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参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职教参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 2023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23-09-25 浏览:

目    录

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向发力

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陈子季:办好职业教育,必问市场、必问产业、必问应用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打开“倍速模式”

切实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政协委员热议——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实施科技强校战略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高职院校应以人才、技术、资源为着力点

教育强国建设凸显立德树人重要使命

厚德精技 匠心启航

以“三个聚焦”推动职教课程改革

新时代职教教师培养需要系统创新

如何精准培育德能双优的“双师”

以教育家精神成就更多大国工匠

助职校新生成才出彩

“高分读高职”是理性务实的选择

李琳娜:“所有教学内容来自于产业”

实习要“靠谱” 更要靠谱去实习

以生招生 招招有用

 


 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向发力

要不断释放人才红利、驱动产业发展,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特别是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向发力。

技能人才,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无论是一家家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还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都离不开大批扎根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培育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近年来,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要不断释放人才红利、驱动产业发展,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特别是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向发力。

一方面,从职业院校入手,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力求“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首要的是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推动专业“跟着产业走、围着需求转”。这些年,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服务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职业院校要瞄准这些与日俱增的新需求,加快培养相关领域人才。随着钢铁、纺织、建筑等传统行业升级步伐越来越快,人才培养也要适应趋势性变化,及时更新教程。专业与产业联动调整,才能不断提高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要让企业成为办学育人的重要主体,加快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有实力的企业兴办职业院校,把员工培养前置到学校中,将有效降低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校企双赢。

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紧跟社会发展需要而“变”。推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将为建设人才强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带来有力支撑,也将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3.8.23   刘志强/文


 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日前,“江苏盐城考生中考742分报考师范专科”新闻引发社会关注,又一次将职业教育带入公众视野。职业教育长学制培养,为何越来越受考生欢迎?分数持续走高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现实?与其他教育模式相比,这样的“贯通培养”又具有哪些闪光点?

什么是职业教育贯通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五年制贯通专科的探索。”经过多年探索,我国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样态已经十分丰富。贯通培养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学制人才培养视野下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主要路径。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些典型的贯通模式。

这样的模式有何特点?

贯通培养与普通招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学制、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在学制方面,贯通培养突破了传统的‘初中—高中—大学’模式,通过中考招生为学生提供长学制的贯通培养,为学生生涯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同时,相较于传统模式,多数贯通培养时间缩短了一年,降低了学生的时间投入成本。

在江苏、上海、浙江等东部省市,家长和学生对各类贯通培养模式,尤其是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普遍认可度较高,如有些中考生分数远远超过当地四星级高中分数线,但仍会放弃普通高中,选择中本贯通项目。“相对而言,一些西部省份对此还在探索阶段,尚不能被家长、学生完全接受。但总体看来,这样的模式越来越受大家青睐。”

原因何在?

贯通培养在培养就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升学进阶的绿色通道,满足了升学与就业的双重需要。选择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的初中毕业生,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可以避免进入知识导向的“应试教育”窠臼,切身体悟技能导向的教育方式,提前规划职业生涯。

 当前,很多学生家长都将职业发展前景和就业质量作为求学的首要考量因素,而这一模式恰好可以为学生提供去向清晰明确且高质量的就业。

如何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广大职业院校应杜绝“应试化”升学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展现出与普通高中不同的“发展之道”。各级职业院校应压实职业教育的本职功能,在厚植相应层次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完成转段升学任务。建议尽快推进实施中职“双优计划”,建设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群),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高质量就业。

要进一步优化发展定位,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规范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信号。通过制度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和地位,是改变传统局面的关键。通过搭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等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技能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

提升职教吸引力是一个复杂系统性工程,关键点和着力点在于建构利益相关者协同整合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驱动生态系统”。“政府要为职业教育发展‘撑腰’,建立完善有效的政策扶持机制;企业要向职业教育发展‘伸手’,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院校要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担当’,构建全面质量保障机制;师生要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强技’,始终把学生技能提升放在重要位置。”

来源:《光明日报》   2023.8.29   记者晋浩天


陈子季:办好职业教育,必问市场、必问产业、必问应用

“产教融合”在职教领域提出已逾20年。经过多年发展,各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在丰富,相关法律制度在完善,政策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在多方推动之下,产教融合逐渐从合而不融、融而不深、“一头热一头冷”等尴尬处境走向合作融通、多方共赢局面。

但是,未来产教融合还存在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攻坚合力。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专访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

一、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为什么一直强调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合作融通,学校和企业联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学校和企业共赢发展。

办好职业教育必问市场、必问产业、必问应用,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突出的类型特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产教融合的理念提出至今,发生了什么变化?

2011年,教育部首次在职教领域提出“产教融合”的理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产教融合已经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理念,发展成为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理念,成为推动产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力量。

三、近年来,产教融合取得了哪些成就?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时隔26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诸多举措,筑牢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公布确定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6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教育部职成司公布了两批次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初步带动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

地方层面,各地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和地方发展实际,细化产教融合政策,优化产教融合发展生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人才需求侧全链条对接。

学校层面,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二级学院、产业学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国已组建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四、我国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有哪些探索创新?

