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参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职教参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 2023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23-05-24 浏览:

目     录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打造职业教育“良匠之师”

职业教育: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发展

人民眼·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经济包容性增长,现代职业教育是重要支撑

激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动能

职业教育也要增强美育意识

职教高质量发展仍存待破难点

破题职业教育“认可度”需先提升公众“认知度”

让职业教育成为新征程上的最亮底色

敬请关注往期“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访谈”

开展2023年“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打造“匠文化”品牌 培养工匠型人才

展技能风采 扬工匠精神

职教发展:技能竞赛“必不可少”

“高职毕业任教清华”励志背后是自我砥砺

把握三个关键词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职校工作重心在哪

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改革试点工作启动

职教调查:部分本科停招 专升本“凉”了吗?... 42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打造职业教育“良匠之师”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作出高位部署,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打造职业教育“良匠之师”,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一、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是衡量教师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职业教育教师培根铸魂,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修养和理论素养。遵循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规律,推进师德师风常态化教育涵养,强化精神引领,塑造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造就一大批热爱职业教育的“四有”好教师,当好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四个引路人”。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化教师师德考评和惩戒警示,为职业教育教师划定师德禁行的红线,树立行为追求的高线。

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服务职业教育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完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开放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支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强化和保持职业技术师范特色,稳定和扩大职业教育 教师供给。积极拓展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新渠道,鼓励引导高水平理工科院校、综合性高校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逐步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多元性、特色化培养的新局面。基于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层次,加快构建贯通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养体系,强化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增加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师供给。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优化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企业实践,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质量。借鉴中小学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经验,积极探索采用公费定向模式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水平教师。

三、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要体现系统性、连续性、实践性,对准职业教育教师的岗位需求和教师个体发展需要,推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优化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5年为一周期制定培训规划,通过中央经费支持,带动地方经费投入,建立完善“国家示范引领、省级统筹实施、市县联动保障、校本特色研修”的职业教育教师四级培训体系。推进实施“职教国培”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一批能够发挥高端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精品培训项目,引领各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改革。启动实施新时代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遴选一批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校长,进行跨年度连续专项培养,打造职业教育改革领军人才。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推动职业教育教师数字化学习,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平台,汇聚提供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探索利用AR/VR/MR/AI等新技术开展教师虚拟仿真实训,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数字化素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施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项目,打造一批国家级教师团队,示范带动更多地方教师团队建设,支持职业教育教学协同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

四、深化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综合改革

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引领,完善教师招聘、职务评聘、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建立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突出职业教育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推进职业教师评价破“五唯”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各省遵循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结合本地具体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实施细则,国家、省、校协同做好“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促进教师“双师型”能力提升和专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大力引进行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探索建立产业导师特聘制度,通过职业院校设立产业导师特聘岗,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兼职到学校承担特定的专业实践课程。探索实施职业教育教师银龄计划,从银龄工程师、银龄工匠中挖潜,鼓励引导高技能人才在退休以后到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发挥其技能优势,拓展“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

五、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地位待遇

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成果等表彰奖励中,专设职业教育教师奖项,增强职业教育教师从教荣誉感。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相统筹,不断强化职业教育教师待遇保障,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岗位吸引力,把真正有志于职业教育的优秀人才吸引到职业教育事业中来。充分利用中央媒体、教育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平台,加大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宣传力度,大力弘扬重视职业教育、尊重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风尚。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形成职业教育名师、技术技能大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使职业教育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引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笔谈之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7):5-11.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4.21 

 

职业教育: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发展

5月14日,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在山东潍坊举行,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是“技能:让生活更美好”。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更加“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打通“断头路” 构建“立交桥”

为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贯通,打通“断头路”、构建“立交桥”,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作了针对性的规定,明确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校企深度合作 共赢共享成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不深不实成为痛点、堵点。

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以“产教融合”一词取代了原职业教育法中的“产教结合”,除此之外,新职业教育法还包含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奖励、实行税费优惠等激励政策,真正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新职业教育法还明确了行业和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抓住课程“牛鼻子” 守好课堂主战场

落实职业教育法,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水平。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工巧匠,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的课程,也要借助数字化的翅膀腾飞。

职业教育要修炼内功,才能真正成为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的教育类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2022年底,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也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主张、新举措、新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卓越成就。职教人的话掷地有声:“中国职业教育没有理由不自信,没有理由不坚定自信。”

来源:《科技日报》  2023.5.17   记者张盖伦

 

人民眼·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面对镜头,从一名高职学生成长为清华大学教师的邢小颖侃侃而谈:“2014年,我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和我一样毕业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清华任职的,前后有5批13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教育部2022年8月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职业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4万亿元,年均增长7.8%;近10年来,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七成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

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是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日前,记者走进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寻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

“课程安排的基本原则是:实践教学优先”

“有时学生问我是不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我会从容地告诉他们,我是高职毕业的。”2022年9月,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学典礼上,邢小颖作为优秀校友代表,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向6687名大一新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

她的身后,是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训室。在这里,邢小颖已任教9年,连续8年获得训练中心实践教学特等奖或一等奖。

“深挖专业理论,苦练技术技能。”邢小颖以言简意赅的12个字寄语学弟学妹。12年前,她正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教学与产业相融

“产业学院,相当于一个‘现代化微型工厂’,既是育人平台,也是生产平台”

1毫米误差,让自己起早贪黑半个月才绘制好的机械图样被判定“不合格”,只得从头再来——10年前制图测绘课上的这段经历,邢小颖至今难忘。

当时的任课老师赵明威,把生产一线常用的减速器带到课堂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见大家围上来,赵明威耐心提醒:“先测量,再绘制。只有测得准,才能画得准。”

尺子、圆规、铅笔……一整套机械图样绘图工具,邢小颖早已备妥。每天清晨,她背上1米长的大画板,去实训室埋头画图。“早出晚归半个月,减速器终于画好了,看起来还挺漂亮。”邢小颖满心欢喜。

