匠之师就是拥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娴熟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
六、工匠之师要修炼匠心、格物致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匠心就是用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精神来立足于人世间。匠心精神事关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转型、产品升级、工艺提升能否实现“质的飞跃”。作为工匠之师,仅仅修炼匠心是不够的,也要做到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重点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在学习、观察和专研事物时要细致入微,反复推敲,用心揣摩,从中悟出道理,化难为易,掌握规律,探究方法,升华技艺,熟化技能,传道授业,培养出更多又专又精的匠人。总之,工匠之师要脑手并用,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把专一、专心、专注、专业融入到自己职业生涯中,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做中教,做中传,做中带,培养出越来越多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打造中国质量、中国精品,使中国制造迈向新时代。
匠心文化就是永不服输的职业操守,常怀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为职业而自豪,为职业而骄傲,表现出永不放弃、锲而不舍的事业追求,从细微之处入手,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使每一个作品达到最精、最美。现代意义的工匠之师,不仅要有匠心,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使生产方式方法和生产手段变得十分丰富,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需要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不学习现代专业知识,不掌握现代科技,不跟踪现代技术,也不可能制造出现代“匠品”。
现代化语境下的工匠之师不同于以往,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吸收现代先进理念;既需要继承传统工匠的专业、敬业、专注、坚守、淡泊名利、追求完美和极致等品质,也要体现开放、创新、民主、平等现代性;既要传道授业,也要教书育人。现代化语境下的工匠之师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增强其现代性特征。培育大国工匠需要构建“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工匠之师”三位一体的培养培训体系,需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尤其是重视工匠之师的核心作用。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工匠之师。工匠之师是一种稀缺资源,需多主体培育和多方面挖掘。作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承担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的院校,需加强与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工匠之师;作为职业院校,落实好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构建专兼结合、“双师双能”的工匠之师。
摘自《职教论坛》2018年第2期 曹晔/文
高校辅导员的快慢哲学
一、以快发力,担当学生事务的救火员
面对充满理想、心怀天下,但又缺乏信仰、内心敏感的95后、00后新生代,我们不再是单一的管理者。要想成为同学们的人生导师和真心朋友,我们要快发治“疾”,勇于担当,为学生灭火挡风,助学生远听惊雷。
深夜的医院急诊室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工作5年的辅导员,我曾多少次紧急到医院陪护突发疾病的学生度过一个个夜晚,迎接一个个清晨。当学生突发癫痫时、当学生持续高烧时、当学生急性尿结石时……我都会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只为学生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尽快回归学校大家庭。面对一个曾经连续一周多失眠早醒情绪崩溃的学生,我每天晚上来学校陪伴他至凌晨两三点,给他做睡眠指导,只为他能安然入睡。
校园漫步畅谈,深夜病床陪伴,牵手抑郁学生穿越低谷,关键时刻随时待命,送给学生点滴温暖,倾听学生真实声音。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是我最大的动力。
二、以慢聚力,坚守学生成长的主阵地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也要慢下来,坚守自己的责任田,助学生立德、强志、梦飞。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我改了一篇又一篇;校园贷的摸排,我摸了一遍又一遍;参加比赛的心理剧,我排练了一篇又一篇;面对择业迷茫的学生,我谈了一次又一次。为的是能够引导同学们打开眼界,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如何打造自己的人生格局。最终换回学生一句:“老师,我们已经长大啦,请您放心,我们会给自己和学校争光的!”我倍感欣慰。
三、快慢合力,铸就师生命运共同体
学生在哪里,辅导员的工作就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就随之延伸到哪里。和学生生活在同一频道,与学生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才能与学生共同成长,才能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入学生之脑,走学生之心。
高校辅导员是道德言行的指引者,将自己的青春岁月融入平日工作,就能体会事业的五彩缤纷和璀璨夺目。
摘自“教育干部、教师的专业资源共享平台”2018-06-12发布 宋慧鹏/文
做四有”好老师的四个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指明了道路,即坚持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以及和谐育人。