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在思想理念、机制设计、资源调配、内涵实践等方面探索创新,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一是突出政府作用,强化机制保障。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推动形成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政行企校协同破解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构建产教融合的新样态。

二是突出产教互动,强化双向发力。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理念,聚焦产业发展,汇聚产教资源,发挥企业、学校双主体作用,提高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匹配度,提升职业院校培养产业所需人才的关键能力,切实促进产教深层次融合、校企高水平合作。

三是突出职普融通,强化协调发展。创造性建立联合体、共同体平台,将产教融合与职普融通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不同教育层次和类型之间的壁垒,构建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发挥普通高校学科、师资、科研、平台等方面优势,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职普融通真正破题。

四是突出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拓展产教融合的内涵,支持职业院校围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等建设,构建校企共育人才的新范式,探索科教融汇的新路径,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以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五、现阶段,产教融合还存在哪些瓶颈?

一是政府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产教融合发展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即从过去比较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渐转变为更加强调政府的推动作用。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大力度抓推动、抓落实、抓问效,通过落地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投入,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路径,促进校企开展实质合作、取得实质效果。

二是组织形态不完善。经过多年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深不实、冷热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校企合作模式尚处于自发式、松散型的低水平合作状态,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布局匹配的精准度、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亟须搭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治理和教育助力企业发展的实质性、紧密型平台,提高校企合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协调、融合发展。

三是利益机制不健全。只有厘清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妥善解决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才能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多方参与、合作共赢。

目前,产教融合的利益机制尚不健全,可操作性政策供给不足,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障碍,部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亟待进一步落实政策支持,充分保障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切实提高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六、下一步,产教融合有哪些重点着力方向?

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绩效导向,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攻坚合力,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真正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深化“一体两翼”整体布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结合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扎实推进部省协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强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指导和动态管理,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

由链长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跨区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丰富校企合作的载体和内容。日前,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已经正式成立,“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已全面铺开。

二是提高产教融合育人实效。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新型办学方案,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抓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基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开发一流教材和核心课程,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学。

合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多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和放大作用。

三是更加注重发挥多方作用。更加注重政府统筹,加大协调、支持和指导力度,积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落实落细相关金融、土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更加注重产业支撑,瞄准产业的趋势、规模和前景,优化产教融合的主要内容、协作模式,突出内涵特色、完善培养标准。更加注重企业参与,引导企业树立“投资于人”的理念,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

更加注重学校履责,指导职业学校通过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承接企业员工培训等,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来源:《民生周刊》   2023.8.24   记者 罗燕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打开“倍速模式”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立足高职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求,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上双向发力,主动拓展“海外朋友圈”,搭建新平台,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一系列的补短板,强质量的新措施,聚焦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

持续深耕职业教育服务国际合作的能力。以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和“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开发为目标导向,持续性开展教育援外项目,从各学院优势专业中选派教师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组建了一支“精通专业、善教汉语、爱岗适教”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国际化执教团队,助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国际化发展。为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学校完善了教师出国留学进修管理办法,  海外送培17名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26名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在鼓励教师专业提升与开阔国际视野的同时,也在国际上推介了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持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服务“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与中原油田深度校企合作,为其培训大批海外员工。合作制定多项海外石油行业课程标准和岗位标准,推进海外石油行业就业市场从业标准一体化进程,树立精品意识,突出“中文+职业技能”特色,2022年《油气储运》课程成功立项教育部“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稳步推进校企合作国际化发展。2022年2月成功获批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首批试点院校,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是教育部与德国等欧洲职业教育模式先进国家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实施的项目,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尝试。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通过“校-校-企”的合作模式,与阿里云、宇通汽车、比亚迪汽车、北方国际汽车教育等知名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专业共建、产业学院等形式的深入合作,实行“岗赛课证”融合,高技能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7.3%以上,为学校以人文交流助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2023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三批“人文交流经世项目”建设院校试点专业。以优质平台和资源为依托布局学校国际发展新方向,目前还积极申报了汉语桥项目、与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顺利达成“一带一路”电商谷产教融合国际合作项目建设的合作意向。

携手“朋友圈”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上进入内涵式发展,与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德国、泰国等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机构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从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多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急需的、国际视野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服务中原经济区涉外企业的国际型技能人才,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德国哈尔博格学院、泰国格乐大学和韩国白石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认。自2017年与韩国白石大学签订合作交流协议书以来,持续深化学术研究、学生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制定交换生学习培养计划、完善培养方案,不断充实教学资源。积极推进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划开设小学教育(综合文科教育)、旅游管理与美术教育三个合作专业,2023年,小学教育专业已开始招生。在境外独立办学方面,充分发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办学优势,持续推进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技术学院深度合作,启动海外分校建设项目,输出课程及专业标准,服务在巴中资企业,培养“懂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本土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贡献应尽的力量。开展中国石油(伊拉克)哈法亚公司外籍员工采油工初级培训及中原油田钻井一公司科威特项目部外籍用工《油气集输》课程培训,实行中英文双语线上讲授,按照国际通用的岗位标准开发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制定考核标准,学员培训结束后,直接上岗工作,培训效果显著。

学校国际化发展正步入“倍速模式”,要继续以双高建设为引领,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紧密对接区域涉外行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拓展学校高职教育国际化合作空间,深化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办学、标准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来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   2023.9.2  梁红波 吴梦露/文

 

切实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促进社会就业、创业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然而,大多数家长对职业教育依然谈之色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严重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就显得格外重要。

理解职业启蒙内涵,拓宽职业启蒙范围

社会对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偏见,学生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启蒙教育或许是原因之一。我国近年来职业启蒙教育概念的提出,建立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育者希望以此引导社会走出“学业内卷”怪圈,拓宽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路径,养成学生对职业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劳动对生活的热忱。

