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研究参考
2017年第8期
【增刊】全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案例选摘
目录
探索 “园校企互动,产学研融合”背景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对外合作与信息服务部从2016年9月份起,开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案例征集活动,并遴选典型案例,编辑成《全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典型案例汇编(2016)》,本刊编辑从中摘编了我院相关专业,供大家参考 。
以下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探索 “园校企互动,产学研融合”背景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要:解决长期以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定位不清,小而不强,“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
一、探索 “园校企互动”背景下全面教学改革
1.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园区企业密切合作,对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了重构。针对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体系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先后完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等8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
2.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载体,构建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
通过构建的“2321”实践教学体系,即2个教学主体、3个阶段、2个基地、1条主线:具体来说,2个主体就是学校和企业;3个阶段就是单项技能提升阶段、综合技能提升阶段、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阶段;2个基地就是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一条主线就是以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为主线。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单项能力和专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创新人才孵化中心和商教两用平台,以重庆先特淘宝项目、达渝仁软件项目、香港电讯盈科淘宝项目、永川豆豉电商项目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了“入学即就业”“招生即招工”的良好局面。如图2所示。
图2 “2321”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3.校企合作,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我们通过派遣教师行业锻炼、技术培训、先进职业理念学习以及行业企业等学术交流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将企业负责人聘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指导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将企业技术人员聘请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校内专职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形成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的良好局面。构建一支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供师资保障。
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标准,营造职业氛围,将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将学习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将学习场景塑造为职业场景,将学生塑造为准职业人,促进学生职业理念的形成。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四化”改革(即实训项目真实化,实训内容项目化,自主学习网络化,实训过程职业化),促进学生向准职业人身份转变,提升就业能力,如图3所示。
图3 “四化”改革示意图
5.开展课程考核与评价改革。
在课程考核与评价环节,我们实行“教、学、做、赛、考”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了“四个转变、一个结合”改革(即从重理论考核向重实践考核转变;从重结果考核向重过程考核转变;从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从重做事能力考核向更注重做人的考核转变)、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带动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图4所示。
图4 “四个转变、一个结合”改革示意图
6.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依托校企联合开发的教学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基于“三全一多”的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全员参与、全程进行、全面监控,学生、教师、企业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好的监控教学质量,如图5所示。
图5 “三全一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案例破解了人才培养的几个难题
1.园校企三方合作共赢。
传统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对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和学校经费扶持及政策保障不到位。企业角色的缺失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处在“一头热“的尴尬境地,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将园、校、企三方有机的“绑”在了一起,合作共赢。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
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教学内容与和岗位需求、师资培养与社会服务“脱节”的问题。
3.教学科研与项目开发、企业生产对接。
解决了“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相对接”“项目开发与科学研究相对接”的问题。
4.解决了双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通过派遣教师行业锻炼、技术培训、先进职业理念学习以及行业企业等学术交流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将企业负责人聘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指导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将企业技术人员聘请为兼职教师,校内专职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构建一支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供师资保障。
5.解决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步提高问题。
三、案例创新点
1.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实施“五个对接”开展人才培养。
探索出了有别于传统校企合作的“园校企互动,产学研融合”背景下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了“对接政策寻支持、对接市场设专业、对接企业定课程、对接实训育师资、对接岗位练技能、对接项目搞科研”的新路子,使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持续性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
2.构建了“产教双促”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教学改革和项目研发相结合、培训认证和就业推进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改革,构建了“教产双促”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解决了人才培养角色缺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以政府为代表的园区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方面组织企业“招兵买马”,一方面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深度推进“园区、院校、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积极探索园区、企业与职业院校“捆绑式”合作的共赢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校企合作中企业消极被动的状况,实现了园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教产双促、优势互补的多赢局面。
梁修荣(重庆城市职业学院)2017年6月26日发布
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
模拟记账 产教对接 培养会计“准职业人”
摘要:建立融教学、实践、培训于一体的模拟记账公司,将企业真实业务引入教学,将岗位工作任务作为实践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现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法等规定,应用真实财务和税务软件,处理经济业务,满足学生学习、实践、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快速转换角色,成为会计准职业人。
一、工作过程
为实现上述目标,会计专业建设小组秉承校企合作的理念,广泛开展调研,在行业、企业、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五步走”战略计划,培养会计“准职业人”。
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1)实施调研。
为将学校模拟记账公司建出特色,会计专业教师先后到多家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记账公司工作环境、设立条件、业务范围、业务流程、软硬件配置以及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关制度规定等内容,获得了第一手相关资料。
(2)确定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小组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后,邀请多位行业、企业专家在观看现场后对硬件、软件和环境建设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出模拟记账公司的初步建设方案。
(3)实施建设。
①硬件与环境建设。依据建设方案,购置了办公电脑、打印机、凭证装订机等,以满足实训室仿真运行的需要;制定了《模拟记账公司管理制度》《代理记账公司工作制度》《代理记账工作流程》《代理记账人员岗位职责及工作注意事项》等制度与规定,用以规范模拟记账公司运作流程,同时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业务规范。②软件建设。为实现模拟记账公司的功能,实训室配置了畅捷通T3财务软件;并安装了神州浩天电子申报平台、天津地税纳税人客户端管理系统、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系统,利用真实财务软件、税务软件开展课堂教学、完成模拟记账和真账实操,解决了模拟报税软件与本地区实际应用软件不能完全对接以及不能及时升级的难题。③资源建设。为使业务资料准确、可靠、与实际相符,会计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经过企业许可,搜集了大量的不同类型企业各种业务的原始票据,经过修改、整理,形成制造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三种类型、九家企业的模拟业务资料,为开展模拟记账做好准备。
2.理实双培,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理论培训。
聘请天津财经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来校开展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营改增专题、纳税筹划、税制改革等方面的讲座,并组织教师参加了2013—2015年的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现时同步,保证了教学质量。
(2)技能提升。
与企业合作对教师进行了用友畅捷通T3和ERP软件操作与认证的培训,使得全体教师熟悉了软件的内容和操作方法,提升了软件操作能力。
先后安排会计专业全体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完成真账实操和代理记账与报税工作,为开展代理记账实务教学、指导学生模拟记账和为企业代理记账积累了知识与经验。
3.贴合实务,开发实用性校本教材。
为使学生掌握代理记账、报税工作内容与流程,与中税网正洁(天津)税务师事务所合作,共同编写了《代理记账实务》校本教材,涵盖了代理记账基本知识、代理记账实务操作、报税软件操作、代理记账综合实训等模块,其中报税软件操作模块的内容填补了以往教材的空白,为学生模拟记账、代理真账奠定了基础。