第一,坚持思想育人,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的高校教师。思想育人是立德育人的先导。教育作为百年大计之本,教师作为教育之本,要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而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有全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把这种观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那么,高校教师应当如何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其次,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积极引导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第二,坚持道德育人,争做新时代有道德情操的高校教师。道德育人是立德育人的根本。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会是道德楷模。反之,老师道德滑坡,学生的思想自然就不正了。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呢?我认为,首先,应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有尊严,有职业荣誉感,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其次,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
第三,坚持知识育人,争做新时代有扎实知识的高校教师。知识育人是立德育人的关键。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如果自己业务不精,是教不好学生的。扎实的知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勤勉学习。那么,高校教师如何打造扎实的知识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甘当小学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更要加强研究学习课外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次,教师应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第四,坚持和谐育人,争做新时代有仁爱之心的高校教师。和谐育人是立德育人的归宿。教师只有关心和爱护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了爱人之心,才会产生教书育人的动力,否则,只能是应付了事。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塑造自己的仁爱之心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心怀理想,必须热爱这个职业,把学生当亲人,努力与学生和谐相处,成为一家人。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摘自“教育干部、教师的专业资源共享平台”2018-06-21 发布 陈挺/文
学生工作研究
三方努力提升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
本文作者调研了6个省份13所高职院校,问卷调查6375份,得出结论: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受到学校、个体和社会三大类因素影响。其中个体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社会因素,最后是学校因素。高等职业院校在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举措中也要考虑到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提升高职学生自我管理有赖于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体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推动者,社会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支持者,大学生个体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践者。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层面的对策。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知自我、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我、提醒学生及时到位地协调自我、教会学生切实有效地激励自我、监督学生自觉严格地控制自我等举措确立大学生自我 管理的培 养理念。
其次,改革培养方式,可以采取分专业类别、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等方式来科学合理地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
再次,通过掌上校园、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搭建师生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帮助、指导、引领、提醒、教会、监督等作用。
2、社会层面的对策。
社会因素中的家庭支持感、社会支持感、自律价值观对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影响较大。
因此,要倡导人人自律的价值取向,共同创造自我管理的社会环境。
3、个体层面的对策。
高职学生既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又是自我管理的客体。作为自我管理的主体即要求学生能够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协调、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作为自我管理的客体,高职学生要管理好学业生涯、身心健康、社会活动和资源开发。
摘自《江苏高教》 2017年第12期 张晓燕,张万红/文
就业创业指导
多途径提升高职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
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心理不成熟、定位不准确、缺乏就业技巧加之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等各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辅导员面对高职学生做就业辅导时,可以多途径发挥辅导员专业化指导能力。
一、 重视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就业是一项独立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需要有职业化的人员指导。学校应组织辅导员多参加相关就业政策的培训,多深入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及岗位要求,从而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辅导员自身也需要主动加强就业政策及方法学习,及时充实专业学识来能胜任此项工作。