没成想,对每处画图细节,老师都一一测量、核准。在某个零件连接处,图样与实物相差了1毫米。“图样不合格,必须重新画。”赵明威毫不通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丝丝的误差,也会导致产品失败。”10年后,当初课堂上“1毫米”的经历,成就了邢小颖今日的严谨专注。如今,更多校企合作正在这里从“相加”走向“相融”。

培养与就业衔接

“通过订单式培养,学生不出校园,即可提前学习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和相关专业技术”

10年前,念大三的邢小颖,正是通过顶岗实习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园。2013年冬天,成绩优秀的邢小颖和几名同学一道,获得了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实习机会。“那是我们第一次去北京。”几个年轻人拖着行李箱,登上了绿皮火车的硬座车厢。“全程12个小时,我们兴奋得一夜没睡。”邢小颖回忆道。

一进清华园,旅途中的兴奋劲儿便不见了踪影。邢小颖的教学经验为零,却要给清华大学本科生讲课,并且是一边讲课、一边操作。她心里没底,难免手忙脚乱。很快,邢小颖冷静下来:实操,自己有信心;讲课,明显是短板,但并非不可提升。课里课外,邢小颖经常请教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前辈,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观察、训练。

填砂、舂砂、扎气孔、翻砂箱……第二天首堂课,邢小颖教的是“手工两箱整模造型”,属于铸造实践里的基础课程。紧张在所难免,但整体节奏把握得当,课堂上师生还互动起来。“下课时,学生们鼓起掌来,我感觉特别开心。”邢小颖收获了肯定与自信,“没经验,不可怕,可以靠琢磨、靠勤奋。”功夫不负有心人,邢小颖出色地完成了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毕业后正式入职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培养与就业无缝衔接,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科研与生产互促

“既能做实训,又能搞研究,一举两得”

 “职业院校搞科研?很多人对此不甚理解。其实,相较于研究型高校和企业,职业院校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高校的设备通常较小,主要用于阐释原理,与生产一线差异大;企业的设备过大,试错成本高,不适用小型实验。”徐广胜认为,职业院校的设备规模介于两者之间,是开展相关实验的最佳选择。

 “科研与生产相互促进,工艺技术供给和技能人才供给双向发力。”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惠朝阳说,学校将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为契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来源: 《 人民日报 》 2023.5.12  

经济包容性增长,现代职业教育是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已在促进人力资本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及社会公平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既要助力经济增长,也要赋能社会发展,抓住“人才、科技、公平”发力,聚焦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科技服务与产业升级、公共资源供给提升,以高质量为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垒筑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提升普惠性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水平是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决定性要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人力资本开发。着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级,面向重点就业群体如退役军人、个体工商户、新型职业农民等,搭建多样化技能培训平台,激发其经济活动参与的活力与效率。。

建设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试区”,助力产业能级跃升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关键,也是壮大经济发展根基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尤其应该瞄准企业技术变革和升级需求,以智力和技术支持关键技术升级,通过科技服务间接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增强专业适应产业能级提升的能力,推进“一区域一集群”布局建设,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布局打造职业院校发展集群,优化区域化的专业集群建设,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专业支撑度。

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衡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公平分配与共享,提升特殊群体受教育的整体水平,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核心要义。职业教育加强教育资源供给、公平分配并重视个体资源享用能力提升,提升结构性、生理性及心理性等多类特殊群体受教育机会和质量,助力“造血”功能增强,形成与政府兜底和物质扶助等“输血”相结合的帮扶系统,是社会包容的重要表现,也为提升经济包容性增长打下良好基础。适度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扩大职业教育受教育对象。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受教育需求,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市场开放力度,适度新增学位,向相关群体提供无附加条件的受教育机会,实现“应学尽学”。

来源:《湖南日报》  2023.5.19   张菊霞、邓可可/文

 

激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动能

科教融汇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改革方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职业教育身处生产第一线,既要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贡献职教力量。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发展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教师科研定位不准、能力不强、转化不足;其次,在科研与教学融合方面,内容衔接不紧密、过程融合不充分、运行机制不健全;最后,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临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不新两个阻碍。

如何破解上述问题?答案在于找准“科”与“教”的契合点,升级人才培养能力、调整科研定位、深化研教融合,让科教融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适应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能力跃迁要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应从普通技术技能人才转向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培养具有系统创新思维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科研定位方面,职业院校应立足地方经济特色,结合自身的研究力量,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立地式”科研,把论文写在田间车间,把课题立在行业企业,把成果用在生产一线和教书育人上。

在教研融合方面,高职院校必须探索建立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协同机制,化教学科研“两张皮”为“一条链”,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的良性互动,推进教学与科研的全方位融合。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学校扎根日照、服务日照,深入挖掘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空间,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中试基地,探索推进技术联合攻关、人才协同培养,促进产业聚优成势,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来源:《科技日报》  2023.5.19   肖梅/文

 

职业教育也要增强美育意识

美育即终身的审美和情感教育,其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培养高尚的人格。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先后出现了多次含有“美”的表述,因此,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有能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也要重视美育的独特功能,着眼学生职业发展以及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提升,增强美育意识,培厚学生成长成才沃土。

构建“全过程”美育生态,激活学生爱美审美的潜力

审美活动与技术技能活动有别,审美活动是体验“看不到”的人生意义和高雅情趣,需要通过直接参与审美活动的具体实践来培育;技术技能的结果是做成看得见的物品,但职业教育的对象,人人享有追求美的权利和相关资源供给。因此,我们要将求学者蕴藏的美的本能激活,实施全人教育,营造全过程美育生态,以美育人,全面陶冶学生美德、美感、美养,引导其重塑自信、向美蜕变,在校园里享受人文之美、技能之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教美育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德美一体”教学生做人,赢得立身之本。全过程实施“美促四育”,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育美、以美促劳,并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进技能竞赛“四进入”。比如,通过一年一度的“职业教育成果展”等系列赛事,为学生激活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匠心、锻造美的匠艺、传承美的匠魂,有助于把技术的、实用的要求与审美的、情感的、生活的要求统一起来,创造出更具文化和审美附加值的产品。

