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 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发布日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号召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1.“四有”好老师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提出了好老师的四个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

做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好老师,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道德信念,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在教学中不停的深耕、播种、育苗,让教育的“薪火”代代相传,共同构建教育强国之伟业。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务必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培育家庭美德和锻造个人品德,争当学生的道德标杆。做有过硬扎实学识的好老师,时刻保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作风,永葆保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善于思考的习惯。做有宽厚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自觉做到宽容关怀学生,用自身言行感染学生,做到“严而有格,爱而不纵”,用爱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和灵魂,致力于成为经得起学生考验的仁爱之师。

总之,广大教师要躬身讲坛,身体力行,千方百计地向“四有”好老师看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的添砖加瓦,立志成为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

2.新时代教师“四个引路人”

2016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上勉励广大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新时代教师四个引路人是指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教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应引导学生锤炼自己的品格,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格的学生,使学生不仅成为合格的公民,而且成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后代;同时,教师自身也应注意性格的锻炼。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方法,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什么,还要引导学生学怎么学,还要引导大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力求卓越。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向导、助手和参与者。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教师应鼓励学生具有创新行为,允许和容忍学生在创新中犯错,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努力成为创新人才。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是每个教师的教育职责。要教育学生,他们应该对祖国、社会和人民有用,要有远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在教师的教育下,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荣誉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个引路人要求是新时期成为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作为学生的向导,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必须培养全方位、个性化的人才,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及其周围的一切。

3.“四个统一”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要求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四个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二者不可分割,统一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过程之中。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教师要牢记使命,不忘职业操守,传递正能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言传和身教的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求道不应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应该本着完成小我成就大我的心态,倾力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学术自由强调为学者提供追求科学真理的条件保障,以宽松的学术环境来保障追求真理的自由。但任何自由均是有条件的,离开纪律的强制性,自由也就无法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也是如此,二者辩证统一。

“四个统一”是新时代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就会出现合乎时代需要的新气象。

4.努力做“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5.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强教必先强师的重要性,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教育强国的第一人力资源,是科技强国的第一保障,是人才强国的第一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将加强教师个体的内在培养与社会整体的外在支持相统一,形成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这一基础工程打实打牢。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教师质量。一个国家的教师质量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教师教育质量。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工作母机。要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坚持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两手抓,扩大教师供给渠道,提升教师供给质量,培养大批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要以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加强一流师范大学群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为抓手,彰显师范教育的高水平。要深入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聚焦薄弱师范院校建设,加大对薄弱师范院校的帮扶,促进师范教育的协同发展、整体提升。要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数字化转型,使教师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宏观背景下的育人变革趋势。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弘扬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的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尊师重教的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使教师以教为荣、社会以师为尊;要从工资待遇等方面来落实尊师重教的理念,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高等学校教师收入分配机制,确保教师待遇不断提高;要构建社会氛围、待遇保障、制度建设、权益维护、评价激励等全方位的教师发展保障体系,支持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让广大教师聚焦教书育人主业,安心从教、静心从教。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这一首要之举、关键之举抓牢抓实。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和职责。要坚持严管厚爱原则,坚持立规矩明底线,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确立师德师风严的基调,不断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不断稳固师德师风持续向好的态势。要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认清新形势,回应新期盼,应对新挑战,从细处入手、实处发力,抓牢抓实师德师风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和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严查师德违规突出问题,畅通举报渠道,完善学术不端与师德违规共享及处理联动机制。要做好教师精神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从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结合四个引路人,再到勉励广大教师要成为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对高素质教师提出了高位要求。全党、全社会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积极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教师发展保障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大国良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