二、 注重对毕业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导
辅导员要以学生为本,要变“就业指导”为“就业辅导”,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引导学生建立职场理念。高校辅导员大多由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年龄等方面和学生较接近,能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而其工作内容也关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从而使辅导员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心理,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引导学生把专业学习与将来的就业结合起来,根据专业特点去匹配职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有目的地为将来岗位做好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三、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就业辅导体系
教育部强调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中要特别加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全程化就业辅导体系。在全程化的就业辅导体系中,可以将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分为3 个阶段: 新生入学适应阶段、专业学习稳定阶段和毕业就业阶段。在新生入学适应阶段,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稳定专业思想,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合理的就业目标,从而确立良好的职业发展方向。专业学习稳定阶段应侧重于职业体验、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进行职业体验,锻炼和提高个人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学生取得相关的证书,着重培养其考证意识,在大学期间有所规划,根据个人就业目标积极学习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毕业就业阶段应针对性的在就业形势、政策咨询、心理调适、信息服务、升学与创业、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步入社会。同时精心组织企业来校的就业招聘会,多渠道、多方式,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求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充分就业。
四、 积极开展“个性化、分类化”的就业指导
辅导员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个体了解自身的特点、能力和基本素质,帮助他们不断调试心理,调整发展目标,使学生理性、全面地认识自我,减少择业过程的盲目性,从而做到合理而充分的去择业,另一方面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因材施教,去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挫折,帮助学生客观冷静地分析处理各种就业信息,熟练掌握就业技巧,做到简历问诊,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提高毕业生简历的整体质量。指导毕业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职业规划、就业岗位意愿以及目标企业要求制作有针对性的简历风格,从而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五、 加强学生精准就业服务
2015 年11 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6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了以“精准”作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要求,主要针对“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和“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3 个方面。同时2016年3 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出了“高度重视精准就业服务工作”“准确掌握供求信息”“建立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大力拓展服务内容”“确保信息安全”等5个方面更为具体的要求,这是对教育部文件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范围涵盖了高校就业工作的各方面,深化了就业工作的内涵。精准就业服务理念的提出,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政策层面要求各高校必须坚持就业工作的“政策导向”和“问题导向”,牢牢抓住高校就业工作的“供”、“需”两方面,提升就业精准化水平。要做到精准就业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就业工作方向要把握精准。高校辅导员要精准解读相关就业政策要求,精准制定工作计划,精准把控就业工作方向。更要认真学习领会、精准解读国务院文件精神和中央部门、地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方面的学习。梳理政策重点和具体要求,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自身特点的就业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表。坚持“政策导向”与“问题导向”,确定工作重、难点,抓住关键点、中心点,从而做到精准发力。
(二)是要精准掌握各方信息。要大力开展毕业生全面的信息调查,通过多方渠道广泛收集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明确任务分工,层层抓好落实,辅导员要及时准确了解班级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意愿,对毕业生求职区域、意愿、薪水等就业意向进行详细记录。高校管就业的辅导员要准确掌握往年来本校招聘毕业生单位的企业性质、规模、学历要求、招聘条件、福利待遇等招聘信息,建立和完善各年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
