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以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建设为核心构建行业技术技能积累与教学资源转化体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就《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答记者问
【原文链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编者按】
2017年,图书馆主办的这份《高职教育研究参考》,聚力学院教学改革,围绕学院建设进行相关资料的摘编整合。这一年,本刊围绕学院新措施,实施导师制、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进行可行性研究文献摘编;围绕工作热点,社会热点及时编辑“教”与“学”、“高职党务工作”专辑或专栏;曾带问题和全体师生员工一起了解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申办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新专业。
2018年第一期,本刊编辑带着同样的问题和你们一起去了解学院为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设的“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这个专业,为新专业人才培养明确定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专栏】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
【问题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需求背景和社会意义
一、需求背景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政策倾斜,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希冀借助教育与社会医疗等多方力量全力提高幼儿的教育和健康水平。因此,2016年教育部新增高职高专专业“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可以说是应社会需求而生。
(一)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推动
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及其健康的发展。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 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可见此次《纲要》体现出政府对学前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未来十年,政府将担负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近日,教育部官网刊发《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提出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指导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当地第三期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同时,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印发《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指南》,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育教育质量。近几年来,政府接连发文出台政策扶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落实财政补贴,这无疑为幼教相关行业带来了一股强有力的春风。
另一方面,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也极大刺激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与幼儿有关的健康产业前景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调整,意味着我国人口将迎来一个新的出生潮。
幼儿人口数在增加,社会对优质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总量也在增加。对于身心各方面发育均不成熟的幼儿来说,孩子的健康永远是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种形势之下,儿童健康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含生长发育)监测,健康评估,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目的是促进和改善儿童的健康。
目前健康管理产业在我国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2014 年国家人社部宣布将儿童健康管理师纳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职业培训课程项目。可见,全人群的健康管理需要专业健康管理人员。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健康产业的发展,社会呼唤专业的幼儿健康管理人才。
(二) 现状的严峻,人才的紧缺
反观当下学前教育的现状,一方面,目前我国幼儿园布局失衡、结构不合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入园贵、入园难”仍是突出的问题。尽管学前教育发展很快,但仍然“跑”不过入园需求的井喷速度。另一方面,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例为1 : 6至1:7,每个班要配备2名教师,一名保育员。但据专家推算:按照上述《纲要》规定,到2020年,学前儿童的入园率将达到7 5 % ,入园儿童将从2009 年的2600万人增加到4000 万人。按每个班要配备“两教一保”推算,未来10 年需要新增140 万教职工,这还没有考虑自然减员的情况,说明幼教师资数量现状与发展规划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总量上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可见目前社会对幼教师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再者,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3.6亿少年儿童,但每36万人才拥有一名儿童健康管理师,这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有专家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亚健康管理师、儿童健康管理师的人才供需缺口接近1000 万”。另外,据2013年数据统计,幼儿园教职工人数33.67万人,其中有幼儿发展教育或幼儿健康管理资质的教职工非常少,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三) 研究的深入,观念的更新
一方面,有关学前教育重要性的研究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个时候奠定基础。如果孩子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其身心可得到健康的发展。学前阶段的价值被不断证明,有关教育的前伸重于后延的观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幼儿的教育培养与健康管理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于2016年公布“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为该年度《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增补专业,旨在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及教育发展领域的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国家重视全民健康,幼儿发展与健康是全民健康的起点,它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还存在幼儿营养有余,生活能力、合作能力、健康体魄、创新能力方面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幼儿教育和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的重视和政策倾斜,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希冀借助教育与社会医疗的力量全力提高幼儿的教育和健康水平。这必将需要大量的保育、教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因此,紧紧围绕国家幼儿教育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尽快培养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切行任务。
二、社会意义
第一,儿童期的关键性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早期的健康管理、营养环境和生长发育状况,对成年后期的健康有独特而重要的影响,如果从一个人幼儿期开始就重视其一生健康的建构,将为其顺利地步入社会并能健康地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所带来的新的理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前教育和健康管理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得全社会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水平。此外,运用科学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并资源共享,能有力保障幼儿健康的长远发展。而专业人士提供的针对性服务,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家庭在孩子的教育和健康管理上的盲目性,且其监测、预防的功能也能凸显经济育儿的优点。
第二,由上可知,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重心是学前教育,而促使幼儿健康健全发展的任务,绝大部分落到了幼教工作者的身上。因此,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多数是幼教工作者,这从数量上能一定量地填补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缺口,而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和国家政策的倾斜也将会推动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对幼教工作者的尊重,希望借此逐渐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
第三,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型的人才,他们既可能是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又或是健康管理师,掌握现代健康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类的人才能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全面更专业化的服务,更容易达致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目的,这也促使家园合作连接得更紧密,成效也更高,社会满意度也将会提高。
摘自《考试周刊》2017 (58) 陈立秋
【原文链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1310/t20131018_66502.html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首先要明确的是,对“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内涵的解读,必须基于对幼儿,特别是对幼儿发展的认识之上,不能脱离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而完全陷入到卫生学等健康管理的领域之中,因为该专业并不等同于广义的健康管理,它并不是只开设生理学、卫生学或医学基础课程的一个专业。由于幼儿是着眼点,他们有其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征,所以我们在生理、心理、教育教学方法、保教措施等层面上都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去探索,去研究。这一过程很有必要引入学前教育史、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把握这一专业。
在此,我们有必要厘清以下几个概念:幼儿发展、健康幼儿健康管理。
关于幼儿发展的概念,笔者参考了梁志燊教授编著的《学前教育学》一书中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并根据约翰• W.桑特洛克所著《儿童发展》书中的内容,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一般而言对“幼儿发展”的理解均只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且很多论著会偏向儿童发展心理学,但笔者认为应纳入我们目前对“健康”概念的多元理解,即指健康不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并且,由于儿童更有其自身特点。儿童期是生长发育的主要时期,因此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里,这种变化主要指“成长”。综合各方观点,“幼儿发展”应指幼儿在自身成长和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它涉及身体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全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关于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的概念阐述目前仍是空白,在参考了众多健康管理的概念,结合幼儿这一群体的特点,笔者认为,幼儿健康管理是指围绕幼儿的身心健康进行管理,包括通过对幼儿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预防、诊治和跟踪,为其开出适宜的、营养的、运动的、医学的、心理的、教育的等方面的健康处方,同时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降低幼儿罹患身心疾病的风险,为幼儿做出对健康成长最有利方案的目的。从字面上来看,这一专业要达到既促进幼儿发展(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 又能有效对其健康进行管理的目标。“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这两部分看似牵强,但其实发展和健康并不是独立的两部分,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于幼儿这一群体,他们是指幼儿园阶段的适龄孩子,一般是3 — 6 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时间比较长。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更能敏锐关注到孩子各方面的变化,更能从幼儿园整体层面上对幼儿进行更专业、更系统的健康管理。因此,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重心,放在了学前教育的范畴内。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健康进行管理也必须建立在读懂幼儿的基础之上。根据梁志燊教授的观点,“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学前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生与发展”,可见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和健康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 综上所述,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应指通过学前教育、卫生医疗、社区服务等途径,促进幼儿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并对其健康进行管理。
