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相关链接]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国家发改委:鼓励对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等三类人实行零门槛落户
【两会代表谈职教专栏】
【编者按】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代表认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短缺、年龄出现断层、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建议从多方面提升和保证技能人才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职教领域,近期教育部门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落实规划。出台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面上抓项目,这是全覆盖的,各省各行业都有一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项目;点上抓标杆,以制造业为主,辐射若干行业、产业,其中,选择了344个点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标杆来培育。从中摸索路子、积累经验。此外,也已发布了20个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指导性文件和指导报告。
第二,搭建平台。包括:职业教育活动周、产教融合对话以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论坛、研讨、竞赛来发展和检阅,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第三,狠抓质量。陈宝生表示,职业教育,质量是核心,重点是要解决产教融合中的示范、协同创新实训等问题。
在这方面,教育部和企业合作,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产业集团,联系3万多家企业,形成一种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同时,还和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产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还和企业合作建成了1440多个实训基地。此外,启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第一批遴选了163个单位,年审年检试点成功,目前,又遴选了第二批203个单位,继续开展试点工作。
摘自“中国新闻网” 2018-03-16
[相关链接] 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日前委托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行业的人才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制定了40个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从2017年3月7日起,对部分行业指导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本刊编辑经过认真比对,筛选出九篇与我院专业相关的行业指导报告解读文章:
机械行业:人员增长趋缓,在岗提升迫切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3/07/content_473515.htm?div=-1
物流:岗位分工细化 催生多样人才需求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3/28/content_474993.htm?div=-1
商业:全渠道模式开启,职校准备好了吗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4/04/content_475607.htm?div=-1
交通运输:新业态急需新人才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4/11/content_476144.htm?div=-1
职教如何服务“高大上”的金融业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5/09/content_478014.htm?div=-1
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专业建设亟须规范,培养规模不宜扩大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9/05/content_484567.htm?div=-1
抢占新能源汽车专业风口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9/12/content_485253.htm?div=-1
聚焦航空产业链 提前谋划新专业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9/19/content_485735.htm?div=-1
“大动漫时代”,职校要有全产业链眼光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9/26/content_486228.htm?div=-1
郑秋林代表说,发展职业教育需迈“三道坎”
郑秋林代表说,“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认为上职校就是学一门手艺混口饭吃。同时,职业教育自身存在一些不足,人才培养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结果导致职校面临家长不愿送、孩子不愿上、企业不愿要的‘三难’境地。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及家长共同努力迈过‘三道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这让郑秋林深有感触。他说,过去技术工人待遇低,大量技能型人才流失,随着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在逐年提高,家长和学生也应转变观念,技术工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手艺获得体面的收入,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次,要推进职业教育向实用型转变,高质量的职教就业核心,靠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支撑。”郑秋林认为,政府要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学校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紧贴市场需求、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职业教育还存在学生与企业需求标准差距较大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需要。学校的教师普遍理论性较强,实际操作水平较差。”郑秋林说,职业学校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了解得不够全面,企业即使招到对口毕业学生,也需二次培训后才能上岗,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他建议,加快转变教育模式,加大校企融合深度,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国有骨干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大型企业普遍有自己的培训机构,且具有良好的设备、场地、师资等资源。企业加大对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让职业教育学为所需、学有所成、成有所用。
摘自《吉林日报》2018年3月15日 王丹,黄鹭/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技能人才人数所占比例,大概占整个就业人员的6%,高技能人才面临着巨大缺口。
如何造就“大国工匠”?技工代表很有“发言权”
技工薪酬偏低
高级技师转当操作工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板(江西)有限公司产前工程部工人郭达文2006年参加工作,当时和他同进企业的校友有20多人。两年后,却只剩下他一人。“大部分年轻人觉得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都跳槽了。”郭达文说。
待遇低,对同样来自基层一线的焊工丁照民代表来说,体会更深刻。丁照民是全国技术能手,曾带出的一个徒弟在吉林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三名,并经过职业技能鉴定成为一名高级技师。丁照民说,由于没有技术补贴,基本工资又低,在一些单位,技术工人挣的甚至还不如普通的计件工人。“3年前,我这位徒弟不当焊工了,去当了一名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学了近20年的技术就这样荒废了,丁照民觉得很可惜。
郭达文、孙雨飞和全国人大代表、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第一油矿北三采油队采油地质工丁照民等代表表示,要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他们建议,对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领军人物给予更高待遇,让高技能人才拥有更多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年龄出现断层
绝技传承找不到好徒弟
“目前,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基本分布在40岁以上,断层现象严重,年轻人上升渠道窄。”孙雨飞代表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电焊工张敬华从事电焊工作20多年,目前已成为公司的首席焊工。“现在我们国家高技能人才紧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严重,呈现断层现象,其中以制造业最为突出。”张敬华调研发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甚至存在老一辈高技能人才想把绝技诀窍传承下去,却找不到好徒弟的现象,一个初级工成长为高级技师最快需要12年时间。