(三)是就业信息要精准推送。积极构建“互联网+ 精准就业”的大数据模式,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丰富精准对接服务内容。根据毕业生不同阶段需求和求职意愿,精准推送相应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指导服务,使得就业服务个性化、差异化。充分利用就业网、手机短信、就业软件、分类QQ 群组、微信等渠道,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对各就业服务平台勤加维护和管理,做到定期维护、适时更新整理信息、即时发布统计信息。
六、 构建用人单位与高职毕业生互评质量体系
作为辅导员还需要积累每年来本院系招聘学生的用人单位信息,建立完整的就业质量跟踪评估系统,即通过对当年学院毕业生毕业周期内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和就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研究影响本院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预测人才需求趋势,及时追踪反馈毕业生及企业双方的评价,对招聘企业进行信用及质量评级,如右图所示,为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反馈与建议。
图学生就业三方评价体系框架图
摘自《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年第1 期 林忠华/文
案例教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不断提高,但是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高校创业课程应努力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本文作者综合前人的研究,将创业能力的核心内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机会的识别与开发能力;(2)获取资源、协调组织能力;(3)专业技术能力;(4)人际关系能力。这四项能力都是创业者所必备的素质:敏锐地发现市场需求,离不开良好的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要解决资金问题、组建好的团队,就必须具备优良的获取资源、协调组织以实现目标的能力;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帮助创业者洞察和分析市场的技术环境,在决策上更加务实;人际关系能力是创业者对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适应能力,它是维系各方面顺利运转的纽带。创业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教可学的。案例教学已被世界顶尖大学广泛运用于创业课堂。
怎样利用案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具体来说:一是明确需要培养的能力;二是围绕培养目标设计或选择案例;三是组织好课堂案例讨论。
1.明确能力目标。案例教学应首先明确要培养的能力目标。针对上文提出的创业能力内涵,可以将创业能力目标作进一步细分,如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机会的识别能力、机会的开发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风险的能力等等。依据要侧重的培养目标才能够挑选或设计出合适的案例。
2.精心选编案例。选择的来源上,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商业案例中心每年都会编写各种案例。这些案例虽已被设置了相关情境,隐含了训练目标或领域,但教师仍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做必要的改编,甚至自己设计案例。改编案例需要教师注意两大原则,即案例要反映教学目标,并契合时代需求。改编方法上,我们可以先梳理案例所训练的能力,按侧重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再从多个案例中权衡选择,使课程目标中所涉及的能力均能体现。同时,应关注案例的主题是否贴近当前的社会需求。在选编案例时还需要注意经典案例和新创案例相结合,本土案例和国外案例相结合。
3.创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依靠的是课堂中的有效参与,因此,师生角色应有所变化。教师的角色应是倾听、引导和评判,而学生的角色转变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局外人—局中人—我自己。经过仔细分析案例中的角色,了解当事人的处境,随着讨论的进行,学生不断深入角色,最终能将案例中的人物假设为自己,根据案例的情境寻求解决方案。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各组针对不同方案的辩论,都能触发学生思考自己未来遇到相似情境该如何决策。同时,案例的情境性强,需要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学生不但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还要随时搜索资料,丰富新知。团队合作几乎贯穿于案例分析的全过程。组员不仅仅是讨论中的对话者,更是自始至终分享资料、贡献想法,共同分析与决策的伙伴。案例教学中,是否有一致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争论乃至整个分析和决策过程中,个人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
总之,案例教学注重真实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注重能力的培养。将案例教学运用在创业课程中,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核心创业能力,拓宽大学生的创业视野,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而衡量一堂案例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对不同种观点的激发程度,由教学引发的课后的深究,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团队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案例课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应在课前充分阅读、思考、搜集信息,教师不仅要就案例内容做好充分准备,还应注意学生案例分析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论证过程。师生双方都要准备好接受不同的观点。
摘自《江苏高教》2018年第4期 王艳/文
他山之石
层次化英国现代学徒制
英国现代学徒制产生至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层次化体系。层次化特点主要体现在良好的上升通道、满足各类民众的技能需求、各方受益的多赢体系。
一、层次化英国现代学徒制