4.模拟记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实训室建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模拟业务资料进行模拟记账。通过实训,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与巩固,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整理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编制财务报表及申报纳税的代理记账工作,从知识领域转向了应用领域的学习,将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业务处理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质的突破。
5.引企入校,打开多方共赢新局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完成了月度账务处理、国地税的纳税申报以及年度汇算清缴等工作,具备了独立从事财务工作或代理记账的能力,真正成长为会计“准职业人”。
二、条件保障
为保证模拟记账公司的顺利建成和有效运转,学校成立了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小组,共同参与实训室的建设;制订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例会制度、专业建设小组工作计划和任务分工,以确保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此外,针对模拟记账公司,学校还制定了实训室管理制度、记账公司工作制度等,以规范实训室的使用和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资金方面,学校自筹资金约25万元用于模拟记账公司的建设,为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实施成效
1.打造了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过程中,通过培训,教师的理论功底、软件操作水平均得以有效提升,“双证”率达90%以上;通过真账实操以及为企业提供代理记账、纳税申报和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的服务,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并做到灵活地处理特殊经济业务,真正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具备“双证”“双能力”,实现“双融合”,师资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
2.提升了育人质量,为社会输送优质会计人才。
模拟记账公司的投入使用,夯实了学生的会计理论,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学生就业率达98%,专业对口率显著提升,创下了自会计专业开设以来的新高。
3.发挥优势,完善社会服务职能。
毕业生出色的表现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良好的社会声誉,促进了招生工作,与2012年相比,2015年招生人数增幅达48%。
通过引企入校和真账实操,会计专业教师真正具备了提供代理记账服务和专业咨询的能力。利用业余时间,会计专业组织教师在社区开展了财税义务咨询活动,提供专业的财务、税务指导。优质的服务获得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好评,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陈昌梅 牛会玲(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 2017年9月7日发布
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学校为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英“现代学徒制”在华唯一中职试点学校。以中英职业教育合作框架下的物流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探索创建“学生→准学徒→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点
(1)过程考核。中英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第二学年学生需每周4天的时间在企业岗位培训工作,每周1天的时间在企业接受英国学徒制课程培训学习。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他们更要接受评估员每周一次的评估、每月一次测试评估。评估方式包括:观察、录像、提问、讨论、个人陈述、考试、证书、演示、证人证词、查验作业、完成项目、案例等多种方式进行。并将相关视频资料、测试结果随时传送往英国。学徒能力评估根据英国NVQ和QCF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资格学分框架,由学校教师和上海顶通的相关人员(培训师/管理人员)共同完成,在具有丰富学徒制培训经验的英国瑞尔培训公司全程指导和评估下,力保中英现代学徒制学徒获得英国的QCF证书。
(2)实施质量的评估与监控。在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英国real apprenticeship company offices全程远程内审和定期现场实地指导,由PERSON公司外审,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国际交流部做实地检查,以此保证现代学徒制的质量,以能力为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考核方式的丰富性和评估团队的多元化构建起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企业实习期间,校企共同制定完善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为准学徒学生投保相对应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等险种,保障准学徒基本权益和合理报酬。
二、工作过程(实施过程)
2013年4月,学校确定成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行指委中英现代学徒试点单位之后,出台《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与上海顶通物流有限公司中英物流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始于企业联合招生。
安排专业教师赴上海顶通物流有限公司调研和实习,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合作企业业务骨干赴英学习英国学徒制的教育教学、英国仓储国家标准、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企业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等。
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学生进入上海顶通物流有限公司学徒,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方案,英国职业教育专家来校对英国学徒制试点班教学及管理、英国现代学徒制三级资格标准实施现场进行指导和评估考核。
三、条件保障
在政策支持,组织和经费有保障的前提下,特别值得借鉴的有:
1.师资保障
教学任务必须由评估员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学校中英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由10位评估员和企业各岗位师傅(导师)构成。10位评估员由学校五位专业教师,并引进企业五位业务主管,构成评估员师资队伍。
顶通物流企业全程参与中英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派遣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指派师傅担任学生的导师,负责准学徒学生岗位技能教授。以企业现场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注重能力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从学校本位逐步转向企业本位,帮助学徒在实习中积累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评估所需的证明材料,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学徒实训保障
上海顶通物流有限公司能为学生提供仓库保管员、调度员、客户服务等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等基本物流岗位,还能提供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岗位,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训学徒,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和关键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四、体会与思考
1.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地整合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减少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与学习者学习需求间的矛盾,在不损害各主体利益的情况下,减少了所有参加者的净成本,或增加净收益,企业分担了部分人才培养成本,学习者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验回报,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通过“中英合作物流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结合学校评价和国内及国际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特点,建立两者融通的学业评价机制。优化评价与考核的方式方法,把原职业资格证书的终结性考评转变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指导教师、企业师傅对学生准学徒期间的学习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记录和过程评价,确保学生在通过专业课程考核后,达到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 2017年9月13日发布
天津港口管理中等专业学校:
物流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
摘要:教材编写始终贯穿“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理念,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围绕模拟物流企业实际作业业务流程,通过项目驱动教学、任务引领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把物流中心作业实操、物流单证、集装箱进出口作业实操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各个教学项目任务中,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做学合一。
一、工作过程
图1一体化教材开发工作流程图
1.项目内容选择
基于天津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对物流人才类型的需求,加上物流企业重要岗位对物流人才技能的要求,学校现代物流专业项目组选取了《物流中心作业实操》《物流单证》《集装箱进出口作业实操》三门一体化教材进行开发。
2.组建开发团队
现代物流专业积极组建一体化教材开发团队,开发成员由企业专家、技术专家以及学校专业教师组成,每门课程都有相对应的编写小组,主编任编写小组组长,负责合理分工各参编人员的编写任务,并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管理办法》。
3.进行企业岗位调研
为了确保校本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操作相对接,现代物流专业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多次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对比较重要的岗位进行跟岗调研、录制视频等,最终明确每个岗位的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能力需求及岗位职责等。进行调研的企业包括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天津港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德利得物流有限公司等。
4.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召开研讨会,根据会议讨论内容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并由教师和实践专家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
5.编制课程标准
依据职业能力分析,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依据专家的建议总结出三门核心一体化教材的大纲,并编写了三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并进行了课程标准的论证。
6.教材编写
(1)确定体例结构、编写样章。依据课程大纲的内容及难易程度,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最终确定了三门教材的体例结构。各教材编写小组选择了各教材的一个教学任务,编写了样章,并与专家进行审定。
(2)进行教材编写
样章通过之后,现代物流专业各教材编写工作便进入全面编写阶段。各编写组成员按照总体进度合理安排编写进度,负责人负责全书的编写安排以及协调工作,负责统稿。在教材编写完成后,小组内部、小组间进行反复修改、整理,最终,确定了《物流中心作业实操》《物流单证》《集装箱进出口作业实操》的初稿。
7.一体化教材的论证
现代物流专业项目部对已完成的一体化教材初稿:《物流中心作业实操》《物流单证》《集装箱进出口作业实操》进行审核,邀请并组织行业专家进行了评审、论证,充分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教材内容。
8.一体化教材出版