构建“全环境”美育校园,激发学生赏美变美的活力

在校内实施美育不等于开设一门或几门美育课程或讲座,美育应是贯穿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入艺术类和非艺术类专业技术课程的“全环境”教育。职业院校作为培育能工巧匠的摇篮,构建“全环境”美育校园,要注重将美育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专业岗位、职业场景,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将美育元素如糖化水般融入专业课程群,“专美融合”教学生做事,“以美强技”教学生获得立足的一技之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创素养。比如,开设“新六艺”美育+课程场的“君子淑女成长课”“非遗技艺”特色课程等,在这种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学生,会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具有更开阔的胸襟眼界以及更远大的职业追求和更崇高的精神境界。 

增强“全经典”美育浸润,熏陶学生尚美享美的能力

职教领域的美育一定要注重加强艺术经典教育,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格,并重视挖掘中华美育精神,将之融入职业教育,发挥艺术经典不可替代的塑造审美品位的功能,推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中华美德传承与创新。比如,在“经典诵读比赛”“国学达人挑战赛”“我们的节日”等文化赛事中,加强内容的全经典化渗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艺术经典中陶冶情操,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建立更高标准的审美趣味、格调和理想,产生更高、更深、更远的追求和意识,在美学意义上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搭建“全场域”美育平台,拓展学生创美传美的动力

学校即社会,社会即课堂,教育在窗外。在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之外,要缩小学校与社会的空间距离,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奔赴纪念馆、博物馆、人类自然遗产地等场域,这些美育的最好场所,聚集了最好的教材,积累了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方优秀文化、先进企业文化,是培育美好、善良、高尚灵魂的最好养料。搭建全场域美育平台,持续推动中华美德、传统技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进社区”,进一步拓展校外美育传承实践基地,同时在校内打造校史馆、艺术馆、产业园以及举办各类论坛、搭建地方文化交流会等提升学生素养、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美创+”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第一校园课堂、第二实践课堂和第三空中课堂的丰富美育资源,在参与创美中实现从赏美、享美到变美的生命成长。

美育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期待职业教育的大美育之树,焕发崇高之美、独特之美。对学生而言,不仅有助于增强专业技能,也能拥有更多精神的追求与收获;对教师而言,美育思维和美育情怀不仅决定着美育目标的更好实现,还赋予了专业有魂、技能有神、职业更美,是美育教师的价值所在;对学校而言,更有助于凝练育人特色,激发活力与动力,满足新形势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新需求,增强地方和区域的认可度、吸引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4.25   张春霞/文

 

职教高质量发展仍存待破难点

近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共同完成的《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如今,我国职业院校瞄准产业一线,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力军”。报告指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带动作用凸显。

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发展,以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为契机,高职院校改造升级传统专业,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全国高职院校线上开设课程近74万门,较上年增加3.7万门。中职学校优化专业布局,做强主体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

不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多重挑战。

其中,经费不足仍是困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瓶颈。报告指出,教育经费结构不协调。高职生均拨款水平存在“不增反降”现象。2021年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未达到1.2万元水平的省份占比12.5%;与2020年相比,部分省份生均拨款水平“不增反降”。

此外,学生多样化发展也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出了挑战。高职生源结构多样性对教育教学适应性的挑战。高职扩招使学生群体多元、需求多样,如何有针对性地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有效教学,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系统化变革。

来源:《工人日报》2023.4.26   记者 于忠宁

 

 破题职业教育“认可度”需先提升公众“认知度”


为了通畅做好普通高中毕业生向高职院校的分流工作,发挥全市高职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属地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江苏省苏州市教育主管部门统筹部署,集中落实,自2018年起启动了独具特色的“普职融通”项目,定期组织普通高中毕业班学生到本地高职院校参观、交流,现场体验专业课程,参观相关企业,尝试项目化专业学习,收到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自主选择报考高职院校。

由被动无奈入学到主动自主选择,之所以会发生如此质的变化,用带队参观老师的话来说,“现场参观和真实体验学习之后,才对职业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真切地了解。”“许多学生愿意主动选择职业院校,是因为在体验之中享受了快乐,激发了兴趣。”

长期以来,职教发展虽然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重视,职校毕业生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然而,在就业“出口”通畅的背景之下,招生“进口”却一直存在“梗阻”现象,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始终不高。究其原因,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偏低是一个重要原因。

多位从事普通教育的学校领导、老师坦言,“对职业教育确实不太了解”,很多人甚至分不清“高职”与“职高”、“技校”与“职校”、“技术”与“技能”,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普遍停留在“进厂当工人”“浑身油污满手黑”的层面。虽然许多人已经通过各种间接渠道知道了“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化”等的存在,但仍对毕业后“到流水线当操作工”感到恐惧和失望。即便如此,鉴于老师的特殊身份,他们经常需要接受学生和家长的升学咨询,其结果可想而知。学校老师尚且如此,“年年不同”的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更是堪忧,由缺乏了解而产生对职业教育的误解,最终导致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低下,这是我们迫切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

找到了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有许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许多地区和学校对于促进“普职融通”的宣传做法值得广泛借鉴。