职业启蒙教育被视为职业生涯教育的萌芽阶段,学者们就职业启蒙教育的含义有着不同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思考未来,规划职业方向,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准备;二是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等综合能力。

开拓职业启蒙路径,发掘职业教育资源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要想把职业启蒙教育切实落地,真正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教育者就必须仔细研究它的实施路径。

首先,学校要有意识地将职业启蒙教育观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设置课程或开展活动使职业启蒙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特色,课程的开设要尽量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需求。

其次,职业启蒙教育不能单从学校教育入手,社会也应该向学校开放教育资源,政府做好统筹安排,制定相应举措,允许各行各业设置职业体验开放日,为学生参观、体验职业生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阔学生视野。

再其次,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国家鼓励职业院校参与到学校的职业启蒙教育中,为学生创建职业体验空间,传递职业信息,利用职教特色宣扬劳动教育,改善一直以来劳动教育被忽视、被淡化的状况,并以此为契机传承职教理念、工匠精神。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完备职业启蒙队伍

目前,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正处于萌芽阶段,为确保这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有必要建设一支完整、成熟、专业的职业启蒙教育指导团队。

考虑到做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融通,团队建设中需要引入职业启蒙教育政策相关研究人员、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各行业具有卓越成就的带头人。职业启蒙教育团队建设的目的在于高站位、高质量、全方面地协助各学校谋划、设计、制定职业启蒙教育内容,督促职业启蒙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真正落实。

另外,由于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职业启蒙教育必定要关注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在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中都要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思想,日常要积极储备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知识,培养自身职业启蒙教育的基本素养,掌握学生能力、兴趣爱好等信息,推动职业启蒙教育的不断完善。

当然,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将职业启蒙教育有效地融入义务教育阶段,强化学校、家庭、学生对职业教育类型的认知,它既无关学业成绩的好坏,也不涉及划分未来阶层,它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切合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的现代教育类型。职业启蒙教育的正确引导加之国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和决心,必将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取得全社会的认同。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9.5  杨兵/文

 

政协委员热议——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如何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委员: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要持续做好以下工作:

深化职教高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聚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本科学校,扩大职教本科招生规模,确保到2025年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加速产教深度融合,完善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互促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支持职业院校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通过“三引三进”(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建立职业院校专业自主诊断和教育行政部门督导监测的联动制度,开设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推进科教融汇,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优质科技资源,建设兼具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功能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把科技创新融入学生全面发展,把科学研究融入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深度互动与有机融合。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对于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科研项目给予经费、设备等资源支持。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厚植人才强国之本,夯实技能强国之基,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委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的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路径持续拓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应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议:

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又能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还能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促进人力资本有效供给、社会人才流动和教育体系开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职普融通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形成技术技能积累,更好释放“人才红利”。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体系与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互动的关键举措,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科教融汇要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并注重将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训各环节,满足不同个体发展需求。

服务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适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模式及资源配置方式,形成高水平发展格局,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和竞争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来源:《人民日报》   2023.9.21

 

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是支撑、推动、引领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教育强国是服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实现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挑战,更需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大论断,为教育赋予了新的战略定位和时代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教育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等,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供有效支撑。同时,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结构体系,强化各阶段各类型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衔接,使教育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有机融合,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建设教育强国是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有力举措。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教育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还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要推进教育公平正义,形成普及普惠、优质均衡、城乡一体的教育供给模式,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高度一致发展。为此,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将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要统筹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系统推进教育体系结构性变革,构建全面监测、动态追踪、持续帮扶等机制,提升我国教育公平正义的层次、水平与质量。

建设教育强国是服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强调物质文明的积累提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强大而丰富的物质生活生产资料,而且要强调精神文明的现代跃升,逐步摆脱对物质的依赖,大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升华。对此,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例如,通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举办传统曲艺欣赏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挖掘社会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博物馆、图书馆和城市书房等,加快文化普及,提升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建设教育强国是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天人合一”的伦理境界,是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生态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优先、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教育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之一,开展好生态文明教育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置条件。因此,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要在教育全过程贯通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各个方面,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教育的整体变革。要完善师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提供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服务。

建设教育强国是服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关键驱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协和万邦”的精神内核,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会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人类主动去构建,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要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通过多边平台支持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分享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教育的方案和智慧,推动构建更加均衡的全球教育发展伙伴关系。要深化多边机构的合作,加强中国教育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中国教育的“朋友圈”,让世界听懂中国教育的声音、理解中国教育的故事。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9.21   刘佳 王金哲/文


实施科技强校战略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应通过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高职院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是对接产业最紧密、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产学研深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一般指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20多年来,职业教育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国家对职业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要求一以贯之。产学研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深度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师资队伍水平,路径是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愿景是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认同,对提高职业院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的路径

精确找准科技创新定位,全面理清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是履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校职责,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职院校可从四个维度开展科技创新。一是开展纵向研究,解决若干“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二是开展横向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难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四是开展教育研究,研究职业教育规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正确掌握需求,才能系统设计创新目标,明确了目标,才能制定有效措施,有的放矢。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目标制定应立足于办学特色与优势,结合行业产业科技需求,从团队建设、平台构建、成果产出等方面,分别设定科技创新目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同时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科研学术氛围营造,纳入创新目标。

科研评价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科研创新发展。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从数量到质量转变,构建“重质量、重实效,多元化、可替代”的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注重高质量科研项目立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注重技术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给企业实际带来的成效,构建高质量成果激励导向机制。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9.12   贺星岳/文