张敬华代表建议,取消技术工人职称晋级评定的年限制度。掌握了相应技术能力的工人不再受年限所制,就可以参加晋级考试,同时严格加强技术工人晋级考试考评管理。孙雨飞代表建议,突破年龄、资历、比例等界限,对有特殊贡献、在专业领域有突出建树的高技能年轻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培养与需求脱节
校企合作需深化
全国人大代表、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模具厂模具车间党支部书记袁政海说,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在教育定位上目标不准确,在教育理念上也是以理论为主、动手为辅。
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技能人才培养体制重学历、轻技能,企业重管理、轻技能。张敬华代表说,一些企业对职工教育投资和技能培训力度不够,只考虑眼前利益,不能够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培养和选拔人才,致使技术人才后备力量断层。
此外,企业技术更新快,但一些职校教育却跟不上节奏,落后的教材、久未更新的硬件都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发展,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张敬华代表建议,提高技能等级资格证的“含金量”。年轻人在职业技术学校毕业时,不能再由技校统一发放同等级证书,应由专门机构制定严格的考试考级制度,什么技能拿什么级别的证书进企业,确保实际技能水平与证书级别相符。
代表们还建议,大力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结合职业教育,建立工匠课堂,传授技艺,传播工匠文化,开启“工匠+职教”模式。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3月16日王建、邬慧颖、孟含琪/文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对婴幼儿托育服务建言献策。截至2016年,我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在园儿童(包括附设班)4413.8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已经基本普及了学前教育。2017年我国新生儿人口1723万人,其中“二孩”人数883万人,占出生人口的一半多。
政协委员谈“二孩”时代,幼师培养需要加速度
对很多80后、90后父母来说,孩子如何托管已成生活中的“痛点”,以至于有人调侃,“入园难,难过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学费”。
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惠玲看来,“幼儿园热”与“二孩”政策的开放不无关系,加上年轻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日渐重视,对幼儿园的需求也随之更为迫切。 “但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就眼前来看,对幼师的培训则更为紧迫。”孙惠玲委员认为,“不仅是教师,保安、厨师、保育员等所有与孩子接触的人都应进行培训,包括学生的食品安全、应急救护等。”目前,天津市已开始进行幼师全员全覆盖的培训,2017年参与培训的达5000人次,“未来培训将会覆盖更多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说,现在的年轻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不仅仅是“看护”或提供“托幼服务”,而是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 在刘焱委员看来,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是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待遇偏低,这3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它们多年来相互作用,已经成为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链。只有打破这个循环链,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
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我们学前教育岗位上的教师50%以上是中职培养的,但绝大部分的中职其实是没有师资培养条件的。而我们的重点师范大学和重点师范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少之又少,全国6所重点师范院校,每年培养的学前教育教师只有600人左右。”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
朱永新委员说:“教育的问题到最后就是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孩子的命运,谁就决定教育品质,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学前教师的素质。”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3月12日 1 版 孙庆玲 叶雨婷 陈婧/文
0—3岁孩子的托育重任谁来担
“由于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短缺,一方面对婴幼儿早期发展不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女性就业压力,家庭抚育成本增加,但婴幼儿早期发展涉及生理、社会、情感、语言、认知等方面,3岁以前是关键期,必须重视起来。”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说。
今年,韩平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着力破解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的提案。他提到,受强化学前三年教育和“二孩”政策的影响,目前需要优先保证学前三年的教育资源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和早期教育服务的资源供给,婴幼儿照护存在着社会需求强烈、资源严重不足、缺乏监管主体和行业规范等问题。
“当前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和早期教育服务有着异常强烈的需求,但关于0—3岁婴幼儿的托育服务,城乡两级分化明显。”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当前农村年轻父母外出务工者较多,婴幼儿托育服务的重担更多落到了老人身上,他们充满了无力感;而城市家庭虽然普遍重视孩子的早教问题,但却伴随着巨大的育儿焦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城市父母愿意投入重金把孩子交给各种早教机构,以求占得先机。
“由于需求旺盛,各类民营的托育机构和亲子机构发展速度很快,当中既有品牌连锁机构,也有众多无品牌、‘作坊式’的机构。由于监管主体缺乏,有些民营机构以逐利为唯一目的,虚假宣传,置科学育儿于不顾,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出现了一些负面事件。同时,民营托育机构的场地规范标准、从业人员准入条件、卫生许可要求、质量监管等在很多地方还处于无序状态。”韩平说。
如何治理?在韩平看来,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早期教育服务问题,应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
“政府要从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配套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部门,统筹教育、工商、民政、妇联、财政等部门形成合力,避免责任分散和监管缺位。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开办公益性托育机构,提供可信赖、优质、灵活的托育服务。”韩平说。
此外,韩平还建议充分整合资源,探索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养育,政府要对主要照护人进行科学、系统、专业的育儿培训。以社区为平台,发动社会力量提供非营利性托育服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为职工举办托育机构。再者就是以市场为主体,扩大服务覆盖面。”韩平说。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6日第3版 董鲁皖龙 赵彩侠/文
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师队伍决定发展未来
胡卫:教师队伍素质,我认为包含几个方面:第一,要有专业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社会学,要了解幼儿的身心规律,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了解幼儿的能力倾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是不一样的,行为表现也是不一样的,这是需要幼儿教师掌握的基本素质。当然我认为一个好的幼儿教师还要有素养,不是说光有教育心理学知识就够了,还要有相应的知识面。第二,移情理解能力,对幼儿情绪、行为、表现要有移情的能力,就是要将心比心,换一个角度,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来理解幼儿。第三,无条件悦纳,要不分性别、性格、家庭条件、学习能力等,对每个幼儿都要做到一视同仁,要无条件地悦纳,这是幼师一个比较崇高的品质。我认为只有这样做幼儿教师才能够做好,当然这跟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以及他全身心的投入是分不开的。