摘自《智慧健康》 2016年01期 赵芳 刘清峰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新兴专业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和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幼儿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力发展幼儿教育,这必将需要大量幼儿发展与幼儿健康管理方面的毕业生。
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起步较晚,从建国到九十年代初期,健康体检还是医院的服务范畴,而且体检更多表示于疾病检查而不是健康预防,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更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西方健康服务理念的进入及国内需求市场的快速增长,国内以体检为重点的健康服务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健康服务机构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侧重于经营模式,涌现了一批知名公司。
但就市场格局而言,目前国内健康服务产业还基本停留在成人体检服务阶段,幼儿健康管理服务机构还不成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 主要目标,幼儿发展与健康更是各个家庭的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健康服务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培养大批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建设好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
摘自“搜狐网”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7-04-19
我国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现况
1. 短期培训
至今为止尚无大学培训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需要这方面人才的各大医院有的是招聘即将毕业的健康管理医学方面的大学生,再专门请学者进行这方面的单独培训,不过更多的是大家一边干一边学。2005年国家建立的健康管理师职业,至今已经有近百人考取了这方面的资格,但还是缓解不了目前此方面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从2014 年开始,两个与健康管理相关的新职业被纳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职业培训课程项目,分别是亚健康管理师和儿童健康管理师。在我国,如按每100 人配备1 名亚健康管理师计算,13 亿人口就需1300 万名亚健康管理师,而目前差距悬殊。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有超过3.6 亿少年儿童,但每36 万人才拥有一名儿童健康管理师,这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高连峰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亚健康管理师、儿童健康管理师的人才供需缺口接近2000 万。”目前这两项职业的培训已经在北京市大兴区中科协教育培训学校开展实施,有600 余位医药卫生和保健专家学者参与。
2.学历培养
截止目前,我国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学校较少,从文献获悉,国内有几所高等院校进入健康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培训领域。
本科以上层次培养院校: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专业,非师范,本科,四年制,目前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开设有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专业,本科,四年制,管理学学士。贵州医科大学2015 年成立大健康学院,大健康学院将开设健康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健康管理、保健养生等专业,培养专业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系统医学、精准医疗等医学健康领域前沿科技研究,培养大健康产业领军人才;同时,将利用大健康学院平台,引进高端人才、领军型人才服务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
专科层次培养院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大专层次健康管理专业,专科,三年制,注重学生的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管理机构有很强的就业优势和发展潜力。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公共卫生系开设了公共卫生管理(健康管理)专业,专科,三年制。武汉商贸职业学院2011 年成立健康管理学院,开设了营养与配餐专业,分健康管理方向和营养师方向,2014 年5 月,首届毕业生全部提前就业。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公共事务管理(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专业,专科,三年制
摘自《智慧健康》 2016年01期 赵芳 刘清峰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的主干课程及主要内容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教育实践三大模块。
1、公共基础课程
本类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及公共选修课程等。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部分,是学生从事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1)专业基础课
本类课程包括管理学、幼儿教育学、健康管理学、幼儿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幼儿教育学.营养学、幼儿医学基础、生命教育概论。
管理学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属于公共管理大类中针对幼儿成长教育方面的管理 ,因此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是从事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构建。
幼儿心理学
本课程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属于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促进幼儿活泼、积极、乐观的成长,帮助解决幼儿成长中心理结构变化中遇到的问题。
幼儿教育学
本课程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属于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实施幼儿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幼儿教育观念,初步了解幼儿教育机构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幼儿活动的方法和原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
2)专业技能课
包括幼儿疾病预防与照顾、儿童发展评估、优生学、幼儿艺术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发展心理学、运动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心理与行为测评等课程。
幼儿卫生学
本课程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属于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幼儿的生长发育、幼儿生活保健制度、幼儿营养卫生、托幼机构安全教育及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传染病及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等知识。重点讲授幼儿的保育方法,培养学生幼儿保育的能力和运用卫生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宽和提高,是发展学生专业特长的重要途径。
包括儿童营养研究、儿童问题行为与校正、现代教育技术、亲子启智游戏等。
营养学
本课程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属于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儿童成长发育中的健康饮食与营养搭配,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3、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工作的必要环节。实践活动对于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幼儿,熟悉幼儿特点,巩固专业思想,培养管理和研究的实际能力。
课程包括:幼儿素质训练实训、幼儿教育实训和幼儿健康与心理咨询实训
摘自“百度文库”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9月27日发布
开设课程
职业素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英语;高职语文及应用文写作;高职体育。
职业基础课:幼儿健康管理概要;幼儿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细胞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幼儿营养与健康基础;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基础;幼儿心理学。
职业技能课:幼儿健康评价与监测技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康复医疗技术;健康档案建立与信息管理技术;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遗传性疾病防治技术;儿科疾病干预技术与健康指导;幼儿健康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儿科护理学。
职业素质拓展课:营养学与食品卫生技术;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健康保险及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健康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摘自“搜狐网”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7-04-19
实训条件
学院拥有游戏活动实训室、幼儿卫生保育实训室、蒙特梭利实训室、幼儿玩具实操实训室、幼儿潜智能开发实训室、儿童科技体验馆、户外儿童游戏活动体验中心、亲子实训中心、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训室、数码钢琴教室、舞蹈实训室、计算机音乐制作实训室、管乐实训室、音乐厅、琴房、美术手工实训室、美术作品展览室、远程多功能实训室、手风琴实训室、绘本馆等一流实训室。学院与武汉学前教育职教集团112家成员单位共同保障学生的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
摘自“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网站2017-07-29发布
国外婴幼儿健康管理的发展状况
当前各国均在抓紧制定和实施“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健康管理及其相关产业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领域与优先发展的方向,健康管理的发展势头日趋强盛。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医疗保险业与医疗模式的发展,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其健康管理服务组织的形式包括医疗集团、健康促进中心、社区服务组织、健康管理中心、医学健身中心、医学健身学会等[1 。这种趋于多元化发展方式,使西方各国的健康管理产业更趋于成熟,其中相关婴幼儿健康管理的发展也随着健康管理产业的全面发展逐步完善。
一、 美国婴幼儿健康管理发展状况
美国是全民享有健康管理的大国。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有700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己累计为9000万人口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即每10个人就有7人享有健康管理服务。在美国实施第三个“健康人民(HealthPeople)2010”规划期间,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全民健康保险计划, 目的是全力推进医疗保健改革方案,解决医疗费用等方面问题。美国政府对婴幼儿保健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从立法、机构设置、经费资助、人员配备、宜传教育等方面,均采取了比较得力的措施。美国的婴幼儿保健管理工作模式是由联邦、州市、县3级管理。联邦一级负责制定法令、政策、条例和技术标准,分配经费,进行宏观控制和指导,提供咨询。联邦政府下设有婴幼儿卫生处等部门,其下设有妇婴营养室等。婴幼儿营养室主要负责婴幼儿的营养研究,咨询、项目和营养基金的分配。县卫生局是管理和技术工作相结合的机构,工作内容有4个方面:精神卫生、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病人保健服务。
美国的各大学都设有儿童保健管理专业。有“儿童营养卫生与疾病”,“婴儿疾病和有生理性缺陷的孩子和家庭提供诊断和治疗发育评估”等专业。美国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种类多,己被应用到大多数医疗保险项目及医疗机构的社区服务当中,其对健康管理的设计,技术手段及运营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评价,促进了美国健康管理计划在规范性及普及性方面的发展,成功地使这个行业按一个规范的系统运作模式来管理。
二、 日本婴幼儿健康管理发展状况
日本政府一直很关注国民身体健康,长期以来采取政府和民间健康管理组织合作的方式对全部国民进行健康管理。有数据显示,日本不到2亿人口就有60多万营养师为人们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其健康管理组织多且成熟,如PL东京健康管理中心、赤十字社熊本健康管理中心等。
日本在婴幼儿健康管理中始终把婴幼儿健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日本健康管理的一大特点,除了针对婴幼儿父母进行相关健康教育之外,另一部分健康教育是让婴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交流,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在活动中体验安全感。并积极调动婴幼儿的活动意向,培养其自主活动的意愿,在活动中完成心理的体验,使婴幼儿的身心健康达到统一。
一般来说成人是先获得认知而后产生行为,但对于婴幼儿而言,其处于感知觉运动阶段,其认知特点主要依靠身体动作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所以让婴幼儿从行为活动建立健康生活意识是一种科学方法。
三、 欧洲国家的婴幼儿健康管理的发展状况
英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后,社区医学日益完善,成为集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流行病学为一体的综合学币斗I 。1986年英国国家审计委员会公布的“使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现实”的报告中指出将预防保健服务从医院转移到社区,其中一部分甚至转移到家庭中,使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当中就包括婴幼儿保健等, 目前英国的健康管理已经走向社区。英国国民医疗保健服务系统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供应商签署了为期10年,金额55亿英镑左右的合同,号称是世界最大的一笔拥护信息化订单,如医生网络软件系统、全科医生数据系统、欧洲健康档案项目等卫生信息技术应用的开发,并于2002年开展健康电子档案项目,将于2014年全面实现健康档案的应用。这一系列的计划方案,对欧洲的婴幼儿的健康管理的完善与发展无疑起到重要作用。