高职院校应以人才、技术、资源为着力点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任务,是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创新举措,是推动行业领域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三大主体之一,应明确定位,发挥自身面向行业、连接行业、服务行业的独特优势,着力培养行业紧缺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行业应用技术研发及其转化、开发行业优质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培养紧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行业紧缺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旨向,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

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职能,充分运用面向行业的优质教育资源,紧跟行业发展前沿、紧盯行业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及转化

面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汇聚共同体各方力量、联合开展协同攻关、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促进行业应用技术研发,既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高职院校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的关键渠道。

一是做精面向行业的应用技术研发。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协同行业企业力量,聚焦行业生产领域的关键性技术,开展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的提升与改进工作。二是解决行业企业生产性实践难题。高职院校应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为行业企业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产品质量、产线运维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联合攻关“卡脖子”难题。三是促进行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高职院校应利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平台优势,有效发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的推动者作用。

着力开发优质共享职业教育资源

构建支撑行业持续发展的优质共享教育资源体系,既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高职院校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需要。

一是建设行业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库。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优质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行业组织、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各自资源开发的基础和经验优势。二是构建跨区域高水平共享实训平台。作为共同体建设联合牵头单位的高职院校,应重点建设面向全行业的集师资能力培训、员工技能提升、行业交流培训功能于一体的跨区域共享实训基地;作为参与建设单位的行业高职院校和地方综合职业院校,则应重点对接本区域相关行业企业需求,构建区域性高水平共享实训平台,进而形成层级水平多样、辐射范围各有侧重的实训基地布局。

来源:《光明日报》   2023.9.20   邵建东/文

 

教育强国建设凸显立德树人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立德树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一步凸显了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第一,要把立德作为育人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我国教育传统中,一直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立德”有树立德业之意;“树人”指育才,培养人才。立德是树人之基,无德难以成人。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善的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首位。大中小学德育要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不仅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还要重视文明互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第二,要“五育并举”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立足时代发展之维,建设教育强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根本价值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之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向善品格和高尚理想情操;智育之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现代科学智慧;体育之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坚强心理意志;美育之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丰富情趣和优雅心灵;劳动教育之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勤劳美德。教育从以往的只关注学生的片面发展,走向更加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建设教育强国赋予立德树人的关键要义所在。

第三,要悉心培养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才。建设教育强国,赋予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每一时代,杰出人才是安邦定国、百业昌盛的关键要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从大国工匠到行业领军人物等,大力培养各式各样德才兼备、胸襟广阔、忠于祖国和人民,又胸怀天下,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杰出人才、拔尖人才。

第四,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促进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不竭动力。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为关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全部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作为重中之重。我国要在自然科学和以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太空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领域抢占高地,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努力培养具有跨领域创新型高素质的杰出人才。

第五,赋予教师成己成人的双重使命。强教必先强师。建设教育强国,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立德”,首先自己要“有德”。在思想情操和道德行为上,要恪守师德底线,追求高尚理想,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垂范,熏陶和引导学生在思想德性方面向上、向善、向美,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全发展。“成己”才能“成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树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学有专长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自己要“成人”,做到“术业有专攻”,在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追求卓越,自我成长,做学生的好榜样,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性高尚、人格健全、知识丰富、技能全面、身心健康和善于创新的时代新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9.21   王正平/文

 

厚德精技 匠心启航

随着工业技术迅速发展,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职业学校的要求不断提高。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秉承“厚德精技”校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打造“匠心文化、龙腾精神”文化品牌,锻造了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教职工队伍,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以“四大工程”引领文明校园创建。

落实导航工程 厚植匠心理念

党政共建“大格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思政工作大格局,以党建凝聚“三全育人”合力,推进“系统化”政治学习,突出“清单化”治理管理,实施“一体化”思政育人,深化“三教”改革,出台学校思政育人系列方案,形成融汇合力和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盘活思政“大课堂”。    善用社会“大平台”。    建强育人“大师资”。

落实领航工程 打造匠心队伍

 “三教”改革赋新能。坚持将创建文明校园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向同频推进落实,紧跟产业发展,完成专业布局调整。勇立潮头敢为先。主动融入职教发展大局,在引领职教领域改革上大胆试大胆闯,树立标杆,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三共同 三渗透”校企合作精准培养模式与育人机制。

落实护航工程 夯实匠心管理

 “五育并举”促发展。自上而下、全覆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心理教育、亲子教育等多样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共育促成长。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主体作用,创建“家庭教育示范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社会实践促成才。积极开拓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精准对接社区需求,打造传统服务、专业化技能服务,所有教师党员都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落实续航工程 弘扬匠心文化

文化耕心润无声。逐步凝练完善学校精神体系,提升师生校园文化自信,在优质校园的基础上精心打造文化活动中心和匠心文化传播阵地。

服务社会显担当。精准对接职业教育需求,建成上海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教育帮扶作用,赴新疆喀什为上海对口援建职业院校作专题培训,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党建共建、教学交流深化“山海协同发展”。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以厚德为基础,以精技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争取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9.21   周茜曜 傅佳怡/文


以“三个聚焦”推动职教课程改革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其中开展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是11项重点任务之一。课程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其适应性的关键核心。