众所周知,任何工作创新必须精准靶向需求,方能取得应有效果。眼下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抛开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有待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待遇标准普遍低于社会预期之外,“不了解职业教育”是重要原因。这些不了解包括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职教高考制度、现代职教体系架构、各级政府出台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针对高职毕业生的落户政策和“公考”政策,以及具体专业的基本常识和专业产业行业发展形势等等。要让这些和职教相关的信息家喻户晓,除了一年一度的“职业教育活动周”集中展示、突击宣传外,更需要依赖平时的系统性的常态化的宣传。类似苏州这样的职业院校开放校园广泛接纳普通教育师生进学校现场参观体验亦很必须。

诚然,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要从根本上解决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问题,不仅需要广泛宣传,更需要相关的薪酬制度、用人制度、福利制度等配套跟上,方能实现标本兼治,最终营造全社会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浓烈氛围。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3.4.26   王寿斌/文

让职业教育成为新征程上的最亮底色

“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访谈”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去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以立法方式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

职教法中新修订的内容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如何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解读与研究》日前发布,该书作者、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大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做客中国教育报“高端访谈”,深入解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意味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并列并具有同等重要性类型的定位已经在中央文件中正式确定下来,而写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意味着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在法律层面得到进一步稳固。这都必将从认识上有力破除“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从制度上为学生搭建起升学的“立交桥”,从行动上践行类型教育的理念,将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大众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大使命,肩负着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的重大职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使其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有利于为服务地区经济、面向商贸流通领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持。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背后的逻辑,在于普遍建立一种全民高技能、高技术、高劳动生产率、高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使人才的供需匹配从传统的学历匹配、专业匹配转变为技能匹配。

 2、“同等重要地位”和“教育类型”这两个关键词使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不是都往研究性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职业教育体系里,一定也不能少了创新型的技能大师。

职业教育的新定位,首先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理论贡献。它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这对于摆正职业教育地位,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能力,以及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和实践意义。它明晰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职业教育系统更加明晰自己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职业教育独特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再其次,它在法律层面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新职教法明确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贯通招生和培养,还明确提出,凡接受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的学生,可以依法申请相应学位。

3、长久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有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学生上升通道不畅、不宽。新职教法对此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明确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最大的难点是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低。这事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产教融合实践没有处理好校企共生利益的关系。产教融合的关键是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但产教融合实践因缺乏利益共生点,导致企业和职校之间存在“合而不融,各吹各唱”的低效合作现象。二是产教融合实践没有处理好组织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问题。尽管职校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产教融合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但组织自身有目标优先序。职校发展目标与产教融合目标基本一致,企业却有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考量,产教融合符合企业长期利益,但可能会牺牲企业的短期利益。简而言之,产教融合总体目标与职校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却与企业短期目标存在较大张力。要彻底解决产教融合的“校热企冷”问题,须重建信息共享机制、成本分摊机制、收益协调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以回应校企深度合作的校企共生利益和公私利益冲突问题。

5、从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不足看,主要有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三是职业教育总体投入不仅在同级教育中占比低,且投入力度与办学规模严重不匹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也不足,优质资源稀缺。四是教师队伍区域性结构性不平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五是学校和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面向“三农”等艰苦行业的专业发展困难。六是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吻合度不强、吸引力较弱。七是职业教育规模、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对症下药。一是优化职业教育地位,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二是加强各相关部门工作的总体协调,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四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五是积极调整学校和专业结构布局,六是强化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吻合度和吸引力,七是解决职业教育规模、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积极稳妥推进。

6、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迫切问题。可以采取的办法有很多,如对入读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完全免费,提高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的待遇,还可以采取颁发相关证书,肯定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我曾多次呼吁,建议增设“副学士”“匠士”学位。因为,目前职业教育只有学业证书,没有学位证书。但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是一个概念。我认为,健全的证书制度是影响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关键一环。今后,应对整个学位条例的职业教育的类型、结构、框架、体系作重新设计,把职业教育这个类型的学位先写入。比如专科层次可以考虑“副学士”学位、“协学士”学位或“工士”学位,本科层次叫“匠士”学位。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的吸引力,让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一样,既有毕业证,又有学位证,增强毕业生的荣誉感,缓解家长的部分教育焦虑。

7、师资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且职业教育不同专业的教师素质和能力都具有特殊性。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方面,一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是教师的行为作风。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二要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鼓励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范院校,支持高等学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职业教育教师;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引导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基地和教师工作流动站,让职业教育教师在“用中学、学中用”。三要明确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进入职业学校担任教学职责的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学历以及教师资格。四要依法自主选聘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可以由兼职教师来担任,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独特的授课方式,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上课体验,激发学习积极性。五要健全教师岗位设置和评聘制度。教师岗位设置要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打通技术职称和教师职称的互聘通道。六要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培养。职教教师在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更要加强和行业企业的互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5.11   记者 张东


敬请关注往期“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访谈”


《让学生去有“枪炮声”的地方锻炼实战能力——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2023年1月13日五版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心理学融入——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家彭凯平》   2023年3月2日四版

《用智慧汗水铸就强国建设的钢铁脊梁——访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   2023年3月28日四版

《营造“一群人干一件大事”的一流文化——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来源:《中国教育报》

 

开展2023年“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3年职业院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

据悉,活动有五项内容:一是“职教生心中的二十大”活动。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全年持续推进。二是“未来工匠”读书行动。在职业院校开展特色品牌活动,营造浓厚读书氛围,引导激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三是职教学生读党报活动。巩固2022年以来有关活动成果,持续引导学生读党报党刊、学原文原著,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突出活动育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职教学子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五是“文明风采”活动。各地各职业院校围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内容,结合实际选取师生认可度高、参与面广、针对性强、职教特色突出的活动形式,创新开展“文明风采”活动。