在职业教育专家、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的共同修订、审核下,最终出版了《物流中心作业实操》《物流单证》《集装箱进出口作业实操》3门一体化校本教材。
二、条件保障
依托物流专业项目组的组织保障和确保资金使用,在(1)完善的师资培训。为了保证师资开发教材的能力,现代物流专业多次组织开发人员进行培训,企业参观等活动。(2)建立健全了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督导及教学检查、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使校企双制的各个环节都有规范的制度管理作支撑。(3)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对设备的采购、学生的实习、教师的培训等具体项目的执行做到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主要成果
1.一体化校本教材的整体结构
现代物流专业开发了《物流中心作业实操》《物流单证》《集装箱进出口作业实操》三门核心一体化教材,配合专业其他课程使用的教材,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理实一体的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教材体系,课程结构采用模块+项目的形式。
表1三门一体化教材课程结构
2.一体化校本教材体例结构
通过职业教育专家、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的共同研讨,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物流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制定出了三门一体化校本教材的体例结构。
图2 三门一体化校本教材体例结构
3.课堂教学与企业实操实现紧密对接
现代物流专业开发的《物流中心作业实操》《物流单证》《集装箱进出口作业实操》三本具有校企合作、理实一体的一体化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避免了以往纯理论的枯燥学习,实现了物流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可操作性、可视性,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企业需要的物流操作和管理技能。
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行业内用人企业的普遍认同,进一步缩小了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
四、体会与思考
现代物流专业开发的一体化教材与普通教育教材开发中的知识逻辑不同,更强调融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更注重体现“学做一体化”的思想,更关注培养“知行合一”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开发一体化教材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争取以后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师资整体素质
现代物流专业将增加教师外出进修培训交流的机会,全面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一线岗位进行专业实践,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为一体化教材引入大量的鲜活案例。
2.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借助行业企业之力,开发和编写具有物流教育特色的教材,将物流工作的新技能、新业务及时吸纳到一体化教材中。
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把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和规范写进教材,可以发挥一体化教材针对性强、灵活性强等特点,使一体化教材在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
魏素君(天津港口管理中等专业学校)2017年9月15日发布
上海市商业学校:
塑造新型国际商务职业人
一、玩转专业知识成就职业素养
《外贸实务基础》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特征、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国际贸易单据种类、国际贸易商品归类、国际贸易货物买卖合同结构、商品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保险、检验与检疫、索赔与仲裁、支付结算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按照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的学生活动围绕着基本素养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于每个单元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以完成任务的典型项目来驱动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开展了以下主要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
学生活动内容描述 |
涉及的任务 |
学生活动之一: 某公司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两个实际案例资料的阅读 |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一组看国际贸易案例,一组看国内贸易案例,双方比较这两个案例中的相同 |
让学生能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
学生活动二: 展示各种包装标志,让学生进行辨别包装标志,设计唛头和选择包装标志的操作 |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给定某商品,每组学生判定它的包装标志,并根据所给条件,设计唛头 |
能判断包装标志;能设计唛头 |
学生活动三: 设计计算案例,使学生了解商品的价格构成,并进行FOB、 CFR和CIF等条件下的价格换算,以及折扣和佣金的计算 |
学生分组活动。安排学生回顾“常用贸易术语”、感悟其价格构成的同时,将运费、保险费逐一融入,并通过任务卡的完成进度,看哪一组同学的计算能力最强,让同学更深刻地体会各种贸易术语之间的价格构成差异 |
能完成进行FOB、 CFR和CIF等贸易条件下的价格换算; 能进行折扣和佣金的计算 |
学生活动四: 通过书面合同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合同签订的基本要求,并能填制合同 |
学生分组活动。安排学生对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意见,签订合同时要注意什么,看哪组率先把合同填制完成 |
能填制合同; 能了解合同签订的基本要求
|
学生活动五: 设计若干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活动和教师演示,让学生进行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的操作,并了解银行交单结汇的相关手续 |
学生分组活动和讨论。安排学生根据案例完成各种支付方式下的交单结汇流程的表格,看哪一组最先完成 |
能本来汇付手续;能办理托收手续; 能办理信用证手续 |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成功地举行了一次“常用贸易术语下商品价格的换算”的小组活动,学生职业素养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与展示。
本次活动内容为教材项目三“解读贸易术语和商品价格”的任务二“解读商品价格”,重点在熟悉常用贸易术语和了解运费、保险费的基础上,将运费、保险费的计算运用到常用贸易术语的转换中来。“常用贸易术语下商品价格的换算”这次活动中,如何引导同学将运费、保险费的计算与贸易术语的转换相结合将成为此次授课的关键。所以,在安排学生回顾“常用贸易术语”、感悟其价格构成的同时,将运费、保险费逐一融入,并通过任务卡的完成进度,让同学更深地体会各种贸易术语之间的价格构成差异。
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对比
职业素养 |
实施活动前 学生职业素养表现 |
实施活动后 学生职业素养表现 |
|
基本素养能力 |
基本学习能力 |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点归纳问题,计算能力相对弱 |
小组活动后,学生的贸易术语、价格换算重的计算能力明显提高,明确善于归鼐知识点和一出错的地方 |
人际关系能力 |
基本没有团队协作。上课只是自己顾自己听课 |
以小组工作开展学习活动,共同制定目标、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任务,使得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活动后,学生更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
|
创新能力 |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满堂灌,单一授课,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少,也就无法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
通过各项活动,极大第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得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
|
后续学习能力 |
学生没有动力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本课程内容 |
活动内容涉及的并非知识点,需要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巩固,复习和拓展课堂所学,从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课堂外后续学习的能力 |
|
专业能力 |
能明确三种常用贸易术语下商品价格的构成 |
传统教学模式,书面知识无法应用 |
通过活动,将书面知识活学活用 |
能运用“运费、保费的计算方法”完成三种常用贸易术语下商品价格的换算 |
传统教学模式,书面知识无法应用
|
通过活动,将书面知识活学活用 |
小课堂展示职业风采
《商品知识》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考查课,是学生学习国际商务专业知识的基础性课程。通过商品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商品基本知识,为商贸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教学提供辅助支持,培养学生相关职业素养,为今后就业做准备。
按照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的学生活动围绕着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设计,突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形式。于每个单元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把讲台变成学生们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独立思考及综合运用所学商品知识的能力。
开展的主要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
学生活动内容描述 |
涉及的任务 |
学生活动之一: 商品知识PK赛 |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两两PK。假定每组为一公司,选特定产品,就产品的品名、品牌商标、包装、检验及服务等环节进行设计,最终制作完成PPT,每组选派代表进行陈述。再由他组及评委进行提问回答。最终根据评委评分,确定本次PK赛的名次 |
商品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展示 |
学生活动之二: 模拟商标注册流程训练 |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假定每组为一公司,设计新产品,设计商标,就该商标进行模拟注册,阐述注册流程及没一环节需填写提交的文件,最终制作完成PPT,每组选派代表进行陈述。 |
能说出商标注册流程并模拟流程注册过程 |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尝试了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学生活动——《商品知识》PK赛,学生职业素养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与展示。
PK赛的比赛内容是学生赛前分组自拟商品,围绕商品品名、商标品牌、商品规格、商品归类、商品包装和售后服务等主要内容,运用《商品知识》所学内容,收集资料制作汇报PPT,在竞赛中两组对抗,每组在3分钟内用PPT阐述自己的商品情况,然后回答他组同学和比赛评委会评委的提问(比赛评委会由教委专家、企业专家、家长代表和校内专家组成),最后评委们围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知识整体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评分。
竞赛中,活动组织有序,各组选手表现良好。在汇报环节各组代表讲述流利,逻辑思路清晰;在提问环节,他组同学和评委们提问不断,各组代表对其他组和评委的提问沉稳应对,妙语连珠,引得在场的师生笑声不断。
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对比
职业素养 |
实施活动前 学生职业素养表现 |
实施活动后 学生职业素养表现 |
|
基本素养能力 |
群体沟通能力 |
学生只顾自己,不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 |
小组活动后,学生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背刺活动中,组员仙湖配合商量回答问题,精彩纷呈 |
团结协作能力 |
基本没有团队协作。上课只是自己顾自己听课 |
由于每人分工不同,牵扯到大家的合作,学生更愿意迁就别人,容忍度更高,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次活动中,在组长的协调下,各组表现良好 |
|
创新能力 |
由于是单一的授课方式,没有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就无法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