欧洲国家当中,芬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比较成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通过改变人群生活习惯,从源头上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其中也包括从婴幼儿时期进行生活方式管理及疾病管理。
婴幼儿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各国的重视,每一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健康管理也从重视疾病管理延伸到更广泛的人的一生的健康管理。婴幼儿健康管理是健康管理的源头管理,很多国家都开始树立新型的婴幼儿健康管理的服务理念,由社区和家庭相结合完善婴幼儿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包括对婴幼儿进行营养保健指导、早期干预、智力开发及健康教育等。如何让婴幼儿健康管理更完善也是各国始终探讨的问题,其发展也标志着健康管理的整体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
摘自《卫生软科学》2013年第5期 康凯,孙鹂
【问题二】毕业生将从事什么工作?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儿童身心健康及教育发展领域的工作者和专业人员,使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与行业视野、扎实全面的儿童教育专业知识与管理技能;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
毕业后既可胜任儿童教育教学、儿童营养健康研究和管理工作,又能在儿童健康管理机构、儿童教育机构、儿童营养研发机构、儿童运动研究机构、媒体、图书出版部门、公司等从事相关的工作。
摘自“百度文库”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9月27日发布
可胜任婴幼儿教育机构、婴幼儿健康管理机构、儿童营养研发机构、儿童运动研究机构等岗位工作,从事幼儿园保健员、幼儿园保育员、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幼儿教师、儿童营养管理师等。
摘自“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网站2017-07-29发布
毕业生可在各级中心幼儿园、县市级妇幼保健院、育婴中心、儿童早教中心、母婴学校、早教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公司、营养咨询公司、心理咨询、托幼机构等处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婴幼儿营养搭配工作;儿童保健工作;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
摘自“搜狐网”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7-04-19
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 、幼儿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早教开发教师、保育员职业资格证书、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家庭教育指导师、营养师资格证书以及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高级按摩师、养老护理员、救护员、刮痧师、足疗师、社区护理员、老年护理员等证书。
综合摘自开设相关专业学校网站
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
经济术语供给侧,主要通过充分配置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创新这六大要素实现中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诸多核心要素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其改革的理念思路对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就是要遵循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职教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个体个性发展需要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精准供给。而此关键在于把握质量、效率以及创新三个核心要素。
一、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是核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可见,党和政府把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既是基于我国教育现状的准确判断,也为各类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提升质量是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题中要义。首先,严格高职院校准入制度,建立退出机制,控制数量规模,促使高职教育由外延型(规模与数量)发展真正转向内涵型(质量与特色)建设的轨道。其次,对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办学条件差的高职院校进行战略性整合,压缩“平原”,多建“高峰”。再次,全面实施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信息化校园建设、管理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要促进改革重心下移,既要着眼高职教育理念、政策、体系、制度等宏观层面的问题解决, 更要注重专业课程、双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微观层面的改革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唯有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真正提升高职教育的供给质量。
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率是关键
教育效率就是教育的生产效率,简言之,即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产出之比。以规模、数量和投入为主的“外延式” 发展道路显然已不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必须要走提高教育投入要素的质量和效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有限职教资源综合使用效率尤为必要。首先,在理论上要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总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系统评价和比较研究,查找教育效率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其次,整合统筹教育、经济、劳动三个领域的职教资源,建立大职教新格局,改变当前职教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供给效率低下现状,优化权力资源配置;再次,高职院校必须要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寄希望用政府、企业、行业“快钱”充实硬件设施的“需求侧”惯性思维,更加注重优化内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使用各项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三、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是实践路径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正面临着落后产业、产能过剩企业加速淘汰带来的下岗、转岗职工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就业创业培训等历史使命, 同时,“精准扶贫”也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一是创新办学模式,开辟服务社会新渠道。政府要鼓励支持高职院校在落后产能的工业园区、大型产业聚集区、进城务工农民相对集中的地方以及待安置分流下岗人员的企业开设集中教学点,采用夜校、周末课堂等灵活弹性的方式为以上人员提供精准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建议政府将“去产能”、“去库存”过程中清出的国有闲置厂房、土地、设施、设备用于职业教育与培训;凡是涉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制式、大规模、成建制的专项培训经费,不计入教育经费总量,而计入国家与地方供给侧改革成本。同时,可以采用政府购买职业院校培训服务形式,向特定群体例如进城务工人员发放“教育券”, 这也是落实教育公平均衡、优化配置资源的一项惠民工程。
高职教育融入贯通思维,为各类人员开发多元化的成长成才路径。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制度,搭建各层次职教与普教、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通过学分银行实现互认的多层次的、体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立交桥”,畅通职业人才成长渠道。
二是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与培训新业态,助力扶贫脱困。当前,高职教育并没有在扶贫攻坚中充分发挥“最后一公里”的作用,每年超过百万农村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无技傍身走上社会,回乡几年后便成为扶贫对象,甚至可能成为“问题青年”。职业教育主要面向成年人,“互联网+”模式更易于被年轻人所接受。同时,在线教育模式能有效缓解资源配置不均、降低教育成本,适合扶贫群体消费需求。因此,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深入研究“互联网+”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数字资源开发和共享,扩大优质网络资源覆盖面,缩小校际和区域资源配置差距,助力精准扶贫。
探索“互联网+”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应用,开发慕课、微课、虚拟仿真实训等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利用微博、微信、教学APP 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三是运用创新思维,为学生搭建多渠道的创业平台。一方面,积极开展创新、创意、创业教育并将其贯穿于专业学习、实习实训、创业实践等环节,为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提供“软”资源。另一方面,要整合行业、企业等资源,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机制和创业实践及项目孵化平台,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以及创业效益分红等,为学生创业提供“硬”条件。
摘自《职教论坛》2016.28张旭刚
建设具有伦理价值取向的“以研促教”体系
所谓“以研促教”指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系列教研活动,是有效引导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与途径,在其实施过程中由此同样必须注重伦理价值取向的建立与贯彻。
首先,领导自己应是积极从事教研的榜样。为此,凡是申请和承担的课题研究,领导都应亲自挂帅,充当主要负责人,并实际承担课题立项、开题、实施与结题的工作,同时能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具体的课题研究任务,在与一线教师共同收集文献、提出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与办法、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过程中,为教师展示研究者应具备的研究态度、方法、知识与能力等,以自己的认真、投入与严谨激发教师从事教研的热情与积极性,带动教研工作合理有序扎实地开展,形成人人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良好局面。
其次,应努力激发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意识与需要,不仅要创设全园人人争当教育教学能手的氛围,而且应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生涯,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和未来专业发展的近期与远期目标,形成自我激励与督促。为此,要积极创建各种层次的学习型组织。定期研讨活动外,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个人因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或个性相投而自发结队形成的研究小组。不同层次的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团结和凝聚各个层面不同能力与个性的教师,给她们提供研究所需的心理支持与智力支持,使她们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自主自由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三,应善于引入和利用专业研究力量,创新教研模式。对于最新的研究理念、技术与方法,领导者应有敏锐的感知,并能及时邀请专业研究者来园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减轻教师自身摸索的压力与负担,体现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与支持。同时,应积极创设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研究氛围,让教师敢于公开自我,并在与其他教师、专业研究者、领导的观念碰撞中发现自身新的成长点,不断积累研究的能力,最终促使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摘自《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白俐
高职教学改革研究
做好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加、减、乘、除”
首先,高职教育必须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质、扩大有效供给、实现精准供给。一是对接产业变化,优化高职专业结构布局:第一,淘汰落后专业,停办不符合市场与民众需求的“僵尸”专业;第二,改造传统专业,注重设置跨界复合型专业,以适应“互联网+”传统行业转型新业态;第三,孵化新专业,面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行业职业以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新需求,培育市场急需的新专业。第四,打造优势专业,对能够促进产业技术革新的专业加大投入重点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力。
其次,配合“一带一路”战略诉求,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职业教育需求旺盛,这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方面,依据世界范围内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掌握、传统产业的新突破、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变化不断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需的海外生产经营本土人才。另一方面,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探索在沿线国家设立“鲁班工坊”,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摘自《职教论坛》2016.28张旭刚
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模式
高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即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在培养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作用不容忽视。实践教学工作繁琐且细致, 应该做到精细化管理程度。高职院校应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特点,配套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促进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做到各个环节都要管理到位。