    教育部要求各地以近年来系列教育活动和“未来工匠”读书行动成果为重点,集中做好宣传展示,展现学生爱国热情、奋进风采,讲好职教故事。要精选“职教生心中的二十大”展演展示作品、“未来工匠”读书行动和“悦读伴我成长”职教学生读党报活动优秀成果进行展览展播,促进社会公众了解和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5.8   记者 欧媚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职业教育正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一”假期,在东方电机产品研试中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大二学生苏呷木清还在跟随企业技能大师进行高水头冲击式水轮机组试制。上学期,他和其他145名同学被遴选进入了企业的现场工程师班,作为清洁能源发电装备制造的高素质紧缺技术技能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福州工作期间兼任了6年的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影响深远。在国内多次考察和讲话中,总书记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紧跟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更新幅度超过70%,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重点领域都设置了对应专业。今年,全国高职专科增设了生物信息技术、船舶智能焊接技术等24个专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制造业重点领域专业布点增加1207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要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2022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了“职教国培”示范项目,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校、职业院校,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布局和国家急需、紧缺专业领域设置。在位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全国技术能手闫虎民正为参训的职教教师讲解世界技能大赛的技术标准。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积极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前不久,在东莞的这家专精特新企业,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刘金彦老师带领同学们实现了一个关于石墨烯隔热与散热材料的应用成果转化,为企业降低了30%的生产成本,这让参与其中的同学收获颇多。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系,实现了历史跨越。1382个专业和12万多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1500多个职教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00个,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更是让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了法律保障。逐梦新征程,激发新动力。我国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和技能支撑。

来源:央视新闻   2023.5.3  

打造“匠文化”品牌 培养工匠型人才

职业教育承载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能和神圣使命。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人才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在63年的办学历程中,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工匠精神”融入办学宗旨、融入育人实践,形成办学传统,“匠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赋能学校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

在学校网络布线实训室,全国首届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赛项金奖获得者李铭,已连续在一大堆网络电线中坐了好几个月,除了睡觉、吃饭、上洗手间,他一直戴着专用眼镜、专用手套在练习。

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实验车间里,几台大型设备正在运转,毕业工作才3年的陈方旻,两眼紧盯电脑屏幕,不停测试航天产品性能,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正在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择机发射做前期测试工作。

负责“神舟”系列关键部件“放电调节器”生产研制、历经300余次发射试验考核、圆满完成168次发射试验任务的顾威,已先后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多个型号、50多个大国重器的电源控制器电装工作。

学校引劳模、工匠、行业大师等进课堂,开展“匠文化”课题研究,建设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工匠精神养成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形成了“匠心中国”系列课程、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技能比赛和仪式活动等多层次互补的“匠文化”育人圈层。学校编撰《校志》、创作校歌、制作《形象手册》、建设校史馆和“工匠校史”文化长廊。成立顾威技能大师工作室、彭雪海金牌教练训练坊、国家5G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由罗克韦尔企业捐赠3000万元建设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腾讯学生创新基地、非遗木雕大师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市级技术研究中心等,形成高质量工匠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多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教师、东方学者荣誉获得者深入教学一线手把手教学生,在身教重于言教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传承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是工匠人才培养的肥沃土壤。长期以来,学校密切关注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服务业技术进步及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教育培养、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竞赛、企业能工巧匠兼职授课、科研项目、教师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校企融合产学合作。

“弘德路”“弘知路”“弘行路”……学校的每条路都有与工匠精神相得益彰的专有名称,弥漫着“匠文化”的气息,营造出崇尚工匠精神的浓郁氛围。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4.28   毛玉婷/文

 

展技能风采 扬工匠精神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5月14日,“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迎来了一场全国性的盛会——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于5月14日至20日举行。

今年职教周现场设置了职业技能展演区,开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职教力量”主题展览,全国30个省份、近430所职业院校参展。同时,作为职教周期间的“重头戏”,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部分赛项也在开幕式当天开赛。

近年来,职业教育备受关注。职教周现场人头攒动,人们感悟职业教育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成果,领略职业院校师生精湛的技艺,看到技能成才的希望,感受职业教育呈现出的新形象、新气象。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2023—2027)》,在此指引下,今年大赛赛项在改革力度、专业大类覆盖、赛区数量、师生参与规模、头部企业参与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都创历史新高。

今年全国共设置31个赛区、134个赛项,首次覆盖了全部19个专业大类,同时试点设置了14个教师赛和16个师生同赛项目,全国有近320万名学生、25万名教师参与各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国赛参赛队伍预计超9000支,参赛选手近3万人。更多的学生能在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展示风采,未来可期。

职教力量助力强国建设:在制造强国展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现场展示智能制造生产线综合调试技术、高级礼服立体裁剪和手工造花技术,让人眼前一亮。潍坊十中学生刘好格惊呼:“原来职业教育这么‘高端’!”

在展览现场,一些职业院校学生为现场观众提供了健康护理、智能机器人操作、传统工艺体验等展示服务,让观众体验技能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变化。记者发现,一些家长还在展区咨询职业院校招生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年国家很重视职业教育,孩子对智能机器人很感兴趣,所以我替孩子来看看。”高三学生家长林先生表示,职教周让他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上职业院校也能有好的发展”。

技能成就精彩人生:在职教周启动仪式上,两名依靠技能成就出彩人生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关注焦点,让人们看到职业院校学子走向广阔社会舞台、靠技能成就出彩人生的风采。

职校生“逆袭”的事例不少。不久前,“我从高职毕业,当了清华老师”的邢小颖受到许多关注,她的讲课视频在网上播放量过亿。19岁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邢小颖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担任清华大学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如今已在清华任教9年。

在职教周展览现场也有不少凭借出色的技能引起关注的职校学生。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刘新宇擅长釉上彩绘,去年被评为第三届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成为目前淄博市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

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已经被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今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正在形成。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5.16   记者 欧媚 魏海政

 

职教发展:技能竞赛“必不可少”

对于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善学的话来说,前者对后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职业教育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技能的展示、切磋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孙善学斩钉截铁地又强调了一句,“它不是说可有可无,它是必不可少。”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重视,也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李为民说,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职业技能竞赛蓬勃开展,技能竞赛作为技能人才评价的重要途径,正在成为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