通过各项活动,极大地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得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本次活动中,各组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设计商标等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
计算机应用能力 |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
通过活动,学生要运用到一系列的计算机软件,制作PPT,绘图软件,Photoshop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
|
后续学习能力 |
学生没有动力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本课程内容 |
由各个学生活动穿插其中,使得学生需要动用一定的课余时间来完成活动,后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
|
社会适应能力 |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
各项活动中,学生要调查信息,完成活动方案,提供了很好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条件 |
|
专业能力 |
商品分类及商品编码 |
传统教学模式,书面知识无法应用 |
通过活动,将书面知识活学活用
|
查询并阅读国家标准 |
|||
商品包装 |
|||
应对处理门店中的政府质量监督检测 |
二、置身职业平台规划创业未来
按照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结合教学任务目标,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利用生动鲜活的实例,采取深入讨论、分析、思考等形式,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其在大脑中形成潜意识,清楚认识到良好的道德素质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开展的主要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
学生活动内容描述 |
涉及的任务 |
学生活动之一: 创业电商 |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讲述电商成功案例,并深入剖析成功的原因,找出可取之处和可改进之处,分析讲评给所有同学听。其他同学可以随时提问,最后给出评分 此活动可以让学生具体了解B2B从创业之初开始到成功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划,更体会到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创业成功 |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 分析问题能力 |
学生活动之二: 电商平台操作竞赛 |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参赛队进行商品拍摄,并对商品照片进行美化处理,准备网站建设图片并对商品进行描述(商品分类、商品描述等)。完成指定的网络营销任务,即:商品拍摄、图片处理、商品描述等准备工作。然后在专用竞赛平台上,完成比赛指定的商品交易。生成商、供应商、采购商和物流的交易分别由组内参赛选手分工完成 |
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技术应用和业务处理的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以及实践操作、团队协调和市场应变等方面能力 |
除此之外,本团队徐春凌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博导前程杯”电子商务技能大赛,这个比赛的初赛在网上进行,需要学生在暑假中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学许多课外技能,学生现在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经过半年的时间,学校5名学生在一万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顺利杀入决赛。这些都说明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自身的专业有了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对比
职业素养 |
实施活动前 学生职业素养表现 |
实施活动后 学生职业素养表现 |
|
基本素养能力 |
基本学习能力 |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 |
小组活动后,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明显提高,表达能力改善,并能归纳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
人际关系能力 |
基本没有团队协作,上课只是听教师讲授 |
以小组工作开展学习活动,共同制定目标、分工完成任务,组内成员相互取长补短,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有明显提升 |
|
创新能力 |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基本没有创新能力 |
通过各项活动,创设职业情境,设计职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是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
|
后续学习能力 |
学生一味接受知识,课后也只是复习巩固,自学能力较差 |
所设计的活动需要学生课余时间做大量准备,如手机资料、整合提炼信息,培训问题等等,从而很好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
|
专业能力 |
能设计B2B从创业之初开始到成功的整个过程 |
传统教学模式,书面知识无法应用 |
通过活动,将书面知识活学活用,并规划自己的职业 |
能通过文字和图片精准地描述商品特性,并进行网上商品交易 |
通过活动,将书面知识活学活用,提高了操作应用能力,培养了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 |
三、反思与启示
国际课标试点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将实用性强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融会贯通,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点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其主动发展,培养锻炼他们的职业能力。这样,实施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讲台变成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主体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每个知识单元中穿插各种学生活动,很好地将书面知识转化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实施各项活动,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师在分组活动中,要在照顾全体的基础上关注个别,从而保证每个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这需要教师要注意如何更好地辅助、支持、引导学生顺利开展活动,并且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与评价,为下一次活动起到良好的启发与引导。
吴纪周(上海市商业学校)2017年5月25日发布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修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案例
一、汽车修理一体化的基本做法
首先,通过整合课程,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结构上融为一体。从调整课程结构入手,突破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通过整合将原理性的学习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性学习内容,根据职业岗位分析,按照职业岗位职责的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结构上融为一体。
其次,通过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之在时间上融为一体。在教学的实施上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即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是必须分开的,在实施的程序上,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单科独进、分科教学、分阶段实习、单科结业,专业理论讲完后,组织统一的专业实习。采取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进、穿插进行。即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或原理构造后,学生就动手操作,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照实物边讲边做,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时间上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三,通过整合教学组织结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空间上融为一体。突破传统教学组织中课堂学习与实训场地分离的形式,组建专业教室。它既是理论学习的课堂,同时又是实训的场地,可以模拟工作现场,突出工作本位学习理念,这样可使理论与实践在空间上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四,通过整合课堂教学目标,使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融为一体。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目标的确定,忽视能力目标的定位,或者是含糊不清,操作性不强的弊端,确立以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导向,融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目标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第五,通过整合教师队伍,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以往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中,人为地分为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或实训教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往往容易忽视其针对性和应用性。而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又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通过整合教师队伍,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训任务,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
第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突破传统教学中以班级为中心,学习的内容、大纲、教材及教学进度强调统一性的“一刀切”的班级授课制,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大套大套的理论。采用“行为导向”“合作学习”“小组工作式”等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在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取舍、学习时间、学习组合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第七,通过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强化信息反馈,使其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突破传统教学在评价与反馈上,通常是以个人的卷面分数为标准,理论知识部分的考试是评价该课程的唯一依据,强化了考试成绩,缺乏应有的能力方面的评价,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反馈相对滞后等问题。采用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理论知识、融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行为态度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且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并及时加以反馈,使学生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一体化”教学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1.建立汽车一体化教室
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要求,尽最大可能的节约教学资源,根据汽车专业模块的要求改造现有的汽车实训场,建立一体化教室。设置“汽车模块系统配套的教具”满足实训教学的现场操作、技能训练等。大力引进电化教学手段,使新的教学设施日益完善,使教学化管理与现代社会信息化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为实施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学校的实际运作和汽车专业的教学需要,制定出学校汽车专业课程模块,如对汽车维护、汽车故障检测和诊断进行进一步的解剖和选择,根据汽车维修的项目确定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空调的检修、汽车维护为主要学习领域。此外,支撑上述主要学习领域的基础是基础素质学习领域,主要有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汽车机械基础、机械识图与制图、汽车电工电子、资料检索等模块化的课程。这包括必修和选修部分课程模块。按每班25人的班级规模测算,汽车专业一体化教室在现有实训场的条件下进行改建和扩建,共建一体化教室10间,并实施配套建设,为一体化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2.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