刘焱:法国心理学家瓦龙·亨利(Wallon Henri)说,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他们像儿童心理学家那样观察儿童,像教育家那样给幼儿发展以提升。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我认为一个专业化的幼儿教师,绝对不是只会唱歌、跳舞、做游戏就可以,做一个幼儿教师很不简单,他真的要像一个儿童心理研究者一样去跟孩子相处、交往,然后能够去读懂孩子的言行举止,敏感地觉察到他们的需要,能够很恰当地去做出一些反应,我觉得这些非常重要。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6日第5版 纪秀君 常晶/文
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姜大源:“双主体”育人拓宽教育研究视域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具有重要理论贡献
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份重要规范性文件。《办法》对教育学大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充分考虑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具有至少两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跨越了传统的普通教育只有一个学习地点——学校的疆域,以一种跨界教育的形态出现。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
宏观破解“两张皮”: 校企合作教育活动 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办法》关于校企合作的提法, “产教融合型企业”,是一种在国家层面的法规性文件中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即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合作型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要针对产业需求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办法》针对国务院《意见》中关于“两张皮”现象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的要求,给出了解决方案。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有效的“社会化”的办学模式,精准地面向两种需求,即有意识地将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活动,与基于人格和个性发展需求的教育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就避免了纯学校形式或纯企业形式的教育活动容易造成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脱节。
这表明,校企合作要破解“两张皮”,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就意味着教育活动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无疑,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将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微观实现“双主体”: 校企合作教育实施 要坚持以协同育人为导向
《办法》强调:“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要“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
职业教育有着两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学校和企业。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学校与企业是两个相互协同运作的社会机构,是一种互为“主—客”的需求与供给的命运共同体:在教育的结果上,作为需求侧的企业,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扮演着供给侧的角色;而作为供给侧的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同样也扮演着需求侧的角色。
六部委《办法》对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互为“主—客”的这一协同育人的共同体,使用了“双主体”这一词给予了明确的表述,从而彰显了基于人力资源供给侧思考的人才培养新范式。这意味着,职业学校提供企业所需要的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人才,此时学校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侧;而企业提供职业学校所需要的具有实时水平的实训基地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实训教师,此时企业是人力资源培养所需资源的供给侧。
《办法》对新范式给予了特别眷顾:不仅允许“有条件的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学校”,而且允许“在职业学校设置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并且对于“企业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学习成果,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和办法与职业学校教育实现互认和衔接”,特别是明确提出要组织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
这表明,校企合作要实现“双主体”,使得“产教融合型企业”呈现为一种与学校具有同等地位和功能的教育机构。无疑,协同育人教育共同体的出现,将大大扩展教育学关于教育机构的理解。
在微观层面,校企合作的教育内容还要坚持以知识应用为导向。《办法》特别要求,职业学校要“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
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一跨界思考的基础上,一方面,《办法》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质量,为提高职业教育效果和效率,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给出了有力的法规性和法理性依据。另一方面,《办法》所规范的、使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落地的措施,又大大丰富了教育学研究和发展的视域。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3日 姜大源/文
[相关链接]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道客巴巴 https://www.doc88.com/p-9901777451998.html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提出,高职院校诊改的具体任务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
高职教学诊改应建设服务诊改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一是建立校本数据中心,破解信息孤岛问题。要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构建共享智能交换平台,形成校本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用户单点登录,统一信息门户实现业务系统数据的自动抓取和呈现,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拥有个人的工作页面,能够实时查看自己关心的各项数据和相关信息。同时,建设大数据中心,开发监测预警功能,为“改什么”提供依据。
二是建立移动共享学习平台,破解课程教学诊改信息的实时性与共享性问题。自主开发智能化教学诊改平台——“工程云课堂”,自动记录课前、课中、课后各类教学行为的过程数据,自动向学生推送每次课的学习报告,向教师和管理者推送课堂质量分析报告,实现实时诊断和及时改进。学期结束自动形成各类课程质量报告、二级学院以及全校的课程教学状态数据,为专业和课程的教学诊改提供依据。
三是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和校情分析平台,破解诊改依据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问题。建设网上办事大厅,结合各项行政事务的办事流程,方便师生在网上便捷办理各类事务,实时采集各业务系统运行的过程数据。建设校情分析平台,自动汇总统计各个业务系统的关键数据,为人才培养质量与工作绩效判断提供技术手段,为学院治理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31日 袁洪志/文
[相关链接]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https://wenku.baidu.com/view/6e0500ffa5e9856a57126017.html
树立高职发展自信的关键
一、 高职院校发展自信的构成
首先,学生自信是基础。让考生意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选对专业,入对行业,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还应看到出口,当大部分学生学有所成,就业率和薪资水平与学术型高校毕业生相当时,学生就能看到希望,鼓起勇气,积极上进。
其次,教师自信是关键。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套用学术型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学术论文、研究项目是核心指标,以致高职院校高级职称人数偏少,严重影响教师的收入、社会声誉和自信心。