(一)完善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多样性、复杂性、开放性的特点,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摒弃传统的管理制度,转变为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制度上的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要在现有管理制度基础上,继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修订《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细则》、《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办法》等。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实训室引进企业6S 管理模式
课题研究将结合我院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完善“以环境吸引人、环境教育人、环境激励人”为目标的校内实训室内外环境,重点参考企业管理模式制定校内实训室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管理方式管理我院校内实训室,从而提升实训室功能,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规范实践教学指导文件
提高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出率和实训效果,课题将围绕规范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开展研究。规范校内实训室资料建设,制定《实训室安全检查记录》,修订《耗材申领及管理记录》等,完善校外生产实习承诺书。
(四)加强实践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实践教学管理部门需做好制度建设和协调组织,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校外实习检查工作。加强对日常实践教学的检查,发现并解决问题,制定阶段性的期初、期中、期末的检查方案。通过教学工作简报,充分报道学院实践教学工作相关事宜,如实践教学工作会议、顶岗实习情况、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创新点等,养成良好的实践教学工作氛围。
(五)制定并采用先进现代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手段
在我院日常实践教学管理中,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技术手段,以实现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化。开发我院实践教学服务平台为全院师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系统性保障。
摘自《时代金融》2017 年第4 期姜东洋
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及对策
本文以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苏省内 4 个城市的 5 所民办高职院校的252名教师进行问卷,探寻民办高职教师的离职倾向及导致教师流失的可能原因,本刊编辑着重摘编由于学院内部管理因素导致离职原因,以及作者提出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建设,解决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导致离职倾向的因素分析
1、教师绩效考核推行晚且缺乏公正
教师的绩效考核是以学校为考核主体,按照一定的考核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表现和工作成果进行公平系统的评价,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和工资奖励直接挂钩。
这种考评方法不仅能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计划的完成做出保障,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激励,他贯彻落实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将教师的努力换成实质性的补偿,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一些学校是近两年刚刚开始推行绩效工资制度,有的甚至是还没有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每月的工资仅是基本工资与课时数的累加,缺乏激励,助长不劳而获的不良工作作风,削减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部分老师感到郁郁不得志,自然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
除此之外,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一些诸如备课、学生工作、学术研究的工作均是在课后进行的,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更多的是企业,出资人多是企业家而非教育家,在绩效考核制度的确立上更多的倾向于企业考核模式,对于这些课外的付出他们并不知晓,因此也常常忽略。企业结果导向的考核标准往往无法准确衡量教师的额外付出,使考核不够全面透彻,付出心血在教学设计上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对他们的教学积极性造成打击,进而会影响教师乃至全校的教学质量下滑。
2、激励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激励制度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学积极性。激励制度应遵循以人文本的原则,根据教师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否则就会降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最终导致教师的流失。民办高职院校的激励制度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薪酬的不合理。薪酬不仅是教师生活的基本保障,也间接的说明了自己的效用与价值,同时代表了学校对于他的劳动成果的肯定。我国《教师法》第六章规定:“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此规定间接说明,政府不仅不参与民办学校的职工工资发放,也不对民办学校的工资标准进行明确划分。因此民办院校的教师工资和公办学校可能会出现较大出入。民办高职院校由于是自筹资金自主办学的组织,生源与资金的来源较公办学校而言很不稳定,因此教师的工资不仅不高,还会随着这些不稳定因素而产生波动。使教师感到付出的劳动成果与自己获得的报酬不成正比,低工资造成的生活压力,会引起教师的心理失衡,教师的离开也就顺势发生了。
其次是福利制度标准低。福利制度是学校为教师提供的物质优待。由于公办高职院校属事业单位,是由政府拨款发放工资,因此公办学校的创收可直接用于教师福利。而民办学校的资金来源仅是通过收取学生的学费和额外的创收,这些资金不仅要进行学校的运营和维护,还要用来发放教师的工资。因此除生源较好的几所民办高职院校外,教师的福利均和公办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影响着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
最后是激励方式过于单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界定,人的需求由五个层次构成,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的一切行为的发生归根究底是为了满足某一种需求,当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要,需求的满足的程度将对人的行为和情绪产生影响。由此作为引申,我们可以认为,由于需求层次的不同,针对不同的教师,激励方式不应千篇一律,而应按需分配。
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层次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最低级的吃饱穿暖,精神上的保障对他们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民办高职院校片面地认为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唯一措施,这不但加重了学校的财务负担,教师对学校的离职倾向也没有减轻,造成两败俱伤。
3、缺乏针对性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民办高职院校与教师个人制定的适合其发展的路线规划,通过路线的设计可以让教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使教师认为留在这里是有意义的,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引进并留住人才,还能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凝聚力,保证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对所有教师都进行简单的复制黏贴,职业生涯规划便失去了他的效用价值,同时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建设 解决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1、发挥民办院校特点,提升办学活力
不论是民办院校还是公办院校,办好教育始终是首要任务。社会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学校的片面看法绝不是由办学主体或资金来源决定的,想真正解决教师的频繁流失,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应从学校自身出发,从最本质的教学问题上找突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提高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在高职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社会评价的提高自然会影响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学校办好了,生源和经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
职业教育相比基础教育具有特殊的培养方式,因此建设一所具有自身特点的学院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民办高职应抓住其办学主体多元的独特性,利用先天优势开展更加深入的校企结合与双元教育模式,采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模式,将教室搬进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还有助于为本单位选拔优质人才,化劣势为优势。除此之外,还可利用企业现有的厂房等实践场地,定期对教师进行实践进修培训,培养熟练的操作技能,培养“双师”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内的专业人士到校进行兼职讲课或举办学习讲座,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上下贯通。根据办学主体自身特点与可以提供的便利,建设特色品牌专业,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巩固立校的根本。
2、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招聘政策
教师招聘可谓教学工作的源头,甄选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也是保证学校教学水平,筛除心态消极流动心里较强的教师,维护良好工作环境,减少教学事故的关键。
由于职业院校培养方向的特殊性,对教师的需求主要是教学与实践,对科研的要求不高,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招聘对象主要为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为主。本次调查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与研究生的占比分别为 55.95%和 43.25%。对于聘用的标准,应依据教师的个人经验等方面进行有侧重点的选拔: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招聘环节,由于缺乏实践经历,应更多的关注其是否具备成为优秀教师的潜质;对于中年教师,应注重其以往的工作成果、教学效果,以及是否具备教学师范作用。
除基础学科外,对于专任教师应更多的侧重“双师”,即教学经验之外,还应具备技术经验;教龄较长的离退休教师,应注重权威性和资深性,在考虑他们状况的同时,重点考虑此教师对于学科建设及教学指导的价值。组件一个优质的教学团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可以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学习环境。
3、强化人本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不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应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不仅可以督促劳动者保持高昂的工作态度,进取的行动思维,也可以更加公平公正的评价员工的劳动付出,客观衡量员工的劳动价值,并给予与此相对等的奖励。对于教师而言,对教师付出的劳动做出正面评价,可以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激发工作热情与进取竞争意识。通过考评总结教师的工作情况对于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要耐心交流,指导他们如何改正,扬长避短,并明确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增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师的劳动是育人的劳动,他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精神生产,产生的效果周期长、且难有确切的衡量,不论是在质或是量上都不可能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做出非常客观的评价。在实施教师考核时,不能单纯的以考试通过率或分数这种硬性结果作为唯一标准,还应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兼顾教书及育人,是否出现填鸭式教学,切忌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因此考核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客观全面的进行考核。总之,绩效考核是保证师资管理工作的一个完整系统。通过考核对学校教师队伍进行约束和监督,确保团队质量。
4、建立薪酬和福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激励制度,激励教师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现在的工作上,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教师认为学校是温馨的,工作是有挑战性的,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1)建立公平但不平均的薪酬制度
对劳动者来说,薪酬不仅是辛苦工作的应得收入,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自身对于任职单位的价值。金钱作为社会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可以激发出人们强烈的工作欲望,因此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提供较高的薪酬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这就需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区域内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建立对外具有一定优势,对内可以保证公正分配的薪酬制度。薪酬的外部公平性要求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对本地区的薪资调查获取有关信息,制定本校承受范围内分,较有竞争力的薪酬标准与其他福利待遇;内部公平性要求学校通过客观科学的岗位评价,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使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合理的回报,自然减少了对学校薪资方面的负面评价。