聚焦课程价值导向,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一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系统设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十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是对接“双标”,引入“四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将行业企业最新的标准、工艺、技术和规范融入课程内容,重构专业课程模块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推动专业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是实施分类分层培养,主动适应人才发展需求。根据生源类型、文化基础差异和发展目标不同,将一个专业或专业群的学生分为不同方向。遵循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根据产业需求、行业企业要求和学生建议,分类编制定制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聚焦课程资源建设,紧跟产业技术发展

第一,搭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形成“双主体、多形态、分段式、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有效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紧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第二,引入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场域转变。建设教学资源库、学校虚拟仿真平台、智慧教室等,课程资源向动画、仿真、VR、AR迭代发展,满足基于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从单一的线下课堂到线上网络课堂、线下实训课堂、线下仿真课堂等多维信息化课堂转变

第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形态教材。由校企双方专家共同开展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职业能力清单,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教材学习任务,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

聚焦课程团队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

首先,组建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学校要求所有专兼职教师都要编入课程建设团队,全员参与课程建设,积极吸纳企业兼职教师进入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中企业导师的作用,深度参与到课程建设与改革中。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层次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式精准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学习者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转变,全面提升了学生学习内生动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其次,实施“多元化立体化多维化”教学评价。注重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四结合,形成评价过程的“立体化”;改变过去能力本位主义思想,强调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重的评价内容“多维化”,通过多元立体多维评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发展动能,强化过程评价,注重增值评价,记录学生成长画像,提高学生内生动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9.19   王宏颖/文


 新时代职教教师培养需要系统创新

建设职业教育强国,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提高职教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高质量的职教教师队伍,是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与基础工程,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把握新时代职教教师工作新特点

与普教教师相比,职教教师与工作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所面临的工作世界更加复杂,需要不断回应工作世界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这是时代赋予职教教师的重要发展使命。

职教教师的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对象的特殊性。职教教师工作的对象是职校学生群体。二是知能的复合性。职教教师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水平和类型较为复杂,这就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过程的黑箱性。职教教师的工作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需要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与最新要求。

明晰新时代职教教师培养的专业性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任何领域,专业人士都非常重要。职业院校的教学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做好教学工作。一是愿意教学,反映主观动机,指职教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二是能够教学,涉及职业门槛,指职教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能和教学知能;三是擅长教学,表明职业成效,指职教教师的职业成长。

全盘考虑新时代职教教师培养工作

职教教师的培养不仅涉及不同的培养主体,而且涉及不同的培养路径,需要全盘考虑。为了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职教教师,需要实现多个层面的系统创新。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顶层设计要结合实际。在顶层设计或方案制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已有的条件、可以利用的资源,要符合学校的实际、当下的实际,要做“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顶层设计。

二是实施路径要能够实操。在实施环节,往往会涉及不同的要素。首先,职教教师的培养要有合格的培养教师的教师;其次,职教教师的培养还要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再其次,职教教师的培养还要有教材、教学设施设备、辅助性的教学资源;最后,职教教师的培养还涉及评价内容与策略的选择等。凡此种种,都要本着能够实操的原则予以具体安排。

三是人才培养要讲求实效。职教教师的培养工作最终还是要看实际培养效果,要看学生毕业后走到职教教师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虽然这种培养效果短时间之内可能看不到,但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去考查职教教师培养的阶段性效果。对此,可通过设计科学的量表,通过前后测来考查学生对职教教师职业的认知是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深入访谈,与学生交流其对于教师职业的看法,并根据访谈结果来判断学生对职教教师职业的认知状况。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9.19   庄西真/文

 

如何精准培育德能双优的“双师”

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培养一直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极大影响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不清晰、培养路径不系统、考核评价单一化等突出问题,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旅游类专业为试点,围绕专业课教师培养,坚持“标准引领、校企协同、聚焦专业、精准培育”的培养理念,通过开发标准、完善内容、搭建平台、创新模式、健全机制等,科学构建了“分层进阶 分类发展”培养体系,系统培育了一大批德能双优的“双师型”教师,探索出了旅游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模式。

标准引领:开发“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学校借鉴系统论和教师职业生命周期阶段理论,结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共性要求和旅游类专业的特殊要求,强化师德第一标准,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专业实践三个维度,厘定了七方面21项素质能力要素,并设置相应观测点,重点突出了课程设计、技术研发等通用能力,以及服务精神、文化交流等专业特色能力。同时,系统开发分层分类认定标准,根据教师成长规律设置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大师名师3个层级,并根据教师多元发展需求,结合高校教师分类和职教特点,设置突出教学本位的教学为主型、兼顾应用研究能力的教学科研型、侧重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科研服务型3种类型,形成素质能力对应矩阵,明晰教师多元成长路径。

需求导向: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内容

以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学校系统构建了专业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型,一体化、分模块设计了由10个课程包组成的培养内容体系,涵盖了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程和以实践研修为主的项目,服务教师进阶或转型。其中,针对新入职教师定制开发基础综合课程包,设计以提升教师岗位胜任基本能力为主的项目,配备业务导师,开展为期一年的基本能力达标工程,教师通过考核后自主选类。依据素质能力对应矩阵,根据类型由低到高分层级开发9个进阶课程包,实施普通教师成长工程,助力教师夯实育人根基;实施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培育课程团队带头人;实施大师名师造就工程,培养专业团队引领者。

