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主旨是:推动教学及管理工作上水平,深入开展内涵建设。遵循延续发展、固稳基础、促进改革、顶层设计的工作思路,针对目前教学及管理中亟待解决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作此指导意见。
一、延续发展
以改促建,完成评估整改工作实施方案中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业建设。
1.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建设
(1)在已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全部课程标准建设。今后凡申报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学人员必须提供所任课程标准。
(2)按照修订过的《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质量建设标准》实施检查评估,评选和命名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
(3)推行构建“平台共享,模块独立,顶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用2-3年的时间在所有专业群中实施。
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提高实验实训室利用率,提高在实验实训室的上课比例。对于长期利用率不高的校内实验实训室,会同有关方面采取相关措施改变现状。
(2)提升实验实训室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形成专兼结合的管理队伍,完善实验实训室管理的课时工作量补助,责任落实到人。
(3)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增强质量意识。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计2.5课时、实习总结报告计1.5课时工作量。对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总结报告的指导教师给予20课时工作量补助,推荐但未获奖的给予10课时工作量补助。
(4)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投入。2015-2016学年实施完成民航客运实训室和经济与管理系实训中心两个项目建设。
3.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和专业特色的培育
(1)进一步加强省级、院级重点专业建设,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实现专业建设的以点带面。
(2)缩小专业之间的建设差距,结合 “十三五”规划对有发展前景的专业重点支持。
(3)积极培育部分专业的“航空”特色,加大对航空专业的支持力度。
二、固稳基础
1.进一步加强教学运行常规管理,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1)严格教学计划执行、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监督。依照计划和要求进行过程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定期通报教学计划、教学运行管理执行和异动情况。
(2)针对课程排课、课程考核中的存在问题,制订相关规则,提出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每学期结束前拟订好下学期课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教务处审定课表,开学前一天向学院领导、各单位提供全院总课表;做实做好补考、重修安排,努力减少毕业生的清考门次,毕业生的清考时间一律安排在毕业典礼后进行。
(3)以赛促教,积极组织和培育好每年的省技能大赛、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申报、省大创项目遴选、省教学比赛等项竞赛工作,对获奖种类或数量多的系(部)加大奖励权重。
2.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教师教学提供良好条件
(1)在教学基础条件的建设中,优先建设公共教学、专业核心技能、学生技能大赛的基础条件,用2-3年的时间逐步解决教学基础设备的老化问题,更新教学设备。
(2)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不断完善教学基础设施的维修维护制度、仪器设备和教学基础设施的管理制度等, 使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 提高服务质量。
3.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增强实效性
(1)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落实执行。
(2)在健全《教学实验记录》、《消耗器材购进记录》、《消耗器材记录》、《仪器设备借用记录》、《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管理日志》等台账制度的基础上,对执行情况加强检查,做到账实相符。
(3)为增强学生校内实训中低值易耗资产的有效管理,该项经费由各系按生均、专业特色申报,纳入系部经费独立使用管理,财务按年度经费,以照《低值资产管理明细清册》记录报账,教务处加强督查。
三、促进改革
为逐步构建具有正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生源种类、就读形式多样、个性化要求明显的情况下,适应学情的深刻变化,进行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发展的改革。
1.课程改革
(1)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课程教学贴近工作岗位,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重视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每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均有2种及以上职业证书要求,并有明确的课程对应,嵌入职业资格鉴定要求。
(2)课程内容设计理实一体,对各类课程都应有其相应规定。根据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基础职业课程的理实比例,积极提倡通识课程的理实结合;将传统的理论课程与技术操作、实务演练、开展活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社会实践能力。
(3)修订和制订2016版的人才培养方案。立即着手制订已招生专业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2014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情、生源变化,适应职业教育要求,增加实训、实践环节,减少理论课时、课程门数。
(4)推动公共、选修课程改革(具体方案由基础部和电子与信息技术系负责,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实施)。公共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改变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降低不及格率;选修课要增加通用职业、行业课程,增加与学生实际需求、社会生活紧密度高的课程。
(5)在现有“会计师试验班”、“北大青鸟班定向班”等特色班的基础上,各系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设各类特色班,并制定实施方案。
2.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1)突出实践教学,形成“一条主线、多种途径、梯度推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改革,做到实验、实训、实习、顶岗,有序设计,上下贯通,梯度发展。
(2)在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的同时,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延伸和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将技能竞赛、职业证书资格训练等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构建 “环境平台化、活动项目化、培训学分化、管理体系化”的训练机制。
(3)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校内现建有9 个实训中心、共有百余间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多达百余家。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现重点考察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和使用成效,在专业(群)建设上,要在“校企之间做了什么、开展了怎样的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方面下大功夫,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顶层设计
总体思路:以“十三五”规划的制订为契机,以学院专业规划制订为抓手,在“十二五”专业布局调整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查论证,新增2-3个专业;优化调整部分专业的培养方向,选择3-5个专业基础较好、特色明显,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关系学院长远发展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融合,体现特定服务域。根据现有专业实际,对我院专业建设实施分类引导,重点加强。
1.品牌专业
要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做出规模效应。利用专业优势拓展和延伸专业新领域。
2.规模专业
提优提质,集中精力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提高会计师、造价师证书的通过比例,做到“课证融通”,实现课程安排与资格考试无缝衔接,参照会计、造价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设计课程内容。
3.传统专业
对专业时间较长但招生前景或状况不佳的专业,升级改造,走传统+特色(航空+互联网等)之路,对相关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4.新专业、特色专业
不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找准专业定位和优势,培育和发展专业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