(2)激励措施应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由于人需求的多样性,民办高职院校在激励措施的选择上应分别考虑,达到激励效用的最大化,而不能千篇一律,单纯地将薪酬福利作为激励的唯一方法。
按照教学经验进行划分,教师群体主要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就学科带头人而言,他在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理论或实践能力上都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充满自信,并且仍希望在本学科内取得更多的成就。对于这类人,我们应以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学科前沿内容的学习和研究,给予更多学术研究的空间作为激励措施。就骨干教师而言,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即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有较大的可塑空间,他们更希望继续增强自身实力,在本学科内站稳脚步。因此应提供给他们培训和充电的机会,安排他们参加学科会议,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视与培养。针对青年教师,他们入行不久,工作热情高、思想活跃,但教师的职业认知和教学方法仍处于懵懂的状态,因此,学院可以安排骨干教师对他进行一对一的帮辅,让他们通过交流与观摩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技巧,快速提高学科认知,增强职业认同。依据教师的身份制定激励策略,可以使激励效果达到最优。
5、依据不同教师的特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每位员工之所以选择在某一企业工作,都是带着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发展期望为前提的,民办高职教师亦是如此。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引导他们根据对自我的理性感知与人生定位,设计自己的长期和短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汇报或者考察的方式跟踪他们的完成程度,并根据跟踪结果对规划进行适度的调整。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可以让教师清晰的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身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也更愿意继续留任来完成自己的安排。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工作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教师的成长就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龄的老师,所关注的与工作相关的问题都不尽相同,有学者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划分:任职 1-3 年为适应期,刚接触教师行业的他们保有对初为人师的责任感与自豪感,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因此迫切的希望学习前辈丰富的教学经验;任职 4-7 年为稳定期,此阶段的教师经历几年的教学已经适应了现有的工作强度,并开始希望可以有所突破,尝试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对教学工作较为投入;任职 8-23 年为重新评价期,处于此时期的教师已经对所教授的专业了如指掌,在教学小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们不满于现状,选择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试验;任职 23-32 年为平和保守期,他们已经属于团队中的资深人士,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自信,但往往会趋于保守,任职 31 年以上的为退出期,他们的教学生涯即将步入尾声。不同学科不同经历的教师对工作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民办高职院校应根据每位教师的胜任力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全面的考虑,结合上述划分,拟将教师分为青年、中年及老年教师三类进行分别设计:
针对青年教师,学校应多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工作,教师通过处理这些工作中,可以迅速积累有效经验,适应学校环境,并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针对中年教师,学院要对他们的能力表现出信任与肯定,通过提拔晋升,使他们得到自我肯定与组织认同,并通过处理一些棘手的工作,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主心骨。
针对老年教师,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十分珍惜这些宝贵的经验。学校应为这些老师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让老教师有机会将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保证优质资源不被浪费。
另外,作为整个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也与其他教学部门紧密关联,这就要求员工、人力资源部门、学院决策层共同合作和有效配合,为缓解教师流失做出最大的努力。
摘自《江苏师范大学》 2017年王宇倩
创建团结进取的团队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一)创建团结进取的团队,增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集体归属感
首先,应努力让教师在团队中感受职业幸福,这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心理源泉。在团结进取的集体氛围中,有助于教师产生共同的愿景,在充分释放和展示各自的才能和技巧的同时,找到最佳的协作方式,愿意为了统一的目标而自觉地认同自身担负的责任。
其次,应努力培养教师的团队荣誉感,这是教师融人集体,借助集体的力量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心理支柱。教师把自己的价值实现与团队的成功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团队的成功中得到精神的最大满足和专业的快乐成长。
再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团队活动,缓解教师压力,增进教师的归属感。实践证明有益的多种活动可以促使教师获得精神享受、身心愉悦,其中团队互助活动更是调节教师心理压力的最佳方式。团队内部与团队之间的活动有助于教师在与人交往中走出封闭的自我,并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的感染下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情绪、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工作与学习态度。此外,各种团队活动还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舞台,有助于内部的人际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促进教师富有个性地成长
首先,各种制度都应坚持和体现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只有公平、公正、宽容的管理才能深得人心;只有管理层充分理解教师的价值需求,对教师充满人文关怀,教师才会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与幸福感,建立共同的事业和道德愿景,并以此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
其次,应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师,因为任何一位教师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个人魅力与专项特长,都渴望被群体认可与尊重。为此,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充分的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觉遵守规范的自律行为,明确自身在促进园本管理实践中的责任与义务,主动参与和配合管理活动。
摘自《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白俐
转变方式 让教研活起来
在以往的研训中,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组织理论学习形式单调,教师只是倾听者,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二是教研形式呆板,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研讨难以深入,缺乏层次的思维碰撞与共鸣。三是教师的差异性大,发言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研组织者难以把控现场状况,出现了“死水潭”的现象,缺乏生机和活力。为此,教研管理者在教研的方式上进行了研究和转变, 进一步注重了“参与式”的园本研训方式的研究,通过过程参与,变换形式等途径,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教师的个体经验,引发教师合作互动、实践反思、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从而让教研活起来。
(一)强化参与过程,激活教师的参与意识
1.确立参与研究专题。我们的研训摈弃以往随心所欲找内容,无目标,无专题,无切入点的三无现象。而是在每年的开学,就确立研训的重点,确立学期中研究的教研专题。研究专题的确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教研组全体成员参与研讨教学困惑和专题需求,确立主要方向。(2)相关部门干部一起参与拟定切入点、搭建初步框架。(3)主管院长撰写总的教研专题研究计划。(4)教研组长参与研讨,明确总的教研专题目标,修订专题计划。(5)教研组长撰写教研组的专题研究计划。(6)组员一起商讨教研组的教研专题计划,提出修改意见,教研组再次修改。采用的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制定方法,从而使每个层级的干部、教师都参与本研训计划的制定中来,提高教师的研训意识。
2.建立激励制约制度。建立了第一责任人为第一执行人、教研组长为第一操作人的三级园本研训管理网络,完善教研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设置了教研主持奖,参与积极奖、教研金点子奖、先进教研组奖等。努力构建教研的新机制,激活教师的参与意识。
3.完善教研活动流程。我们要求不管是学校的大教研活动,还是教研组的小教研活动,整个教研活动的流程应该清晰明了,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研讨方案,每次活动前要制定详细的教研方案,包括日期、地点、参加人员、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目标、活动准备等,研讨方案的制定能帮助组员明确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增强自主意识。(2)预设提升点。要做到有效提升,必须要预设与本次活动相关的问题链和提升点, 我们使用较多的方法有理论归纳的提升、要点提炼式的提升、鼓励评价式的提升等。(3)开展活动。各教研组按照方案计划开展研讨,主管院长参与研讨,教研组长做好相关的活动记录和资源积累。(4)活动反馈。组长结合集体教研后的点评,以及组员的反馈、现场情况等进行反思与微调,为下次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组织者调动多方智慧,打破“独自一个人(组织者)奋斗”的工作状态。
(二)不断变换形式,激发教师的参与兴趣
1.变换学习方式。教研活动中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改以往填鸭式理论讲授、专题讲座的形式,尝试几种新的形式:
(1)专题讲座问答式。即提炼专题讲座的重点问题,或把难以理解的问题化为若干小问题,以插入式提问的形式渗透在整个讲座中。这种模式不仅让教师仔细倾听、积极思考、自觉互动,还能把学习的重点提炼出来,有助于教师对问题的整体理解和掌握。(2)自主集体双向式。即先把问题事先抛给教师,教师通过文件、书籍、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集中交流,这种方法比较实用,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层面的研讨。(3)学习成效验证式。对于一些需要教师熟知的理论知识点,我们采取验证式的学习方式。如利用研讨前的几分钟请教师回顾游戏的特征,具体该如何理解,让教师进一步理解知识点。
2.变换研讨形式。研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重在不断调整和更新,我们采取的方式有:(1)小组讨论式,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 这种形式可以调动教师研讨的积极性, 让每位教师都参与进来。(2)表格梳理式。即在实践分享中采用表格梳理的形式展开,一方面增强了视觉清晰度和互动效果, 另一方面暗示教师要仔细倾听,参与分析。(3)网上论坛式。即教研组长事先在论坛上抛出探讨专题,教师通过发帖的形式参与讨论,这种形式可以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同伴的观点和想法,并在深入思考后回帖,是教师间互动的有效策略之一。
3.变换互动形式。为了改变研讨时发言者太集中的状况,我们采取了(1)以强带弱式,即让教师两两结对商议问题,然后推荐发言。(2)个别预约式,即升级前告知个别教师本次研讨的专题,给予其充分的准备。(3)趣味游戏式,主要有抽任务卡游戏、击鼓传话筒游戏、便签式、表演式(比如,角色扮演式)等。
(三)创新活动方式,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1.大教研活动的观摩。全体教师是参与者,同时也是活动的点评者。活动前期,有目的选择一项教研活动内容,围绕一个内容逐渐递进,让教师在丰富的活动中参与到教研中来。活动结束后,再组织进行活动点评。
2.小教研组活动的展示评比。每个教研组展示的主题都来自于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是教师所需要。如,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阅读环境资源。研讨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内容注重层次性、递进性,有效性。最后进行总结反思。
我们并非为了研训而研训,而是将目光放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信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研训将会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自《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年第1 期俞洁
专业教学研究
做好会计专业实训教材建设
一、吸收企业会计专家参与实训教材的开发:
实训教材的开发应当以真实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内容为基础,结合每个会计工作岗位的不同要求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修订与开发。学校应当组织校内会计专业教师并吸收企业会计专家一起参与实训教材的开发工作,校内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企业会计专家了解会计行业的需求及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具备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两者结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编写出来的实训教材将更贴近会计工作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
二、充实会计实训教材的内容:
在编写实训教材时,应当以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相关会计业务为主线,选择典型企业作为实训教材背景,在教材的内容组织上按照以工业企业业务为主,商业、服务企业业务为辅的基本框架,开发出一套实训教材。这样的实训教材在内容上会比较丰富、全面,在教材的布局上应区别于之前的传统教材编排模式,新的教材应结合实际工作有意识的取消文字题目与业务提示,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实训资料的仿真效果,对原始凭证进行彩色印刷,让学生自己根据相关的原始凭证去分析与判断经济业务的内容,再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而不是直接提示学生这是何种业务及所涉及的原始凭证有多少张,这样大大提高了教材的实用性。
三、实训教材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实训教材的内容要满足对学生职业素养与实操能力培养的需要。教材中所使用的案例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贯穿于财务工作始终,开账、经济业务的处理、登账、编制报表等工作应一一涉及;另外新的实训教材应包括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审计、财务分析等内容,以此内容开发的实训教材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此外,为了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教材应随着会计制度的变化同步进行修改。
摘自《中华少年》2017年第2期 刘赛
以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建设为核心
构建行业技术技能积累与教学资源转化体系
——以电子商务行业为例
“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这两个体系的形成,对于行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笔者以电子商务行业为例,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通过“专业目录”的动态优化,实现了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结构性匹配
在2015 版的高职专业目录中,电子商务类专业包括: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网络营销和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4 个专业。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两个专业是电子商务行业纵向发展细分化的反映,网络营销和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是电子商务横向上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及融合所形成的衍生。人才需求与培养从结构上实现了匹配。目前,我们正在论证是否提出新增“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议。对于是否提出这个建议,我们非常慎重,教育与产业的对应,绝不是专业名称与产业领域的简单对应。专业是行业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集合,在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应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通过“教学标准”的制(修)订,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保障
人才培养的过程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过程包括:培养条件、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等,从整个国家角度来看,培养方法应更多的由基层形成经验和创新。而培养条件和培养内容,应当有一个普适的基本要求,这便是“教学标准”的核心内容。教学标准体系是专业目录体系的配套体系,是专业所承载的技术技能集合的具体化,是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的总纲,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这个过程保障体系建立的越扎实,就越能节约社会总成本。
三、通过两项工作的常态化,奠定了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基础
“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制(修)订的过程是教育界和产业界通过沟通形成共识的过程,这些共识是产教协同育人的重要基础。随着这两项工作的常态化,电商行业也逐步建立起了常态化的工作体系。一是建立了一个687 人组成的专家库;二是建立了一批伙伴企业;三是建立了“预研”机制。对于新增专业,行业提出相关建议后,不能放手不管,可以应用教学标准开发的方法进行预研,并通过“建议”“指南”“指引”等形式在基层进行试用。
四、通过专业标准建设,培育了一大批课程开发骨干队伍
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领域,课程开发人才的培养既需要特殊的土壤,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有600 多名骨干教师参与到专业标准建设工作,他们通过专业标准建设,站在整个专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透视专业建设,开阔了视野。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深刻了解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标准建设的过程是培育课程开发骨干力量的有效途径。
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的制(修)订,是行业必须承担的教育使命,这在国际经验中也得到了实证。下一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电子商务行指委将进一步加强以下3 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
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的制修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参与者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背景,还需要掌握标准制修订特有的规律和方法。为此,我们将针对专家库成员加大标准开发方法培训。
2.加强宣贯培训
如何用,如何用好,是目录和标准发挥效能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也将加大目录和标准的宣贯培训。同时,针对目录和标准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
3.加强能力建设
行业自身的能力建设,是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能够真正持续优化的基础。行业组织能否组织企业和院校,将行业的最新技术应用转化成教育教学资源是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关键。为此,我们将以构建技术技能积累与转化体系为核心,逐步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发展。
专业目录是教学标准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体系建设,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体系并对现有经典方法论的应用进行优化,逐步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动态调整、持续优化和应用反馈的闭环系统。需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特别是行业理应承担起这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陆春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8期陆春阳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及方法
在建筑行业以及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工程造价人才在现今社会越来越重要,对工程造价人才的要求正不断提高,需求量也不断增多。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肩负着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造价人才的重任。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工程造价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基本的环节。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 教学方式不够新颖、教材缺乏创新的方法、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够、专业技能特色得不到更好的突出、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等。本文作者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之前要积极邀请工程造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根据实际行业以及市场需求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方向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的目的。尽量聘请具备大量丰富经验的工程造价专业工作人员来指导教育学生学习工程造价专业,使学生更近距离对工程造价专业进行了解,能够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工程造价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要对工程造价行业以及专业技能深入分析,对工程造价岗位的具体任务以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加以明确。比如: 造价咨询公司需要工程造价人才应具备哪些专业技能、施工单位需要工程造价人才应具备哪些相关能力、业主方又对工程造价人才有哪些具体要求等。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确定工程造价专业的技能标准,设置合理的技能考核核心课程,这才能达到培养优秀工程造价人才的目的。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根据校方要求学习所有课程,获得毕业证,毕业后还要努力考取工程造价相关的证书。
二、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 一)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选择更为适用的教学方式。比如对某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演示、让学生们实际操作,课后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不断训练。一定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进行实践模拟训练,教师要将复杂庞大的理论知识归纳总结,精讲理论知识。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中加入知识问答、现场操练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 对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进行招聘时要重点关注应
聘人员的年龄、学历以及专业职称。重点培养本专业的教学负责人,各个课程的教科主任,让老教师带领新教师; 鼓励年轻教师考取工程造价相关的各类证书,继续深造,便于加深对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解。加大力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老教师定期进行进修访学; 经常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 加强师风、学风建设,为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 三) 加大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满足学生实际操作、自主实验的需求。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校内的实训要能够让学生进行工程造价实验、竞赛训练; 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要增强实践教学指导,聘用与之合作企业的工程师一起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作为学生校外实际操作训练的场地,还要依托基地资源发展工程造价相关技术的开发科研工作,这样可以使科研工作与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质量共同取得傲人成绩。
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工程造价专业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摘自《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第1期
实践教学研究
解读《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关键点
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具有深远意义,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本版特别刊出本文,解读《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关键点(以下简称《意见》)重申了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近些年逐渐形成的一些教育制度和教育原则,也肯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已在进行的一些探索实践。但不同于以往国家层面关于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政策文件更多强调学校的责任和作用,《意见》聚焦于产教融合的“深化”,更关注产教融合协同体系的构建与合作机制的建设。特别是,《意见》把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把发挥企业的作用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高度重视行业和社会组织在促进产教衔接方面的作用,在机制设计上着力于各参与方利益的保障与实现。
1.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突破产教融合瓶颈
《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直接瞄准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瓶颈”。近十年来,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高校先后启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转型发展,校企结合和产教融合取得很大进展。但这些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学校的主动是不够的,产教融合要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让企业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
现阶段,相当数量院校的校企合作依旧属于浅层次的合作,如企业人员参与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开设讲座,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锻炼机会等较易实现,而实现真正把产教融合渗透进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让企业把培养人才作为自觉履行的责任等深层次的融合,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尽管教育部门出台鼓励企业参与的政策,但教育部门拥有的政策工具有限,难以对企业产生有效影响。审计等部门还在用规范行政机构的方式约束学校,在一些地方已严重束缚了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会遇到瓶颈,急切需要更综合性的部门牵头、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政策突破。