校企协同: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

好平台是“双师型”教师的“孵化器”。学校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与华住等头部企业协同,共建校内生产实训中心,依托科技部众创空间项目“筑巢引凤”,孵化“如家”校园酒店等运营实体,搭建教师教学实践轮岗平台;依托全国研学旅行职教集团、山东省现代酒店业职教集团等“借船出海”,建立企业研修中心,打造教师岗位实战平台;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等,组建旅游研究中心,打造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同时,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师德考核、课程培训等工作,统筹各平台联动式支撑教师培养。通过搭建协同培养平台,构建“理论—实践—创新”梯度循环系统,实现“产、学、研、训”一体化。

项目驱动: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学校与洲际集团等共建国内首个旅游类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校企共同选聘名师大师,共同开发实战项目,共同搭建高端平台,共同实施考核评价,支持教师依据所在层级和所选类别分批进站,驻站流动培养。组建“学校名师+企业导师+行业大师”导师团队,大师引领,发挥“传帮带”优势。根据教师发展需求,依托一体化课程包,量身设计、引入不同实战项目,为每位教师定制培养路径,服务教师多元成长。实施教师发展学分制,引导教师根据个人发展规划,制定驻站学习计划,接受相应大师团队指导,依托联动培养平台,必修、选修不同课程和项目,获取流动培养学分,形成发展成绩单,计入个人成长档案。教师修满学分后出站,申请相应“双师型”教师认定。

机制保障:构建“双师型”教师考评机制

依托教师发展大数据中心,学校综合教师教学、研究、服务等数据,形成教师个体成长精准画像,服务教师对照标准开展自我诊改,增强教师成长获得感。明确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双师型”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的业绩范畴与权重,实施以学生、教师、督导、行政、企业等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以年度为周期开展绩效评价。组建多元化专家评议认定委员会,明确破格条件,以三年为周期,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或复核。认定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和评优推先的重要参考,有效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9.5  于进亮/文

 

以教育家精神成就更多大国工匠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并深入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对于广大教师奋力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百万职业院校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

教育家是民族的脊梁和社会的丰碑。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在古代,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鲁班被尊为“百工圣祖”,被称为工匠良师。在近现代,有蔡元培、黄炎培、徐特立、陶行知等名家。在当代,有被授予“人民教育家”称号的于漪等。相较其他行业,教育家成名不易,为社会所公认更不容易,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和社会的丰碑。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能够赓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与一批又一批教育家的重要贡献是分不开的。群星灿烂的教育家造就了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其中不乏众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大家,他们造就了大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教育家从教办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的重要作用,把教师当作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寄予殷切期望。从“四有”好老师标准,到“大先生”要求,再到教育家“六条”标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高尚品格的充分认可、对建设教育强国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比普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历史短、任务重、投入大、见效快、成分杂、变化多,正处在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的关键期。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办学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备一副“铜头”(不怕碰钉子)、“铁嘴”(耐心做说服工作)、“橡皮肚子”(能受气)、“飞毛腿”(能跑动)的本领。办学者既是政治家,坚持德技并重,为党育人;也是社会活动家,善于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能够把教育资源与区域产业精准对接、有效匹配;还要是教育家,能够促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全面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着力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实训,为国育才。这也要求职业学校教师成为“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服务全民有教无类,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终身学习,有力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弘扬教育家精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中国教育的独特土壤、丰富环境和实践催生了中国的教育家,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功绩。

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追求卓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就是要科学育人,探索、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教师不仅应该是学问家、科学家,还应该努力成为教育家。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普通教师见贤思齐,潜心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经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和理论思考,皆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职业教育面临重大转变的历史机遇,广大职校教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普职融通为关键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实现多路径融通、多通道成才。广大职校教师要牢固树立大职业教育观,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投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广大职校教师要积极与企业技师、普通学校教师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工匠良师队伍,努力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加快扭转“矮化”职业教育的倾向,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着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新时代教育家“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9.14   曾天山/文


 助职校新生成才出彩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不过仍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是因中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走进职校。新学期即将开始,职教院校有必要帮助和引导新生破除“矮化”或“窄化”职业教育的标签化认知,树立积极正确的成才观、学习观与职业观,尽快了解适应校园生活和职业教育学习特点。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入学阶段,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新生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做好实践特色的专业认知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对新生的专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举办的一场场专业讲座、一次次实训基地参观,而要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功能,注重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二是将终身学习理念传递给每一个职校新生。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成长需求所决定的。职业院校要通过各种校园活动积极宣传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让职校生明确他们在学业晋升、就业创业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同等机会。学生只要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就有机会依据个人兴趣或禀赋进行多次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多样化成才路径。

助学生建立成才观

刚进入职业院校的部分新生,往往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失落感,对专业及未来发展怀揣着强烈的不安、焦虑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对此,相关教师需唤起他们对自我及专业发展的积极态度,重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理性认知。事实上,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而非教育层次。但受传统观念以及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不高、发展路径不清晰等多种因素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很难成为学生首选。因此,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树立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职校生具有多样化、灵活性的发展可能,他们极具发展潜力,要鼓励他们将专业学习与职业优长相结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同时,职校新生很容易因“落榜”或“低分群体”身份形成学业上的无助感,学校应创造更多让新生体验成就感或意义感的活动,以帮助他们重树信心。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真实的“职业技能展示平台”“以技能服务社区建设”“一个月传帮带”等特色环节,提升学生努力成才、尽展其才的信心。此外,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多带领学生走进那些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企业,让学生在各种校企对接活动中提升身份认同。

补齐通识教育短板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要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健全人格养成。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主动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发展的核心素养。