再其次,管理自信是保障。管理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校舍、仪器设备等硬件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先进水平,关键是怎样办学,怎样办出特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可见,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因此,高职院校要在管理中高举“职业教育”类型属性,把职业性做到极致,找准突破点,埋头做出特色,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作中心工作来抓。
另外,还应发出共同的呼声,突破“专科层次”,一个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由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和专科构成。
二、、高职院校怎样培养发展自信
首先,改革评价体系。学生方面,建立以职业技术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贯穿学生从入学考试到培养再到毕业的全过程,高职入学选拔考试采用职业性向测试,平时专业课程考试“用心去动手”,毕业考核采用设计与实践。教师方面,发明专利、调研报告、产品设计、标准拟订、教材讲义等都应成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业绩,支持教师挂职创业、下企业培训,延聘企业能工巧匠担任高职院校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其次,改革培养方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弘扬工匠精神和培养大国工匠两大使命。专业建设要呼应地方产业,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要完善校企合作管道,保持互动,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动向,有效为行业企业供给“能干活、留得住、善创新”的人才。
再其次,鼓励参与竞争。高职院校大部分位于地级市及以下区域,是“家门口的大学”,对接地方产业、服务“三农”、助力贫困地区发展有天然的优势,高职院校师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合理定位,选准竞争领域。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1日 赖星华/文
高职教学改革研究
全员化大赛与传统大赛形似而质不同
河南省从2016年开始推动开展全员化技能大赛,这是面向每一位职校学生而举办的技能大赛,2016年,河南省全员化技能大赛选择了电子类、财会类等在全省职业学校开设面较广、在校生规模较大的两个专业开展试点,2017年选择了机械加工、服装制作、汽车维修等专业。与传统技能大赛“形似而质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办赛理念不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举办十届。作为一项大型的教育教学活动,大赛基本出发点是展示职业教育优秀办学成果,扩大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主要功能是为了展示和宣传。举办全员化技能大赛,则是在公平理念指引下,以为每一位“应该参赛”“可以参赛”的参赛者创造“可以”“能够”参加比赛的机会为举办目标,借以达到检验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主要功能是评价和检验。
服务面向不同。传统技能大赛作为选拔性比赛已成为一种精英比赛,为高一级技能大赛而服务。全员化技能大赛是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项目设置不同。传统技能大赛项目设置的原则基本稳定。全员化技能大赛的试点项目选取了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专业。一方面,试点项目设置与职业学校开设最多的专业对接;另一方面,项目设置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参赛主体不同。传统技能大赛由于规模的限制,需要层层选优、拔尖。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以职业教育思维举办的技能大赛也应是面向人人的技能大赛。全员化技能大赛以“全员化”为基本目标,强调平等的参赛机会。
参赛方式不同。传统技能大赛实行报名参加比赛的申报方式。全员化技能大赛实行抽取选手参加比赛的方式,倒逼学校不能把大量教学与实训力量集中于个别少数学生,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机会、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公平。
比赛内容不同。传统技能大赛比赛内容是新技术、新工艺等高精尖技能,以更好地实现其选拔功能,甚至会在“难度”难以提升的情况下,以“新”来体现“难度”。全员化技能大赛强调比赛内容的基础性,即面向专业核心基本技能制定比赛方案,同时加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比赛环境不同。传统技能大赛的一些项目往往会受到比赛专用设备的影响。全员化技能大赛从普遍性出发,采用各学校教学活动中都在使用的常规教学设备和工具,比赛时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参赛选手自带仪器和设备等工具。这样有利于大赛的组织举办,减少比赛成本。
推动方式不同。技能大赛是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原本应为自愿参加比赛,因而传统技能大赛没有强制性。全员化技能大赛因为要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举办目标,因此加入了强制性因素。
工作重点不同。传统技能大赛的工作重点是为高一级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在高级别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其工作成效的体现。全员化技能大赛强调学校技能大赛是基础和关键,要求每一所职业学校的每一个专业都要举办技能竞赛活动,以实现“全员化”总目标。
比赛成效不同。传统技能大赛以比赛结果为成效。全员化技能大赛强调比赛结果的运用。一是构建全省技能大赛体系,各级技能大赛、学校比赛等都成为全省技能大赛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通过大赛,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具有全省可比性的技能成绩。三是以学生的技能成绩为基础,折合为“技能考试”成绩,作为“文化知识+技能”考试的一部分,使得“技能考试”具有可操作性。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29日史文生/文
“诊断式培训”稳准狠补齐企业“短板”
“诊断式培训”是指以贴近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调查诊断为前提、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重心、以改善企业和职工现状为目的的培训运作方式,可以概括为“五进企业”。
一进企业初步调查。学校通过建设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和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与宁波市8718平台、物流协会、企业家联合会、百丈街道等建立紧密关系,获取中小企业的职工培训需求信息。在前期了解企业内训意向后,针对企业需求,编制标准调查问卷,走进企业初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交给培训专家整理,基本锁定问题所在、原因为何。
二进企业深入访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培训专家对企业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培训讲师到企业进行现场调查,与企业中高层领导和骨干职工进行面谈,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培训意图。同时,通过对有关问题背景、问题现象、问题原因的分析,提炼培训主题,确定培训大纲,科学合理设置培训课程,编写结合企业实际案例的培训讲义,再与企业高层管理者沟通、达成共识。
三进企业实施内训。企业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项目负责人发挥主导作用,以提高能力为中心,通过方案的组织实施满足企业职工的培训需求;同时,把企业职工视为宝贵的核心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培训中的作用。在核心职能体系引领下,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实际案例为辅助,在培训讲师组织和引导下实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技巧训练—总结反思—行动计划”。培训时强调参与性,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位职工都充分参与。在培训方式上寻求灵活多变,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让职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职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时,可以将问题带入培训课程探讨,激发职工的思考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与解决,推动职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四进企业反馈意见。培训结束后,需要了解问题的解决情况,即培训的效果,因此培训效果评估是“诊断式培训”的重要环节。如,了解学员是否喜欢培训课程、课程对学员是否有用、学员对培训师及培训设施有何意见、学员在课堂上是否积极主动等;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包括学员在培训项目中学到了什么、培训前后学员知识及技能方面有多大程度提高等。