英国政府自1993 年启动现代学徒制, 现如今已逾20 年,发展态势良好。 2011 年 4 月《英国学徒制标准规范》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内在完整的层次化学徒制体系已经形成, 即针对 16 岁及以上的年轻人,英国现代学徒制可以由低到高细分为中级学徒制(Intermediate Level Apprenticeship)、高级学徒制(Advanced Level Apprenticeship)和高等学 徒 制(Higher Apprenticeship)。 2013 年 3 月《英国学徒制标准规范》重新修订,把高等学徒制扩展到六级和七级,使学徒制发展成为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提并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保证了学徒上升渠道的畅通,提升了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融通性,同时还提升了学徒的培养层次,激发学徒参与积极性。2017年 4 月《英国学徒标准规范》不仅扩大了与英语和数学能力对应的资格证书的范围,还对基本技能的最低要求做了相应的修改,免除了对学习困难者以及残疾人英语、数学的最低要求,充分考虑了具有各种学习困难学徒的现实情况,体现了学徒制的内在吸引力以及形式的灵活性。其关于中级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的相关资格要求分别为:
各层级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之间有着较好的相互对应关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也有着很好的沟通。目前,英国现代学徒制由11 个领域组成,这11个领域总计包括108 个子领域,每个子领域中又包含若干职业岗位。不同层次学徒制的划分是按子领域进行的;之后,再依据子领域中的职业以及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层次去划分学徒制的对应层次;最后,以某一子领域中的某种层次的项目来确定学徒制项目的形式。例如,三种不层次的商业和行政学徒制,中级学徒主要学习角色为接待员、初级法律秘书、初级医务秘书等;高级学徒主要学习角色为行政人员、法定秘书、医务秘书等;高等学徒主要学习角色为办公室主管、业务发展主管等。可见,同一领域不同层次学徒制对技能要求有着很大不同。
二、各级学徒制的学科领域分布
2015-2016学年 ,中级学徒制中排名前五学科领域分别为商业、政府和法律,健康、公共服务和关怀,零售和商业企业,工程和制造技术,建筑、规划及建筑环境,所占比例分别为 27.44%、21.74%、22.35%、16.11%、5.72%。 高级学徒制中排名前五学科领域分别为健康、公共服务和关怀,商业、政府和法律,工程和制造技术,零售和商业企业,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29.59%、26.47%、16.22%、11.00%、5.46%。 高等学徒制中排名前五学科领域分别为健康、公共服务和关怀,商业、政府和法律,信息和通信技术,工程和制造技术,零售和商业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7.36%、40.52%、6.80%、2.44%、1.48%。从 2011-2016 年各级学徒制学徒的学科领域分布情况来看, 学徒人数较多的学科领域为商业、政府和法律,健康、公共服务和关怀,零售和商业企业这三大类。 2016年,中级学徒制中服务业所占比例 71.53%,高级学徒制中服务业所占比例67.06%,高等学徒制中服务业所占比例 89.36%。 在英国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且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 2016 年第四季度GDP中,服务业的所占比重为 78.80% ,生产业所占比重为14.60%,农业所占比重为 0.70%,施工业所占比重为 5.90%。 可见,各级学徒制学科领域的分布与英国产业结构之间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摘自《职教论坛》2018年第2期 肖化移, 刘 元/文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亮点与启示
在台湾经济腾飞的每一个阶段,其技职教育在每一个阶段都从规模、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着进行相应的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其经验值得大陆高职院校借鉴。
一是不断完善课程计划。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系所课程计划执行与调整的基本模式为:Plan—Do—Check—Action。其中,Plan是指制定系所整个培养周期的课程计划,Do是指执行系所课程计划,Check是指检查系所课程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调整,Action是指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系所每个月会开会讨论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作出的调整,参与对象为本系所教师。每学期期中的时候,系所会邀请业界代表1至2人、学者(其他有相同或相近系所的学校的教师)1至2人、系友1至2人参与对课程开设情况的讨论。新设系所前两年的讨论会没有业界代表和系友参与,只有学者参与,到了第三年,有学生实习了,才可能有业界代表参与。
二是重视毕业生作品展示。台湾的高等技职院校,对不同系所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不一样,工科类、设计类的要做出实际产品,并安排毕业作品展示,而文科类的要求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并通过“简要汇报+海报”的方式进行展示。例如,树德科技大学的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制作的实物类作品就有三次展示,一次在校内,两次在校外(其中一次在学校所在地高雄市,另一次在区域中心城市台北市);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和圣约翰科技大学的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完成论文或研究报告后,不仅要参加系所举行的口试,还要将研究成果做成海报,张贴在系所教学场所的公共区域。无论是哪一类展示,不仅有本校本专业师生参观,还有本校其他专业师生、相关院校师生、业界代表等参观,甚至还会有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参观。展示现场,展品作者(1至3名毕业生)不仅要向参观者详细介绍自己的成果,还要回答参观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三是专业课教师兼任职能部门领导。在台湾的一些高等技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正副职领导都由系所专业课教师兼任,而不是由专门的行政人员来担任。这与大陆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双肩挑”的情况有所不同,后者往往是专业课教师兼任本专业或者所在二级学院的领导,而不是学校职能部门的领导。这样做既有节约办学成本的考虑,也是为了增进学校对师生需求的了解,以便作出的各项管理决策更加“接地气”。