在教育理念上,职业院校应以学生幸福成长和多样化发展为前提,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相融通的双主体教育地位。在课程建设上,要充分结合多种课程形式创新通识课程育人体系,打通专业与通识的壁垒。同时,还应在专业课程、实习实训中融入通识教育相关基础知识,或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激励学生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志向。

如今,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任务的传统课堂,势必会转向以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和体认为重。因此,应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跨学科学习,鼓励他们运用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各类讲座或行业企业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主动探索与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鼓励新生积极参与尝试各类项目化培养方案、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在团队合作学习中提升职业素养、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还要激励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努力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光明日报》   2023.8.29  吴康妮/文

 

“高分读高职”是理性务实的选择

又是一年开学季,经过高考的洗礼,很大一部分学生将步入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就读。其中,部分学生高考分数超过了本科线,但最终选择高职专科就读。“高分读高职”现象引发不少讨论和关注,有人认为亏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更理性的选择。

讨论“高分读高职”到底是不是亏了,需要结合考生成绩、录取院校及专业等具体情况。其实,多数“高分”只是相对高职院校录取线而言的,填报志愿时,降档填报其实是一种务实的策略——在分数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相应批次内可能选不到心仪院校或热门专业,如此不如直接填报下一批次内的学校和专业,以便能拥有更多主动权。

从不少“高分读高职”的考生实际录取情况看也确实如此,他们多数都录取到了一些特色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热门专业,这些学校和专业除了在教学质量、相关费用等方面有优势、优惠外,就业情况也是家长和考生考虑的主要因素。

不少高职院校在就业方面表现不俗——有的学校属于“企业订单式招生”,考生毕业即进入对口企业工作;有些专业是政策性定向就业,一入学就为学生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有地方在高职生的升学与就业方面给予优惠,职校生可根据在校学习状况就业、深造两把抓……所以,以未来职业发展为导向,考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高分低报”其实是一种更理性、务实的选择。

一些人对“高分读高职”不理解或者有误读,有长期以来对职校生成绩低、能力差等固有偏见的原因,也有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不了解的原因。确实,此前职校不会成为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首选,这与我国彼时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不完善、培养模式不健全等因素有关,由此导致职校毕业生个人素养、工作能力较为欠缺,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情况和薪资待遇。甚至形成了“招生难—生源差—招生更难—生源更差”的恶性循环,一些人因此对职校、职校生戴上了有色眼镜。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上作为颇多,拓宽了学生成长的通道,助推高职院校实现“口碑逆袭”:设置职业院校贯通培养项目,无论是升学还是工作都“丰俭由人”;确定一批重点特色、示范性院校,让高职院校也有了自己的“985”“211”;拓宽就业渠道,让高职生有机会凭借一技之长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也相当喜人——有人站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有人获得了各级别各类型技能人才称号,在职称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保障和社会认可……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重要力量,也是现在及未来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持。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具备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如何让这种能力吸引更优质的人才资源,是让职业教育再上台阶的重要一步。“高分读高职”成为一种现象或者趋势,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优质生源有望从认可度、美誉度等多方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提振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信心。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自己锚定的赛道上习得一技之长,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更期待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来源:《工人日报》   2023.9.13   


 李琳娜:“所有教学内容来自于产业”

从事职教三十二载、深耕电子商务近二十年,李琳娜将自己的微信昵称设置为“电商老人”。如今虽已告别教学一线岗位数年,但她似乎更忙了。

 李琳娜说,当时看到一些工厂工人,他们对知识提升特别渴望,所以最终选择了职教。职业教育能直接为产业服务、为企业服务,“这个是我坚持做职业教育的一个信念”。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也是最终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对话间,李琳娜多次谈到职业教育“要给企业帮忙”。

“职业教育要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就是要服务企业。所以我经常会到各种各样的企业中去看,就看他们的‘生产线’,从中提炼出职校学生可以从事的内容,然后带入课堂。”

从扎根电子商务,到如今成为学院的管理者,李琳娜始终坚持对企业、产业进行走访调研,这让她对产教融合中的很多问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更坚定了以产业场景为教学场景的理念。

 “那个时候我们把学生分成很多团队,让他们自己去‘打单’,真正地走入市场去历练。曾经我们很看好海南当地一家咖啡企业的‘花式咖啡’产品,适合青年一代,当时的网络受众也主要是这个群体。但是当时企业不信任我们、对电商不够了解,只给了仅在海南本土市场销售的产品进行尝试。”聊起曾经的经历,李琳娜印象深刻。

虽然当时她专程带队赶到上海与企业详谈,分享当地的成功案例,但关于“花式咖啡”的合作仍因为管理者对网络接触不多、对电商不够了解、信任度不高等原因没能成行。尽管如此,学生团队最终还是交出了每年40万元的销售业绩。

早早经历真实市场的磨砺,令不少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表现很突出,甚至在校期间就被企业预定。他们大多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快速“上手”,有人走上管理岗位成为技术总监,还有人创业成功把海南文昌的椰子鸡卖到了全国各地……

这让李琳娜倍感欣慰。“所有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产业,所有的教学环境来自于产业。这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不变的一个理念。”李琳娜说。

“未来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我们开展校企合作,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教训。失败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职能没能在合作过程中真正融合到一起。”李琳娜也向记者坦言,今后的职业教育,一定是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都能够自发、自愿地共同努力、各尽所能。

 “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或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应有之义。未来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一定是多种教育融合发展的。”

李琳娜认为,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学习和工作可以交替进行、相互促进,而更加清晰的教育、职业上升通道,也将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向前。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2023.9.11    