五进企业跟进辅导。培训结束后3个月至半年,再进企业调查培训效果,针对具体情况再进行强化辅导,使培训效果真正落地。如,衡量培训前后工作表现:学员通过学习有无行为改变、学员在工作中是否用到培训所学等;衡量公司经营业绩变化:行为改变对组织的影响是否积极、组织是否因培训而经营得更好等。同时,及时收集企业方的反馈意见,改进不足,并延伸后续合作。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5日 陆和杰/文
师资建设研究
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之所以值得尊重,一是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尊师就是尊道;二是师乃长者,尊师不仅是“敬贤”,而且是“尊老”。不过,这些都没有把教育质量和“尊师”直接联系起来。
从学生层面来说,尊师不仅是感恩的表现,更是成才的基本出发点。学校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地带,教师对于学生的责任,不像父母一样基于天然的血缘伦理义务,更多是一种社会的或职业的要求;但也不像社会上不少人际关系那样淡薄、功利,而是多了不少爱护、教育的色彩。尽管和学生没有血缘关系,教师却要像亲人一样担负起学生终身发展的职责,且不计较功利得失,这是多么崇高的一项职业!因此,学生尊敬老师,就是感激老师的恩德。而懂得感恩,便可以用温暖的心态面对生活,积极回报社会,获取更多幸福感。
从社会层面来说,尊师是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是远离尘嚣的、传播知识的乐园,是提升文化精神的殿堂。教师不仅用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人生路程,同时也引领着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全社会尊敬教师,就是礼敬教育,礼敬文化,礼敬理性和良心。
从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层面来说,尊师是最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教育第一资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尊重教师,不单是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优化教学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其劳动。教师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会在无形中影响众多学生。可以说,许多学生是通过身边的老师来认识、理解世界的。而不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往往会扭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理解,销蚀对学生的热情和责任心,从而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从教师层面来说,尊敬自我身份和本职工作,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内在动力。教育是神圣的,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所在。明乎此,便不容教师把教育事业简单等同于其他职业。讲好每一堂课,完成分内的教学任务,是对教师的最低要求,我们还应该让教育释放出更璀璨的人文精神光辉。因此,教师要自重、自爱,努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爱惜羽毛,敬畏使命。如此,才能不断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6日第2版 单承彬/文
高职需要“一专多能型”教师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既要有适当的理论教育,更要有校企一体化的专业实践。此外,教师还要通过高水平的应用型研究和一定的发明创造等创新性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并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转变。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学的学术”与“应用的学术”有机结合,并将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渗透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直接或间接让学生受益。
教师只有更多付出、更加深入地开展探索式、研究型教学,才能奉献高质量的教学。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想迈上卓越、成为学生景仰的名师,需要高度重视“教学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之间的有机联系,了解本课程体系所涉主要内容的发展轨迹和科学前沿,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心理状况,采用最优、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少数个性较强、特点鲜明的学生,更要因材施教、扬其所长。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的学术”与“应用的学术”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后者着重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应用的学术”还是一种重要的,更具显示度的学术形态。一流的高职院校、一流的职业教育专业必须首先有一流的教学,一流教学的本身就蕴藏着深厚的学术思想和娴熟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既要确保“教学的学术”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也需要高度重视“应用的学术”,高水平教师应成为将二者无缝对接、有机融合,集理论探索与专业实践于一身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4.25 胡解旺/文
专业教学研究
重构课程体系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新时代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如在技术上要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复合交叉新要求,在素养上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在能力上要具备系统性工程思维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新要求等。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内容必须来源于具有行业最新技术的典型企业,并围绕着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重新设计与岗位技术技能相对应的典型教材和典型教案。因此,在课程体系系统性重构的基础上,还要对所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重构。
一、体系重构——课程供给多样化
以学校机电专业为例,1名学生,对应1个典型企业,实施1套人才培养方案,选用1套典型课程体系。该专业与区域地标制造企业共建企业学院,针对典型企业的典型技术和产品,分别有针对性地构建典型课程体系,由企业和学生双方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后予以实施。其中,1套典型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典型企业—典型产品—典型教室—典型研发中心—典型案例—典型课程体系”;重构模式是“1—N—1”,即围绕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构建“1条生产线整体认识—N门课程围绕生产线各组成部分设计、安装与调试—1条生产线整体集成与维护”的课程体系。例如,围绕典型企业苏州汇川的典型产品“汽车刹车盘柔性制造生产线”重构课程体系,其中前面的“1”对应课程体系的第一部分“刹车盘生产线整体”,重构前置课程“刹车盘生产线设备操作与使用”;中间的“N”对应课程体系的第二部分“刹车盘生产线的机械设计技术模块”“电气控制技术模块”“传感与检测技术模块”等;最后的“1”对应课程体系的第三部分“刹车盘生产线整体的系统集成与维护”。
学生学习完课程体系模块,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变得非常清晰。例如,选择“汇川”课程体系模块的学生,以后的发展主要对应民营企业;选择“博世汽车”课程体系模块的学生,以后的发展主要聚焦于世界500强;选择“汇博”课程体系模块的学生,以后更多向自主创业发展。
课程体系模块的设计,强化突出课程模块的典型性、多样性和专业指向性,让学生既拥有企业急需的一技之长,又有了更加精准的选择机会,真正“为学生提供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平台的环境和氛围”。
, 二、内容重构——课程内容系统化
一是课程理念重塑。无论是行业企业需求侧,还是教育供给侧,都要树立起“三个重要”的理念,即素养比能力重要、能力比简单的技术技能重要,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比具体的知识传授更重要,以及真实地做比简单地讲更重要。机电专业建设要更加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使高职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课程目标重构。由片面强调技术技能培养,到强调素养、能力与技术技能的同步提升,具体来说,课程目标既包括“技术技能人才”工程项目的技术实现与系统性工程思维方法的习得,也包括“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工匠精神与精益求精职业素养的习得,如在课程目标中,明确界定岗位规范、素养、职业态度所需达到的培养目标等。
三是课程内容重选。一方面课程专业内容从原来的单向的学科知识组合而来,转变为从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典型案例而来,从一线生产设备而来。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结构从单一的技术内容,转变为技术、创新创业和职业素养结合,如在课程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着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为其将来就业与创业提供系统化的技能培训。