在去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当中,第三十二条就专门强调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国家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既然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个环节设置好。”孙善学说。然而,他也提到,要建立这样一个完善的体系,现在仍然还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标准问题,目前对技能人才的衡量标准,企业和职业院校有两套标准,这就造成了技能竞赛的内容与企业的需求“有差距”;此外,技能竞赛还没有真正融入职业学校的教学,以至于因技能竞赛而停课、因技能竞赛而影响正常教学的问题较为普遍。

“这些问题需要解决。”孙善学感慨。他提到了山东药品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学校从2009年改革,将原有的课程体系划分为11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安排了两个比赛,每个比赛都有考评。平时的比赛是校方进行考评,课终的比赛甚至引入了企业参与考评。山东的一家药企经常受学校邀请,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当中,最后,该校毕业生入职这家企业,“不需要面试了”。

“我觉得这是在课程体系层面,把课、赛、训、评结合得比较好的案例。”孙善学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4.24   记者 张渺

 

“高职毕业任教清华”励志背后是自我砥砺

“高职生教清华学生,你真的行吗?”答案是肯定的。据报道,毕业于陕西一所高职院校的邢小颖,在扎实度过实习期后,于2014年正式被清华大学聘用为实践指导老师。今年29岁的她,已在清华任教9年。

毫无疑问,邢小颖是一个励志榜样。起点不高,读的是高职院校,但一路走来,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既在清华讲台上站稳了脚跟,其讲课视频也在网上大受欢迎。“谁说高职毕业生不能成为清华老师”,网友纷纷由衷点赞,令人共鸣。

 邢小颖的成长之路,给人很多启示。起点不代表终点,在起跑线上一时落了下风,并不代表就永远落下风。比如,同是职校毕业生的马宏达,去年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一举夺冠,为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刮腻子也能“刮”出世界冠军,令人赞叹不已。

 应该说,相对于本科院校,特别是名校,职校确实有一定差距,但这不代表职校毕业了就没有出路,不代表职校毕业生不能实现人生出彩。

起点不高,却能一路乘风破浪,迎来高光时刻,归于什么?奋斗。据报道,在职校时,每次实训课,邢小颖都是第一个到,砂箱一箱接一箱,拆了练,练了拆。正是凭借这股不服输的劲,成绩优异、朴实勤奋的邢小颖,争取到了去清华大学实习的机会,并通过重重考核顺利入职。机会摆在面前,稍纵即逝,能不能抓住?努力拼搏,全身心投入,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蝶变。

无畏标签,拒绝被定义,靠的是什么?奋斗,超乎寻常的奋斗。志存高远,坚韧不拔,日复一日地奋斗,才能撕掉那些可笑的标签,获得丰饶而多彩的命运馈赠。在清华任教9年,邢小颖完成了一份份成绩单: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考取热加工工艺方面的教师资格证,连续八年获评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践教学特等奖和一等奖,还获评清华大学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荣誉耀眼,成果厚重,这背后是无数汗水换来的。

在邢小颖身上,还有一种可贵的品质:自信。据了解,每学期的第一堂课上,她都会坦率地告诉学生,自己曾是一名高职生。“别人贴的标签,我无所谓,我知道自己的路怎么走,不管起点高低,努力总会带来希望。”自信,源自实力,也来自对自己有清醒认知,知道该怎么做。

相信自己,超越自我,才能让梦想绽放。毋庸讳言,一些人缺少自信,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一被审视就心慌。同时,也缺少攻坚克难的勇气,一遇困难就低头,与挫折对决时不够霸气。这样的心态,往往影响成长、成才和成功。人生在世,难免被贴上各种标签。有勇气拒绝,有力量撕掉,这是快意的人生。同时,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尽管拿到的剧本不一样,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逐光而行,终将成为一道光。在追梦过程中,也许有失利,但失利不等于失败,哪怕失败了也能站起来。请坚信:起点不代表终点,努力总会带来希望。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5.9   评论员 王石川

把握三个关键词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重要举措。作为“一体两翼”新格局中率先伸展开来的一翼,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羽翼丰盈是我国职业教育翱翔九天的重要前提。

《通知》提出,到2025年共建设150家左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这必将在全国各地掀起争相创建的热潮。在建设和申报的过程中,各地需要准确把握这一新生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做到不违初心、守正创新,以期把新时代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招落到实处。

关键词1 市域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在这里,“市域”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更是一个基本的功能单位。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市域”的含义。

其一,产教联合体是区域性、产业性的,一般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建设、植根于区域产业经济之中,与跨区域、行业性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相互区别、相互配合,二者共同构成“两翼”。

其二,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作为依托的基础和物理空间的载体,故而“市域”的范围主要基于产业园区的实际情况而定。为此,《通知》中特别指出,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可以一个园区名义进行申报。

其三,产教联合体要具备产教资源相对集聚的区域条件。在产业资源方面,要求所依托产业园区的总产值位于本省份前列,且主要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为核心主导产业;在职业教育资源方面,要求涵盖中职、高职(含职教本科)学校,并吸纳普通本科学校作为成员。由此可见,“市域”是资源供给能力最为适宜的层级。

其四,产教联合体的功能发挥主要在“市域”范围内。各类主体共建共享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和协同攻关,首先要服务好本区域内的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服务制造强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

关键词2 产教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校热企冷”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大痛点和堵点。为此,《意见》在制度设计中将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以教促产、产学合作,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对此,《通知》及建设指标体系中都有充分体现,除了将“有效服务产业发展”列为产教联合体的5个条件要求之一外,还在建设指标中设置了4个“服务发展”的具体观测点。

相关内容提出,产教联合体要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要统筹各成员单位的培训资源和需求,支持联合体内院校积极承接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在“保障条件”中也强调,联合体要明确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税费、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以此激发行业企业支持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3 联合