《意见》多处鲜明地提出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产教融合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为关键”,在“原则”中提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主要目标”中提出“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等,这些都抓住了产教融合的关键。关于“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的相关意见涉及企业参与办学、参与教学改革、参与生产性实习实训、科技成果转化、职工培训等内容。不少内容虽在以前的政策中已有明确,但《意见》将这些内容系统化,特别是将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扩展到本科高校,如“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可有效消除转型院校的领导在校企合作中无规可依、顾虑重重的问题。
《意见》第十一条特别明确提出“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注重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各类企业依法参与校企合作,接受实习实训,履行社会责任。结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继续办好做强职业学校”。骨干企业,特别是国企、央企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产业中发挥着中坚力量,拥有先进设备和一流技术,人才济济,对我国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企业也最有能力为高校学生提供有质量的实习实训,但同时这些企业又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内部有着较完善的培训系统,学校普遍感到难于与这些企业进行合作。《意见》明确提出这些企业要起到引领作用,履行社会责任,可以说是重要的政策亮点。
2.扶持行业与社会机构,促进产教双方衔接
《意见》对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在构建协同体系中的作用给予了特别重视。这些介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机构或组织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提供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职业培训和教学服务类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行业企业。当前,职业培训已发展成为庞大的教育产业,对市场敏锐的培训机构能够根据企业需求精细设计,能够运用灵活机制聚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产品,不仅面向不特定的大众直接提供培训,也已开始广泛渗透进全日制学校中。职业培训机构及大型企业的教育培训部门通过服务外包形式已在为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课程,或者是合办专业,共建二级(产业、行业)学院,这对于促进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意见》肯定了这种探索,在“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中明确提出,“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整合校企资源,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推动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
另一类组织则是行业组织和行业性的中介组织。长期以来,在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下,全能型政府无所不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组织的发展。《意见》高度重视行业组织在促进产教双向供求对接中的作用,提出行业主管部门要通过“职能转移、授权委托等方式,积极支持行业组织制定深化产教融合工作计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学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提出要发展产教融合中介组织和服务性企业,促进校企紧密联结。《意见》还提出“积极支持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健全统计评价体系”。在经济发达、职业教育发达的地区,如广东的佛山和东莞已在尝试行业组织和企业对学校的毕业生进行技能评定,让需求方评价供给方的培养效果,避免学校既培养又发证,造成质量放水的现象。
3.保障产教融合相关方利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长期以来,产教融合之所以较多地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下去,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方的利益关切并没有得到很好保障,根源在于体制约束。现有体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配还有诸多限制,束缚了学校的手脚。要想使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育人体系有效运行,就必须解决相关方的利益关切,做到合作共赢,这也是《意见》着力的部分。产教融合的相关方包括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社会行业组织以及政府各部门,对于这些相关方的利益,《意见》均有针对性设计,具体来讲:
对学生而言,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安全和报酬方面。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学校,特别是企业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的积极性,《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对于实习报酬,《意见》提出“保障学生享有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
对企业而言,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以及安排专人指导产生的劳务等,对于这部分费用,《意见》明确规定“通过探索购买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直接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对于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则提出了共建共享原则,“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此外,企业以投入形式参与产教融合还需要金融支持,《意见》明确提出利用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等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引导银行开发适合产教融合项目特点的多元化融资产品,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配套金融服务;积极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发行标准化债权产品,加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投资等。
对教师而言,《意见》支持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并鼓励探索产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允许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对于专业教师,则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办法,鼓励教师从事应用型科研,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明确“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对相关社会机构而言,为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意见》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鼓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通过购买服务、合作设立等方式培育产教融合中介组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
对学校而言,《意见》除明确允许学校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获取企业教育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外,还明确提出优化政府投入,特别是拨款机制,以体现职业学校、应用型高校和行业特色类专业办学特点和成本。合理的财务制度会给学校处理实习实训中的校企合作问题带来更多的灵活性。
通过上述规定,协同育人体系相关方的利益均得到明确保障。其中,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参与产教融合的方式就有三类:政府或学校的服务购买,校企的共建共赢,税收减免与融资支持。这些支持方式的明确,破解了校企合作中的一些棘手问题,为相关方以利益为纽带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提供了稳固的政策基础。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6日 15版 郭建如
【原文链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http://www.gov.cn/xinwen/2017-12/19/content_5248592.htm
学生工作研究
高职大学生对导师制需求问卷
遭遇困惑 |
选择比例 |
解决方式 |
选择比例 |
主动找老师聊天的主题 |
选择比例 |
专业课程学习 |
37% |
独自解决 |
34% |
专业课程学习 |
39% |
考试焦虑 |
29% |
同班同学 |
25% |
考试焦虑 |
36% |
时间管理 |
38% |
室友 |
40% |
时间管理 |
20% |
自我了解与信心 |
35% |
朋友 |
59% |
自我了解与信心 |
20% |
学职业生涯规划实施 |
41% |
家人 |
50% |
学职业生涯规划实施 |
40% |
情绪感情 |
29% |
班主任 |
18% |
情绪感情 |
26% |
人际关系与沟通 |
39% |
辅导员 |
12% |
人际关系与沟通 |
28% |
家庭困扰 |
11% |
专业老师 |
9% |
家庭困扰 |
8% |
其他 |
1% |
其他 |
2% |
其他 |
10% |
高职学生遭遇困惑及解决方式调研数据统计
一、高职大学生遭遇困惑及解决途径调研分析
高职大学生在当前学习、生活中最困扰的事情或者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是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41%)、人际关系与沟通(39%)、时间管理(38%)和专业方向选择与课程学习(37%)。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有59%的高职学生寻求朋友的帮助,有50%的高职学生寻求家人的帮助,有40%的高职学生寻求室友的帮助,仅有9%的高职学生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仅有12%的高职学生寻求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仅有18%的高职学生寻求班主任老师的帮助。有关高职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的主题调研发现,如何实施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学生最关心的话题(40%的学生),其次是专业课程的学习(39%的学生)和考试焦虑(36%的学生),情绪情感话题和人际关系与沟通话题也是高职学生比较关注的。
二、对导师角色的期待
45%的学生希望导师是全面帮助与提升能力的良师益友,70%的学生希望可以和导师谈心事,36%的学生希望和导师打成一片,4%的学生则是希望和导师保持距离,20%的学生希望导师能够指导自己学习,29%的学生希望和导师保持纯粹的师生关系,43%的学生希望导师可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规划。
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生都愿意与老师维持亦师亦友的关系,都愿意与老师打成一片。
三、高职学生对专业老师角色期望
70%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一个热心的人,5%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一个冷淡的人,59%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一个关心人的人,4%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一个不理人的人,55%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一个可沟通的人,27%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一个权威的人,2%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一个木讷的人,9%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一个保守的人,54%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一个开明的人,4%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一个啰嗦的人,还有 1%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专业老师是其它类型的人。
四、对哪类教师担任导师情况调研
有 35%的学生期待专业老师担任导师,26%的学生期待年级辅导员担任导师,27%的学生期待专业班主任担任导师,10%的学生期待学院领导担任导师,只有2%的学生期待其它类型的老师担任导师。
五、对实施导师制时间段调研分析
14% 名学生希望在第一学期实施导师制,有28%名学生希望在第二学期实施导师制,有31%名学生希望在第三学期实施导师制,有13%名学生希望在第四学期实施导师制,还有14%学生希望在第五学期实施导师制,由数据可以看出,希望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实施导师制的人数居多。
六、 高职学生期待的导师作用分析
46%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导师能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习及家庭情况,59%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导师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并帮助自身拓展视野,17%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导师做自己心理困扰的辅导者,29%的学生希望当自己遇到挫折、失意时,导师能鼓舞自己,56%的学生希望导师跟自己分享人生或生涯经验,19%的学生希望导师做自己学校行政或教学意见的沟通协调者,26%的学生希望导师能为自己的专业学习解惑,45%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导师是品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楷模,还有1%的学生期待其它类型的导师。
七、高职学生希望导师通过哪些渠道关心自己情况
有 15%的学生希望导师在“班会”上关心自己,20%的学生希望导师在“上课”的时候关心自己,49%的学生希望导师在“课间”上关心自己,29%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演讲或座谈会”上关心自己,60%的学生希望导师在“QQ微信或 E-mail”上关心自己,44%的学生希望导师在他自己方便的时间来关心自己,还有 1%的学生希望导师在“其它”时间来关心自己。
八、高职学生希望从导师那里获得哪些方面的指导
49%的学生希望从导师那获得学业指导,41%的学生希望从导师那获得生活指导,73%的学生希望从导师那获得就业发展指导,46%的学生希望从导师那获得心理问题指导,32%的学生希望从导师那获得思想健康指导,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希望从导师那获得就业方面的指导。