四是课程序列重整。打破传统的“零件—部件—系统”课程序列设计方法,主要采用以关键技术为主线的“系统—部分—系统”课程序列设计方法。只有对一套完整设备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从部件和工艺上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学习。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6日 温贻芳/文
民办教育研究
民办高职”寻娘家”靠合作求生机
民办高职在合作模式上可大胆放开手脚,走与公办高校合作办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专业、与国际上知名高职合作育人才之路。
1.与公办高校合作办民办高职。
可尝试采取股份制形式与公办高校合作举办民办高校,实现优势互补。保持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属性,以消除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完全意义上民办高校的偏见和歧视,利于保持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
2.与行业企业合作办院系、办专业。
在高等教育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学生择校上大学,用人单位择校用学生”的背景下,民办高职必须走开放式合作办学的道路,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办学模式。
建立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与企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建设生产型、共享型、创业型实训基地,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校园—企业园”等模式。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主动对接、策应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引入企业参与专业结构调整、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人才培养原则,建设一批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水平提升,形成特色专业集群。
3.与国际知名高职合作育人才。
民办高职还可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路,在国家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背景下,积极主动地寻求以中方代表的身份与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利用既有的硬件优势,吸引实力较强的合作者,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师资团队提高自己的办学实力,拓展生存空间。
摘自《科教导刊》2017 (6) 李祖民 , 张忠梅/文
职业教育数据
这5年,职业教育迈大步
5年来职业教育的超常发展,为一系列国际大赛优异成绩的取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黄金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用这4个字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概括。确实,1.23万所院校,10万个专业点,2682万在校生,每年培训上亿人次。对于每一位职教人来说,这都是一组引以为豪的数字,它让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我们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2017年底出炉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显示,国家十分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央财政连续多年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目前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超过5.6万个,校均45个。校内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此外,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目前高职院校从企业获得的实践教学设备总值达到44亿元。学生们除了在顶岗实习中了解真实的生产过程,在学校就可以实现专业教学对接企业的生产实践。
已举办了十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实践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推动着职业院校把实践教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校“以赛促练”,建立了世赛、国赛、省赛、院赛四级竞赛体系,让学生在竞赛中把理论用于实践,让各环节操作烂熟于胸。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4051亿元,比2012年增加731亿元,年均增长5.5%。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打造了一批骨干学校、骨干专业,培训了一批骨干师资,中央财政为此投入近700亿元。这样的大手笔,让职业院校办学面貌焕然一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除了专项投入之外,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在2014年和2015年,还先后就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作出规定,形成了职业院校经费稳定投入机制。与此同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也日趋健全,中职免学费、助学金分别覆盖超过90%和40%的学生,高职奖学金、助学金分别覆盖近30%和25%以上的学生。每年有近300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为他们职场成功、人生出彩提供了更多机会。
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不断健全。教育部发布了766个新修订的高职专业目录、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410个高职教学标准、70个职业学校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和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形成了涵盖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和标准。
服务贡献显著增强
这5年里,服务“中国制造2025”,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融合共进,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既能顶天,也能立地,职业院校近70%的毕业生在县市就业,扎根基层,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12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1300个职教集团,90多场次产教对话会,36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5年来,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16字方针,基本形成了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正在向世界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模式。
2017年,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推出的高职质量年度报告中写道,毕业生就业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工作稳定性、自主创业比例和创业存活率等指标稳中有升。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持续保持高水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6日第6版 翟帆/文
学生工作研究
高职教育能做到宽进严出吗
高职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表面看是学习成绩不佳,根本原因是纪律性差,不能认真地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规定。纪律是一切工作的保证。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差,不是智力原因,而是不良学习习惯逐渐积累的结果,不预习,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不复习,考试敷衍,成绩逐渐下降。
如果学校制度没有任何威慑力,学生就会漠视纪律,宽进严出就会成为空话,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没有希望。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能够做事,掌握技能,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完成以下工作。