(1)按照划分的教学模块,分别建立各个模块的校内实训室。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每个模块的实操项目进行细化,再针对每个项目配置足够的设备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所需的设备资源进行整合、配套,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投资。
(2)单靠学校的投资很难满足模块化教学对设备的要求。一定要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地,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提高。比如一些4S店、大型汽车维修厂、汽车美容店等。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法进行。校企合作的较好方式是对口培养,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然后到实习基地就业。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过程中,学校有针对性地聘请企业高工高管现场操作,指导学生对实际故障进行剖析、排除。这样可以较快提高学生的实际维修能力。
(3)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汽车维修技师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3.基于汽车维修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
汽车维修企业调研:
调研目标:①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汽车维修行业中所对应相关岗位;②理清相关岗位职责要求、日常活动和工作任务;③分析出各岗位及岗位的不同层次所需的岗位技能、岗位知识、岗位素质要求。
调研对象:汽车维修企业、汽车保险公司等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本专业毕业生。
调研方式与内容:主要通过问卷、座谈会、电话等形式调研工作岗位,职业活动、技能、素质,以及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毕业生反馈意见。
职业岗位分析:召开汽车维修专家和本专业的教育专家参加的岗位工作分析会,详细讨论与分析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归纳各企业具有共性的岗位任务,明确其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对象、使用工具、工作方法、组织形式、与其它任务的关系等。最后归纳符合教学规律、相关联的能力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估等步骤。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具有特定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工作过程载体。项目可理解为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项目有大小之分,作为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应该具有典型性、完整性、综合性特点。
归纳行动领域: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后,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具有普适性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在职业、生活和公众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行动情境中的任务。
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行动领域主要体现的是职业性,只有根据人的认知特点,经过教学论的加工后,才能形成可以用于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根据归纳出的行动领域,结合本专业基本情况,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将行动领域转换为相对应的适用于教学的学习领域。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后,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彻底打破了原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老模式,形成了以公共学习领域保障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以专业学习领域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拓展学习领域保障学生跨职业适应能力的新模式。新模式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保证他们在就业上岗后能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要求。
4.教学安排和整体运作
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根据培养方向划分若干个学习模块,根据特点实行项目化教学。
为保证每个模块的课程容量,一般可根据内容和课时分解为4~6个课题(单元),每个课题又可细分6~8个分课题(单元),以便于操作。
以在校汽车专业技工班级的教学安排进行说明:
第二、三学期:发动机检修——底盘检修——电气检修——空调检修。
第四学期:电控技术——整车检修——汽车检测——汽车维护——鉴定考试。
三、一体化教学的操作流程
一体化教学应当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尽管专业和学科的不同,在操作细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具备基本通用的操作流程。一般地,一体化教学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
课前准备——课业传授——综合训练——考核鉴定。
1.课前准备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强调以现场教学为重点,突出工作本位学习,将理论与实验、实习、以及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应以更多的精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现场,以教学内容和现场条件为依据,进行精心的课前准备,根据这一特点,在备课时做到“三备’:即备教案、备教学清单、备教学现场。
(1)在开课前一个月要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执行标准,经教学管理部门研究,报请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及有关部门批准后付诸实施。
(2)根据班级学生数、实训场地及设备设施情况,由一体化教师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3)在开课前两周,由一体化任课教师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材料、工具等需求计划,提前报批,并将教学所需材料、工量具等在开课前准备完毕。
(4)一体化教学组要按执行课题标准,在开课前一周编制出课题化教案。
2.课业传授
一体化教学的知识及技能传授,是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学知长技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思维,始终遵循“讲练结合”原则,在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必须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统一,注重强化技能、技巧的形成。
对于每一次课,都要遵循以下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课程收束。
3.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多个课题或所有课题结束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性回顾,对操作技能进行综合化训练,提高理论及技能水平,形成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训练阶段既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拔高阶段,又是为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打好基础的阶段,同时也是和企业实践过度连接的关键阶段。综合训练时要求:
(1)教师要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穿针引线,找出重点、难点,把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操作技能方面应选择最为典型的工作任务,最有代表性、综合性的工艺进行实做训练。
(2)技工院校要尽力贯彻“产教结合原则”“工学结合原则”,实现学生实训与企业工作任务合一。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增加成就感和自豪感,而且降低了实训成本,实现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3)实训教学的综合训练过程,虽是学生的独立操作阶段,但此阶段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不可粗心大意。这一阶段学生的习惯性错误将更加凸显,需要教师加大矫正、指导的力度。此外,这一阶段也是安全事故多发阶段,因此,教师必须按“五勤”的要求,做好检查与指导,及时纠错,杜绝事故隐患。
4.考核鉴定
一体化教学打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体系,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教学模式的变化,导致考核环节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考核鉴定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也是一体化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考核鉴定工作非常重要,考核鉴定是根据考核目的、目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和要求,解答规定数量的问题和完成规定的操作任务,之后,对解答问题和完成任务的结果,按照标准进行评定。
四、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
1.以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的操作技能(应会)鉴定项目为一个教学体系,汽车部件总成作为教学体系的核心,以鉴定项目的考核要求作为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将该部件总成涉及的“汽车构造”“修理工艺”“维护和排故”三门课程中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教学时段内只将一个总成部件作为教学重点,完成“构造”“修理工艺”“维护与排故”从理论到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的全部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部件总成(结构)连续、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多种认识形式和方法,先理论后实践,先局部后整体的认识方式,符合教学原则和认识规律。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利用了单一的技能训练时间长的特点,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一体化”教学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容易使学生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件结构全方位的表象,心智技能形成较快。“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从理论到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构只有这一个,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就会把主要时间、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应该注意的主要目标,可以较短时间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知识。
3.“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职业责任心也得到了培养。
蔡世(哈密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2月6日发布
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
充分利用“课联网”开发美术设计个性化教材
目前专业教学领域一个年级、一个专业、各门学科都有一本教材,且不说知识体系是否对应,学生往往是一大叠的书读不了几页就弃置不用了。在教学上,职校教师通常是以落实纸本教材上的相关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各学科间、老师间“各施其政”,纸上谈兵式的知识传授方式,极易让学生、教师丧失学习、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艺术设计型人才极其重要的素养如“艺术个性、个性发展和艺术创造”,在这样的教材和教学形态下更是难以培养,而教材改革是非常有效的切入点。