 

实习要“靠谱” 更要靠谱去实习

眼下,日渐成为人才市场香饽饽的职校生,却在顶岗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受到多方诟病。少数职校打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旗号,以各种强制手段让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一方面是有些职校“廉价工”“卖人头”的乱象仍然存在,致使学生权益不保、家长怨声载道;一方面则是部分职校生进厂后带着“混日子”“被动学”的消极心态,让校方陷入两难、企业犯难的尴尬情境。职校生进厂过渡期究竟要如何“渡”?“实习要‘靠谱,更要靠谱去实习’”。

职业教育离不开去广阔天地实践锻炼。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工作实践结合,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似乎仍难以有效禁绝“学生工”乱象。“虽是极少数职校行为,却对职业教育发展全局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多家职校招生就业负责人对此表示,打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旗号,以各种强制手段让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不仅侵犯了实习生的权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也让更多家长对孩子的职业教育选择望而生畏。

关键的职场“热身”期

“入企进厂实习,是职校生关键的职场‘热身’期,归根结底,校方是最关键的‘守门人’。” “优质的实习,事关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形象。”学校要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打造、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既满足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也为学生实习工作保驾护航。

进厂也有广阔天地

 “遇到‘靠谱’的实习生,我们都分外珍惜。”职校毕业十余年,成都瑞雪丰泰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艺主任(程序)杨建林一步步从基层走向了管理岗,也从曾经的徒弟成长为别人的师傅,同样也切实感受到了职校生实习风气的变化,“过去求着师傅教我们,现在却是求着学生好好学”。

实训不是试用,而是找师傅传授经验,很多东西学校里面学不到,只能手把手地教,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认真对待。企业的初级岗位,往往拿不到较高薪资,所以即便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项目,但留不住人也是当前面临的现实,“一些职校实习生‘混日子’‘被动学’,为的就是完成实训,拿到毕业证”。

“避‘重’就‘轻’显然不长久,通过岗位锻炼,习得一技之长,这是受益终身的职业发展之路。”杨建林说,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升学、技能等级的认证与转换等很多政策都在向职校生倾斜,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干,进厂也有值得期待的广阔天地,希望这一点能够在社会层面进一步得到共识。

来源:《工人日报》   2023.9.13    记者 李娜


 以生招生 招招有用

通过在学生招生团队成员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为未来‘学弟学妹’现身说法,让原本枯燥的招生工作,变得活灵活现,富有感情,在增加互动交流的同时,效果也显而易见,成为淄博职业学院招生工作的新亮点,实现了工作新突破……

学生招生团队是招生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淄博职业学院招生办公室指导的“招生宣传协会”社团,是立足“三全育人”要求,在招生工作中实现服务育人的主力军,也是重点培养的一支招生宣传的学生队伍。淄博职业学院学生自身是学校最好的代言人,开辟招生服务教育新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招生工作中,成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育人载体。

组建社团,提升学生成员招生能力

高校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成立于2016年,于2021年重新更名、调整成立的淄博职业学院招生办公室“招生宣传协会”社团,注册成员有1400余人,其中骨干成员32名,他们来自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男女学生,青春阳光活力热情是他们的最大亮点。

“招生宣传协会”社团通过建章立制、成立临时团支部、聘请专家担任社团思政教育顾问等举措,不断加强学习。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招生政策、职教政策、专业设置、宣传工作基本技能等专题培训和主题团课,提高他们业务本领,进一步培养了社团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社团专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好服务,构建招生多媒体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广大考生和家长希望能方便和快捷地获取有效招生信息,迫切需要高校提供优质的招生服务。

对此,淄博职业学院招生办公室带领“招生宣传协会”社团,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形式,构建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招生服务平台,以平台促招生。

线下,招生季的时候,招生办公室5部招生咨询热线电话全天不间断接听,来访考生和家长络绎不绝,社团的同学们经过招生办公室的专业培训和选拔,每年都参与学校暑假期间的招生咨询工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线上,招生办公室构建了以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官网等网络平台为主的招生宣传新媒体矩阵。随着微信、短视频成为招生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手机端的“阵地宣传”尤为重要。

对此,淄博职业学院招生办带领协会社团成员,通过主题微信、短视频制作等形式在各新媒体平台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多渠道的宣传,为考生、家长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考生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更好地满足了家长、考生的招生咨询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考生及家长的满意度。

开展活动,提升学校美誉度

“招生宣传协会”社团紧紧围绕招生宣传工作,开展了系列特色宣传活动并通过新媒体矩阵进行多平台推送。“有温度的招生”,是近年来淄博职业学院招生办公室重点打造的招生品牌。

“我的眼里只有你”——校园风景篇、学习篇、生活篇、实训篇等摄影活动,以学生的视角、用学生的镜头真实展现了淄博职业学院的各种美。

“校友说专业”“学长学姐说专业”等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学校故事,使专业的宣传变为通俗易懂的故事,使枯燥的招生宣传变得生动活泼、接地气,极大地提升了专业吸引力,让招生工作更有亮点。

针对外省考生,社团同学积极采用在校园及实训室现场进行直播,把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专业特色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向考生和家长进行展示,让学生、家长能“云”上逛校园、赏美景、看专业、知培养。

招生宣传工作是学校优化生源结构,提升招生质量的源头,是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生源的基础保障。

来源:《淄博日报》   2023.9.13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23年第6刊 总第137期

(2023年9月23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杭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