一是学校领导要有长远发展理念。能够遵从教育规律,坚决执行已有的制度,中层干部、教师才能有底气。高职学校招生困难是普遍问题,如果学校领导担心因为管理严格的名声影响招生,而不敢真正落实已有的管理制度,中层干部和教师就会敷衍搪塞,从而造成越是招生困难,学校的管理制度越难落实,学校越混乱,培养质量越差,学校越早关门。只有学校领导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严格执行制度,学校的管理才能越来越好,教师才能有信心、干劲,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才能越来越高,才能吸引更多学生报考。
二是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修改、制定、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特别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违纪处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完善课堂管理制度和学业考核制度,严格规定学生的出勤和听课纪律。对于学业考核,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改革,调整难度、内容、方式,但制度必须落实。对于违纪学生,要坚持教育挽救的原则,但不能姑息。纪律必须有威慑力,各系主要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要齐抓共管,共同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是开展制度、纪律的重要性教育,提高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在制度纪律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学校内部纪律教育,更要广泛吸收企业的制度纪律内容。可以将企业的违纪处理规定、违反企业规章制度造成的危害等内容以各种方式展现给学生,并强调企业制度的刚性和遵章守纪习惯的重要性。
在高职教育的宽进成为无奈选择之后,严出成为众望所归。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5日 赵永红/文
比较教育研究
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比较研究
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具有不同特点。澳大利亚TAFE技工学校的教学机制是以实用技能提升为指针,以塑造同学们实践操作技能为追求目标的前提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同学们技能品位为基准。关注实验训练平台的构建, 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实际亲手控制技能。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培训机构较少、缺乏企业的参与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步发展。鉴于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践教学实施现状, 对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进行具体比较分析。
一、澳大利亚TAFE实践教学比重偏大,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比重偏小。
澳大利亚TAFE院校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大幅度增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强调将国际职业技能基准、国际操作指标引入具体教课内容之中,职业能力的认证归入教学规划之中。在澳大利亚TAFE中强化实验知识的教学过程, 每个TAFE技术学院均构建出实力很强的校部实验操作平台。比如澳洲理工大学汽车维修技术训练中心即属此类。汽车维修技术操作大楼是依从职业型技术等级认证的要求具体开展方案设计的。一个突出特征为实验平台和学习操作室构置在同一空间地域。其学习条件即为仿真的作业条件。其中所含一些学习课程是需要到企业生产环境中实现的, 学习条件则与工作条件紧密联系起来。基于此,教学平台应当从授课教室搬到图书阅览室、实验园地、生产车间、商务洽谈室,教学组织应当由大班级缩小到分专业型的教学活动形式,甚至挨个当面进行指导,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方法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团队协作练习、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公司培训、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方式进行。在TAFE学院,对实践考核要求较严格,不合格的课要继续学习,直到合格为止。采取教学评定方式亦能够降低对课程理论型知识的控制标准,选取涵盖目测、实地操作、旁证者评判、当面谈、自身评家、工作加工、操作录像等多类教学评判模式具体开展。
我国高职院校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具备老师本人、学校单位及企业生产和社会部门、周边环境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更未能科学地优化配置社会性资源融入教学活动当中。学校单位对强化和企业单位、社会部门之间的联系过程亦关注不足。因为存在资金短缺等具体问题,教学器具装备、实习模式、训练基地满足不了教学过程的需求,尤其是高端型、资源雄厚的实验训练平台更有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一些教师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实践热情不高。在实际教学工作环节中,理论性知识教学所安排的课时占去其中大部分时间,而实践性教学过程某些时候由于各类外界及人的素质因素,导致其中的实验型教学过程仅停留于表面。
二、澳大利亚TAFE以学生为主体,我国高职院校以教师为主体。
澳大利亚TAFE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思维方面,老师更主张“以同学们为教学活动中心”的课程实践过程。老师极为重视同学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实际需求,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可依照同学们所崇尚的学习形态给他们创建更为机动有效的学习模式及评判方式, 从而增强同学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学生中心”教学观要求转换教师与同学们彼此的效能。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澳洲TAFE技术学院把老师的身份划定成实践教练、老师傅及指导员。作为教练的职责是老师塑造同学们的职业素养, 作为师傅身份及职责是指老师引导、展示和训练职业训练技能,作为指导员的身份及职责是指老师作为工作当中的队友勉励同窗学友训练和提升职业操作技能至达到熟练为止。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与对学生的培养上, 仍然以校内师资及有限办学资源为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一些实践和操作为主的课程仍选取“课堂型讲作+老师演示训练指导”的手段。即便是在实验过程及实际训练过程中,亦是老师率先垂范,而后同学们开展自主型练习。如此教学手段可导致同学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脱离或有悖于职业技能发展需求, 致使同学们以前所学内容不可达到所用需求或所学内容不足于所需的情况。
三、澳大利亚TAFE与企业参与度高,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参与度低。
澳洲的TAFE技术学院十分强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和行业及企业之间的教学业务联系十分紧密, 实训企业全力加入课程研发和具体教学工作, 澳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指导机构拟定了有关研发科学高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训练课程的实施方案,遵照此教学方案,澳洲各地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地和本地行业部门取得联系,对应性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技术教学课程的研发,给TAFE技术教育学院出具对应的教学实用材料,其中涵盖课程教材纲要、教学科目纲要、教学辅导材料、教学课本或教科书配合材料等多种类型。
除此之外, 行业生产单位在国家扶植政策下积极配合TAFE技术学院组织的教学过程及评判、教育管理、管理决策的多项活动内容,和TAFE技术学院共同打造技术培训平台,给TAFE技术学院安排兼职型技术老师等。澳洲TAFE技术教育部门重点强化学校单位、老师本人和生产企业、社会群体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的紧密关联,达到生产、教学、课题研究之间的紧密结合,更圆满地实践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塑造的教育规划。
我国高级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验课程教学规划的拟定及教学课程的选编方面,亦特别强化企业单位的实际参与,比如聘请业界知名人士加入到课程编制、技能水平判定等实践中,然而其校方领导却完全掌握了关键性的操控权,一般由学校本单位组织且依照学校教育资源等具体条件判定好最终的存留情况, 并非由生产企业及相关的技术行业组织给职业技术教育拟定操作基准,且依托此项操控基准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实施确认。在此类模式下拟定出的教学规划及教学课程和现实的社会发展状况需求表现出相应程度的背离。
摘自《文教资料》2017年第14期 官仁珍,章国平/文
他山之石
江苏省的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几个模式