基于上述原因,由此,我们开始了开发美术设计个性化、多样化教材、创建“课联网”运用平台的实践,旨在改变目前这样的教学现状,在教材建设和教学运作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一、创新亮点
1.编写体系创新:以教学成果为理论支撑的编写体系创新。
2.建构形式创新:以活页教材体系为代表的教材形式创新。
3.编写方式创新:以企业深度参与为突出特征的教材编写方式。
4.运作模式创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运作模式。
二、实施过程
(一)教材设计和教学优化的行动导图
上述导图是学校教材设计和实施优化的直观规划,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在理念和要求上的行动指南。
首先打破原有的以知识脉络为依据的学科教学形态,将原来以学科知识为逻辑关系的“知识”打碎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使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科能够对一个共同的任务产生即时的效用。
通过任务的设计和实施的优化,把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信息源、用”课联网”的平台串联起来,打造成一个信息走廊,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这样一个信息走廊中获得不同的信息支持,最终帮助教学双方在完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中去建构知识,使知识直接作用于任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为了有效的改变师生间消极被动的教与学状态,我们针对职业教育操作性强,知识应该直接作用于任务的特点,还设计了以项目教学为依据的活页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能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地加以更新和变化,还可以根据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及时的做出更新和调整。它具有可适性、动态性、个性化特征。因此有效的解决了美术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材建设跟不上企业实际需要的问题,改变了教学双方都缺少个性化教学载体的现状,有效地杜绝了教学浪费。这是我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考,也是现今在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首创。
(二)编写三维一体教材
三维一体教材开发是我校在“魔块”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来思考与设计的。其基本构成是:
第一维教材,开发以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基本知识为目标的纸本教材,用“跟我做”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形成完成工作的基本素养。
第二维教材,由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实战案例,用视频的方式,作为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拓展型电子教材,以“想想做”的形式,请企业人员参与实际的教材编写,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直接作用于生产实践。提升学生使用知识,运用知识的实战能力。
第三维教材,用由项目直接引伸的,来自于网络信息和实践经验的案例,作为给学生的设计借鉴。用“创造做”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向大师那样,用大师的思想和方法,创造性的去完成一个自己的设计任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具体操作:首先由教师通过校企双方联合拟定的模拟任务,进行纸本教材逻辑关系的设计,然后企业根据教师对知识关系的梳理,把企业的真实任务,以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的形式进行设计和编写。三种教材的样式,都要求把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信息源整合到不同层次的具体工作任务中,以通关的形式,开展由低端任务到高端任务的学习,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三个维度的教材,既是能力分层,也能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能力、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个性化、多样化教学目标。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创建的方式。
以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材建构体系,实现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多样性、丰富性、可选择性和有效性,并且实现了两个改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可以适合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学习的需要;改变了由学校老师编写企业岗位需要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教材编写和运作方式。
(三)建立基于“课联网”的运作模式
为了使我们新编的三维一体教材体系能高效运作,我们还设计了“课联网”的信息平台系统。我们要实现把不同的课程、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不同的要求、教学形态在“课联网”上都串联起来,做到在不同的学习空间里,都能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够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够在平台上随时做到信息资源的选取和调用,能够进行网上互动教学和教师网上即时评价和辅导等。
通过“课联网”的电子教学平台,利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辅佐教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以提高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通过学生在信息平台上的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比学到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我们希望以这样的一种教材编写方式,达到教与学、学习与工作的直接对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的可适性与高效能的目的。
三、教学条件保障
一是搭建了“课联网”平台:平台的设计简单、明确、实用,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二是打造了基于“魔块化”教学理念的实训空间:各项设施的规划和打造走在了上海市美术设计领域的前列。
四、主要成果及成效
(一)创新了教材编写的方式
美术专业按“跟我做”(纸本教材)、“想想做”(电子教材)、“创造做”(网络教材)编制了《室内设计—中型空间》《平面设计师进阶教程—造型基础》等12套三维一体的“乐高式”实训教材,并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建立了1整套包含教案、图片、视频、课件等内容在内的教学资源库供教师和学生学习使用。我们把过去分学科的知识性教材,变成了任务整合知识的项目制教材;由过去一个学科一本教材,一个年级多本教材,变成现在一个年级就一本教材。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本,杜绝了资源浪费,而且由教师和企业参与教材的编写,可选择性强,学习的方式多样;纸本、电子、网络多种形式并举,实现了教学个性化和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能和教材的利用效能。
(二)形成了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新范式
基于”课联网”的美术设计个性化教材的开发与运用,使美术专业教学从固化模式变成可变的、多样化的“魔块式”,从静态教学变成可以按照学生需要进行拆分重组的、可变式、自助式的个性化的教与学的新样式,从而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多样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了基础加个性、个性促发展的目标。
四、体会与思考
基于“课联网”的美术设计个性化教材的开发与运用,要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一体化的顶层设计;要有持之以恒的实践、统一的思想、团队的合作;要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有全体老师的积极参与。一是在思想上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在行动上需要形成合力。二是要不断完善网络平台,加强对企业和老师的运用性培训,实现信息社会高效能的教学运作。三是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可能。由于教学新资源都汇聚网上,这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提出了新的命题,需要我们联合企业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董文良(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2017年2月24日发布
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典型案例
摘要: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于2005年增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明确了重点以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为切入点,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计划在三年内申报智能制造专业和工业机器人专业。
德阳是中国的三大重工业制造基地之一,也是西部成德绵产业经济带上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核心城市,全市装备制造企业达1400余家。随着制造业发展及数控新技术应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供需差距,使得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学校密切企业联系,加大学生实习力度,重点开展学生的认知实习和跟岗实习,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课程的研发和改革,直接培养学生,企业也从中发现优秀人才,达到双赢的局面。
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学校邀请德阳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7名专业教师、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9名技师、高级技师成立专业委员会,定时召开专题会,从合作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不定时到校给学生讲课,指导学生实训。
按照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维护工等能力需求,按照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路径,构建“工学一体、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企业调研和对技术人员访谈,建设以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专业技能教学的重要内容,包含校内外实训、工学结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对学生评价,引入企业对员工岗位能力的最新评价标准,构建过程评价与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的“准员工化”评价体系,制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评价方案》。依据此方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引导和促进教学改革和质量的提高。
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课程学习基础上,让学生到企业感受现代化企业文化氛围,学习高精度复杂零件的编程加工技术,能在师傅指导下操作设备完成零件或零件某一工序的加工。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成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办法》和《学业成绩考核与评价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成立由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成立教学管理团队,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估。完善“校内监控与校外监控”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对原有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课程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了科学、实用、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与评价标准。
二、师资队伍建设
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工程”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有效提高了专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通过派、培、赛、带等方式,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1)有效转变了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
