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伫立在海边遥望远方,好奇对岸未知的世界,对台湾充满无限的遐想。如今越过海洋与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相遇、相聚。经历着、生活在曾经充满遐想的世界,所感所悟尽在心头。
一、生活在这片热情的土地上的热情的人们。
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第一印象必定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热情与真诚。记得那是在桃园机场入境处,海关工作人员面带微笑用着亲切的语气提示出示有关证件,递交证件时都是双手递接。当证件验证完毕顺利通关时,一句欢迎来到台湾依旧是面带微笑。言语与微笑之间流露出的是一份真诚,那种真诚与态度瞬间化解了一千多公里旅途的一丝倦意。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体现出台湾公职人员的素质颇高与人民公仆就是应该服务于人民的良好心态,在海关这个窗口地带,充分的展示了台湾人的真诚和热情。
台湾的普通民众就如这里的天气一样热情似火,洋溢着浓郁的人情味。一次向路边一位在等公交车的老奶奶问路,老奶奶仔细的告诉我怎么走。当得知我来自大陆对路线不熟悉还特地比划着在哪个路口转弯,为此还错过了一趟公交车,就算自己事情耽误,也要尽到一份待客之道。台湾地窄人稠,自然景观有限,但是这浓郁的人情味和良善古朴的民风胜过一切,可以说是当地最大的特色,人情味并不是一种可以任意塑造或包装的商品,真诚的感觉也不是装出来的。生活在这里每天都能感受到台湾人的热情、善良、真诚、淳朴,这一切都不是安排好的,都是自发性的,也不是只有几分钟的热度,都是根植在台湾人的骨子里的。台湾人的热情、善良、真诚、淳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二、不同体制下的教育制度与校园文化。
两岸教育发展的土壤,都是植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上,比如儒家的教育理念,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以胡适、蔡云培等文化名人吸收西方教育思想,带来中国教育的新思潮。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曾经学习苏联教育模式,台湾学习欧美国家教育模式,随之分化开来。刚步入台湾大学的校门,最直接的就是选课模式的不同,除了选修本系应选的必修课之外,还可以选修其他科系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自由的选课方式,充分的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能让学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与技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自由的学习氛围下,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与创造力。
台湾的大学法第一条规定“大学以研究学术,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为宗旨。大学应受学术自由之保障,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自治权。”学术自由这一点在台湾大学校园内尤为突出,校园内经常会举行各式各样的演讲和报告会,学校常常邀请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佼佼者做演讲,不管是学术上的研究成果还是做人之道,不同的观点在讲台上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这一点用百家争鸣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台湾的大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在每门课新学期开课时,老师布置的第一件任务就是让同学们自由的组成小组,而以后布置的课题也是由小组的同学一起来完成。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团队意识,也养成了团队思考的模式。台湾大学各个科系会组织本专业的毕业专题成果展,毕业设计的人员分配也是按照小组团队的形式。同学们的创造力在毕业设计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没有条条框框的规定和忌讳的束缚,思想高度的开放,只要你敢想敢做都能展示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学术上有高度的自由。这不仅是对一次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一次对团队意识的检验。在这台湾的大学里,没有死板的知识的堆叠,却有科研真谛的心领神会的传授;在这裡,没有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却有学术平等、自由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校园。
三、井然的公共秩序与道路管理。
台湾带给我的最大的震撼是人们的礼节以及对秩序的维持。每当外出逛街、游玩或是去办一些事情,我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动。感动于人们频繁而又真诚的一句"谢谢";感动于下班高峰期时却没有一辆车"加塞"的现象;感动于大家在等车时的习惯性的排队。台湾是名符其实的机车"王国",在整个台湾不到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都有1400万辆摩托车穿行在繁华都市、海岛乡间。据估算在台湾平均每1.58人就拥有一辆机车,也就是摩托车,数量与密度位居全球第一,机车的流行俨然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台湾的十字路口专门划了一个方块区域给机车等待红绿灯使用。每当红灯亮起,路两边的机车齐刷刷的停成一排等红灯,没有一个闯红灯的,这种遵守秩序的观念是从小就养成的,并且代代相传互相感染着身边的人。
或许是因为地形的制约,台湾的道路大多数都是小小的但是不缺乏精致。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干净,一条几公里长的道路,很少能见到垃圾桶,但道路却依旧干净整洁。一个城市设有垃圾桶数量的多少和路面环境作对比,可以变相的反应出这个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在台湾就很好的论证了这个观点。
台湾的道路管理体现了尊重"弱势"群体与民众权利保护的观念。不同的交通工具包括摩托车在道路上都有设有专用车道,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商业区的十字路口,比如逢甲夜市商圈,在18:00到24:00行人密集时间段,当行人信号灯绿灯亮起的同时机动车信号灯亮绿灯,行人不单单可以正面过马路,还可以沿着路中央的专用通道斜着过马路,此时四面的机动车都需要停车给行人让出通道。充分的保护了在道路上属于"弱势"群体的行人。台湾的交通设置体现了一个理念"要尊重每一种交通工具应有的路权,尊重每一人选择适合自己交通工具的的权利,保护好弱势群体"。这个权力是靠市民与政府互相配合尊重才能做好和谐共存,交通也才能因此更安全更便利。
这些小小的细节时时刻刻感动著我,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去珍惜。
四、台湾社会正在发生的改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台湾曾主打经济牌,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成为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当下的台湾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慢了下来,但是其实并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人们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现在的台湾终于发现人比钱重要, 所以投入大部分的资源在做社会福利、人权与政治系统的改革, 这就得和快速发展模式说再见了。台湾福利社会的建设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界定。"台湾宪法"增修条文第十条第八项作了明确的规定,台湾的社会福利范围是指社会救助、福利服务、国民就业、社会保险及医疗保健等五项。社会救助主要是处理贫穷问题。福利服务主要是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相关的福利服务措施。国民就业依据《就业保险法》,为失业者提供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职业来划分的、各自分立的职业类型保险;第二类是全民健康保险;第三类是近年来出现的年金制度。医疗保健主要是1995年《全民健康保险法》实施以后所形成的全民健保制度。
台湾的社会福利建设,针对社会现实及未来变迁,并将社会资源合理的分配利用,所推行的各种政策与措施在未来可以预防、减轻或解决社会问题,进而提升个人、家庭、团体及社区的幸福指数,提高民众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整体发展。
我们得益于两岸开放的政策,算是较早来到台湾的学生。放眼海外,美国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接受世界各地求学者,而美国的大学也很愿意接收这些学生去美国读书,美国的伟大是在于它比较具有包容心,那些学习回去的人也会变成一颗有包容心的种子,不见得会变成假老美,他们在美国学习并且生活在美国,会知道美国文化的好坏是在哪个部分,去除糟粕吸收优良的文化。人去一个地方很短的时间,比如说短时间的旅游你只会看到它表层的东西,当你在一个地方生活上一段时间之后你会了解它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台湾很多东西是旧旧的,它一定有它的原因,它的老旧里面一定有它的文化所在。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它的老旧,就没有它的文化和历史。我们赴台学习的交换生就是这批种子,汲取台湾文化中不一样的养分。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这颗种子也会慢慢长大,等长成树荫之后,我们用自已的双臂为人们带来一片绿荫。
两岸因为交流而了解,因为了解与深刻。交换生的旅途终究会画上句点,但是两岸新时代文化的碰撞永远是未完待续的旅程!
我系121301班陆天驰