以云平台和专业共建为主要特色的智慧校园。江苏省“中兴通讯电子信息技术实训云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基地放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首批试点校,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和中兴通讯公司合作,打造基于云计算的省级实训资源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集通信、计算机网络、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应用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实训平台,可供1000人同时进行在线远程实训。学生可以在“云”中进行真实项目训练,体验企业工作环境,降低学校实训基地的投资与运行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以云计算为中心,校企开展专业共建,一是建立全校集中的云计算服务中心,统一获取教务、学工、一卡通系统、上网认证等的用户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解决资源分散、利用率低等问题。二是建设智慧教学系统,建成10个实训录播教室和20套移动高清录播设备,可将教师、学生的操作画面呈现在教室屏幕或者客户端上,并将视频资料上传至资源库平台,让实训录播和慕课平台形成资源互补。三是推进慕课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了43门慕课专业课程和15门公共课,学生在平台上注册学习的比例达到100%。
以智慧车间为主要特色的智慧校园。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以智慧车间、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一是持续升级打造智慧车间。2016年,该校的君远数控车间60台机床实现联网,建成机床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理实一体化教学系统——智慧车间2.0版。2017年,基于过程数据采集分析的智慧实训工厂平台——智慧车间3.0版建成,进一步开展智能工厂建造、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大数据建模分析。二是自主研发数控综合实训平台。该平台具备学习和考核两个功能,考核平台包含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技能考核、技能大赛等功能,全省18000名中职学生今年将在此平台上开展学业水平测试。
以智慧课堂为主要特色的智慧校园。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重点放在以学生为本,全力打造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智慧课堂”。智慧教室以课程和教室为平台,将课堂教学有关的设施智能集成,在后台统一集中管理,提升教学的便利性和易用性。主要从设备控制,包括供电控制、远程唤醒、电能测量、课表对接、自动检测等;环境控制,包括温湿度测量、灯光智能控制、红外感应、窗帘控制、温度控制、门锁控制等;教学管理,包括IP广播对讲、教学督导视频监控、故障分析数据报表、一卡通授权管理、课室预约等;教学促进,包括蓝牙无线扩音、无线投影、常态录播、自动考勤、在线教学平台、互动教学平台等。一是搭建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进行后台数据资源存储、处理和服务支撑;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及APP服务事项前端应用;通过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和交流。构建个性化的智慧教学环境:模拟实训课堂、仿真实训工厂、虚拟实训车间。二是推进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通识课程:必修课采用“线上学习+线下辅导”模式,选修课采用“线上学习+线上辅导”模式。专业课程:专业平台课实行翻转课堂模式,专业方向课实行混合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整合;线上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视频、测试闯关和线上定期作业、虚拟仿真实验和线上期末考试;线下学习环节包括分级见面课、线下真实实验、线下期末考试。
以虚拟仿真和行走课堂为主要特色的智慧校园。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强化硬件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学习、综合服务等4个平台建设基础上,重点推进两大特色项目建设:虚拟仿真和行走课堂。一是推进虚拟仿真学习平台在日常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引进国际领先的e-learning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虚实结合、理实一体智能化。虚拟仿真学习平台主要包括虚拟化数字教学资源平台、课程包教学平台、汽车在线学习平台、建筑工程虚拟仿真系统、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等。二是推进行走课堂平台建设。可视化互动报告厅以可视化录播教室为基础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直播互动,实现跨校区的教研及讲座的实时交互功能。此外,学校还开发智慧校园移动轻应用型平台,实现考勤、电控、水控、消费、门禁等具有统一身份认证功能的16个智慧子系统功能,覆盖全校师生校园学习、生活。
以人文服务为主要特色的智慧校园。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3721”(3大平台、7个空间、2个拓展、1个追求)畅享智慧服务,打造以自适应、个性化、用户交互为目标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支撑平台,从而实现各项业务的智慧型应用。一是构筑七彩师生活动空间。依据职业学校的活动方式,将师生活动过程划分为智慧实训空间、智慧互动空间、创意休闲空间、智慧生活空间、个人成长空间、校园文化信息空间、信息服务管理空间。二是三大基础平台贯通七彩空间。建设基于知识管理的统一门户、基于物联网的校园基础网络和基于数据挖掘等三大信息化基础架构平台的统一标准数据资源库,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七彩空间的有效关联。三是以一个专业平台耦合四大专业群。以“常青藤电商”为专业平台,“智慧旅游”“智慧餐饮”两个项目为落脚点,搭建一条融学校四大专业群为一体的智慧实训链。其中,“智慧旅游”结合常州市地方旅游资源特色,为即将步入旅游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一体化服务在线平台,同时该平台也着力打造成地区性旅游综合服务及信息平台;“智慧餐饮”为学校和餐饮企业提供便捷、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提升常州市餐饮业的整体水平,构建一个富有职业学校特征的智慧生态体系。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江苏不断完善支持政策,通过示范引领、试点带动,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17日 彭召波/文
职教新闻
国家发改委:鼓励对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等三类人实行零门槛落户
《通知》共提出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城镇化制度改革等五项重点任务。
《通知》明确,要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人口在城市举家落户。
鼓励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其中,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保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其中Ⅱ型大城市不得实行积分落户,有条件城市要进一步降低社保年限要求;Ⅰ型大城市中实行积分落户的要大幅提高社保和居住年限的权重,鼓励取消年度落户数量限制。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区分城区、新区和所辖市县,制定差别化落户条件,探索搭建区域间转积分和转户籍通道。探索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2018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
摘自“中国网财经”2018-03-13
计划单列市高职院校加深合作:学生交换 学分互认
为进一步聚集优质资源,更好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作用,“计划单列市高职院校联盟”日前签订“学生交换与学分互认协议书”,旨在进一步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加快形成沿海开放城市高职教育的聚合性优势。“计划单列市高职院校联盟”成立于2013年,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组成。
“协议书”确定在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合作,并由联盟院校组建的联盟学分互认工作小组负责协议内容的组织实施。一是在联盟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内全面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建立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校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面开放,同时创造条件开放学校特色课程、优势课程,供学生跨校选修。二是建立联盟课程互选共享信息平台,负责开放课程的统一受理、统一发布、统一管理。三是联盟院校各自遴选一定数量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实施学生交换项目。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6日 孙军/文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18年第2期 总第96期
(2018年3月27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