(2)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3)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及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师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专任教师有计划到工厂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生产,了解生产工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提升了专业教学团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增强了课程建设和实施与企业真实生产要求的紧密度。上述措施,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兼职”“双岗双责”的师资培养新途径,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实训条件保障
1.校内实训基地:金加工实训车间建筑面积820平方米,设备34台,钳工实训车间建筑面积160平方米,104个工位,数控实训车间建筑面积744平方米,设备22台,焊工实训车间建筑面积220平方米,设备20台,电工实训车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设备186套,CAD\CAM实训室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设备75台,制图室建筑面积160平方米,设备248套,机械基础实验室建筑面积80平方米,设备7台。
2.校外实训基地:荃盛机械工业德阳有限公司能满足300人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四川煤田地质局一四一机械厂能满足90人普车、钳工装配实训,中国机械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能满足100人机电设备安装实训,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能满足60人设备检修实训,万控集团(成都)电气有限公司能满足120人电器安装实训。
刘明军 尹玉境(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2017年8月2日发布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案例
一、培养方案完善
1.教学方案严谨,培养目标清晰。
在充分调研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突出职业素养、对接职业岗位”的三年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定位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以典型产品典型服务为载体、技能实训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优化后的教学实施方案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规格、职业领域分析清晰。公共基础课设置严格按照教育部职成教【2009】2号文件规定,学时数占总学时的38%,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专业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机电设备维修为主线,兼顾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等内容,能够满足上海社会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人才的需求。教学方案实施有制度、有保障,各项教学工作平稳有序。
2.课程标准齐全,教学目标明确。
本专业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力拖动与控制技术》《传感器与PLC应用》《电子技术》等课程标准齐全规范,符合上海市第一、二批专业教学标准的规范要求。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与岗位需要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学业评价操作性强,学习水平表述准确。授课计划规范详尽,教学日志完整详实。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确保了教学日常管理的规范有序,主要有《关于制定(修订)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意见》《学校教学管理规定》《教学文件管理制度》《教学文件审批制度》《教材管理制度》等。
3. 发展规划明确。
专业建设规划逻辑清晰,目标明确,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建设过程措施有力,有序推进。依托建筑建材业中的工程机械、建材机械行业,紧跟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建设一个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搭建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航空维修方向)两个专业辅助发展的格局。形成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航空维修方向)专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二、专业课程
(一)课程资源
推进市级精品课程
专业课程《电力拖动与控制技术》,2013年通过市级精品课程验收。。另外,本专业课程《程序设计》已经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重视教材的选用和校本教材建设
建立了教材选用办法、校本教材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制度,选用的教材及校本教材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校本教材的编写逐步按任务引领、项目化编写,课程教材改革从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3门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技术》因专业性强,需参加上海市劳动局维修电工技能资格考证,采用自编教材,并以采用项目任务的方式编写,三门课以实践为主,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同步教学模式。另外还开发了《机械制图》和《自动生产线概述》《程序设计基础》等6本校本教材,其中《自动生产线概述》获上海市第三届优秀校本教材奖。
各门专业技能课程的实训(实验)项目的任务、要求、考核评价标准等资料齐全,实训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整合,制定了部分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学生台账记录详实。《可编程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与《电力拖动与控制技术》三门核心课程学生实训手册编写规范,实施严肃,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建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课程教案全部电子化,100%实现多媒体课件教学,精品课程、典型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等共享资源初具规模,且在不断调整优化中,方便师生调用。
(二)实训保障
学校建有机电实训中心和数控实训中心,拥有电力拖动实训室、电子实训室、PLC实训室、机床电路排故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等12个主实训室,建筑面积1013平方米,实训工位数506个。实训中心场地将根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需求划分“机械拆装实训”“金工实训”“维修电工实训”及“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四个模块。根据教学和实训要求共设置668个左右实训工位,可同时容纳668个学生独立实践操作,建筑面积达到2400平方米。培训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业技能层次,在功能上具有实训、示范、科研三大特色,2015年竣工。
三、依托社团,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机电专业群探索以专业为切入口,开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软技能的综合素质培养。基于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学生,成立了“工程创新能力社”。社团实行社员自主管理,每周开展一次社团活动,以各种结构件、转动件、传感器件、执行器件为基础,自行设计、制作高仿真模型,拆卸中自觉整理、归类、摆放各种元器件,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准职业素养。2014年,社团设计的“自动生产线” “我是小小工程师”等项目参加了上海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日,社员从项目设计制作、组织安排、宣传讲解、事后整理等工作中,在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及准职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职业能力体验日活动。
2015年底建设完成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上海市职业教育社会开放实训中心向社会全面开放。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2017年1月13日发布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服务航空产业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摘要: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工学四合”为理念,推动学院与航空产业融合发展、学院与企业合作发展、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发展、学院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五个发展”,为国家航空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下的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工学四合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006年,学院在系统总结办学、办厂的工学交替历史后,确定了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提出了“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的“工学四合”发展理念,系统引领学院发展的各领域。
二、创新发展“五个发展”服务航空产业
示范建设后期,学院坚持“五个发展”的基本经验(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推动学院与航空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推动学院与企业合作发展;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推动学院内涵发展;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学院创新发展),通过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深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国家航空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服务航空产业链,彰显办学特色
(一)满足产业需求 动态调整专业体系
学院设立了以服务航空产业链为主、兼顾服务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的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和专业体系。
其中申报获批的目录外无人机专业,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开办该专业的高职院校;通用航空器维修技术专业,学院是全国第二所开办该专业的高职院校。2016年陕西省爆发了大规模的玉米粘虫灾害,数十万亩农田受灾,学院无人机专业毕业生利用自身所学,积极投入到了虫害重灾区陕西省渭南市的灭虫救灾工作中,虫情得到及时控制,帮助农民朋友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学院紧跟航空发动机产业大发展的需求,设置特色鲜明专业链群,服务产业,强化专业特色,在企业指导下,2016年学院申报了新专业——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专业,学院拟在2018年增设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调试专业。
(二)工学结合 共育创新型人才
学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利用区域优质航空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先后聘用200余名航空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170家航空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在基地管委会的支持下,学院牵头组建了陕西航空职教集团、主办了“陕西职业教育与航空产业发展对话对接高峰论坛”,形成了新的市场纽带和运行机制,为专业调整搭建平台。
通过“引企入校”、工学结合的模式,使专业嵌入航空产业链。2013年,与陕西国一四维航测遥感公司联合申报并开设了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校企联合开发了地理国情普查、数字地形图等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2016年6月至8月,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20名学生赶赴青海省格尔木市参与“G6线高速公路——格尔木至那曲段”的前期测量工作,参与了野外数据调绘及航空摄影数据获取等工作,学员们圆满完成了任务,还获得了国家G6青藏高速公路测量突击队的荣誉称号。