联合体建设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产业组织等各类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发挥各自优势,主动作为、协同配合,才能有效推动联合体的实体化运作。

为此,《通知》在“工作目标”中提出“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的总要求;在“组织治理机制”上,要求教育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资等部门建立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打造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四方协同的命运共同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在“人才培养”上,要求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标准、教材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支持联合体内中职、高职高专、本科学校合作分段培养或贯通培养,鼓励普通本科学校招收符合条件的中高职毕业生和企业一线优秀员工就读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服务产业发展”上,支持联合体内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支持各成员单位联合规划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在“组织申报”上,要求“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管委会)、牵头学校、牵头企业”三方共同构成牵头单位。

总之,就联合体建设而言,“市域”是职业教育资源集聚和服务供给的最优场域,“产教”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决定的互倚范畴,“联合”是职业教育跨界属性要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创建过程中,需要牢牢抓住这三个关键点,切中要害、精准发力,共同推动“以教促产、以产助教”良好局面在全国蔚然而成。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5.9   王新波/文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职校工作重心在哪

明确关键点·夯实支撑点·把握侧重点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全要素融合,增强职业院校的“关键办学能力”,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聚焦产教融合,形成了系统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职业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的探索中,以市域产业为依托、行业标准为参照、企业需求为重点,通过专业布局优化、专业标准构建和“三教”改革创新,在搭建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等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明确关键点:

对接市域主导产业 构建特色专业集群

职业教育作为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人才是引领与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而专业则是人才聚集和人才培养的载体。因而,职业院校要有效发挥其功能,就必须立足区域主导产业设置专业,构建与产业链关联的专业群,形成与区域发展战略和优势产业高度契合的专业布局。

在笔者看来,对接地方主导产业优化专业布局、构建特色专业群,是职业院校主动搭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关键举措。因此,职业院校应立足特色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和依托城市形成密切合作的市域产教联合体。

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群的构建,应遵循“核心专业+支撑专业+拓展专业+智能化专业”的组合逻辑。依据主导产业需求,确定核心专业;依据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确定支撑专业;依据主导产业链中的配套延伸性产业链,确立拓展专业;按照以核心专业和支撑专业带动并促进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智慧管理等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思路,确定智能化专业。

建好建优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群,还应围绕地方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地方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技术研究与服务平台、职业人才培训基地等。依托上述平台,推动学校与地方主导产业互融互通,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逐步成为区域主导产业的技术服务高地,新技术推广的培训高地。

夯实支撑点:

对接行业技术与人才标准 构建专业标准体系

为了有效发挥特色专业群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的关键作用,为联合体中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与培训贡献“学校方案”,职业院校应主动寻求行业机构的指导与支持;要对应市域主导产业的岗位群,以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如实施方案、管理规则、培训大纲、职业资格标准等)、企业标准(如龙头企业的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为指导纲要,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研制特色专业群的科学规范、可借鉴的国际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逐步建立特色专业群的培养与培训标准体系。通过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专业水平,引领课程建设,形成产业、技术变革与教学改革的同频共振,从而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和行业需求匹配度不高、质量保障度不强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院校要在建设专业标准,使之逐步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等行业标准实质等效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与行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与实践基地、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基地等,进一步夯实市域产教联合体合作的支撑点。

此外,职业院校应立足特色专业群的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企业职工的新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助力地方建设学习型城市和技能型社会。

把握侧重点:

与企业协同推进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为了有效发挥职业院校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支撑作用,保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须立足特色专业群,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主动吸纳合作企业参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共建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与行业龙头及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并以此为依托,聚焦“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不断强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一是强化“双师”素质。进一步规范“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素质”的培养与管理,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鼓励并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推进校企互聘、岗位互换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可考虑在学校设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技术服务团队、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育和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资源与平台。

二是改进课程内容。首先,立足特色专业集群,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实现“岗课融通”。其次,积极实行“1+X”证书制度,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证衔接”。再次,建立校赛、省赛、国赛等多级联动技能竞赛体系,引导学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训练中,强化岗位专项技能,升华考证专题内容,展示实训课程技能。立足校企合作,及时更新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适应模块化教学改革,创新教材体例,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信息化配套资源。

三是深化课程改革。学校以模块化课程设计引领课程改革,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可在企业参与下,为特色专业群构建“技、能、创”“三进阶”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岗课赛证”相融通、由“技”到“能”的实训课,“兴趣小组”与“专业社团”相衔接、由“能”到“创”的活动课,“专利”与“创赛”相结合、由“创”到“用”的项目课。适应课程教学改革,还要构建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与过程评价,强化实习实训的表现性评价。为支持“课堂革命”,学校应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建立校、省和国家三级教学能力竞赛体系,通过“以赛代训”,引导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

来源:《光明日报》 2023.5.17   作者 邱敏蓉

 

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改革试点工作启动

近日,教育部启动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工作聚焦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面向行业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推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首批试点工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分别委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开展。

首批试点工作重点任务包括牵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该领域高水平职业学校、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组建顶尖团队,整体谋划、一体设计、统筹推进该领域高职专科专业课程改革。各领域重点建设10门左右一流专业核心课程,配套建设10种左右优质教材和5个左右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并在改革过程中培育一批优秀教师团队。首批试点工作计划于2023年7月启动,2024年底完成并推广应用。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5.19   记者 欧媚

 

职教调查:部分本科停招 专升本“凉”了吗?