摘自《价值工程》 2016 , 35 (26) 张晓燕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心理危机主要包括有一般、严重心理危机和神经症性的心理危机、精神疾病,前面的三种属于心理上的教育工作,只要对其进行防范和做出快速反应就可以了,而第四种就比较严重,需要加以药物的治疗。一般的心理危机程度轻,大多数人都会有轻微的心理危机存在,而且具有偶然性,主要是因为一件事而引起的。严重的心理危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所导致的。而神经症性心理危机是指心理受到了伤害,而且这种心理问题会持续很久一段时间。防范心理危机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检测和预防,分辨属于哪种类型的心理危机,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高职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全校心理危机最严重的问题是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学生的大学生活。
来自学业方面的困扰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且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二是学习方法不正确,高职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技能,和高中学习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学习效率差;三是不能按照学习计划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缺乏正确的学业规划指导。
抑郁症对高职大学生不仅是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影响,还有可能导致学生休学、自杀等。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死亡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自杀,在自杀的大学生人群中有70%左右的人是因忧郁症所致。学生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之后,心理波动幅度还是比较大的,抑郁症的学生数量也会增加。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排查工作,为心理危机较严重的学生建立心理危机档案,定期检查追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干预。
危机的主要人群出现在大一新生中,大一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人群,和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差距很大;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讽刺,从而出现了心理危机事件。
三、大学生面对心理危机时的态度
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危机事件已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了主动防范,这一转变为高职院校心理危机事件的防范、快速反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心理咨询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有人会选择找同龄人帮忙,因为同龄人之间更具有共同语言。
摘自《高教学刊》2017 年1 期王仁波
就业创业指导
图解:《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摘自安徽省教育厅网站2016-04-28发布
比较教育研究
发达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总体情况
在国外,严格地说,并无专业教学标准这一概念。但是如果把专业教学标准的核心功能理解为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总体描述与规定,那么国际上与之功能和性质接近的文本就普遍存在,而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标准化建设,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如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NVQ)开发、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美国各州的教学内容标准开发等。我国在这一领域工作起步晚,任务紧迫。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建设其实也是个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行动,因为职业资格证书是必须用课程模块形式来表达的。这样,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同时,也就建立起了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体系。
德国的专业教学标准最为成熟,其早已成熟的《职业培训条例》其实就是双元制中企业培训这一侧的专业教学标准。1996 年5 月9 日,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了新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开启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这是对双元制中学校这一侧专业教学标准的完善,它的开发使德国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标准体系。
美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源于20 世纪80 年代的标准构建热潮。《国家在危急之中》发表后,各州纷纷开发了学术课程内容标准。尽管美国中等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术教育的历史脉络和联邦法律依据,但其教学标准构建在当时同样受到了重视。1990 年的一个重要报告《美国的选择:高技能还是低工资》则有力地推动了这一进程。它认为:美国缺乏清晰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是阻碍高技能工人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1990 年的帕金斯法案Ⅱ则明确要求各州开发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及成就水平测验。在一系列法案的推动下,至2006 年年底,共有31 个已建立州层面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其他州则或者正在建立过程中,或者已经有了地方标准。它们的研究发现,教学标准的实施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职业课程的选择。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8期徐国庆
职教新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人
就《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答记者问
近年来,一些职业学校在实习管理方面,失之以宽失之以松,影响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损害了学生权益,亟需加以引导和规范。近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通过记者的九问,我们了解了《规定》出台的背景、主要有哪些内容、针对突出问题的具体的应对措施以及在学生顶岗实习中权益保护问题、安全问题的考虑等等。
最后,教育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落实《规定》,教育部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立即部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依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或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是开展实习管理规范活动专项治理。结合《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我们今年将组织开展实习管理规范活动专项治理行动,在各地各校自查的基础上,教育部将适时组织重点地区的抽查。该行动预计于今年年底完成。
三是组织制订各专业的顶岗实习标准。首批标准涉及70个专业,覆盖中高职。标准内容包括适用范围、实习目标、时间安排、实习条件、实习内容、实习成果、考核评价、实习管理和附件等9部分,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专业顶岗实习的目标与任务、内容与要求、考核与评价等。标准的颁布,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落细落小落实。
四是开展广泛的宣传解读。在专家解读的同时,我们将组织对文件内容的逐条解读,确保文件精神原汁原味地传达到地方,传达到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学生。
摘自“教育部” 2017年12月5日发布
【原文链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0/201604/t20160426_240252.html
职教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已制定颁布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可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教育部在2017年第二场“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目前,全国职业院校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五个部分,是指导和管理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教学文件。
其中,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其设置管理办法和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以及70个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以及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高职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属于从无到有,填补了我国职业教育史上的空白。
王继平说,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是基本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努力体现标准的引领性、指导性,同时也注意到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为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留出了发挥空间。
“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长期性的工作。目前取得的成果只能说是阶段性的,有一些成果也是探索性的。”王继平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持续不断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研制空缺的相关标准;二是扎实推动已经出台标准的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31日01版 高靓
教育部:2017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
在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实施纲要》被认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等方面,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无缝对接。
为了保障《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将搭建工作平台,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
【原文链接】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盘点2017:这一年,民办 高职教育
2017年是教育行业不断变革的一年。
政策在变革:你能想到的领域——高考、高校、职业教育、“双创”教育等等都在推陈出新,新政策、新思路、新方向不断涌现。
技术在变革: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入教育的方方面面,一年前还风头无两的“互联网+”有点“落伍”了。
思想在变革:新的教学制度、考核制度进入各个方向。
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印发
2017,这一年,教育的各个领域改革都在不断推进,而这一切变革是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开始的。
1月19日,国务院印发《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这份《规划》释放了许多重要的信号,在职业教育领域,“双证书”制度,则是给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添了一把火。
弘扬“工匠精神”成主流声音
2月1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其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对于职业教育的强调早在2014年就已提出。这一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逐年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并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国制造2025,培养多样化制造人才。到2017年,随着“工匠精神”的反复强调,和“大国工匠”的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也被推到了一个快速发展、全民认可的阶段。
职业教育是国家分层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李克强总理就曾指出,“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但产品和服务还不够“精”、不够“细”,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关键时期,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升产业大军的职业素养成为潮流也在情理之中。
民办教育迎来发展契机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修正案正式实施,修改后的《民促法》对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扩大了民办教育发展空间,并进一步明确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形式,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了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纳入教师的管理范围,并在教育领域明确划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分类管理。
根据《民促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只能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民办幼儿园、高中和高校则可以选择成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或“营利性”民办学校。两种性质的民办学校将享受不同的财政、税收和土地等配套政策优惠。
普遍认为,分类管理或将突破长期制约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制度的瓶颈。
摘自《科技日报》2017年12月20日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18年第1期 总第95期
(2018年1月15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任丽君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