四是培育教师第二专长。由于少子化的影响以及吸引力不如普通高等学校,台湾一些高等技职院校面临生源不足的发展困境,其部分专业可能会停止招生或转型为其他专业。由于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任职资格(获得相关专业学位或一定数量的相关课程学分)才能任教,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在原有专业取消或转型时,可以转到别的专业或课程去任教。树德科技大学是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中办学质量较好的一所学校,尽管目前生源状况良好,但获悉有的高等技职院校遭遇生源困境,该校就未雨绸缪,迅速制定和实施了《教师培育教学第二专长实施办法》。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对大陆高职教育有着如下启示:
一是发展要务实。从前面几个“亮点”可以看出,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很务实——学实技、做实事、解实情、出实招。在课程方面,学生学习的内容来自业界的实际需求,而且这些内容会根据业界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都要实实在在地去研究、设计,不仅要能做出有新意的真实成果,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应对“口试”专家和参观者的各种提问。在作管理决策时,管理者注意倾听师生的意见,了解师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闭门造车。在应对生源短缺问题时,既对学生负责,不让不具备资格的教师担任有关课程教师,又为教师着想,不让他们无书可教。如此务实的精神与做法,值得大陆高职教育认真学习。在人才培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应该真抓实干,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力促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更新要持续。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各系所教师每月都开会研讨本系课程计划,每学期期中还邀请业界代表、学者和系友参与研讨。一旦发现并确认问题,会及时对课程计划进行更新,然后执行新的课程计划。这样做有利于保证课程计划的科学性,并使其与市场需求同步,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的课程计划执行与调整模式估计大陆高职院校都能够理解和认同,但很少有高职院校愿意在实践中严格实施,持续对课程计划进行更新。其实,要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课程计划,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素质、实训条件等的更新也要持续进行。
三是主次要分清。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象,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实施者,管理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辅助人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的核心,其需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应受到足够重视。台湾的一些高等技职院校深谙此中道理,聘请了一批专业课教师兼任职能部门领导,以便学校能更好理解基层师生的需求,作出适当的管理决策。然而,在大陆一些高职院校,端着“官架子”的管理者才是核心,教师和学生见到他们战战兢兢,师生的合理需求难以受到重视。要想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分清主次,重视师生需求。
四是动作要迅速。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直接的联系,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来推动经济发展。为了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需要持续关注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并在观察、研判到可能发生的变化时,迅速采取更新课程计划、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实训条件等措施。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12日 何应林/文
职教新闻
高职教育收官之际司长致信各地教育厅
2018年,是高职创新发展行动的收官之年。5月7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以个人名义向各地教育厅分管高职教育的副厅长致信。信中指出:《行动计划》绘制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开启了职业教育“以任务带投入”的新尝试,它不仅强调了院校的创新发展,更强调了地方统筹和创新推动。
信中明确点出各省教育厅在落实《行动计划》中的工作情况:你省截至2018年3月15日,实际启动《行动计划》任务多少项,启动率是多少;实际启动《行动计划》项目多少个,启动率是多少;启动项目实际布点多少个,布点率是多少;2017年省级财政投入经费多少亿元;已经(尚未)确定了多少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多少个骨干专业建设名单。
“希望您百忙之中,及时督促落实好本省《行动计划》的收尾工作。”谢俐指出,职业教育已经步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冲刺阶段,需要国家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力共舞,一起挥桨划船,推动职业教育之舟破浪前行。“谁都不是站在岸上指导的指挥员”。
“一般来说,副厅长会把此信批给分管高职教育的处室。也有厅领导回信表示,正视问题、奋力追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发展处处长林宇向记者表示,据他的了解,各省教育厅分管高职教育的处长“压力是巨大的”,会在这半年的工作中努力寻找和补齐差距。
6月教育部会针对《行动计划》再开一次推进会,使今年的收官工作达到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针对《行动计划》所涉及的项目和任务,制定验收标准,明年将对成果进行最终验收。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6月11日10版 梁国胜/文
扬州工职:定格青春记忆 打造温情毕业季