经历过两次成绩不如意的高考,浙江小伙儿秦志飞考进了一所大专,进校时就在心里埋下了“升本”的愿望。

为此,他报了校外辅导班,参加周末培训、寒暑假集训和考前集训,先听课,再刷题。2022年,他以超过录取线两分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

秦志飞大专就读的是工程造价专业。学校经常请企业负责人为学生讲解行业现状,并且每年都在校内举办招聘会,但他一心想着升本,并没有考虑过毕业就工作。他还注意到,班里有半数同学都报了专升本考试。

然而,近日,武汉纺织大学、武汉轻工大学这两所公办本科院校专升本停止招生,引发了关于“专升本凉了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些本科停招专升本学生为哪般

关于专升本的停招,武汉纺织大学公告称:“经学校研究决定,报湖北省教育厅同意,我校自2023年起停止开展‘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起点升本科教育’(专升本)招生工作。”

武汉轻工大学则表示:“学校将继续致力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高质量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事实上,公办本科院校减招或停招的现象,也存在于其他省份。

专升本招生计划是如何确定的?

江苏某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说,专升本招生,并不是各校“想招多少就招多少”,而是主管部门根据报名人数、录取率、高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综合测算、统筹规划而来,有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和高考录取率通常保持前一年同等水平或略微上调同理,大家看到专升本在扩招,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报名人数的逐年增加。”

那么,公办本科高校减招、停招专升本学生的原因是什么?多位受访者提到,这与公办学校有更高的奋斗目标、希望提升生源质量有关。

对此,王平给出了3点分析。

一是为了将招生重点调整至普通高考招生。本科院校专升本招生是在学校原有的生源数上招收了一批新的学生入校学习,由于办学条件所限,专升本招生计划增加,势必挤占普通高考招生计划。

二是为了减轻学校的教学压力。王平解释,针对统招专升本招收的学生,由于在培养方案及模式、学习基础及能力等方面和本校生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因材施教,学校需要单独安排教学,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

三是社会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近年来,“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再招收专升本学生,很多一本院校也取消了招生。

王平说:“这也许和社会上存在的一种认识误区有关,有些人会对专升本存在偏见,认为‘参与专升本考试的院校不是好的院校’。这样一来,一些院校就会考虑取消专升本的招生计划。”

专升本是一种“刚需”

虽然一些本科高校减招或停招了专升本学生,但从这几年的数据来看,专升本一直持续升温。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为部分有意愿的高职(专科)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当年,专升本扩招32.2万人。3年来,全国专升本报考和招生人数仍呈上升趋势。

孙晓雷认为,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还是学生意愿来看,专升本都是一种“刚需”:比如在安徽,教育厅会从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专升本扩招的专业,包括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学、绿色环保、健康服务、应急管理、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

但孙晓雷同时认为,专升本升温也反映了职业院校办学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做的还不到位。“以我们学校为例,轨道交通专业很少有学生选择升本,因为这个专业是与合肥轨道公司联合培养学生的,也叫‘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市属国企就业。如果职业教育都能让学生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那么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毕业后直接就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不会缺高素质技能人才。”

孙晓雷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学生升本意愿较为强烈的专业通常集中在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的非实体经济类专业。“比方说,一般用人单位不会大批量招聘财经、会计类的毕业生,尤其是专科层次的会计,所以财经类学生的升本意愿更强,报考率、录取率都比较高。这说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这又涉及另一个问题,即财经类专业的办学成本比工科类要低一些。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级举办方加大对职业教育办学的关心、支持和投入。”

专升本引发的教育挑战

在山东一所专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读大三的柳星雨注意到,包括她本人在内,学校艺术类专业几乎所有同学都报了专升本考试。

“我是高考失利考到专科的,入学的时候就做好了升本的打算。我的理想是未来考上编制,在公立高中当美术教师。而且无论将来是考公、考编还是找工作,各个单位都会有学历要求,即使本科毕业也不容易找到一个像样的工作,更别说专科了。”

柳星雨发现,学校非常鼓励学生升本,很多学生也是“冲着升本来的”。“在我们之前的那几届,学校专门设立了专升本课程;不知什么原因,我们这一届开始就没有专升本课程了,但学校会邀请校外辅导机构进学校宣讲,也会给专升本的学生提供寒暑假宿舍、自习室之类的便利。学校的毕业实习比较‘水’,只要去整一份实习报告就可以交差。毕竟如果我们真去实习的话,就无法兼顾专升本备考了。”

对高职院校来说,怎么保障像柳星雨那样有强烈升本欲望的学习安排,同时又要完成职业教育所要求的教育教学方面要求,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外,对“升本”成功的学生来说,在本科院校就读的两年,仍然也是不小的挑战。

升入本科院校就读以来,秦志飞感觉学习氛围明显比在专科时紧张很多。“一是我们升本的同学要在两年时间内把别人4年的内容学完,课程安排上几乎天天满课;二是大家都在准备考研、考编、考公,为明年毕业做打算。我现在就读的专业和专科时有一定区别,我正在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准备考二级建造师的证,未来打算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

王平注意到,一些专科学生升本后选择了弃读。他分析,这是因为部分学生在大专阶段没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出于没有考上本科的心结而选择升本。但在考上本科后,发现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也不符合自身的职业方向。还有学生无法适应本科阶段的教学方式、学习节奏、课程难度和生活环境,因此选择弃读。

孙晓雷认为,学生考取专升本后在本科就读的两年,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有些“脱钩”:“这些学生在专科阶段是技术技能培养,在本科又按照学科性人才培养,二者之间没有完全衔接好,导致部分学生在本科学校读书很吃力,毕业后理论掌握得不如全日制4年学生,技能又生疏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毕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两个体系、两种类型。”

在孙晓雷看来,专升本的培养模式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教育需求,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未来,应该通过职业高考改革和职业本科的建设,实现技能人才升学。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32所职业本科院校。据了解,不少学校正在通过强强联合、建设新校区等方法,筹备升本。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一些职业本科学校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表示,希望能通过加大职教本科建设力度,尽快壮大职教本科院校群体,联合起来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影响力以提高社会认可度。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5.15    记者 魏其濛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23年第4刊 总第135期

(2023年5月23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杭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