学院与西安德润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西安德润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为学院无人机专业提供500万元实训设备、实训场地、实训教学以及指导教师,将公司承接的部分维修任务作为学生实训项目,并参与无人机应用的科研。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形成了完善的无人机驾驶员培养体系。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7年,学院与新加坡明康宇航培训中心合作,聘请明康培训中心的教员,来西安为航空维修类专业学生进行全英文的民航维修课程培训。通过引入明康培训中心的培训内容和实训设备,对学院航空维修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学院加强与境外院校的交流,积极扩大学院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每年有10余批国外院校和企业来访学院,其中有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美国斯波坎社区学院、加拿大堪纳多学院、波音公司、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波音民用飞机集团中国事务副总裁、荷兰航空航天集团市场总监、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也派代表前来学院寻求合作契机。
学院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学院参与了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国际)与加蓬共和国政府合作的中航国际加蓬职教项目,帮助加方建立职业院校,直接参与加方航空维修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工作,并承担中航国际加蓬职教项目的师资培训工作。2016年,加蓬共和国副总理弗拉维安•恩齐恩吉•恩祖恩杜的来访,再次刷新了学院外事交流的新高度。学院成为中航国际加蓬职教项目唯一指定咨询机构,通过与加蓬共和国的合作,能将学院航空职业教育方面的建设经验辐射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学院在航空职业教育领域的示范作用。
刘志武(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11月20日发布
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
构建“三方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职校学生大多呈现四种心理特点: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学校学生则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差、自律意识差、诚信缺失、吃苦耐劳性差、团队合作意识欠缺等诸多问题,通过对每届学生入学初的16PF测量结果显示,学生心理性疾症较为严重。
一、具体做法和措施
(一)建设目标
为了践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顺利实施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构建“三方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提升育人实效。
1.建设一个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3.形成“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家长课堂、志愿服务、教工培训、心理辅导”多元统一的育人模式。
(二)工作方法
1.通过心理测量形成学校学生数据常模,据此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通过多元活动使学生逐步适应工作环境、建立团队意识,更快更好的进入工作角色。
3.利用网络搭建家校、校企联系平台。
(三)实施步骤:
1.组建中心,落实心理教育基地。
学校投资68万元在原有100平米学生素质训练室的基础上,增建了360平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内设团体活动室、个体咨询室、测量室、观察室、宣泄室等8个功能区,是集教工培训、学生辅导、课程研发、实验设备应用、训练软件于一体的并与社会资源共享的特色教育平台,为培养优势人才和开展社会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家校合一,营造育人大环境。
对外以家长课堂为载体,搭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家校共同育人的合力。利用校园数字化平台建立与家长联系的校讯通、微信群、QQ群,随时把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反馈给家长,并通过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班主任老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组织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管干部组成服务团,利用假期到生源集中地开设家长课堂并进行家访,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同时,我们定期召开由家长代表和社会人士组成的家委会联席会,收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内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立“心情部落”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各类心理健康培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召开“心育我成长”主题班会,营造了浓厚的全员育人氛围。
3.多方合力,塑造育人新模式。
建设期间,学校成立了德育专家委员会,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孔祥瑞、心理专家袁辛等担任学校德育专家;组建了教师心理健康志愿者团,带领学生心理社团走进企业和社区。通过将专家请进来、把学生领出去“一进一出”的方式融合学校、社会、企业、家庭等多方实力,打造了多元育人渠道,在助人的同时实现了自助。
4.培训提升,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学校组织了以教师为骨干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以班主任为主的班级辅导员培训,以管理干部为主的EAP培训,打造出三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分别针对学生中健康、亚健康、轻度心理障碍三种人群,确定发展、预防与矫正三级分层关怀心理辅导体系,采取拓展训练、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不同方式,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能。
5.创新课程,提升课堂育人实效。
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依据本地区中职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学生需求,联合天津市八所学校编写并出版了《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同时,组织本校教师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编写了《学生团体活动手册》。
二、建设途径
(一)“三方”融合铸网络
1.“走出去,请进来”——学校、社会紧密联系。
聘请了南开大学心理中心主任袁辛老师为学校心理督导师,定期对学校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和管理干部进行辅导;成立了由16名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心理健康志愿者团”,定期到村委会、养老院、学校、宾馆、商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2.开设家长课堂——家庭、学校、社会互相融合。
我们以家长课堂为载体,搭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一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建设期内召开了5次家委会联席会;二是依据学校生源分布状况,在生源集中地开设了8次家长课堂,反响强烈,效果良好。
(二)“多元”统一促成长
通过“中心—教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学生心理社团活动遍地开花。
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开展了军训感悟、蚂蚁精神、感恩父母、放飞职业理想、心理专家座谈会、心理拓展训练等12个大型心理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氛围,让全校同学都主动关注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实现更高效、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辅导体系日趋完善。
组织13、14、15级的全体学生近3000人进行了16PF人格测试,构建了学校学生心理数据常模,据此我们将学生分为“健康—亚健康—轻度心理障碍”人群,分别进行“预防—干预—辅导”,开展讲座、团体动活,组织心理辅导,进行个体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三级分层辅导,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提供了支撑和帮助。
3.心理健康课程改革逐渐深入。
为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我们开设了必选课《心理健康》,使用校本教材,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为巩固学习内容,深入理解心理知识,我们还配以自编的《团体活动手册》结合使用,使理论与活动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师资培养出成果
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全面提升了心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13名专任教师分别考取了国家级二、三级心理咨询师,76名班主任取得了心理辅导员资质,8名管理干部完成了EAP培训,7人次参加咨询师技能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管、教学、科研等工作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学校育人实力。
此外,学校每年还定期对新大学生老师进行培训,针对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急躁情绪、冒进做法及时进行修正,对其管理学生中的困惑及时进行解答,使其能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四)学生成功蜕变,获得精彩人生。
学校教育不仅帮助学生们改变了积习,明确了方向,更帮助他们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树立了健康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原来的问题学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介绍一个典型案例:
高永庆,学校2011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入学之初是一个内向、孤僻、不爱与人交流的男生。经班主任了解,是父母离婚导致他的性格变成这样自闭。后来,经过我们心理中心老师的介入,通过谈心、做测试、个体沙盘等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并让他在宣泄室把压抑已久的情绪宣泄出来,最后为他进行个体咨询和辅导,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该生的状态有了明显好转,逐渐变得开朗健谈,愿意主动帮助别人,学习成绩也是越来越好。2013年底他入选了学校与三星大中华区总部合作开办的三星技术专家培训班,在培训班中他学习努力刻苦,积极上进,表现优秀,2014年8月作为三星公司代表担任了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为学校和三星公司赢得了荣誉。
(五)落实三个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两年的建设,构建了学校“三方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落实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阶段性任务:
第一阶段,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和职业兴趣;
第二阶段,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树立团队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
第三阶段,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做好角色转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充分利用实际空间和信息化虚拟网络相结合,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的心育网络,建成了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赵文红(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2017年8月22日发布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17年第8期 总第94期
(2017年12月13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任丽君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