6月是属于毕业生的季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各个二级学院精心组织了温情的毕业季活动,用自己的方式送别毕业生。
每年毕业季,扬工院各个二级学院都会开展毕业前的最后一堂思政课活动,以最后一堂党课、专题班会、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党员,无论是在今后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要争做时代楷模。”
经管学院毕业生党员们在学校内进行了募捐活动,募集到的学习用品和图书资料。
在机汽学院大厅,不少毕业生在一个大型齿轮前面合影,这个齿轮是今年机汽学院毕业生集体制作的。机汽学院1501机电维修班毕业生韦叶峰告诉记者,从今年4月初开始,他们向学院585名毕业生收集三年来从家乡来扬州的车票,一共收集到了近千张车票,并将其做成了齿轮,既体现了机汽学院的专业特色,又表达了对母校的不舍之情。
6月3日中午,学生餐厅内人头攒动,在离校前,众多毕业生手拿免费餐券,在食堂吃“最后一餐”。经管学院毕业生兰晓慧有些伤感地告诉记者,在校三年,每逢校庆、中秋等节日,她都会享用免费节日餐,“母校留给我的是暖暖的记忆,我会永远记得她的‘味道’”。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12日顾海燕/文 孟跃/摄
长沙航职:与航空产业无关的专业我们不办
“与航空产业无关的专业我们不办。”谈到这两年的专业群建设成效,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厚望回答得斩钉截铁。据他介绍,学院以前专业门类较多,这两年撤销了23个专业,新增13个,目前开设的22个专业全部紧密对接航空产业链。经过湖南这一轮的专业群建设,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方向更加凝练。
谈到专业群建设的原则,朱厚望表示,专业群建设一定要紧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需要,紧跟行业细分发展需要,紧跟职业岗位发展需要,“我们将其概括为‘瞄准产业链、紧贴行业内、对接岗位群’”。按照这一原则,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航空维修职业岗位群、航空制造职业岗位群、航空运营与服务职业岗位群相对接,构建起自己的航空特色专业群,其中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包括6个专业,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群包括5个专业,航空机械制造专业群包括6个专业,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包括5个专业。
湖南省从2016年开始,以专业群建设来统筹高职院校所有发展项目的投入,并提出,每所高职院校都要构建5个左右的专业群。 推进专业群建设两年来,湖南高职院校淘汰落后专业54个,新增专业30个,构建了292个专业群,专业布局与新兴产业对接度大幅提高,与20个新兴产业链相关的专业点数和在校生数都增加了10%以上。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12日翟帆/文
江苏财职:思政课可以有趣又有料
“我出生在1990s,我就是你的Bruno Mars,但是你是我的维纳斯,我亲爱的马克思……”在中英文混杂的《马克思是个90后》的饶舌歌声中,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17会计(5)班学生开始了一堂新的“形势与政策”课。
“太魔性了,这一周都要单曲循环这首歌。”
“忍不住想要去图书馆借两本关于马克思的书。”
“第一次,我们宿舍想要晚上集体追剧《开卷有理》。”
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学习专题之一“马克思为什么能穿越时空”。课堂上,学生们兴味十足地观看了电视读书节目《开卷有理》第一季《马克思靠谱》。
学校分别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3门主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适时打造了求真明道室、立德正身室、识时达变室,每间教室分别建有党史文化长廊、课程文化墙,同时配备同频互动、电子书写、电子录播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更加便捷地实现了教师交互式教学和学生体验式学习。
学校积极探索蓝墨云班课“双线”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蓝墨云班课,线上,学生围绕专题中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教师进行评议和总结,讨论的内容实时同频投放到电子大屏上;线下,教师围绕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集中解疑释惑,有效吸引和感染了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认知兴趣,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了,教师讲课的劲更足了。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会在常规教学专题的基础上,面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感兴趣的国际国内大事集中设为专题,“时间轴上的中国”“《战狼2》背后的文化自信”“屠呦呦的非常诺奖之路”等教学专题的设置就来源于调查问卷结果。针对这些专题,学校党政领导带头,多个学科的10多位博士教授集体备课、联袂开课,在理论中融入故事,在故事中讲清道理,在讲理中赢得认同,受得学生广泛欢迎。比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师生调研团”,从小岗村实地走访、参观考察回校后,调研团还将开展专题研讨、编辑采访视频、撰写调研报告,把此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课程教学,与广大学生共享实践调研成果,扩大思政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思政课教师纷纷走出课堂、走进实践基地,开展现场微情境教学……超有“仪式感”的思政微情境课堂,让学生更加“恋上”思政课。
“原来思政课也可以这么有意思”,思政课让众多“低头族”抬起了头,逐渐从学生冷漠变成学生喜爱的一门课。该校学生评教反馈的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对现有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示满意和喜爱,认为通过思政课学习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夯实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12日 孟文玉/文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18年第5期 总第99期
(2018年6月25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